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治水必躬亲

合集下载

5.25 治水必躬亲 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

5.25 治水必躬亲 课件(苏教版八年级上)

答案: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
2.古今异义 (1)泥于掌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含水的半固体状的土

(2)非咨询不穷其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
(3)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往上托,往上伸 答案:(1)拘泥 (2)追究到底 (3)办事成功

3.词类活用
远嫌而避怨 (形容词用作动词,________)

答案:远离 4.文言句式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倒装句,即“于荒村野水之间往 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第二十五课 *治水必躬亲
1.题目解读
题目中谈及论述的话题是“治水”,要治好水的前提条件
需做到“躬亲”。 2.知识链接
《履园丛话》,共二十四卷,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举凡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文物典籍、 金石书画、诗文词章、人物轶事、社会逸闻,以至各地的风俗 民情,都有所记载。涉及面广,蔚为大观。
3.图解课文
海忠介“躬亲”且清廉
正面 对 比 论 证 反面
治水必 躬亲
论 据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1.一词多义 如好逸而恶劳 ( )
(1)如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亲劳胼胝 (2)劳




好逸而恶劳 答案:(1)如果/像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镇中学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

写作训练
请从提供的材料中任选一个作改写,要能论点本文 的中心论点:治水必躬亲。字数不限。
请自选一个等级写作: A、改写或浓缩,能论证论点则可; B、不但能论证论点,至少还要运用两种论证方法; C、不但能论证论点,至少还要运用三种论证方法;
7、你对海瑞了解多少?
写作训练
1、请从《治水必身亲》中找出能扣住中心论点“治 水必躬亲”的句子。 2、写作指点: A、改写要能紧扣中心论点; B、如果运用对照论证,应想清楚比较的角度; C、如果你想运用引用论证,你准备用哪些名言警句?
①百闻不如一见。 -班固 ②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 ③一个人怎样才能认识自己呢?决不是通过思考,而是通过实 践。 —歌德(德)
7、你对海瑞了解多少?
zxxkw
海瑞 海南人,自号刚
峰。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 切以刚为主,要毕生刚直 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 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 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 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 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 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 名流传至今。谥号忠介。 作有《海瑞集》。
潴(zhū ) 嫌( xián) 胼胝( pián zhī )
泥( nì )于掌故 相度( xiàng duó)
横( héng)索
好逸恶( wù)劳
二、有节奏地读,读出停顿和重音。 要求: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得流利。
zxxkw
朗读课文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 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 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zxxkw
引用名言
贾朱禾(门捷列夫):平静的水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治水必躬亲的文言文翻译

