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古代汉语 通论部分

王力《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精华梳理版)通论(一)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通论二2王力古代汉语词义演变

4.根据成语确定词义 金城汤池 若即若离 哭天抢地 走马观花 揭竿而起 举世无双 排山倒海 趾高气扬 勃然作色 苟且偷安 家给户足 顾影自怜 兵不血刃 感激涕零 假公济私 囗返回
作 业:
掌握此通论中所举例词的古义 (重点是有例句的词例)
《秋声赋》)
睡: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
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坐着打盹
睡觉
3 根据连用的同义词或反义词来确定词义
怜: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 爱,喜爱;怜,喜爱
穷:穷则独善天下,达则兼善天下。(《孟 子》)达,通达;穷,不通达
下: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孙子·虚实》) 高, 高处;下,低处
购:买;重金征求 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 户。(史记·项羽本纪)
3.意义的轻重程度不同
恨: 秦民无不恨者。(史记·项羽本纪)
遗憾
恨
怨: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史记·秦本纪)
恨
埋怨
4.意义的感情色彩不同
爪牙: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国语·越语)
坏人的帮凶
得力的帮手
下流:下流多谤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影子) 暂:《说文》:突,犬从穴中暂出也。
(突然) 抢:《战国策·魏策》:布衣之怒,亦免冠徒
跣,以头抢地尔。
2. 意义相同
自然:风雨水火 动物:虎马牛羊 人体:心头首脑 方位:上下左右 亲属:父母兄弟 动作:拿打杀用 性状:好坏深浅 植物:花草竹林
3. 有同有异
劝:鼓励。《左传·成公二年》:赦之, 以劝事君者。(义之同异)
作 业检查:
从《辞海》、《汉语大字典》中查 出下面各字的部首、读音和页码:
麤 灪髆
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整理

《詩經》的韻部
四.分部的結果:清人及后來的學者通過對古韻 的歸納及和《廣韻》的比較,顧炎武分古韻10 部,段玉裁分17部,江有誥分21部,黃侃分28 部。王力分為30部。現在學術界一般用王力的 分部。
五.歸部不統一的原因:由于各人掌握的材料不 同,或者對同樣的材料看法不同引起的。主要 有下麵五個方麵的原因。
《詩經》的韻例
一.韻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詩經》的韻部
二.韻部:押韻字的歸類。古(上古音)韻部異 同的語音標準應該是古音。如果以今普通話 的語音標準去衡量,我們讀先秦時的韻文時 會出现下面情况:1.古代押韵,现在依然押 韵。如《关雎》的第一、二章中的“雎、洲、 逑”。2.古代押韵,现在不押韵。如“得、 服、侧”等。3.古代不押韵现在反而押韵。 如《靜女》会把“荑”看成同“異、貽”押 韻,而不是看作同“美”押韻。其主要的原 因是古今音不同。明代陳第第一個懂得這個 道理。
协(叶)韵
1.提出的原因:后來的人讀《詩經》不押韵,但 是為了讀《詩經》的和諧,于是認為某字該改 讀某音。改讀某字音以迁就押韵的和谐。
2.主要的代表人:宋代的朱熹。如《關雎》第四 章中的“彩、友”,朱熹分注“叶此禮反”和 “叶羽已反”。但是他在《匏有苦葉》又說: “友,叶羽軌反”,即同“委”的音。這樣字 無定音了。此種觀點是錯誤的。
四.假借的分類
1.本有其字的假借(或者說有本字的假借)。如“四 之日其蚤。”“蚤”通“早”。“八月剝 棗。”“剝”通“攴”。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2)

王力版古代汉语讲义(二)齐桓公伐楚(一)题解齐桓公伐楚发生于鲁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
公元前770年中国进入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进一步衰落,各诸侯国强大起来。
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它诸侯国的支配权,几个大的诸侯国经常发生兼并战争。
当时的齐国国君齐桓公由于重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达到了空前的强盛,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时的第一位霸主。
桓公看到当时周王室地位日渐衰微,周围少数民族不断向中原进攻,于是号召各诸侯国“尊王攘夷”。
本文讲的就是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联合中原其它诸侯国,向南进攻楚国。
攘:排除;夷:是对华夏民族之外其它各民族的泛称,当时楚国地处长江中游一带,楚人被中原人视作南蛮舌之人,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也是“夷”。
