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讯设备三维模型优化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3Ds_Max三维建模软件的变电站电气设备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基于3Ds_Max三维建模软件的变电站电气设备虚拟仿真系统设计

第30卷 第11期2023年11月仪器仪表用户INSTRUMENTATIONVol.302023 No.11基于3Ds Max三维建模软件的变电站电气设备虚拟仿真系统设计许路广,李锐锋(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嘉兴供电公司,浙江 嘉兴 314000)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3Ds Max 软件开发的变电站电气设备虚拟仿真系统,为变电站电气设备虚拟仿真系统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此次研究使用3Ds Max 建模技术,搭建了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虚拟仿真系统,通过对现实和虚拟程序的交互式模拟,实现了电气设备的虚拟场景运行。

这使得从业人员能够直观展示变电设备的内部结构及参数,可快速有效地提升一线业务人员的运维及检修水平,从而保障电力系统和设备的安全生产运行。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3Ds Max ;电气设备;仿真系统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志码:ADesign of A Virtual Simulation System for Substation ElectricalEquipment Based on 3Ds Max 3D Modeling SoftwareXu Luguang ,Li Ruifeng(State Grid Zhejiang Electric Power Co., Ltd., Jiaxing Electric Power Supply Company,Zhejiang, Jiaxing,314000,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the virtual simulation system for substation electrical equipment developed based on 3Ds Max software provides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irtual simulation systems for substation electrical equipment. This study used 3Ds Max modeling technology to build a virtual simulation system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in substations. Through interactive simulation of real and virtual programs, virtual scene operation of electrical equipment was achieved. This enables practitioners to visually display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substation equipment, which can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level of frontline business personnel, thereby ensuring the saf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the power system and equipment.Key words: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3Ds Max ;electrical equipment ;simulation system收稿日期:2023-08-15作者简介:许路广(1985-),男,浙江嘉兴人,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应用三维技术对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

应用三维技术对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
. 、


1 6 4一
中 国新技术新产品

l 一 生
工 业 技 术
C iaNe e h oo isa d P o u t h n w T c n lge n rd比较烦杂, 并且 用旋转、 拉伸切除、 抽壳、 阵列、 扫独和放样等相 通过对于客户现场使用要求和三维设计空间中 三维实体不是很直观,现在也很少使用它来进 直 令来完成。 在此绘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 1 整体布局的要求, : 1 研发人员要选择合理的散热
行 三 维 绘 图 。 使 用 Pc N I E R 和 Sl 一 的设计输入 , 输入结构 的准确性将影 响整个 形式 。对 于散 热形式 具体结构 的体 现则更多 的 rE GN E C od i 其 Wo s r 使用较普 遍 , k 并且三 维功能都 比较强大 , 虚拟平 台的精确性 。这样便 形成 了基本 的一个 需要研发人员 的想象能力 ,而不是对 实际物体 其中Sl Wo s od r 的操作比较容易上手,完全可 电力电子三维设计平台。 i k 的熟悉能力。另外还要结合散热系统中发热件 以满足使用需求。 在电力电子设备研发中,产品的组成单元 的发热量,后期要在 SlWo s od r 所附带的分析 i k Sl Wo s 一 套 智 能 型 的 高 级 C D 是很多的 。 三维设 计界面中 , od r 是 i k A/ 在 为了更 加直观的 程 序中进行的热分析验证 。 C EC M组 合软件 , A /A 它采用基 于特征 的实 体建 观测各 图元 间的位置关 系 , 我们要 对各刚性 零 () 出虚拟外壳基本形状 。 5制作 根据总体布 模, 具有完 整的零件造 型、 配 、 图纸 生成 、 件的三维模 型进 行上色处理 ,以完善三维设 计 局 和客户现场安装要 求 , 计满足结构 的强度 装 二维 设 智能装配 、干涉检查和有 限元 分析等一系列 功 平 台 。而对 于颜 色的选择可 以根 据实物表 面颜 需求 和合 理结构形式的外壳。 对于这一点 , 我们 能, 实现 了全相关参数化设 计。 它能方便地i彳 色 , 可以根据个人偏 好 , 井亍 也 主要 目的只是在于 三 可 以在 Sl Wo s oi r 装配 图界 面里对 于非主要元 d k 样机设计 , 工制造模具及各 种力学分析 , 能 维模 型之间 的区分 。 加 智 器件 或结构单元 的位 置进行移动 、 旋转调 整 , 力 化程度高 , 参数化功能强 , 操作简单, 是较容易 四、 整机或单元虚拟工作平台的研发进程 求保证整个外壳形状的简单和精巧。然后充分 使用的三维设计软 件。应用 Sl Wo s 为三 oi r 作 d k 1 . 制定研发原则 利用 虚拟空间 中各元 件的独立空 间功 能 ,将各 维 电力 电子 虚拟平 台,简单易学 , 仅可 以与 不 在整机 或单 元虚拟工作平 台上 进行整机 或 单元 及各元 器件 内外之 间通 过的线束 、铜 带等 A tC D相兼容,最重要的是可以将主要精力 单元研发,就要充分利用虚拟工作平台上的图 过孔的位置确定, uo A 再进行过孔设计。 用于电力电子设备的研发,而不是用于进行软 形与实际一致, 即所见即所得的效果。 根据其强 ()在虚拟平台上完成元器件固定与内部 6 件操作的学习。 当对三维技术应用熟练后 , 转用 大的立体空间感,制定符合虚拟工作平台特点 布线。在 Sl Wok装配图界面里通过装配命 od rs i Pc N I E R或其它三维软件就只是一个适 的研发原则, rE GN E C 提高其效率。 令参数设置, 确定元器件固定位置。 应操作界面的问题。 () 1在元件结构设计中, 以结构本体实现配 () 7功率单元内部布线原则。根据原理图, 三、 三维设计平台的建立 合为主,在设计中就要对于安装、配合进行定 按照以下的原则进行。功率回路尽量采用铜排

