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围城艺术手法的运用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浅析《围城》的讽刺艺术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揭示,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围城》的讽刺艺术进行浅析。
小说运用对传统文化进行讽刺的手法。
小说中描绘了一个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通过对这一背景的描写,作者对封建家庭、宗族关系、婚姻意识等传统观念进行了讽刺。
例如小说中的罗老师就是一个身世卑微、在社会上地位较低的人,但他却通过与嫂子的婚外情获得了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颠倒的伦理观念与社会道德引发了读者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小说通过对社会风气的讽刺,展现出了社会的种种荒诞与虚伪。
小说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既不甘于当赤脚医生,也不甘于与现实妥协,但他又无力改变现实,最终迷失在荒诞的社会中。
小说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讽刺了当时社会人们只顾个人利益,缺乏责任感、道德底线,以及对真实的逃避和迷茫。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讽刺,揭示出了人们虚伪的本性。
小说中的各个人物都有着自私的一面,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亲人、朋友甚至国家。
例如陈清扬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选择了离家出走,父亲为了个人的面子而不肯讨债,这些都体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
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是虚伪的,比如方鸿渐的姑姑王夫人,她对方鸿渐表面上关心爱护,实际上却只是为了控制方鸿渐,让他按照她的意愿去行动。
《围城》通过讽刺的手法,以小说的形式向读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荒诞与虚伪。
通过对传统文化、社会风气以及人性的讽刺,作者剖析了社会的种种弊端,并对人们进行了思考和警示。
这种讽刺艺术的运用不仅使小说更加深入人心,也使读者在娱乐的同时获得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

关于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探析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而备受赞誉。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语言艺术进行探析,探讨其独特之处以及对作品整体效果的贡献。
一、对白的艺术《围城》中的对白极具韵味,充满幽默和讽刺,使作品更富生动性。
例如,书中角色的对话常常夹带讽刺,以幽默手法展现人物个性和情感交流。
钱钟书通过精准的语言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使读者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作者在《围城》中巧妙运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比喻、比拟、夸张等手法常常出现在小说中。
这些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并引发读者深思。
三、双关语的巧妙运用《围城》中一些句子和词语具有多层含义,通过双关语的运用使得作品更具深度。
例如,小说开头的“我看透了,我不说”,这句话不仅说明了人们对于围城的认识,同时也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双关语的运用增添了作品的思考性和哲学性。
四、情感描写的细腻与真实《围城》中的情感描写极为细腻,能够深入人心。
作者对于爱情、友情、家庭等多种情感的描写,能够准确捕捉到人物内心的起伏与纷争,使得读者对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经历产生共鸣。
五、寓言与寓意的结合《围城》用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寓言故事,讲真实社会中的故事。
小说中的“围城”不仅仅指代城市和家庭,也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沟通的困难。
小说的寓意通过寓言的手法巧妙地展现出来,引人深思。
六、情节设置的独特性《围城》的情节设置别具一格,扣人心弦。
作者通过精心安排的情节,将读者带入到人物内心的世界,引发出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作者还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矛盾,使读者深入思考。