治水必躬亲的文言文翻译

昔者,大禹治水,必躬亲其事。

曰:“水者,万物之源,百姓之命也。

吾辈治水,非为个人之荣,乃为国家之安,百姓之乐。

故必躬亲其事,不敢有丝毫懈怠。

”禹曰:“治水之道,首在观察。

水之行,有其规律,必详察之。

吾观水之来去,顺逆,高低,缓急,无不洞若观火。

故能因势利导,疏而不堵,使之归其道。

”禹又曰:“治水之法,次在筹划。

水之患,非一日之故,必先筹其源,次治其流,终其汇。

吾尝遍历山川,深知其利弊,故能筹谋周密,无遗策。

”禹曰:“治水之事,必躬亲其事。

吾自受命治水以来,未曾一日安居。

或跋山涉水,或露宿风餐,皆我所愿。

何以故?欲求水之安流,必先亲身经历,深知其险阻,方能施策得当。

”禹曰:“治水之劳,非一人之力可成。

必广招贤才,共商大计。

吾虽才疏学浅,然能知人善任,使众贤共治水患。

是以,吾虽劳苦,而治水之功,众贤之力也。

”禹曰:“治水之德,非一时之功。

吾虽尽力而为,然水患之除,非一日之功。

必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方能水患皆除,百姓安居乐业。

”禹曰:“治水之道,必以民为本。

水患之害,百姓受之最深。

故治水之时,必先问民之疾苦,知民之所需。

吾尝亲至民间,问疾苦,察民情,故能得民心,治水之策,方能行之有效。

”禹曰:“治水之成,非吾一人之功。

众贤共治,百姓齐心,方能水患皆除。

是以,吾虽劳苦,而治水之功,众贤之力,百姓之愿也。

”夫治水必躬亲,非一日之功,非一人之力。

必观察、筹划、躬亲其事,广招贤才,以民为本,持之以恒,方能水患皆除,百姓安居乐业。

此乃治水之道,亦为人之道也。

愿后人效之,使水患永除,国家安宁,百姓幸福。

(注:以上翻译仅供参考,文言文翻译需注意原文的韵味和意境,以下为现代文翻译,字数不足500字,仅供参考。

)从前,大禹治水时,总是亲自深入水患现场。

他说:“水是万物之源,百姓的命脉。

我们治理水患,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而是为了国家的安定,百姓的幸福。

因此,必须亲自深入水患现场,不敢有丝毫懈怠。

”大禹说:“治理水患的方法,首先要观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 课《治水必躬亲》教课设计二十五治水必躬亲教课目的1、能正确说出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意义2、能说出治水必躬亲的道理3、学习摆事实,讲道理和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教课要点和难点1、要点:对“治水必躬亲”这一基本道理的理解。

2、难点: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句中含义的基本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平时生活中,人们经常经过对话来促使相互间的交流和交流,它不单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情,并且还可以调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因而可知对话的作用很大。

其实,学习自己就是一种对话方式。

我们能够和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还可以够与现代媒体对话。

今日我们就经过对话这类学习方式,学习先人钱泳的一篇文章,这就是《治水必躬亲》。

大家能够经过自己喜爱的方式阅读文本,比如能够朗读,能够默读,也能够几个人构成一个小组一同朗读等,要求能读通畅。

二、与文本对话,解读文本与课文对话,利用旧知,联合说明,运用工具书,试试读懂、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字词语句作出标志。

三、与同学对话,释疑解难与小组同学对话,交流自己关于文章字词以及内容的理解,相互合作,解答疑难。

将小组合作依旧不可以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

四、与老师对话,交流心得五、与生活对话,理解文意1、表达故事要修业生叙述古今几个相关“治水”的故事,并且能够做到故事情节完好,表达要点突出。

如:鲧治水、大禹治水、西门豹治水、李冰治水、历史上中华民族治黄等等。

2、对比剖析要修业生联合故事,比较文本,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联合所讲的故事是要点,在评论故事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题。

如:鲧治水不行,由于他执一、拘泥于“水来土掩”的掌故,未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李冰修筑都江堰固然是堵水,但他成为造福后代的元勋,这是由于他知山知水,知情知势。

大禹治水能躬历山川,亲劳胼胝,冒雨冲风,来往于荒村野水之间,三过家门而不入在详细案例中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六、援疑质理,掌握方法“治水一定躬亲”,文章是如何论述这个问题的呢?(明确摆事实,讲道理是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纳的方法。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共18张PPT)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共18张PPT)
为民请命,清廉公正,不畏艰辛,为 民着想,清正廉洁的人。
5.此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哪种文体?
议论文
6.你觉得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
治水必躬亲(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 劳胼胝。)
7.概括段意。
(1)写治水必亲躬的原因。 (2)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亲躬,还 要清廉。
1.文中讲到治水时,要防止哪些现象?
自由畅谈即可。
3.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 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 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 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 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 民着想、清正廉洁。
学习完本文,谈谈本文对你有哪些 有益的人生启示,结合自己的某一件往 事,写一篇文章抒发你的感受,300字左 右。
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 妄意轻信人言。
2.治水时为什么要躬亲?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 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 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与 前文是什么关系?从哪里得知?
因果关系。“是以”一词。
4.文章为了说明治水必躬亲,用了 什么方法来证明?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 点的?
昔海忠介„„未 尝横索一钱 海瑞 治水 (正面) 对 比 (反面)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以海瑞治水来证明观点。先正面后反 面的对比论证。
1.文章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的观点, 列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来证明,你还能举出 其他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如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李冰 修建都江郾水利工程。
2.现在人们保护水资源以达到与自 然和谐相处,可文中又说要治水达到征 服大自然,你觉得两者相矛盾吗?说说 你的理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苏教版

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一、【教学目标】1.读准字音和停顿,通过注解理解文章大意。

2.学习本文通过事实论证和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认识海瑞这一人物形象。

二、【重点难点】1。

理解文章意思,诵读课文。

2。

了解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西子湖畔,春水涣涣,烟波浩淼;长江三峡,夏水襄陵,疾胜驭风;永州石潭,秋水清冽,寒意袭人;古城济南,冬水融融,温暖多情。

水,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留下了美丽的身影。

然而,一旦她暴怒起来,带给我们的将是无尽的灾难。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水患频繁的国家而言,治水关乎国计民生。