但是,楚国也是一个新兴的强大的诸侯国,它吞并了江汉一带的各民族部落,并进一步向中原扩张,控制了一些华夏族小国,象淮水边的蔡国就是楚国的盟国。
楚国还拒绝给周王室纳贡。
楚国势力逐渐向北发展,跟齐国的霸业发生了冲突,因此齐桓公兴兵南征,首先击溃了蔡国,接着便向楚国进军。
楚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开展外交战,最后双方达成妥协:楚国承认不向周王室纳贡的错误,以齐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退兵。
本文主要述了这场外交战的经过。
(二)课文第一段串讲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
】四年:指鲁僖公四年。
僖公是鲁国国君,《左传》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叙事均以鲁国国君在位的年份来纪年。
齐侯:指齐桓公。
齐国是侯爵位诸侯国,所以齐国国君都可称齐侯。
以:介词,凭借,用。
诸侯之师:各诸侯国的军队。
这篇文章里没有明确说明有哪些诸侯国参见了这次军事行动,根据《春秋经》的记载,参见征讨的有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
〈译〉鲁僖公四年的春天,齐桓公凭借各诸侯国的军队进攻蔡国。
2、【蔡溃,遂伐楚。
】溃:溃败,被打垮。
遂:连词,表示在时间上接着上面行动而发生的事情,相当于接着、就。
伐:讨伐。
〈译〉蔡国溃败,接着讨伐楚国。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王力)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 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臵、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通论讲义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王力 古代汉语 通论 完整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古汉语通论)笔记(精华版)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再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较大较好的语文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今音。
采用《广韵》和《集韵》的反切,保留反切意在溯源,用来标志这个字的中古音。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还收录了百科性的古代词语。
“古今兼收,源流并重”:《汉语大字典》偏重古今的汉字,反映汉字形音义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论十三:连词,介词一、连词(一)总说1、所谓连词,是指起连接作用的词。
连词可以连接两个词、两个词组,还可以连接两个分句。
2、常用连词:与、及、且、而、以、则、於是、故、是故、然、况、虽、若、如、苟、倘、令等。
(三)而1、“而”2(1。
(2(33(1,被连例:敏于事而.慎於言。
(2)在偏正结构中,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动词。
例:未至,道渴而.死。
(还没有到,就因为口渴死在路上)(3)在主谓结构中,连接主语和谓语两个部分。
例: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从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
(先生没有见过仆人吗?十个人跟随着一个主人,是因为力气不如,智力在他之下吗?是因为畏惧他)有时“而”用在主谓结构中有假设的意思。
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会怎麽样。
)(四)以1、“以”作为连词,是由介词“以”进一步虚化而来的。
连词“以”用来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词组。
表示时间上一先一後的两种行为的联系。
2、区分连词“而”和介词“而”的方法是:看能否在“以”字後面补上一个代词“之”,如果可以补上就是介词,否则就是连词。
例: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无法补上“之”,是连词)3、“以”41、连词23例:肉腐生虫,鱼枯生蠹。
(因果联系)食不语,寝不言。
(时间修饰)4、“则”还可以作为假设关系的连词。
例: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谨慎防守城皋,如果汉军挑战,一定不要和他开战。
)5、“则”作为转折关系的连词,有三种情况:(1)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要达到的目的正好相反,一般翻译为“然而却”“却”。
例:求牛则.求马,求马则.求牛,所求必不得矣。
欲速则.不达(2)连接的後一部分与前一部分所预料的情况正好相反,可翻译为“原来已经”。
