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第4课 《 灯笼》 课时同步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灯笼》课时同步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1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酝酿婉转涵萏花枝招展B.贮蓄慈善静谧喜出望外C.朗润高邈干涩翻来复去D.憔悴烂曼絮叨各得齐所2 .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瞭望(1iào)追溯(shù)大彻大悟(chè)消声匿迹(xiāo)B.襁褓(qiǎng)拙劣(zhuō)戛然而止(jiá)相辅相成(chéng)C.狩猎(shǒu)迂回(yū)不知所错(cuó)叹为观止(guān)D.苍劲(jìng)陨石(rǔn)风云变换(huàn)格物致知(zhì)3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A.传统文化因与时俱进的创意融入,发挥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B.记忆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C.我们可以通过不懈的奋斗,拥有一份简单而充实的生活。
D.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八分钟的演出完美成功。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有一项是()A.我市的教师队伍中,骨干教师逐年增多,呈现出人才济济的好景象。
B.突然有人横穿马路,这辆小汽车急忙戛然而止。
C.小品节目中,小沈阳惟妙惟肖、技惊四座的表演,获得全国观众高声叫好,从而一炮走红,身价百倍。
D.光武农贸大市场里,各种水果应有尽有,不胜枚举。
5 .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作者用轻快又略带哀伤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动人故事。
B.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C.本文的一大特点是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
D.作者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出人意料,引人入胜,但不合情理。
二、基础知识综合6 . 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的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___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3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7分)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sòng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弛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mù着的。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3分)争sòng()静穆.()思mù()(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
(1分)(3)“掌故”在句子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4)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到欢迎。
B.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下半场”“人工智能”“人为主体”等脍炙人口....的关键热词成为与会嘉宾讨论的热点。
C.我们既要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球视野,不盲目乐观。
D.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通过“中考百日誓师”活动,使河源市一中的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
(删除“通过”)B.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4 灯笼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
(2)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 )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3)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sī mù( )着的。
(4)母亲给留着的xiāo yè( )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2.下列对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大火)延烧原野]B.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成绩等)显著;卓著]C.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安静庄严)D.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
(为人处世的道理)3.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B.文章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那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主要表达了自己对灯笼的喜爱之情。
4.仿照下列语段中画浪纹线的句子写一个有关传统习俗的句子,使前后语意连贯。
传统习俗文化底蕴深厚,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祝愿。
, 、;元宵节游龙灯,寓意人丁兴旺、迎祥纳福;冬至(前夜)搓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好运发财……这些代代相传的习俗如香茗般散发着清香,久久缭绕。
5.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完美的体现。
