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吐蕃王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吐蕃王朝的衰落(1)

吐蕃王朝的衰落(1)一、赤松德赞的业绩755年(天宝十四载),赤德祖赞为臣下谋害,子赤松德赞(742—797,《新唐书》作娑悉笼腊赞、乞立赞)继赞普位。
赤松德赞即位后,首先处死因叛逆获罪的贵族末氏和朗氏,籍没其财产,巩固王室权力。
随即进一步强化奴隶制的统治,继续推行扩展实力的战争,加重对属民的剥削,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更趋尖锐。
吐蕃奴隶制社会自公元8世纪中叶起,已开始由全盛走向衰落。
赤松德赞在位期间,吐蕃王朝的职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设置了九大尚论,即《新唐书》所记“尚论掣逋突瞿”。
告身制度此时更趋完备。
据《智者喜筵》记载,告身各等又有大小之分,大相佩大瑟瑟告身,副相和内大相佩小瑟瑟告身,内副相和整事大相佩大金告身,内小相和副整事佩小金告身,小整事佩银镀金告身,其下军政官员人等,分别佩大小银铜告身,最低一等的铁告身,赐给作战有功的勇士佩带。
在军事制度上,赤松德赞在原有四如的基础上,增置孙波如,五如下共设61东岱。
东岱,即千户所,由东本主其事。
此时,吐蕃的军政组织更加健全。
另外,通恰(藏语原意为观察使,汉文史籍作节度使)一职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是占领地区的高级官员。
在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在吐蕃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佛教自7世纪传入吐蕃后,虽然得到王室的大力扶植,但与传统的本教斗争激烈。
赤松德赞年幼即位,贵族那囊氏掌权,那囊氏与信奉本教的大臣极力反对佛教,王朝发布禁佛令:驱逐佛教僧侣,改大昭寺为屠宰场,将文成公主带往吐蕃的释迦牟尼像埋于地下,后又转移到芒宇(今西藏吉隆县一带),还有一些佛寺遭到摧毁。
赤松德赞成年后,力图发展佛教,在清除了反对佛教的贵族势力后,废除了前此颁布的禁佛命令。
请天竺寂护,莲花生等人主持兴建了首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桑耶寺(在今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雅鲁藏布江北岸。
建寺年代诸说不一,大致应在8世纪后半期)。
首批剃度出家的7人,史称“七试人”,都是贵族子弟,是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批佛教僧人。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

是什么造就吐蕃王朝的覆灭?古代中原农耕文明最大的威胁一般而言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然而在唐代在帝国的西部却崛起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事实上这股势力曾在号称当时全世界最强的大唐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之间异军突起,成为足以与两大帝国分庭抗礼的强劲对手——这个对手就是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
这个王朝最鼎盛时期成为和东面的大唐以及西面的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并立的亚欧大陆一股强大的地缘势力。
事实上吐蕃是青藏高原上第一个统一政权,其实也是唯一的一个。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就向青海和湟地区的吐谷浑汗国扩张,为此还曾与唐朝爆发过冲突:松州之战唐军沉重打击了吐蕃,松赞干布随即与唐朝和亲,接受唐朝册封,吐蕃借此从唐朝引入先进科技、工艺及历法,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
与此同时吐蕃开始控制周边的泥婆罗(今尼泊尔)等小国并曾联合泥婆罗援助大唐使节王玄策攻破天竺。
松赞干布死后论东赞、论钦陵父子成为吐蕃的实际执政者并开始和唐朝直接对抗:公元670年论钦陵率军攻灭附属于唐朝的吐谷浑并在接下来的大非川之战中击败了唐朝名将薛仁贵,从此吐蕃尽占整个青藏高原。