例: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他的儿子跑到田里去看被父亲拔起来的禾苗,禾苗原来已经变成枯草了)(3)用在让步转折的复合谓语中,这时“则”可翻译为“倒是”例: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6、7、1231、例: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2、古代也有“然而”连用的情况,但是不是现代汉语的“然而”的意思。
需要翻译为“如此……却”“这样……都还……”例: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唐以後,“然而”才成为祗起转折作用的一个连接词。
例:布履星罗,四周於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城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柳宗元《封建论》)二、介词(一)总说1、介词是经常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共同做谓语动词的状语和补语,以表示时间、处所、目的、原因、方式、对象等的词。
2、常用介词:以,於(于、乎),为,与,之等1、2“从”“对於”和“至”34、表示比较,略等於现在的“比”,一般用於描述句。
在古代汉语里,表示比较的介宾短语放在形容词後面,和现代汉语正好相反。
例:季氏富於.周公。
(比周公还要富有。
)有时不是比较程度,而只是指出异同,也可以使用同样的结构。
例:是何异於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5、引进施动者。
6、“于”字大致等於“於”,但是如果所介的是地名,一般用“于”不用“於”;如果在被动句或描写句里,一般用“於”而不用“于”。
7、“乎”字也可以当作“於”字来用,但是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代替“於”字,比如被动句通常不用“乎”;“对於”这个意义不用“乎”字。
而在一种特殊情况却只用“乎”:“恶乎”。
“恶乎”的意思是“於何”,不能说成“恶於”,且一般也不用“於何”。
例:浴乎.沂,风乎.舞雩。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离开仁德,怎麽成就他的名声呢?)8、(三)以1、23456、例: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如果您使用武力,楚国把方城作为城池,把汉水当作护城河)“以”的介词宾语还可以省略。
例: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请以(之,指代羹)遗之。
7、“以”与“无”构成一个凝固结构(有人称为复虚词)“无以”(又作“亡以”),表示“没有什麽可以拿来”的意思。
例:河曲智叟亡以..应。
(河曲智叟没有什麽可以拿来回应的了)(四)为(坐)1、“为”作为介词时读去声。
但是在被动句中,引进主动者读阳平;介引动作所涉及的物件、行为的目的、原因等时读去声。
可以用“给”“替”或“因为”去翻译。
例: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若代词做了介词“为”的宾语,这个代词可以省略。
例:君子不能为(之,省略)谋也。
3(五)之1、“之”,2、3、(1例:”)(2(主语和“於”字介宾词组之间用“之”字,这样形成的结构再做主语)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用作宾语的主谓结构)4、如果主语是“其”,就不需要再在後面加“之”了。
因为“其”字所代替的正是名词加介词“之”。
例: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孟子啊,我能看见军队出师,却见不到他们回来了。
)通论十四: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句首句中语气词(一)总说1、语气词是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也不能表示句子成分之间关系,其作用是表达各种不同语气(如提顿、陈述、祈使等)的词。
2、按位置分,古汉语语气词可以分为句首、句中、句尾。
但有的语气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尾。
3、常用语气助词:也、矣、哉、夫、唯、其(二)夫1、“夫”字用於句尾,也可以放在句首。
放在句首的“夫”字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有的教材也的“夫”2、(三)其1、概”2、“其”字往往用在疑问代词前,可以加重反问的语气,。
用在祈使句中可以加强祈使的语气。
例:一之谓甚,其.可再乎?(一次就已经很过分了,怎麽能够再有第二次呢?)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昭王出巡没有回去,您还是去问问水边的人吧)3、和“其”字相当的还有一个词“盖”,也用在句首(或句中),表示一种推测,也可以用“大概”“似乎”去翻译。
例:盖.闻王者莫高於周文,伯者莫高於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四)惟(维、唯)1、“惟(维、唯)”可作为句首语气词,也可作为句中语气词。
用於句首是表示提示、引进的作用,或表示期望的语气。
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损害秦国而有利於晋国,希望您考虑考虑这件事)唯.赤则非邦也与?(公西赤就不是说的治国安邦的事了吗?)2、“惟”往往用在全文的开始,引出年月日。