________,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________,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仁者________,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焚身(fén) 神龛(hé) 犬吠(fèi) 斡旋(wò)B. 皎洁(jiǎo) 施粥 (zhōu) 锵然(jiāng) 官衔(xián)C. 争讼(sòng) 领域(yù) 鹦鹉(yīng) 可悯(mǐn)D. 联珑(lǒng) 磷火(lín) 姊妹(zǐ) 褪色(tuì)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B. 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C. 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D. 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斓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作家吴伯箫的籍贯是山东莱芜人,他的散文大多以小见大,善于从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
B.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众代表积极讨论并认真听取了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C. 通过《经典咏流传》节目的播出,让观众在一众唱作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D. 莲花台风景区成为我省继崆峒山、麦积山、敦煌鸣沙山风景区后第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4.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黄轩是个优秀的演员,他把《妖猫传》中白居易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惟妙惟肖。
B.讲和谈判因意见分歧危如累卵,而会长从中斡旋方转危为安。
C.针对那样的做法,我们曾经对他做过多次劝告,但是他依旧恍然大悟,结果落得如此下场。
D. 生活中的他是一个拘谨的人,周围的人都非常喜欢他这种外向的性格。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这是韩愈盛赞书法家张旭作品的话。
B. 这次文艺演出,你是参加?还是不参加?C. 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单元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6题;共15分)1. (2分) (2017七上·西宁月考)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 . 派遣(qiǎn)殉职(xùn)狭隘(yì)富饶(náo)B . 郁闷(yù)恍惚(huǎng)抽噎(yè)蜷伏(quán)C . 嗔怪(chēn)怂恿(sǒng)怅然(chàng)忏悔(qiān)D . 干涸(hé)庇护(bì)假寐(mèi)禁锢(gù)2.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隐秘慷慨拌脚石漠不关心B . 训诫笼罩绿茵场精益求精C . 突兀喧腾黄粱梦沾轻怕重D . 帐篷遗撼薰衣草刨根问底3. (2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据调查,我国超80%左右的成年人全谷物摄入不足,导致维生素膳食纤维等的缺失。
B . B.这三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都超出了预期效果。
C . 通过在扬州钟书阁举办的“人间送小温”首发式,使更多年轻读者深入了解汪曾祺。
D . 我们不仅要学习巴西人“用脑踢球”的理念,但也要大力发展我国青少年的足球事业。
4. (2分) (2018八下·永州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
B .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C .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D .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
5. (2分)请以“水珠子”为主题,仿写句子。
例句: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6. (5分)《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________,让我感到痛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

《灯笼》教学模式介绍“探究式教学”是以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
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以自我获取,自我求证的方式深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课程环节: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交流——总结提高设计思路说明这篇散文充分体现了形散神聚的特点,它写法多样,结构自由,不拘一格,但中心最后又非常集中,我们可以看到吴伯箫对民俗的思考,以及升华为一种家国情怀。
学生应该摆脱概念化的散文阅读观念。
要通过多读一些散文,探究不同风格作家不同写法的好处。
教材分析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承的民间文化。
这篇课文主要以灯笼切入,进行对民俗的思考,同学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过去的生活方式,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学习中要注意体会作者娓娓道来中寄寓的情思,品味语言。
教学目标1. 体会作者散文的自由笔法,融汇个人经历、乡情民俗、诗词典故的写作方法;2. 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抒写了哪些关于灯笼的记忆,体会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阅读吴伯萧的散文作品《记一辆纺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提起灯笼,你会想到什么?你的家里有灯笼吗?过年时商店门前高挂的红灯笼?戏台上的布景?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年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
二、检查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效果1.介绍吴伯萧,教师补充。
内容要点:吴伯萧(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习题(含答案)

《灯笼》分层练习◆基础题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能力题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提升题隐逃的倭瓜蒋建伟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
然而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
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
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
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
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