此后为了夺取河西走廊、陇右、西域,控制丝绸之路,吐蕃军多次主动和唐军交战:青海湖之战论钦陵大败十八万唐军;素罗汗山之战论钦陵又大败武周军十余万人,乘胜夺取凉州。
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曾一度被吐蕃夺取。
正当论钦陵在和唐朝的战争中一再取胜之时吐蕃内部爆发了一场权力斗争:论东赞、论钦陵父子长期把控吐蕃国政,这令吐蕃王族及亲王族的大臣十分不满。
698年吐蕃赞普杜松芒波杰与大臣论岩合谋托以狩猎之名前往论钦陵的驻地阿秦地区(吐蕃人对吐谷浑故地的称呼),捕杀其党羽两千余人。
论钦陵欲发兵抗命,但部将却忠于赞普,因此兵溃自杀身亡。
此后吐蕃王族从权臣手中收回了权力。
704年杜松芒波杰在征讨六诏期间病死于军中,其子尺带珠丹继位。
由于年幼,政权由祖母没庐氏赤马类执掌。
尺带珠丹即位之初吐蕃没有强有力的统治者,且内无谋臣,外无良将,因此政局动荡不安。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

陪伴唐朝走完一生的吐蕃帝国到底是如何覆灭的呢?面对强盛大唐,吐蕃帝国坚定执着;面对彪悍回纥,吐蕃帝国攻坚克难。
但是,当面对一个从回纥分裂出来的小王国时,吐蕃帝国却轰然倒塌了。
所以,有时候真是一物降一物,老虎灭不了大象,但是老鼠却可以。
01.来之不易的高原帝国青藏高原,就问:这里怎么可能建立一个帝国吧?平均海拔4000米,而且雪山纵横、河流交错。
但是,各种机缘巧合之下,在大唐立国之时,这里就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吐蕃帝国。
所以,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帝国。
中原和草原的竞争逻辑是比效率,谁的土地开发最彻底、谁的人口组织最严密、谁的资源调动最高效,谁就能统一、谁就能称雄。
但是,造雪域高原却不能比效率,因为这里的土地和环境扛不住这么折腾,高原竞争就一点:比消耗,只有消耗低才能建立国家、建立帝国。
所以,中原的官僚政治,高原搞不了;草原的可汗政治,高原也搞不了。
因为无论是官僚政治还是可汗政治,都得玩成本最高的战争游戏。
而且,无论是中原还是草原,两相较量你死我活,内部较量更是有你没我,内战往往比外战更残酷。
所以,如果按照这个逻辑去运行,不用建立帝国或国家,自己就能把自己玩死。
所以,吐蕃帝国首先是仰赖松赞干布家族几代人的天才基因,还得赶上各种机缘巧合,就是其他部落头领的智商和野心全不够,然后才建立了一个初步的帝国。
但是,帝国要生存下去,就需要资源。
指望收税,肯定没戏,这个手段只能中原帝国玩,连草原帝国也不能玩。
草原帝国玩什么?玩抢劫,就是去中原抢劫。
所以,维持高原帝国的第一个手段自然是抢劫,吐蕃帝国必然向东北方向的安多西藏渗透力量,势要把手伸进河西走廊和西域吸血,因为这里才有资源。
但是,草原可以一边放牧一边抢劫,甚至赶上水草丰美之时,不抢劫也能活。
但是,高原帝国的环境太糟糕,要维持帝国光靠抢劫还不够。
于是,松赞干布就开始使用宗教手段,用佛教信仰控制高原上的各个部落。
同时,僧人起码都能识字,所以僧人官僚就成了雪域高原的特殊统治手段。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

吐蕃王朝为何猝然而亡?这篇五千字的长文,只能向您揭示吐蕃王朝崩溃的一角。
这个绵延二百多年,一度强大如斯的帝国,之所以会迅速覆灭,有着及其深刻的内在因素。
吐蕃王朝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算得上一个特例!说真的,在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中,能够称得上王朝的少之又少,但吐蕃王朝显然足以傲然在列。
一方面,它存在的时间足够的长,从公元638年(唐贞观十二年)八月间,松赞干布统治下的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松州(今松潘)城下和唐朝比划过一次后,直到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溃止,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吐蕃一直都是东亚、西亚结合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势力。
另一方面,在和很对年代绵长但没有多少存在的小国家相比,吐蕃王朝可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然大物。