总之,《围城》以其卓越的语言艺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话的艺术、修辞手法的运用、双关语的巧妙应用等等,钱钟书展现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通过细腻描写情感、寓言与寓意结合、独特的情节设置等手法,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作品世界。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

围城中的反讽手法剖析现代文学作品《围城》是中国作家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该作以婚姻为背景,通过描绘中产阶级的生活和价值观,深刻地展现了围绕在身边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其中,作者运用了丰富而独特的反讽手法,既传达了对现实的讽刺和批判,又使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本文将对《围城》中的反讽手法进行剖析。
一、角色形象的反讽《围城》中塑造的角色形象无一不透露着反讽的意味。
作者通过对比、对立和夸张的手法,揭示了他们身上的矛盾和虚伪。
例如,曾在婚姻困局中挣扎的方鸿渐,虽然自认为是个“外人”,对人事物保持着一种冷眼旁观的态度,然而当他遭遇围城时,却不得不理解自己的无奈处境,最终沦为围城内的一员,暴露了他既对婚姻有感又无感的独特性格。
这种自我反讽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生动。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苏小姐,她作为方鸿渐的妻子,从外表看是一个优雅温柔的女性,然而,她却深藏着复杂的心思和利己主义的一面。
她喜欢以伪装的面目出现在别人面前,却时刻保持着傲慢和自私的本性。
正因为这种反差,苏小姐的形象鲜明而具有冲击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情节设计的反讽《围城》中的情节设计也运用了许多反讽手法。
通过对人物行为和事件的安排,钱钟书深刻地揭示了人们在现实中的种种矛盾与无奈。
在小说的开头,方鸿渐回忆起婚姻的发生,这一段描写虽然写的是女性从外地来到北京嫁人,但情绪描写和对当地人对这次婚姻的热切期盼的描写,让读者感到了现实婚姻中种种矛盾的存在。
这一情节的安排通过反讽的手法,将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和真实面相结合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方鸿渐和苏小姐的婚姻生活。
他们原本期待通过婚姻实现自己对幸福的渴望,然而,在相处中,他们发现彼此并不了解,更难以满足对方的需求。
这种对现实的反思,使得婚姻被赋予了一种讽刺的意味。
三、语言修辞的反讽《围城》中的语言修辞,特别是对话部分,也巧妙地运用了反讽手法。
通过人物的对话,情感的交流和意见的碰撞,将暗讽和揭示表现得更加明显和尖锐。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

论《围城》的讽刺艺术引言《围城》是当代作家钱钟书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以讽刺艺术为主线,通过对人物形象、社会风貌、道德观念等方面的讽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种种弱点。
本文将从小说中几个典型人物形象入手,分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手法以及其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观念。
第一章讽刺与现实1.1 讽刺与小说钱钟书是一位既擅长文学叙事又擅长文学批评的作家,他通过小说中细腻而犀利的讽刺手法,将现实社会中荒诞和荒唐之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围城》是他对当时社会风貌进行批判性反思和揭示性披露的重要作品。
1.2 讽刺与人物形象在《围城》中,钱钟书通过对几个典型人物形象进行深入剖析和细腻描绘,展示了他独特而尖锐的讽刺眼光。
例如,主人公方鸿渐虽然是一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却因为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了婚姻,最终陷入了围城之中。
这种讽刺手法既揭示了方鸿渐个人的软弱和媚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功利和安逸的追求。
第二章人物形象的讽刺2.1 方鸿渐与围城方鸿渐是《围城》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形象,他既是小说中最具才华和悲剧性命运的人物之一,也是小说中最充满讽刺意味的形象之一。
他通过选择婚姻而陷入围城之中,这种选择既反映了他个人软弱和对舒适生活的追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功利主义和安逸生活态度。