拼命高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
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
叶子有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摘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
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出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儿。
11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灯笼》同步练习

4 灯笼1.朝阳区期末阅读下面关于“灯笼”的文字,回答问题。
灯笼,是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竹________(蔑篾)或铁丝做骨架,蒙以纱或纸等半透明物,内燃灯烛,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起,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们都会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中华大地便被笼.罩在一种甜蜜________(详祥)和的氛围里。
(1)“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和义项如下:①lóng。
笼子;旧时囚禁犯人的戒具;蒸笼;把手放在袖筒里。
②lǒng。
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比较大的箱子。
结合语境,两个加点字的读音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依次在文段横线处填入汉字,正确的一项是()A.蔑详B.蔑祥C.篾详D.篾祥2.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传统工艺品。
阅读下面材料,在横线上补充灯笼的制作流程。
灯笼的制作很讲究。
先将质地坚韧、有弹性的桂竹放在蒸气室内加热半小时,取出置阴凉处晒干。
再用竹刨刨去竹面粗糙的表皮,并将打磨精良的竹子裁成长度合宜的薄片。
然后,便可以以交叉的方式将裁好的竹条组装固定,形成灯架。
记得要在灯架底部横一个竹条,以方便蜡烛的摆放。
之后,就是裱糊灯笼了:先将稀释的糨糊均匀地平刷在灯架表面,再将剪好的纱布轻附在灯架上,用刷子蘸糨糊刷平后,再粘贴两层做灯笼用的单光纸或细棉纸。
晒干后,以个人所需图案如人物、八仙、花鸟、仕女等进行彩绘,或依情况来决定是否书写文字。
等文字、图案完全干后,再刷上一层桐油,待桐油阴干,灯笼就大功告成了。
蒸竹晒干→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刷上桐油3.灯谜是写在灯彩上的谜语,元宵节灯谜体现了灯笼最富有诗意的一面。
为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拥有“京郊第一灯笼村”荣誉的怀柔区红庙村设计了“看花灯·赏灯谜”活动。
下列几则灯谜,是借助汉字的间架结构和意义来设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灯笼》教学设计+同步习题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逢年过节的时候,大街小巷都挂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它还有着什么样的象征和意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吴伯箫的《灯笼》,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韵味。
二、文化常识中国灯笼又统称为灯彩,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
起源于1800对年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
灯笼不仅有照明的作用,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到了日据时代,爱国志士们在灯笼上绘制民间故事,教导子孙认识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传的意义。
现在,灯笼又逐渐在家居装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三、整体感知1-2总写作者与灯笼有关的回忆3-6具体写对灯笼的一些回忆7-11从文化的角度写作者由灯笼生发的联想12抒发作者现实中的感慨四、疑新探究1、第一段叙写了小孩子喜欢火、亮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1)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2、第四段单独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1)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提示读者有一叙事,另有调整文章节奏的作用,是读者从上文打断的文字叙述中跳出来(2)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起下文对母亲的回忆3、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1)灯笼寄托着作者对祖父、母亲等亲人的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4)记录、传承家族历史(5)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4、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文章最后一段话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作者热烈的歌颂了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自己能够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盼,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又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击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五、写作特色1、线索清晰,层次分明本文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具体记叙了记忆中一些和灯笼有关的事情。
包括灯笼所承载的对祖父、母亲的情感,与灯笼相关的乡情民俗,以及现实社会中自己的一些感慨等,层层递进,使灯笼在文章中所承载的作者赋予其的含义一层层地展示出来。
2、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