其疆域最大时,东方基本上与唐朝以陇山(六盘山)为界,河西走廊和拢右均被其鲸吞;北部一直延伸到宁夏的贺兰山麓,与唐朝为争夺灵州(今宁夏吴忠市)进行过连番血战,甚至一度染指鄂尔多斯高原;东南方向则收南诏(今大理)为属国,赐号“赞普钟”(赞普之弟),并攻下剑南的维州(今理县),时时威胁成都平原的安全;版图西部,除了将唐朝在西域地区,以安西四镇为代表的羁縻州统治彻底瓦解后,还向中亚地区拓展,尽收当年唐朝的属国,与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长期抗衡。
在阿拉伯史料中,“吐蕃可汗”“吐蕃国王”是令其非常头疼的存在。
帝国正南方,虽然喜马拉雅山脉是种天然阻隔,湿热的印度次大陆气候也不适合藏族生存,但史料记载,吐蕃依旧至少两次派军队染指中天竺,爆锤当地国家于恒河岸边立铁柱标示领土边界。
难怪唐史记述,其领土“尽据象雄、党项及诸羌之地,东接凉、松、茂等州,南临天竺,西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万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比。
”这足以看出,吐蕃在其国力鼎盛期间,疆域扶摇万里,东攻大唐、西拒大食,在亚洲地区堪称鼎足而三。
但就像题主所问,这样一个实力强横的大帝国究竟是如何崩溃的呢?想要说明这个问题,需要从国内、国外两个层面来分析解读。
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

消失的国度——论吐蕃王朝灭亡的原因藏文传统史学著作认为,是末代赞普达磨灭法导致身死国亡,可也有人认为,吐蕃王朝的内讧,特别是佛教和苯教两派之间的斗争导致吐蕃王朝的分裂和灭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说:“吐蕃之国势自贞元时开始衰弱,吐蕃之破败由于天灾及内乱。
”究竟哪些是导致吐蕃王朝走向灭亡的关键因素,本文试图做一些综合分析。
贵族之间的激烈纷争吐蕃上层贵族之间的激烈斗争,同样加速了王朝的没落和灭亡。
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世俗贵族之间的纷争,一是僧俗贵族之间的斗争。
吐蕃贵族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由来已久,既有新旧贵族之间的纷争,又有宦与论之间的纷争。
吐蕃王室的联姻大多出于政治目的,而且基本都和大贵族家庭结亲,目的是屏藩王权,维护统治。
但是,由于当时赞普众娶嫔妃,这些妃子分别来自不同的大贵族家庭,均是不可忽视的势力。
在他们之间既存在相互依赖、维护其共同利益的问题,同时也存在相互争权夺利的问题,在诸如立王子、任用大臣等重大问题上,经常发生纷争,在王朝晚期也同样加剧,从而出现残杀大臣,乃至毒杀赞普的事件经常发生。
在外戚贵族和以功勋晋身的贵族之间,矛盾也不断升级,很难解决。
吐蕃末代赞普,达磨赞普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允丹和奥松分别被贵族拥立为赞普,双方展开激烈火拼,直接导致了吐蕃王朝的崩溃。
吐蕃王朝处在上升时期,军事争夺的矛头一致对外,开疆拓土的战绩和战争中掠夺来的大量财富,极大地满足了军事贵族集团的贪欲,使他们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军事扩张连连获胜的大好形势,也冲淡和掩饰了他们之间事实存在的矛盾。
在赤松德赞时期,吐蕃王朝达到鼎盛,此后开始进入衰落过程,各种矛盾也凸现出来,进入晚期,军事贵族之间的冲突以及公开火并迅速上升,直接瓦解了吐蕃王朝的根基。
宗教纷争引发思想意识领域混乱在导致吐蕃王朝灭亡的诸多因素中,宗教纷争所产生的后果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它的表现是多方面的,而且十分复杂。
宗教在雅隆吐蕃早期历史上,以及吐蕃王朝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藏文史书宣称,苯教曾经在佛教传入吐蕃前,长期发挥着“护持国政”的作用。
灭佛反被佛灭?揭露吐蕃灭亡的真相

灭佛反被佛灭?揭露吐蕃灭亡的真相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曾经强大无比,一统了周围小国,甚至还入侵了河西走廊,而这个老大王国却因为宗教而灭亡了。
吐蕃疆域郎达玛,吐蕃末代赞普。
他发动了轰轰烈烈西藏第二次灭佛运动,但是受到了佛教徒的反扑,遇刺身亡,自此吐蕃分裂,灭亡。