2.2 方鸿渐与现实社会方鸿渐这一形象不仅仅是一个个体命运的写照,更体现出当时整个社会对于功利主义、物质追求以及对于自由、理想等价值观念忽视与削弱。
方鸿渐的选择代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即人们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而选择婚姻,最终被困于围城之中。
第三章社会风貌的讽刺3.1 小城市的封闭性《围城》中的小城市是一个封闭而狭隘的社会空间,人们之间互相了解和互相指责。
这种封闭性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思想观念上的。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被这种封闭性束缚住了,无法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自由和理想。
3.2 社会伪善与虚伪《围城》中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伪善与虚伪现象。
小说中许多人物都表现出一副正经而虚伪的面孔,在表面上维护着道德和传统观念,实际上却追求着个人利益和私欲满足。
围城反讽手法举例

围城反讽手法举例【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围城反讽手法的概念和特点三、围城中的反讽手法举例四、反讽手法在围城中的作用和意义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围城》是我国著名作家钱钟书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小说中,钱钟书巧妙地运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其中反讽手法是最为突出的。
本文将从反讽手法的概念和特点入手,结合《围城》中的具体例子,分析反讽手法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围城反讽手法的概念和特点反讽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人物、事件或现象的描述,采取与实际情况相反的表达方式,以达到揭示和讽刺的目的。
反讽手法具有以下特点:1.表里不一:反讽手法通常表现为文字表述与实际含义之间的悖离,读者需要透过表象去理解深层含义。
2.具有讽刺性:反讽手法通过对事物的夸张、歪曲或反向描述,达到讽刺的目的。
3.具有幽默感:反讽手法往往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表达,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愉悦感。
三、围城中的反讽手法举例在《围城》中,反讽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1.描述方鸿渐和赵辛楣两位主人公,作者使用“实在标致极了”一点儿也不标致的表述,来讽刺他们的相貌。
2.在描述李梅亭的时候,作者说他“头发又短又粗,透出一股犟劲”,实际上是在讽刺他的迂腐和顽固。
3.对于书中的学术界,作者通过描述“教授们一个个像乌龟一样,把头缩进脖子里”,以讽刺学术界的腐败和堕落。
四、反讽手法在围城中的作用和意义反讽手法在《围城》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增强讽刺效果:通过反讽手法,作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人物和事物的丑陋与虚伪,增强讽刺效果。
2.丰富作品内涵:反讽手法能使作品的含义更加丰富,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3.提高艺术表现力:反讽手法的运用,使《围城》在表达方式上更加多样化,提高了艺术的表现力。
五、结论总之,《围城》中反讽手法的运用,既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又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提高了艺术表现力。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

钱钟书《围城》中的语言艺术魅力《围城》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闻名于世的一部著作,其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的语言驾驭能力的运用,虽然这部小说所表现的主题是比较严肃的,但是作品的语言风格却是幽默诙谐的。
[1] 他常常突破常规,独辟蹊径,令人出其不意,许多地方的语言表达方式简直令人拍案叫绝,尤其是一些修辞手法的运用恰到好处,细细品味起来引人深思。
作者以极高的语言艺术运用水准,对文中的人物及其思想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刻画,让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能够领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还能充分地领略到语言艺术的巨大魅力。
一、比喻手法的运用纵观近现代新文学作品中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如果要说哪本小说的语言艺术最生动、最精彩,那么恐怕非《围城》莫属了。