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六、课文小结作者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自己关于灯笼的一些回忆,从情感、文化等不同角度表达了灯笼对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现了作者与时代共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板书设计小孩子爱火天性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灯笼》村上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感悟历史沧桑纱灯上描红,传承传统文化联想爱国名将,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燎原的火把同步练习一.课内探究1.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作铺垫。
2.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母亲嘱咐“我”打了灯笼照路;母亲在“我”上灯学回家后,接过“我”的灯笼,递给“我”消夜食品;母亲为“我”特别预备了小的纱灯。
5.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由族姊远嫁时的辉煌景象想到现在族姊家的破落,进而想到代表身份地位的官衔灯,说明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6.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由宫灯联想到书中关于灯笼的描绘,说明灯笼的历史悠久。
7.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二.课外阅读真题示例隐逃的倭瓜蒋建伟(潍坊中考)①人会隐藏,瓜,也一样。
②可能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圆圆的扁,弯弯的长,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也可能有自知之明,从夏天开始,它就一直隐藏在浓密肥大的叶子中,时刻寻找着逃跑的机会,不想让你逮住它。
然而冬天快要来的时候,掀开这一丛那一丛的瓜秧,“呀!”瓜秧上、黄叶子背面的许多小刺儿一下扎住了手,接着是阻挡不住的惊喜:“倭瓜!满地跑的大倭瓜!”胆小的倭瓜们立马现出原形,大小老少,慌不择路,东西南北,满地乱跑。
倭瓜金灿灿的,橘黄黄的,身上掺杂的那一丁点的绿,过不了几天也会变黄的。
摘倭瓜的当儿,猫下腰,找到老根子往上一拽,“啪啪啪啪”,瓜蔓下的嫩根子一阵乱响,叶子也乱响,黄的绿的,“窸窸窣窣”的尘土惹了一身,直直腰,阳光正毒,大汗“稀里哗啦”地乱淌,湿漉漉的衣服粘在皮肤上,有点痒痒,可一看见瓜秧上悬挂的一个个灯笼,这点脏算什么?只是纳闷:它们到底是如何隐藏了一夏半秋的?③倭瓜的叶子是瓜果类植物中最大的。
夏天里,瓜秧有节,蛇似的向前爬,一条两条许多条,贴住地皮的节伸出五六个嫩根子,像手脚一样牢牢抓住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腐草。
瓜秧一枝发四个杈,吐叶,开花。
一片片叶子迎着太阳,扯直嗓子,唱着歌儿。
拼命高爬过其他的枝枝蔓蔓。
一只一只的绿色大手,捧出了一个浩浩荡荡、郁郁葱葱的天下。
叶子有两个手掌大,朝阳的一面长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刺儿,一不小心就扎你一下,正因为这样,你不敢随随便便去摘花儿,哪一朵花下边不是一大片叶子?④可是,哪怕扎手也要摘花儿,一种谎花——只开花、不结果的花儿。
谎花装成不说谎的样子,怒放金黄的花蕾,释放出满世界的暗香,吸引蜜蜂纷纷前来采蜜,也吸引你来采花儿。
采来的花掺和粉芡鸡蛋油炸,或热水一焯,小葱蒜泥凉拌,下酒就饭,横竖那叫一个好吃。
大自然的这类纯绿色食材,你还上哪儿找啊?⑤不说谎的倭瓜花儿,其实就是小瓜纽纽儿。
有的秧子每个杈能结两个瓜,有的只结一个瓜,有的瓜纽纽儿长着长着就没了下文,真正坐果之后,那些瓜纽纽儿好像吹小气球似的,从瓜屁股开始,一鼓作气长到头顶,几十天的工夫就变成一个个篮球、一个个大肚子、一个个有梦的人。
它们的梦会是什么呢?⑥是绿意萌动的春天?那,是它们小的时候。
⑦三四月里,随便做一个深呼吸,满肺腑都是甜甜的空气。
刚钻出大地的倭瓜叶子,先是小小怯怯的两片鹅黄嫩绿,而后是变大的一片油绿,然后是一片一片。
这当儿,瓜秧子还是嫩嫩的呢,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连浑身上下的小刺儿都那么水嫩,风吹来,步子不稳,细细的腰儿怎么也站不直。
但是,它们大口大口地喝着阳光,喝着雨露和风,才几天,一片比一片变大,变肥厚,墨绿墨绿的。
它们大手拍着小手,赞美着每一天的幸福生活。
⑧太阳底下,瓜秧上的最上边几片叶子在鼓掌。
一片叶子突然朝下边望了望,一惊,发现最初的两片叶子,已经变黄、枯萎。
它们为什么这么苍老呢?那可是我们的老大!⑨这个小精灵呀,仿佛看见了那两瓣叶子出生前的一幕:⑩一个下午,南风尚寒,零下二摄氏度的天气,一个人在一小块空地里,种下了几粒种子。
(选自《人民日报》20xx年5月6日,有删改)名师点津考点: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表现方法。
一番话一篇文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而“思想”的表达需要一个过程,走过一段路径,体现着一定的内在逻辑。
据此,我们可以把“思路”定义为:作者在构思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之后形成并表现在文章中的指向表达目的的思维轨迹。
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分析文章的段落层次入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顺序构思全文的。
2.从文章的写作目的、中心(主旨)入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运用哪些技巧来突出中心或吸引读者的。
3.从表现文章主旨的效果入手,分析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文章的结构,为什么要运用这些构思技巧。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结构手法等。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设问等。
结构手法包括: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顺叙、倒叙、插叙等。
其他手法:对比、象征、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欲扬先抑、讽刺夸张、侧面烘托、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问题:本文的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独具特色,请结合全文赏析。
解析:选文先写收获倭瓜,再写倭瓜的生长过程,属于倒叙;写倭瓜的生长过程,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
“大小老少,慌不择路”“叶子还是小鼻子小眼睛的呢”“大手拍着小手”等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生动形象;选文有实写,有虚写,联想、想象丰富,如第⑩段,想象当初种下倭瓜的情景,属于虚写。
这样虚实结合,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答案:写作思路:以时间为线索,用倒叙的手法将倭瓜的一生完整再现出来,依次展开,思路清晰。
表现手法:①从眼前的事物写起,运用联想和想象,虚实结合,使文章内涵丰富,韵味十足;②将倭瓜人格化,赋予其人的特点,使倭瓜形象更加生动、可爱,突出了作者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