被打砸的佛像为什么达玛大王要这么迫切的灭佛呢,其实原因有很多:1.权力博弈当时的吐蕃王朝有许多人信仰苯教,苯教的大法师已经成为权贵甚至参与朝政,形成了赞普也无法轻易动摇的政治力量。
为了与之抗衡赞普们引入了佛教。
在经过几代赞普的努力之下,佛教教理被当时的部分贵族接受,佛教僧人也开始进入权力中心。
佛教势力强大是赞普和佛教僧人联手打压苯教的结果,目的就是为了把苯教僧人和僧人背后的贵族势力挤出权力核心。
而当佛教势力大的时候,自然开始打压佛教。
2.控制藏民吐蕃末期,以为前几代赞普偏爱佛教,所以佛教的势力深入西藏各个地方,出现了民只知喇嘛而不知官府的情况。
郎达玛心想这样可不行啊,这样下去这国家是我的还是僧人的啊。
3.不事生产当时的僧人是不种田(青稞?)的,全靠国家供养,而且僧人是不用服役和缴税的,所以当时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出家学佛而逃离沉重的赋役,人跑了谁来让他们吸血啊,大领主和贵族们对收入减少非常不满,人跑了谁来让他们吸血啊。
就联合起来向赞普施压,让他打压一下佛教。
现代的藏传佛教徒本来他只是想削弱一下佛教的,可是很多大贵族地主推波助澜,到处打砸寺庙,连文成公主带过来的佛像都被埋了起来(PS :佛教是从内陆传到西藏的,文成公主带过去的)。
虽然最后他被一个愤怒的僧人给刺杀了,但是佛教也从此一蹶不振上百年。
郎达玛他是一个成功的改革家,又是一个失败的国王,大胆的改革解除了宗教的束缚,但也给这个国家加上了最后的稻草。
吐蕃,烟消云散。
中国通通史吐蕃兴衰观后感

中国通通史吐蕃兴衰观后感中国历史悠久而辽阔,吐蕃作为其中的一支重要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吐蕃兴衰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触动和思考。
首先,吐蕃的兴起是建立在他们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之上的。
吐蕃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地处青藏高原,拥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天然的屏障。
这使得吐蕃能够在草原上建立骁勇善战的军队,并借助地理优势与中原王朝进行战争和交易。
吐蕃在与唐朝的战争中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西部草原地区的霸主。
然而,吐蕃的兴盛并非始终如一,他们也面临过诸多的挑战和困境。
首先,吐蕃在唐朝时期就开始受到唐朝的压迫和限制。
唐朝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削弱了吐蕃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基础。
其次,吐蕃在统治过程中也存在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内部权力的斗争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吐蕃逐渐失去了统一和稳定。
最终,吐蕃在后来的时期被唐朝逐渐收复,最终灭亡。
吐蕃的兴衰触动了我对历史中强国崛起和覆灭的思考。
一个国家的兴盛并非只是靠地理优势和资源之丰富,更重要的是具备强大的内外部控制能力和竞争力。
吐蕃在与唐朝的对抗中,未能建立自己的强大军事力量和自主经济体系,最终导致他们无法抵挡唐朝的压力。
与此同时,吐蕃内部的分裂和矛盾也削弱了他们的综合实力,令他们无法应对外来的挑战。
吐蕃的兴衰也给我带来了对于历史文化的思考。
吐蕃时期,他们在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与中原王朝形成了独特的交流和融合。
吐蕃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信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吐蕃文化。
吐蕃的文化交流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回顾吐蕃的兴衰历程,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成功或失败,更重要的是反思其中的原因和启示。
吐蕃兴衰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启示,例如,一个国家的兴盛并非只是依靠地理和资源的优势,还需要具备强大的内外部竞争力;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挑战时,一个国家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人。
