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必躬亲 钱泳

合集下载

第25课 治水必躬亲

第25课 治水必躬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并理解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学常识和文本的写作背景。

3、培养学生的文言诵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学习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进一步了解海瑞其人其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不只是治,做任何事都要“躬亲”、“清廉”的道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习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流程:
一、文题解析。

二、整体感知。

三、文本研读。

四、难点商讨。

五、总结作业。

板书设计:
第25课治水必躬亲
钱泳
防止的现象:二“不可”

躬亲的原因:四“有”二“非”
治水
躬亲清廉必躬亲二海瑞为例正反对比
计利忘义
做事————————→躬亲
做人————————→廉洁。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知识点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知识点

八年级治水必躬亲知识点在八年级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接触到《治水必躬亲》这篇文章,它蕴含着丰富而重要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钱泳。

钱泳是清代的一位学者,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

在字词方面,有一些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内容。

比如“躬亲”这个词,意思是亲自,“躬”就是亲自的意思。

“潴有浅深”中的“潴”指水停聚的地方。

“相度”的“度”读 duó,意思是观察、测量。

“穷其致”的“穷”是追究到底的意思,“致”是事理。

“是以”是因此、所以的意思。

对于文章的翻译,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比如“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翻译为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盖地有高低,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意思是因为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快有慢,水塘有深有浅,河道有弯有直。

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情况。

文章的内容理解是重中之重。

作者开篇就提出了治水必躬亲的观点,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来加以阐述。

一方面,以海瑞治水为例,说明他亲自踏勘,不辞辛劳,通过“亲给钱粮,不扣一厘”,展现了他的清正廉洁和治水的认真负责,有力地证明了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另一方面,从反面指出如果只是“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就无法治理好水患。

在写作手法上,这篇文章运用了对比论证。

通过海瑞治水的成功事例与那些“好逸恶劳、计利忘义、远嫌避怨”之人的治水态度相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治水必躬亲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从主题思想来看,作者通过这篇文章强调了治水要亲自考察、实事求是,不能主观臆断、盲目轻信他人。

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那些只图安逸、谋取私利、逃避责任的不良作风。

这不仅适用于治水,对于我们处理其他事情也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
(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来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Page 8
(用精辟见解和名言警句以及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你觉得课文的论点是什么?
治水必躬亲
Page
9
4.文章为了说明治水必躬亲,用了 什么方法来证明?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 点的?
Page
11
学习完本文,谈谈本文对你有哪些有益的人生启 迪,写下来。
Page
12
两段内容写了什么?
(1)写治水必亲躬的原因。 (2)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还 要清廉。
Page
7
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
论点、论据、论证
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
论据 是支撑论点的材料。
事实论据
道理论据 论证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等)
治水必躬亲
钱泳
Page 1
钱泳,清代著名学者 , 工诗,善书 画,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 等。
Page
2
海瑞(1514—1587),明代广东琼山 (今海南岛)人,字汝贤,自号刚峰。他 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 直不阿。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时著名的清官,由于敢于 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 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 今。
昔海忠介……未 尝横索一钱 海瑞 治水 (正面) 对 比 (反面)
好逸恶劳
计利忘义 远嫌避怨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Page
10
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 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 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2)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治水必躬亲》教案(2)苏教版

24.治水必躬亲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

23、治水必躬亲一、导入新课。

这几天上街,我们会看到很多人们在重修下水道,一人高的水泥管当作下水道,这是为什么呢?(防止水患),这也是乡政府惠民工程的一项措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治水的文章《治水必躬亲》(板书),看看作者认为如何治理水患的。

题目意思:治理水患一定要亲自实践,题目直接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躬亲是治水的必要条件,必强调亲身实践的重要性。

(出示幻灯片)作者钱泳介绍。

清代江苏金匮人。

工诗,善书画。

著有《履园丛话》《履园谭诗》。

文中涉及人物海瑞,我们也了解一下这个人物:(幻灯片)海瑞(1514-1587)广东琼山人,即现在的海南岛,字汝贤,号刚峰。

他取此号的意思是一切以刚为主,要终生刚直不阿。

因此人们尊称为刚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时期的著名清官,由于敢于直言进谏,惩恶扬善,一心为民谋利,被人民敬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传至今。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幻灯片)1.疏通文意,了解治水必躬亲的道理。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 向海瑞学习做事躬亲,做人清廉的美德。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下面朗读课文:(幻灯片)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字音和顿停。

2、学生范读课文,学生领读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

检查预习给下列词语注音泥()妄()潴()相度()咨询()胼胝()横索()好逸恶劳()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有疑问处及时圈点。

检查自主学习情况。

并且归纳本文文言知识。

教师检查自主学习情况,翻译重点字词并翻译课文。

归纳本文的文言知识点(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合作互动(幻灯片)•1、此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哪种文体?•2、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3、各用一句话,概括课文两段的内容。