清代学者钱咏撰文指出:“治水必躬亲".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躬(ɡōnɡ)潴( zhū)相( xiànɡ)度胼胝(pián zhī)咨询(zī xún)好(hào )逸恶(wù)劳泥(nì)于掌故2.读完课文后,你觉得海瑞是怎样一个人?为民请命,清廉公正,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的人.3.此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哪种文体?议论文4。

你觉得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治水必躬亲(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5.概括段意。

(1)写治水必亲躬的原因。

(2)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亲躬,还要清廉。

<三>合作探究1.文中讲到治水时,要防止哪些现象?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2.治水时为什么要躬亲?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3。

“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与前文是什么关系?从哪里得知?因果关系.“是以”一词。

4.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及备课指导 苏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件及备课指导 苏
2:学习议论文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BC)
3:背诵课文。(BC)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准字音,我能行!
泥()于掌故潴()相度
()胼胝()好逸恶劳
()咨询()nìzhū
XiàngduóPiánzhīhàowùzīxún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正确停顿,我能行!
节奏划分的依据:按意义划分,词语不能读破。
拓展延伸
反馈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语。(ABC)
泥于掌故盖地有高低
非相度不得其情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2、翻译句子。(ABC)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3、背诵课文。(BC)
1、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2、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3、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自主学习
方法: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文。
自学验收解释下列划线字
1泥于掌故()
2潴有浅深()
3盖地有高低()
4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5冒雨冲风()
6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7如好逸而恶劳()
8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拘泥在
迎着,顶着像这样如果
办事成功
水停聚的地方因为分组学习合作交流
1、请在文中画出表示中心论点的语句。
2、若治水不躬亲,将带来怎样的后果?为什幺?
3、文章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了什幺道理?它是怎样证明观点的?检测二1.
第一段,论述________的原因。治水“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的原因: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25课《治水必躬亲》课
件及备课指导苏
2012-8

《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治水必躬亲》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导读:本文先说明了治水要防止的现象,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再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

《治水必躬亲》【原文】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泥于掌故泥:拘泥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躬:亲自③非相度不得其情相度:观察④亲劳胼胝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的古今义。

①泥于掌故古义:古代的典章制度今义: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②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古义:完成、做好今义:举起、抬起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译]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远远地躲过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4、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5、文中“海忠介”即指海瑞,是明朝(朝代)曾经骂过皇帝的清官,与包公齐名,人称“海青天”,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杂文家吴晗曾写过一部关于他的历史剧《海瑞罢官》。

6、文中提出的治水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答]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

7、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么?[答]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也行)。