吐蕃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的轮回和变迁是不可避免的。
吐蕃政权衰落灭亡简史

吐蕃政权衰落灭亡简史(赤德祖赞赞普/来自网络)吐蕃的赤德祖赞赞普(704年—755年在位,吐蕃政权第36代君主)迎娶了唐中宗珍爱的养女金城公主后,唐蕃关系仍时有战事,后与金城公主一同促成唐蕃再次会盟,加强与唐朝的文化交流,从中原引进汉人任其王子赤松德赞之侍读,使学习汉文化;引入内陆宗教、医药、历算等文献资料入吐蕃,同时遣人赴印度等地习佛学,取佛经,并与唐朝会盟、划界、立界碑、开互市。
吐蕃国地域辽阔、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因此其政权对权臣贵族和边疆地区军事将领的控制力是一个难题。
赤德祖赞后期与唐朝交好的政策,引起了觊觎中原物华天宝、惯于侵袭唐朝边地之权贵们的不满和憎恨,赤德祖赞本人也因此被朗氏和末氏所杀,其子赤松德赞即位为赞普。
赤松德赞在位时期(755年—797年),正是大唐发生“安史之乱”,国势由盛而衰的阶段,赞普在镇压了谋害其父的朗氏与末氏贵族后,开始利用唐朝首尾不能兼顾的颓势,而在吐蕃四境向外扩张,深入唐境占领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区以及关中平原西部边缘,曾一度攻入长安,被郭子仪和回纥联手击退。
吐蕃也攻击大食军队,双方在帕米尔以西和唐朝西域疆域内发生战事,互有胜负;在南部,吐蕃军队攻入南亚次大陆,占领了天竺国部分地方;在东部,威胁南诏与之继续结盟,共同对抗唐朝。
为了抑制信奉吐蕃人本土宗教苯教的权贵势力,赤松德赞大力弘扬佛教,不断从南亚次大陆佛教发源地和中原引入大德高僧,加强在全民中传播佛教文化。
不仅如此,赤松德赞还任用佛教僧人为相,开创了吐蕃政权僧人干预政治的先河,这也是在信仰佛教的众多族群中不多见的现象。
伴随着唐朝的衰落,吐蕃也从赤松德赞赞普始逐步走向衰落直至灭亡。
赤松德赞晚年一心礼佛,无心国政,遂让位于其子,自己则在“退居二线”后不久病死。
(金城公主/来自网络)牟尼赞普(797年——798年在位)即位后,继续坚持其父赤松德赞的政策,积极提升佛教地位而压制苯教,要求所有百姓必须向佛教寺院布施,还三次下令要求均贫富,这一点引起了包括他母亲哲蚌氏在内的保守势力不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吐蕃王朝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导语: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
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
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吐蕃社会生产以农牧业为主。
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荞麦等;牲畜有牦牛、马、驼、羊等;手工业有烧炭、冶铁、制胶、毛织等。
吐蕃时期的碑铭、木简、文书、经卷等尚有大量保存至今,是研究吐蕃社会和历史的宝贵资料。
吐蕃王朝崩溃后,宋朝、元朝和明朝初年的汉文史籍仍泛称青藏高原及当地人民为“吐蕃”或“西蕃”。
8世纪末叶以后,吐蕃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日趋激化。
王室内部互相争夺,将领之间又常年发生混战,使吐蕃陷于分裂。
848年(大中二年),沙州(甘肃敦煌)人张议潮发动起义,唐人群起响应,很快占领了沙州。
接着,张议潮又派兵攻取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以上地区在今甘肃、新疆、青海境内)等十州。
851年(大中五年),张议潮遣其兄张议潭奉沙、瓜等十一州地图入朝,唐宣宗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节度使,河陇地区又重新为唐朝所控制。
吐蕃王朝自朗达玛死后,其二子沃松和永丹各据一方,互争权位,攻伐不己。
百姓相继起来,在各地举行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军中规模较大的有两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