•4、治水要防止什么现象?•5、治水的正确方法是什么?•6、为什么要这样做?•7、说说海瑞当年是如何治水的?并用两个词语概括做法。

•8、在你心目中海瑞是怎样的形象?读了本文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9、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是如何论证的?1、此文从表达方式上看是哪种文体?从表达方式上来看:这是一篇议论文。

治水必躬亲

治水必躬亲

二、辨别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泥于掌故 对,对于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在 青出于蓝 自,从 ②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因,因为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凭,凭借 吾欲辱之,何以也 用 三、参照示例写出成语,要求加点字意思相同。示 例:泥于掌故——泥古不化 ①非相度不得其情—— 审时度势、度德量力 ②非咨询不穷其致—— 穷源推本、穷根究底 ③未尝横索一钱 —— 横征暴敛、横行霸道 ④远嫌而避怨 —— 怨声载道、民怨沸腾
如大禹治水, 李冰修建都江 郾水利工程。
泥于掌故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青出于蓝 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 吾欲辱之,何以也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
对于 在 自,从 因为 凭借 用 像 如果
泥 盖
穷 举
古:拘泥 今:泥土 古:原因是 今:遮盖或遮盖的东西 古:追究到底 今:生活困难 古:办事成功 今:举起,抬起
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 也不曾横索一文钱财。
译: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 执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 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译: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 快有慢,池塘有深有浅,河流的形 势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 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不经过 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 情况,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 自辛劳,不怕吃苦。
海瑞是明朝中后期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有 名的清官,是倾力反对贪官污吏的政治家实 干家,是敢于冒死骂皇帝荒淫无道的忠勇之 臣,是为腐败官场所不容的刚直不阿的坚贞 之士,是深受黎民百姓爱戴的“海青天”, 是被史家誉为“古今一真男子”的男儿大丈 夫。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 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3、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

《治水必躬亲》原文及翻译

《治水必躬亲》原文及翻译

《治水必躬亲》原文及翻译【原文】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

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翻译】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

原因是地形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停聚的地方(池塘)有浅有深,河流的形势有弯有直,如果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了解它的.真实情况,如果不经过访问,征求意见就不能彻底摸清它的情况。

因此必须亲自登山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冒着风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亲自发给民工钱粮,一厘也不克扣,并且随同的官吏差役也不曾横行勒索一文钱财。

必须像这样,以后的事情才能做好。

如果贪某某某安逸,害怕辛劳,计较私利,忘记公益,只想远远地躲开嫌疑,避免抱怨,那么事情就做不成,水利也就办不好了。

【注释】⑵[治]治理。

⑶[法]方法。

⑷[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⑸[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泥:拘泥。

掌故:古代的典章制度⑹[妄意]随意。

⑺[盖]句首发语词,连词,原因是。

承接上文,表明下文就自己的观点发表议论⑻[潴(zhū)]水停聚的地方。

⑼[势]这里指河流的形势。

⑽[相度(某iàng)(duó)]观察和测量。

⑾[情]真实情况。

⒀[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

穷:追究到底。

致:事理。

⒁[是以]因此,所以。

以:因为。

⒂[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

⒃[胼胝(pián)(zhì)]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⒄[海忠介]海瑞,明代的清官,谥“忠介”。

⒅[布袍缓带]穿着轻便的服装。

缓带,穿着宽束衣带。

⒆于:在⒇横(hèng)索(suǒ):横行勒索。

教案治水必躬亲

教案治水必躬亲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远嫌而避怨:远远躲开开嫌疑,避免抱怨。
(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指名学生逐句翻译文意。
(学生翻译,师生补充,完善)
四、理解内容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概括文段意,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段:论述治水必躬亲的原因。
第二段:以海瑞为例,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这段先从正面说海瑞治水不但躬亲,而且清廉。后从反面说,如果海瑞不吃苦,想谋利,怕得罪人,那么水利肯定办不好。
2.翻译文句。




治水必躬亲
论点:治水必躬亲
正面
论证:海瑞(事实)
反面
结论:只有躬亲、清廉才能治好水




二、范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动笔标明正确停顿。
二次备课




三、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弄清主要词语意思。
执一:固执一端,不知变通。
泥于掌故: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
妄意:随意。相度:观察和测量。咨询:访问,征求意见。
穷其致:彻底摸清情况。穷:追究到底。致:事理。
躬历山川:亲自登山涉水。胼胝: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五、探究
1.家喻户晓的海瑞,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一个形象?读了课文之后,你对这个人物有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明确:海瑞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个清官,他为民请命,




清廉公正,力主反贪,刚正不阿等等。课文中写他躬亲治水,不畏艰辛,为民着想,清正廉洁。
2.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治水必躬亲”这个观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