记得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
《围城》就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个思想,其在叙事的过程中采用新颖的比喻修辞,在审美解读中也总是妙语连珠,处处闪现着智慧的光芒,使文章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使我们对文章主题的领悟和在会心的阅读中有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2]钱钟书先生对中外文学都有涉猎,因此他的知识非常的渊博,对艺术手法的运用也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并不拘泥于一格,而是运用自如,信手拈来。
《围城》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内涵非常丰富,其喻体融艺术、文学、哲学、历史、民族、宗教等很多方面的知识为一体,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像是置身于一个繁茂的文学园地,其丰富程度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作者利用渊博的知识,结合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力求使文章语言的表达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在方鸿渐和苏文纨的情谊的描写中,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将其比喻为数学上的“两条平行线”,事实上作者已经暗示了两个人最终没有结果的爱情悲剧,这不仅对小说的情节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使小说的内容显得趣味盎然,并且语言表达上也准确而又生动。
对方鸿渐和苏文纨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吻,作者不仅将其比喻成清朝官场端茶待客的时候客人象征性的用嘴唇在碗边抹一抹的样子,还将其比喻成是从前西洋法庭开庭审理证人时,法官在宣誓中用嘴巴碰触《圣经》,或者是信女们亲吻西藏的活佛或罗马教皇的大脚趾等。
钱钟书《围城》的语言艺术

文化艺术 |物的形象,外貌立体地展示在读者面前,这能够有效地提升文字语言的生动形象的特征。
在描写小说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比喻这个修辞的应用也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更加形象自然,帮助读者更好的感受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使用比喻的修辞描写其他事物,也能够将事物具象化,形象化,让读者对钱先生笔下的事物有一个更加清晰准确的认知。
虽然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性语言,但是其比喻修辞的应用并不落于俗套。
2.2 富有时代和地域色彩的词汇《围城》这一长篇小说中,还使用了大量富有地域色彩以及时代色彩的词语和句式,这种语言风格的使用也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之处。
《围城》中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方言词语,例如在描写方鸿渐时,作者写到,“鸿渐脸又泛红,笑成骨朵了嘴,心里怨道别装假。
”这一句中作者使用的“骨朵”则是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意思是指生气或者用于表达强词夺理,同样的例子,这篇小说中还有“抬杠”“哑子”“道地”等非常多的吴方言的作用。
《围城》这篇小说之所以能将江苏无锡地区的吴方言准确无误地应用到小说和人物描写中,这也与钱钟书本身生于江苏无锡,对于吴方言本身非常熟悉,有很大的关系。
这种方言词汇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展示江苏无锡地区的地域色彩,通过方言词汇的使用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以及江苏无锡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物特点,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推进都具有铺垫作用。
《围城》的语言运用除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方言词汇的使用以外,还应用了很多富有时代特色的欧化句式。
欧化句式主要是指在五四运动之后,中国的文人墨客通过学习并了解西方的语言结构和知识,将这些语言特点与我国的文学创作语言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中文语法和语言习惯,这种受到西方语言文化冲击的句式就成为欧化句式。
《围城》这篇小说中很多语言都运用到了欧化句式,例如,“斜川一拉手后,正眼不瞧她,因为他承受老派名士对女人的态度。