电力工程三维建模方案

电力工程三维建模方案

电力工程三维建模方案一、引言电力工程是指以电力为能源进行生产、传输、分配和使用的一系列工程活动,包括发电厂、输电线路、配电系统等。

为了更好地设计、规划和管理电力工程,三维建模技术被引入其中。

本文将从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开始,探讨电力工程三维建模的方案及其应用。

二、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三维建模是一种使用计算机软件将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场景或系统模拟成三维模型的技术。

在三维建模中,常用的建模软件包括AutoCAD、SolidWorks、Revit等。

基本原理包括三维空间的坐标系、曲线和曲面建模、材质贴图等。

在电力工程领域,三维建模的基本原理可应用于发电厂建模、输电线路建模、变电站建模等。

三维建模可以将电力工程的复杂系统模拟成三维模型,并通过软件对其进行分析、优化和规划。

三、电力工程三维建模的方案1、发电厂建模方案发电厂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模方案需要考虑到发电设备、布局、运行参数等因素。

在三维建模中,可以使用SolidWorks等软件对发电设备进行建模,将发电设备的外观和内部结构模拟为三维模型。

同时,还可以利用Revit等软件对发电厂的布局进行建模,包括建筑、设备、管线等。

通过三维建模,可以快速了解发电厂的结构和布局,为设计、改造和维护工作提供可视化参考。

2、输电线路建模方案输电线路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其建模方案需要考虑到电杆、导线、绝缘子等组成部分。

在三维建模中,可以使用AutoCAD等软件对输电线路的线路走向进行建模,同时对电杆、导线进行建模。

在建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导线的张力、绝缘子的距离、电杆的承重等工程参数,以便对输电线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评估。

3、变电站建模方案变电站是电力工程中的重要设施,其建模方案需要考虑到变压器、开关设备、避雷装置等因素。

在三维建模中,可以利用Revit等软件对变电站的建筑、设备进行建模,包括变压器的外观、开关设备的布局等。

通过三维建模,可以方便地观察变电站的结构和布局,了解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和维护需求。