例:惟.十三有祀,王访于箕子。
3、1、词头、21、有(1)(2)(3)2、其例: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3、言“言”字用作词头,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4、于“于”字用作词头,也放在动词前面。
例: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薄“薄”字用在词头,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薄.伐猃狁,薄澣我衣。
(三)词尾1、然(1)“然”用是一个指示代词,用作词尾表示“这样”“那样”。
当“然”字置於形容词後面时,指示(2)1、(1)的注音。
(2)例:”2(1)直音法就是用一个字为另一个同音的字注音。
古籍中凡是“音某”“读为”“读曰”“读与某同”等都属於这种注音方式(2)直音法要求两个字的读音要一致,但有时难免有局限。
比如鞥(ēng)这个字,就不好找同音字。
3、譬况法(1)譬况法即用一些比喻和形容词性的词语对难字的读音进行描写。
(2)东汉刘熙的《释名》多采用这种譬况法给一字多音注音。
例:《释天第一》:“天,豫司兖冀以舌腹言之,天,显也,在上高显也。
青徐以舌头言之,天,坦也,坦然高而远也。
”(舌腹,即今天所说的舌根,可见在刘熙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懂得语音的音理描写了。
)(二)反切法1、一般认为,反切法的创始人是孙炎。
反切注音原理在黄侃先生的《音略》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反切之理,上字定其声理,不论其为何韵,下字定其韵律,不论其为何声。
质言之,即上字只取发声,去其收韵,下字只取收韵,去其发声。
”简单说来,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
2(一)(三)比(一)韵部就是指押韵字的归类,互相押韵的字原则上就属於同一个韵部。
(二)最先对上古音韵进行比较和科学归纳的是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
他通过对《诗经》用韵的考察,得出上古韵十部。
集大成者是王力,他最初分上古韵为二十九部,後来从侵部分出冬部,成三十部。
(三)上古三十韵部列表2特、食”类推。
123456、通转:不同类但是元音相同,韵尾发声部位不同者为同转。
例:在、存是之文通转,因为之[?]属於甲类,文[?n]属於乙类,但是两者元音相同均为[?],且发音部位不同。
(四)三十韵部排列1、甲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单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根塞音韵尾/-k/,阳声韵收舌根鼻音韵母/-?/。
2、乙类的共同特点是阴声韵由两个母音构成,入声韵收舌头塞音韵尾/-t/,阳声韵收舌头鼻音韵母/-n/3、丙类无阴声韵,入声韵收唇塞音韵尾/-p/,阳声韵收唇鼻音韵尾/-m/。
4、同类同直行的三个韵部之间,主要元音相同,只是韵尾不同。
通论十六: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一、上古三十三纽(一)上古三十六字母表:表一:三十六声母(二)一些结论1、古无轻唇音:所有轻唇音2、古无舌上音:上古舌头音实际上包括中古的舌头和舌上音3、喻三归夏,喻四归定:中古的喻母只和三等、四等韵相拼,与三等韵相拼的喻母字上古属於匣,45123412(二)叠韵1、所谓叠韵,是指一个连绵词中的两个连绵字的韵母是相同的。
例:苍茫(同属阳部),崔巍(同属微部)2、和双声相似,某些叠韵古代读音韵母不同,但是现代读音韵母属於统一韵母,这种情况不算叠韵连绵词。
例:知识一词在今天是叠韵,在古代,“识”字属於/-k/结尾的职部,而“知”没有/-k/结尾。
三、古音通假(一)总说1、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
2、假借字的产生,大概由於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人们在书写时写了一个同音字;另一种情况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
前者如“攴”(表示“小击”),在《诗经·豳风》中,写作“剥”;後者如“躲避”“开辟”“辟邪”的“辟”字没有本字,就用本意是“法”的“辟”字,後来为文字表达精确,为“躲避”这个意义造了“避”这个字。
3、还有一种情况,为一个字的引申义造的後起区别字和这个字之间的关系,根本没有假借的关系,1(1(22(1用法。
(2例:“自牧归一、概论(一)古书注解的历史1、古书的注解既有今注,也有古注。
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易,诗,书,礼,春秋)展开的。
西汉时期有二毛公,大毛公毛亨为鲁人,小毛公毛苌为赵人,相传二人都为《诗经》作传;孔安国为《古文尚书》作传;到了东汉,经学笺注盛行,今古文之争激烈。
最有名的注解大家有贾逵、马融、许慎、郑玄等;郑玄为五经都作了注。
今行《十三经注疏》中,《周易》、《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等五部经书中的注都还是用的郑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