”如果按照中文的语言习惯来说,这句话中的状语部分应该放在句子的前面,然而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规则的影响,这句话出现了从属部分后置的现象,这就是《围城》中典型的欧化句式的应用。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

论钱钟书《围城》中的比喻艺术《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
创作于1944年---1946年。
小说描写了3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爱情、家庭。
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具有显明的个性,众多人物被作家惟妙惟肖地勾画出来,一幅幅活灵活现的形象感染着读者。
《围城》中作者对每个出场的人物进行形象描写时,都对其进行一番讽刺的、刻意的运用,此类描写手法含蓄,令其形神毕露。
这主要就在于钱仲书先生在小说中使用了独特巧妙而睿智的比喻。
可以说钱钟书先生在小说《围城》中运用的比喻丰富多彩,出神入化。
与大多数中国现代作家相比,钱钟书的文学创作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然而,他的作品又有更强烈的现代色彩。
他那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古不今、亦古亦今,超越古今中西的文学艺术,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个创举。
纵观《围城》全书,精彩的比喻层出不穷,钱先生以其广博的见识和渊博的知识,取材古今中外,四面八方,眼前事物随手拈来即妙语成珠,而且都是独出心裁,别具特色的。
据统计,《围城》全书25万字,其中使用比喻有600多个,既多且活。
而且钱先生对比喻有一套专门的理论,他在《谈〈拉奥孔〉》中说过:“比喻包含相反相成的两个因素: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
两者不合,不能相比;两者不分,无须相比。
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开,则合得愈意外,比喻就愈新奇,效果愈高。
”好的比喻贵在创新。
有创造性的比喻,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给人深刻的印象。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的《诗学》中有这样一句话:“比喻是天才的标识”。
比喻作为一种运用最广的修辞方式,在文学创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而大学者钱钟书先生在《旧文四篇》中更是对比喻推祟备至:“比喻正是文学语言的根本,是文学词藻的特色。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在《围城》中,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我们阅读它如饮甘霖,芳香盈口,甘甜润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题目浅谈钱钟书《围城》中艺术手法的运用姓名卞德领教育层次本科学号 1313001263496 省级电大河北电大专业汉语言文学分校沧州电大指导教师陈志毅教学点沧州电大直属部论文完成日期二○一五年四月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评审表浅谈钱钟书《围城》中艺术手法手法的运用当代著名作家钱钟书的《围城》是一篇“五四”以后新文学中的—部批判现实主义杰作,在当今文坛上就有新《儒林外史》的美誉,作家以幽默、辛辣的笔法讽刺时态弊端。
语言风趣幽默,妙趣横生。
人物形象丰富、生动,令人赞叹的精辟比喻,机智的反语、双关、谐音、对仗、警句格言,古今中外的典故、逸闯,纷至沓来。
采用独特的象征,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生哲理;以漫画式的笔法讽刺时弊,描摹人物世态,调侃“芸芸众生”,神形惟妙惟肖地描绘出各色男女在特定的场合下的所思所想,传达出人物瞬间所萌发的情思与微妙的心理情绪。
《围城》主要描写了以方渐鸿为主人公的一群海外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群相。
他们有的矜持自负,有的自以为是,有的优柔寡断,有的玩世不恭,有的虚伪矫情,有的懦弱守旧,有的庸俗贪财,有的心机深沉,当然也有一个乖巧简单的。
他们置身于保家卫国的战争外,却处于工作、婚姻、恋爱、生活等勾心斗角的战争中。
在钱钟书先生幽默风趣的笔调下,小说中独特的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钱钟书机智幽默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机智幽默的讽刺手法灵活多样作者擅长用讽刺性的比喻进行评点的技巧,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
例如方鸿渐经不起父亲和丈人的两面夹攻,懂得文凭的重要,文章评到:“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象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这一精辟的评点,新颖深刻,含蓄幽默的方式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