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

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电力行业的飞速发展,电网工程建设也在不断增加着规模和难度。

对于电网工程建设而言,可靠性、安全性、高效性、环保性等方面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而三维设计技术正是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三维设计技术的概念三维设计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将设计对象以三维立体的方式进行建模、分析和仿真,并直观的呈现在设计人员和使用者面前。

这种技术可以准确展现设计对象的空间结构和内部构造,方便设计人员进行观察、修改和优化,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实物建模的成本和时间,为设计过程中的迭代、修改和协作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三维设计在电网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在电网工程建设领域中,三维设计技术在各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提高工程质量和可靠性:三维设计技术可以更准确的再现工程场景,更直观的展现工程桥架、电缆、变电站等细节信息,提高了工程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在实施过程当中,三维设计技术还可以降低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误差,从而进一步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可靠性。

在实施工程当中,还可以结合三维模型的不同视角,对工程真实场景进行深度探索和理解。

2.提高工程效率:电网工程的规模往往较大,如果采用传统的平面设计方式,设计完成的时间成本较高,并且难以观察和理解每一个场景的细节,而三维设计技术使得设计人员可以直接在三维场景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同时可以提高项目的协作效率,同时减少了实物建模的时间和成本。

3.增强数据的可视化效果:传统的平面图无法展示拓扑结构、防雷接地、材料布局等细节信息,而三维设计技术再次涵盖了这些细节信息,对于工程数据的展示和处理提供了可视化的效果,帮助工程师和设计人员更好的理解和处理数据。

三、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实践和应用智慧电力网建设,倡导“智能互联、绿色发展、安全有序、便利服务”的电力体系,三维设计技术成为智能电力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设计方案创意的实现:三维设计技术并非智能电力网建设必需的技术,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帮助工程师将电力工程的设计方案变现,并提供直观的视觉效果,可以大幅提高设计人员的创造力,同时方便实地调查的收集和各种方案之间的对比效果。

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设计中的应用

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设计中的应用

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设计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三维设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电力设计领域,三维设计技术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设计中的应用,并阐述其优势和挑战。

一、三维设计技术简介三维设计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将设计对象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进行可视化的设计方法。

传统的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二维图纸,而三维设计技术则能够更加全面地呈现设计对象的外观、结构和功能。

二、三维设计技术在电力设计中的应用1. 设备设计在电力设备的设计过程中,三维设计技术能够帮助工程师们更加清晰地了解设备的结构和布局。

通过创建设备的三维模型,工程师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查看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

此外,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进行碰撞检测,以避免设备的部件之间的干涉和冲突。

2. 线路规划在电力线路的规划和设计中,三维设计技术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线路走向和高度信息。

通过三维地形模型和电力线路模型的叠加,工程师们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线路在地理环境中的布局,并进行线路走向的优化。

此外,三维设计技术还可以帮助工程师们进行线路的分段分布,从而提高线路的可靠性和维护效率。

3. 施工模拟在电力工程的施工阶段,三维设计技术可以进行施工模拟,以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危险,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在三维模型中添加施工流程和设备参数,工程师们可以模拟出整个施工过程,并检查施工过程中的可能风险。

这有助于提高施工安全性和工程质量。

三、三维设计技术的优势1. 提升设计效率相比传统的二维设计方法,三维设计技术能够提供更加全面和直观的信息,帮助工程师们更快速地进行设计和优化。

通过三维设计技术,设计人员可以更加方便地修改和调整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设计效率。

2. 减少错误与冲突三维设计技术可以帮助工程师们在设计过程中发现可能的错误和冲突。

通过三维模型的碰撞检测功能,设计人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问题,减少后期施工和运营阶段的不必要的成本和风险。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调度研究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调度研究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调度研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的变化,电力系统的运行和调度变得越来越复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者们开始关注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与优化调度。

本文将介绍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概念、建模方法和优化调度技术,并探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未来挑战。

二、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信息物理系统是指将传统的电力系统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系统。

它包括能源供应、传输和消费过程中的物理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环境。

电力信息物理系统具有时空分布复杂、多尺度、多领域和多用户等特点,需要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物理过程、通信网络和控制系统。