8、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答]事实论证、对比论证。

9、除海瑞治水外,请列举我国历史上其他的治水名人,并简要介绍其事迹。

[答]①禹:中国最早治理大洪水的领袖人物,用疏导的方法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人--清廉
语言欣赏
• 1、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 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 山川,亲劳胼胝。 • 赏析:这一段文字用一个排比句,写尽了自然万物 自有它们自身的规律,两个双重否定句,强调我们 应掌握客观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而不是盲目蛮干。 • 2、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 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未 横索一钱。 • 赏析:这一段文字通过外貌、动作描写,将一个事 必躬亲、顺应民意、清正廉洁、治理严明的海瑞的 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
辨别一词多义
泥于掌故 对,对于 在 自,从 / 比 因,因为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凭,凭借
吾欲辱之,何以也 用
理解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泥土
泥于掌故
泥于掌故 盖地有高低
拘泥
古代的典章、制度 历史上的人物事迹、 制度沿革等。
原因是、原来是,连 词,连接上一段或上 一句,表示原因。 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议论文知识回顾 1、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事件、现象 、人物、观念等)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 论据: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 论点的理由和根据。 • 论证: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
• 2、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引用论证等
4、文章为了说明治水必躬亲,用了什么 方法来证明?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昔海忠介……未 尝横索一钱
海瑞 治水
(正面) (反面)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对 比
以海瑞治水为例来证明观点。先正 面后反面的正反论证
• 两个“不可”从反面强调治水不 可固执一端。 • 提出论点 • “盖”领起下文,解释不可固执 • “治水必躬亲” 一端的原因, • 道理论证 • “是以”提出结论。 • 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 • 举例论证 • (正面) • 正反对比论证 • 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私利,怕 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做事--躬亲 • (反面)
小组合作,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 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 “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翻译时可保持 不变。如时间、地点… •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 汉语句式。 • “补”,就是增补。补充文中省略的部分。 •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 译有关文字。
治水要防止的现象 ,论述 第一段,先说明_______________
治水必躬亲 ________________ 的原因 且要清廉 ___.
第二段,以海瑞 ___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 ___,而
正面 说海瑞治水不但要躬亲, 这一段先从____
反面 说如果不躬亲,不 而且要清廉,后从____ 治水不成 清廉带来的后果是____________.
整体感知
1、此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哪种文体? 议论文 2、你觉得课文是围绕哪一句来写?
作者的观点:治水必躬亲(是以……)
3、概括段意。 (1)写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2)写以海瑞为例, 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还要清廉。
多边互动
1、文中讲到治水要防止的现象有哪些?
不可……不可…… 2、治水时为什么要躬亲? 盖……非……非…… 3、“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与前 文是什么关系?从哪里得知? 因果关系。“是以”
非咨询不穷其致 追究到底
做好
生活困难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完成, 举起,抬起
积累文言知识:
参照示例写出成语,要求加点字意思相同 示例:泥于掌故 1. 2. 3. 4. 泥古不化
非相度不得其情 审时度势、度德量力 非咨询不穷其致 穷根究底,穷源推本 未尝横索一钱 横行霸道,横征暴敛 远嫌而避怨 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8、“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 矣 ”。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造成这两种结果的原因分别 是什么。 “举”是因为海瑞能深入实际不畏艰辛,清廉治水。 “不举”是因为好逸恶劳,贪财求利,不听取正确的 意见。 9、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 么? 躬亲、清廉(用原文“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 一厘”也行) 10、请从本文中概括出两个成语。 好逸恶劳,见利忘义
3、作者认为治水成功必须要避免哪些不良现象? 答:执一,泥于掌故,妄意轻信人言;好逸而恶劳, 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4、作者认为“事举”、“水利兴”的必要条件是什 么? 答:躬亲治水、勇于担责、讲究方法。 5、请结合文章简要谈谈作为领导者,海瑞具有哪些 可贵的品质? 答:从“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 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 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可看出海瑞是一个躬亲治 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以身作则、 严律下属的人。
对人物形象海瑞的认识:
海瑞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清官,他勤政 爱国,勤学不辍,洁身自爱,为民请命, 清廉公正,执法严明,不畏强暴,力主反 贪,刚正不阿。 课பைடு நூலகம்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 民着想,清正廉洁。
思考:文章为了证明治水必躬亲的观点, 列举海瑞治水的例子来证明,你还能举 出其他例子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 做任何事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他例如:大禹治水,西门豹治邺,李 冰父子修建都江郾水利工程,还有孙 叔敖,范仲淹,王安石,陈璜,勒辅 等例。
治水必躬亲
——钱泳
生字词的读音
好(hăo) 躬( gōng) 嫌( xiá n) 恶心(ĕ) 凶恶(è ) 潴( zhū) 胼胝( piánzhī)
相互(xiāng) 长度(dù ) 相度( xià ) ngduó 咨询( zīxún) 泥( nì )于掌故
泥土(ní )
好( hà o)逸恶( wù )劳
字词解释
治水必躬亲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 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 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 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 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 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 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 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忠于原文,要 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 ,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 来。 •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没有语 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 3.“雅”是指译文不仅准确、通顺,而且生 动形象、优美自然,能完美地表达原文的风格 神韵。这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 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课文 检测
1、本文论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是怎样论证的? 本文论述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说明只有 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来对比论述的,先从正面 举了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再从反面说 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 肯定办不好。 2、课文第1段和第2段有什么关系? 第1段是提出论点,第2段是用事实论证。
读清停顿:
• • • • • 朗读指导——停顿位置: A 关联词语后 B 主谓之间:什么 /怎么样 C 介词后面 D 时间词后面
诵读检测
治水必躬亲
钱泳 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 妄意轻信人言。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 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 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 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 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 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拓展延伸: 躬亲是治水成功的必要条件,生 活中的许多事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请联系自 己的生活,谈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
实践出真知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 知地之厚也。”——荀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孙中山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参考译文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不知变 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 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 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不 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 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 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 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 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 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 同的管理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以后才能做成事情。 如果贪图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 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 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 了。
• 6、对文中“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中的“ 如是”作解释,并指出“是”指代文中哪些 内容。 • 答:像这样。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 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 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 7、海瑞墓室后扩建了“扬廉轩”,亭柱上 刻有海瑞的两幅对联,其一是“三生不改冰 霜操,万死常留社稷身”,请结合你所了解 的海瑞,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 答:海瑞一身正气、清正廉洁、大公无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