文中多处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
《围城》中的重复手法别有特色,含有几分机智的俏皮劲。
留学归来的鲍小姐,袒胸露背,扭捏造作。
小说就反复把她比作熟肉店里的熟肉和熏火腿:“因为只有熟食店会把那许多颜色暖热的肉公开陈列”,紧接着小说中又借用“真理是****裸的”格言,把鲍小姐轻薄、肉感、放荡不羁的习惯,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作者能把彼此没有关联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可又合巧的很,能找出别人难以发现的共同点,这样由此及彼达到了很高的讽刺效果。
例如写国统区物价上涨,“物价象断了线的风筝,又象得道成仙,平地直升”。
方鸿渐一行在泥泞中艰难的行走,把众人刮的鞋泥比作“贪官的地皮”。
“物价”和“风筝”,“鞋泥”和“地皮”,这些不相关的比较对当时那样一个恶浊的社会以曲折的方式表达了他的憎恶和鄙视,虽并未直接抨击时局,但其讽意已溢于言表。
二、讽刺意味通过情节发展和精雕的细节自然流露。
《围城》通过人物可笑嘴脸惟妙惟肖的勾画形象地暴露出人物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
如书中对主人公方鸿渐流洋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方鸿渐留洋归来,“衣锦还乡”,颇为惊动了家乡那个小城,先是报上登出新闻,继则应邀回母校作关于“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学术报告”。
方鸿渐是这样说的:“海通几百年,只有两件东西在整个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一件是鸦片,一件是梅毒,都是明朝所吸收的西洋文明。
”“鸦片引发了许多文学作品,古代诗人向酒里找灵感,近代欧美诗人都从鸦片里得灵感。
梅毒在遗传上产生白痴、疯狂和残疾,但据说也能刺激天才”。
方博士不学无术、满口荒唐的形象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也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帝国主义宣扬的所谓的“西洋文明”,无非是些鸦片、梅毒之类罢了。
从整篇看,文章并未对方鸿渐有很多评价,通过情节发展,自然把矛头指向了方鸿渐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钱钟书还善于抓住讽刺意味的细节,楮慎明自称一生最恨女人眼睛近视不配眼镜是因为怕看清女人的脸,同时声称自己人性里只有天性没有兽性,但一和苏文纨交谈,却激动得“夹鼻眼镜泼刺一声直掉在牛奶杯里”,这一细节的生动描绘,无疑传神地描绘出楮慎明那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形象。
这些细节都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三、微妙至极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作家善于用敏锐的眼光,尖锐的笔法去刻画人物心理,其犀利精致的心理讽刺,使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
《围城》中的讽刺幽默大胆借鉴,西方心理描写的技巧。
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细腻的观察和分析,深层次地进行艺术挖掘。
如对老处女范懿装腔作势的心态在描写过程中格外细腻,辛楣说这儿太闷得很,没有玩儿的地方,范懿说:“可不是吗?我也很少谈得来的人,待在这儿真闷。
”辛楣说曹禺是个伟大戏剧家,范懿快乐得拍着手掌道;“赵先生,我真高兴,你的意见跟我完全相同。
”高校长进来,辛楣乘机把首席让出来,高校长想了想后不同意,仍旧要辛楣坐,辛楣不肯。
高校长让给范懿,“范小姐只是笑,身子像一条饴糖粘在椅子上”。
回去的路上,她几次设法要把同行的方鸿渐、刘姐支开,留下赵辛楣和她两个人走。
她一会儿说桥太窄,让辛楣陪她走河底;一会说丢了手提包,让辛媚陪她回汪家去取。
心理神态,逼真如画。
既不失幽默,又颇具讽刺色彩。
其次,他还善于透视人物言行举止的心理基础,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揭露出内心世界的丑陋之处,戳穿和嘲笑对象在言行举止上的虚假性。
李梅亭在赴三闾大学就职的路途上所表现出的吝啬心理就很有讽刺意味。
启程时,他抢着买低等船票,明明是为了自己省钱,却偏要撒谎骗取别人的好感。
半路上,他因为舍不得用自己的新雨衣,便找借口用别人的伞,他带了一木箱药品,准备在内地的学校卖个好价钱,却不愿意给一些仁丹于身体不适的孙柔嘉服用。
因为一包仁丹开封后就卖不到好价钱。
但不给药服下,又显得过于小气。
左思右想,忽然灵机一动,以一瓶鱼肝油丸给孙柔嘉服下,弄得她又一次呕吐。
作家还一次次形象的描写,把李梅亭吝啬心理步步揭露。
给人们以厌恶之感,平淡中却有讽刺意味。
另外,钱钟书还善于把握人物心理,把复杂的人物感情编织于一起,形成微妙而又激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使人物性格形象的反映于书面上。