三、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建模方法1. 传统电力系统模型传统电力系统模型主要以潮流模型和状态估计模型为基础,用于分析电力系统的潮流分布、功率损耗和电压稳定等问题。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电力系统的物理特性和数学原理,能够较好地描述电力系统的基本运行情况。

2. 信息物理系统模型信息物理系统模型主要通过建立电力系统的物理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之间的关系来描述电力信息物理系统。

其中,物理层模型涉及到能源供应、传输和消费过程的建模,网络层模型涉及到通信网络的建模,应用层模型涉及到系统调度和优化问题的建模。

3. 多学科融合模型为了更好地描述和优化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研究者们开始将电力系统的模型与其他学科的模型相结合。

例如,融合了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和优化理论的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电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问题。

四、电力信息物理系统的优化调度技术1. 能源调度能源调度是指根据电力系统的供需状况和能源结构的要求,合理安排和调度能源的生成、传输和消费。

能源调度的目标是最大化能源利用率、降低成本和保障供电可靠性。

常用的优化调度方法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和混合整数规划等。

2. 功率调度功率调度是指根据负荷预测和电网安全要求,合理调整电力系统中各个发电单元的输出功率。

功率调度的目标是保持系统频率稳定、降低功率损失和满足电网负荷需求。

电力系统模型的优化与实现

电力系统模型的优化与实现

电力系统模型的优化与实现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模型优化与实现的重要性愈加突显。

电力系统模型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它描述了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通常包含发电机、变压器、线路和负荷等各个部分。

然而,随着电力系统规模不断扩大,电力系统模型也变得庞大而复杂。

因此,如何对电力系统模型进行优化与实现,已经成为电力系统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首先,针对电力系统模型的优化,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数据质量的优化电力系统模型是基于大量数据的分析建立的,而数据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电力系统模型的准确性。

因此,在建立电力系统模型前,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和筛选,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完整性,从而提升电力系统模型的精度和可靠性。

2. 模型精度的优化电力系统模型的精度是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

对于该模型,我们需要精确地描述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同时对数据的传输和储存进行优化,避免因数据传输过程中的误差和损失导致模型的误差。

3. 算法的优化电力系统模型的建立需要运用各种算法和模型,而不同的算法和模型对模型的精度和速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在选择算法和模型时需要对其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精度。

其次,针对电力系统模型的实现,我们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实时性的实现电力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系统参数和负荷会随时发生变化。

因此,电力系统模型的实现需要具有一定的实时性。

我们可以采用快速算法和实时更新的方法,有效地提高模型的计算速度和精度。

2. 系统性的实现电力系统模型要能够准确地反映出电力系统的真实运行情况,同时还要考虑到各个元件之间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模型实现时需要将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考虑进去,保证模型与真实系统的一致性。

3. 可扩展性的实现电力系统模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因此其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

在实现电力系统模型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其可扩展性,保证模型可以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不断地进行更新和完善。

三维设计在电网和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三维设计在电网和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

三维设计在电网和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电网和变电站建设是现代城市和工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其设计和建设过程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地理环境、电力需求、设备布局等。

在这个过程中,三维设计技术的应用可以提供更好的效果和更高的效率。

三维设计可以提供更直观的空间模型。

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可以将电网和变电站的各个部分以三维模型的形式展示出来,包括电线、变压器、开关设备等。

这样的空间模型可以提供更直观的视觉效果,使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容易理解和评估整个系统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三维设计可以进行空间分析和优化。

通过三维设计软件,设计师可以对电网和变电站的空间布局进行分析和优化。

可以通过模拟电线的走向和连接方式,确定最佳的布线路径,以降低能量损耗和线路阻抗。

还可以通过模拟设备的安装位置和姿态,确定最佳的设备布局,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可靠性。

三维设计可以进行冲突检验和碰撞预防。

在电网和变电站建设过程中,不同设备之间的空间关系非常复杂,容易发生冲突和碰撞。

通过三维设计软件的使用,可以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冲突检验和碰撞预防,避免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损坏。