例如第三章写到一次青年知识分子的聚会,便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心理战。
这次聚会由赵辛楣请客,有苏文纨、褚慎明,董斜川,方鸿渐等人参力口。
赵辛楣请方鸿渐的本意是为了使方鸿渐喝醉,在苏文纨面前出丑,以发泄妒嫉之情。
结果让方鸿渐喝醉酒的目的达到了,但苏文纨却当着大家的面关心爱护方鸿渐,其情形体贴入微,这种结果赵辛楣是无法接受的。
使得方鸿渐无形中胜利,这使赵辛媚感到一种胜利后的失望;褚慎明与方鸿渐在席间互相鄙视,唇枪舌弹,各不相让:董斜川以会作旧体诗,懂“同光体”而自傲,又遭到赵辛楣、褚慎明的嘲弄讥讽,更有趣的是褚慎明明因为美貌的苏文纨跟他讲心竟十分激动,把夹鼻眼镜都掉进牛奶杯子里了。
他拾起眼镜又不肯戴上,“怕看清大家脸上逗留的笑”。
后来方鸿渐酒醉呕吐,褚慎明掩鼻表示讨厌,其实心十分高兴。
觉得自己泼出的牛奶,给方鸿渐的呕吐在同席者的记忆里冲掉了。
对褚慎明这种阴毒心理的辛辣描写,正是描写了旧社会知识分子要害——面子。
作家这种辛辣讽刺,尖锐描写,生动的刻画,通过心理上的一些阴险的想法,逐步揭露了知识分子那种丑陋的心灵。
四、以方鸿渐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围城》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方鸿渐的活动贯穿全篇。
通过方鸿渐不断地从被围困的“城堡”里逃出来或冲进去,展现他留学回国后所遭遇的人和事。
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方鸿渐不通事务、无能懦弱;苏文纨冷若冰霜孤芳自赏、不顾廉耻、惟利是图;高松年撒谎老练、作假超真,对属下的妻子不怀好意,以生物学原理治校;李梅亭表面道貌岸然,实际男盗女娼、贩卖药材、勾搭妓女。
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围城》中应有尽有,确实达到了作者想要写出某一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的目的。
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对官场腐败、政府无能、学术虚伪、社会落后等都不失时机的进行嘲弄讽刺,钱钟书的笔触及了那十里洋场的政界、银行界、新闻界和工商界的种种丑陋,还描写了寓公们的可笑可鄙生活。
作品也涉及了江南小县和由浙江到湖南一路上的污泥臭水,又表现了旅途的艰难,抗战中的混乱;小说又揭露了所谓“自由区”国立大学内的种种黑幕,学校条件差,教学质量低,学生意识落后,教育界的败类、投机政客、伪君子充斥了校园,写出了“为人师表”们逐利倾轧、蝇营狗苟的肮脏行径与灵魂,“学校的图书馆倒像个惜字的老式慈善机关”,“馆里通共不上一千本书,老的、糟的、破旧的中文教科书居其大半,都是因战事而停办的学校的遗产”。
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
钱钟书更站在哲理的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他的讽刺早已远远超出那个社会,超越了那个时代。
五、妙比天成的比喻《围城》极具魅力的语言艺术突出表现为比喻的运用。
作者将学者语言与文学语言联袂,创造了大量的比喻。
比喻艺术贯穿小说全篇,将各人物的性格、心理与行为特征刻画得入木三分。
据统计《围城》全书共15万字,使用比喻多达700多条。
钱先生借助比喻,极尽讥讽与调侃,表达了作者“忧世伤生”的深沉感情和无比愤慨的情绪。
(一)幽默诙谐性。
幽默是《围城》的总体气氛。
作者制造幽默的手段极为丰富,比喻是其中一种。
方鸿渐他们在汪处厚家聊到女佣人时,汪太太说:“最近一次上来的鸡汤淡得像白开水,我跟汪先生说:‘这不是煮过鸡的汤,只像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
’”汪太太调侃女佣人做出的鸡汤很有幽默感。
她不直接说鸡汤被女佣人吃了,只说上来的鸡汤“淡得像白开水”,“只像鸡在里面洗过一次澡”。
这个比喻很有趣味。
这种诙谐轻松的笔调,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
小说中这类诙谐幽默的笔调层出不穷。
有时单独一个比喻,有时多个比喻连用,琳琅满目,句句珠玑,不但含蓄有趣,而且经得起咀嚼。
《围城》中这类涉及众多方面知识熔古今于一炉,熔中外于一体的比喻随处可见,令人目不暇接。
对主动的苏文纨与被动的方鸿渐的被吻,他不用我们说的蜻蜓点水那样抽象,他说:“这吻的份量很轻,范围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场端茶送客时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边,或者从前西洋法庭见证人宣誓时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经》,至多象那些信女们吻西藏活佛或罗马教皇大脚趾,一种敬而远之的的亲近。
”这轻轻一吻,作者用了一个民俗方面和两个宗教方面的知识,说明范围很小,力量很轻,迫于无奈,不得不吻,表达“近而远之”的亲近,传达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的微妙心态,非常形象。
另外,典故的大量使用也是《围城》比喻知识性的突出体现。
由于《围城》写的主要是一批所谓的高级知识分子,由此小说便构成了一个特殊的世界,从而又决定了小说特定的语言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