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工程中的纠纷和错误,还可以大大提高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三维设计还可以提供可视化的效果展示。

通过将三维设计模型与环境模拟和光照效果结合,可以生成真实的效果图和漫游动画。

这样可以使设计方案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提供给工程师和决策者更直观的参考。

这些可视化效果还可以用于宣传和展示,提高项目的认知度和价值。

三维设计在电网和变电站建设中的应用与实践可以提供更直观、可靠和高效的设计效果。

通过使用三维设计软件,可以提供直观的空间模型、进行空间分析和优化、检验冲突和碰撞,展示可视化效果等。

这些应用可以提高设计和建设的质量和效率,为现代城市和工业生产提供更可靠的电力供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0 | 电子制作 2019年04月
[3]
,模型的优化则是对建立好的模型进行加工、修饰,使模型更加具体真实化同时在系统运行的时候使系统更加流畅
[4-
8]。

如果前期对VR 场景中的各类模型没有预先进行分类优
化处理,那么后期制作的场景就会因为模型数据量问题导致系统出现画面卡顿,画面不逼真,甚至场景无法正常切换[9]。

因此就需要在3DS MAX 软件中修改各个模型的各项参数值,
极大地降低了虚拟现实系统的开发工作效率[10-11]。

而由于电力传输通讯检修设备具有特殊性,电力通讯检修设备建模存在问题如下:
(1)建模难度较大。

电力通讯设备结构复杂如曲面、凹槽、按键等结构建模难度大,并且无设备的精确三维数据。

(2)电力通讯设备模型多。

一个电力通讯设备就包含
有15个分解结构。

针对实际电力通讯检修设备曲面多,结构复杂,建模难
度大等问题[12]。

本文采用模型层级分类与3DSMAX 软件进
行电力通讯设备及检修工具建模,并利用软件中LOD 优化体系进行模型分类以及纹理优化方法的应用进行模型优化研究。

当前主流建模方法包括多边形建模、NURBS 建模以及
细分建模等。

其各建模方面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建模方法优缺点
几何建模方法优点缺点
多边形建模
建模灵活性高,结构在建能力强,所
占资源低,直观性强,容易掌握建模的精度低
NURBS 建模建模精度高,所占磁盘空间小,更加适用于贴图使用模型的分支结构处不够灵活细分建模处理模型细节处具有高度灵活性,
修改时涉及不到的地方可以不动
细分算法效率低
由上表可知,建立虚拟环境模型应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
需要确定究竟采用何种方法来建模,对模型的精确度要求相对较低,某些需要采用感觉来完成,则采用多边形建模较为适合,若为工业建模采用NURBS 建模相对较适宜[12]。

接机盒,切割机盒,开缆刀;(2)用简单的轮廓来代替复杂形状电子检测工具,接头,熔接机;(3)使用纹理来代替细节描述剥线钳,光缆剪,切割机。

在VR 场景中,曲面面数较多的模型经常采用纹理优化
的方法进行模型的优化处理,从而得到较高的仿真效果。

表2 模型优化技术优缺点对比
几何模型优化优点
缺点
贴图的使用
减少了多边形的数目和模型的复杂程度,建模时减少数据量,处理灵活
模型的细节程度的真实性不够
合理利用纹理
映射减少模型多边形数目,增强模型的细节水平,增强景物的真实感
如果过分强调细节优化会使系统时效性降低
实例化技术减少模型多边形数目,优化时节省大量内存
系统运算量大,系统运行速度低,运行时间长,场景的真实性低
模型分割技术
将模型进行分割,对分割成的小单元进行处理,减少模型的复杂性,处理灵活
适用于处理大型模型
本文针对电力通讯设备三维模型存在的问题具体优化方法如下:
第一,对单体构建模型简化,控制模型的分段数,用最少的面、片数进行模型几何结构的精简,如光缆剪模型优化。

第二,保证模型的三角面为等边三角形。

因为等边三角形面有利于渲染及烘焙,同时锯齿和纹理模糊现象较少,光纤接头模型优化。

第三,删减电力设备看不见的面、各种模型之间的重叠
面、各种模型之间的相交面以及因相互遮挡所导致的不可见的面。

如切割机熔接机等模型优化。

3 结果对比及分析
利用unity3d 将需要建模的电力通讯设备进行三维建
模共25个模型,选取光缆剪,光纤接头,切割机,熔接机,这四个代表性模型进行优化研究得到结果如图1所示。

信息工程
a 电力通讯设备检修工具实物图
b利用3dsmax建立电力通讯设备模型
c模型优化后
图1 模型优化前后
由图1可知,左边为原图,右边为优化以后的模型,
分别为光缆剪,光纤接头,切割机,熔接机原图与优化以后
模型。

由图片明显可以看出模型中线条数明显减少。

表3
优化前优化后
模型名称点数面数大小点数面数大小
光缆剪1399279892818741404412
光纤接头20064000 1.02×102427801840500
切割机182220710680.98×102454551048140804
熔接机559211224 1.75x102474405129 1.5×1024
由表3中数据可知,模型经过优化算法处理,通过增
加点数的方式,尽可能减少面数,七其中光缆头面数减少
49.8%,接头面数减少54%,切割机减少49.4%,熔接机
减少54.3%。

平均面数减少52%,而点数增加25.3%,
27.8%,66.6%,24.8%。

平均增减36.1%。

三维模型文件
大小明显减少。

通过将原图与渲染后模型三项数据对比,优
化显示效果较好。

4 结论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电力操作培训系统中的模型优化
方法研究是当下虚拟现实应用技术的重要基础研究之一。


文以虚拟环境中电力通讯设备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
借助于3DS Max 实现电力设备的模型制作和利用计算机图
形中的纹理渲染技术实现模型优化,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模
型仿真效果,为真实复现虚拟环境中电力通讯设备,满足模
型逼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
持。

虚拟环境的建模中,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建立模
型库,采用遗传算法等优化算法进行模型参数优化可以明显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 [1]朱晶婷,林宇,钟小强等电力实训系统建设的探究[J].电子测
试, 2017(14).
* [2]万华明,杨丽,邹湘军,等.基于VR技术的几何建模与优化[J].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26(4):20-24.
* [3]陈丽丹, 张哲, 梁丰驿 基于VR设备的跌落式熔断器操作虚拟
实训系统设计[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7, 34(9):109-112.
* [4]张志腾. 基于VR系统下的古建筑模型优化方法研究[J]. 艺术
科技, 2017(1):114-115.
* [5]丁俊杰, 米双山, 刘鹏远, 基于虚拟维修的CAD—VR建模及
优化技术研究[J]. 网络新媒体技术, 2011, 32(3):70-75.
* [6]刘俊芳. 面向VR系统的三维场景的建立和导入[J]. 科技传播,
2010(7).
* [7]顾建明, 王燕萍, 张媛. 虚拟现实技术开创电力培训新模式[J].
中国电力教育, 2017(2).
* [8]罗陆锋, 邹湘军, 刘天湖, 大数据量虚拟景观的三维模型优化
与漫游[J]. 系统仿真学报, 2009, 21(6):1654-1657.
* [9]苏永芝, 刘党辉, 张振伟. 基于MultiGen Creator的航天发射
场三维模型优化技术[J]. 系统仿真学报, 2013, 25(8):110-113.
* [10] Sun F J, Liu H J, Chen H. Implementation and Optimiza-
tion of Transmission Line 3d Scene Based on VR[J]. Applied
Mechanics & Materials, 2014, 668-669:695-698.
* [11]Liao J H. 3D Model Optimization in Virtual Equipment
Operation Simulation System[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710:751-754.
* [12]Lu-Feng L , Xiang-Jun Z , Tian-Hu L , et al. 3D Model Opti
mization and Navigation of Large-Scale Virtual Landscape[J].
Journal of System Simulation, 2009, 21(6):1654-1657.
www�ele169�com | 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