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高考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饮湖上初睛后雨二首(其一)【宋】苏轼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正宫】塞鸿秋·湖上即事【元】张可久断桥流水西林渡,暗香疏影梅花路。

蹇驴破帽登山去,夕阳古寺题诗处。

树头啼翠禽,水面飞白鹭。

伤心和靖先生墓。

【注】和靖先生:北宋林逋。

他曾隐居西湖孤山,种梅养鹤以自娱,卒谥和靖先生。

其墓在孤山东麓。

(1)下面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第一、二句描绘西湖一天之景:早晨天色朦胧,晨曦染红群山;傍晚阵雨飘至。

B.张可久的小令中,“正宫”是宫调,“塞鸿秋”是曲牌名,“湖上即事”是题目。

C.“暗香疏影梅花路”句化用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巧妙描绘梅花特征。

D.张曲尾句的“伤心”直抒胸臆,抒发作者对林和靖先生之死不甘而又无奈的心情。

(2)两首诗歌所描写的西湖之景的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①周必大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②正关情。

长年③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注:①周必大(1126-1206),庐陵(今江西吉安)人,绍兴进士,官至左丞相,以少傅致仕。

永和,隶属于江西吉安。

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

②寒雁:古人常以雁行作为兄弟之称。

③长年:舟师,犹言船老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呼应标题,用语质朴无华,反复言说“几回”,意在突出路途遥远与离家越来越远。

B.颔联寓情于景,天寒、云冻、江阔、浪涌,渲染暗淡凄寒的气氛,烘托诗人孤寂的心境。

C.颈联触景生情,回望家山渐行渐远,仰视大雁翩翩南飞,思乡念亲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D.本诗用词考究,其中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就显得贴切自然,耐人寻味。

古诗夜宴南陵留别翻译赏析

古诗夜宴南陵留别翻译赏析

古诗夜宴南陵留别翻译赏析《夜宴南陵留别》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嘉佑。

其古诗全文如下:雪满前庭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

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

【前言】唐人赠别诗中,不乏清新隽永的短篇佳作。

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桔柚香。

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上,愁听清猿梦里长。

”在将别未别之际,诗人就已想象到别后的情景。

眼下是江楼送别,江风入船,明朝是远别潇湘,猿声愁梦。

想到别后的凄冷,更珍惜今日的欢宴。

面对着今日的欢宴,更哪堪别后的凄凉。

依依难舍之情,真好似杯中浓郁的酒浆。

又如贾至《送侍郎赴常州》:“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诗中同样是手捧离杯。

思潮翻滚,预想到明朝别后,客路凄凉。

李嘉佑这首《夜宴南陵留别》诗,与上举王昌龄、贾至的两首诗有同调同工之妙。

【鉴赏】诗的第一句“雪满前庭月色闲”,点明了节候与时间。

雪满前庭,正当冬令。

为什么许多送别诗的背景都是冰雪满径的隆冬?是什么理由催促人们在这本来不利于远行的季节踏上征程?这其中的奥秘是不难发现的。

残腊将尽,春气欲来之时,正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年节到来之际。

合家团聚,共度佳节,成了人们最美好的愿望。

难怪那冰雪覆盖的山路上。

总会留下许多人匆匆的足迹。

“月色”二字。

说明别宴在夜间举行。

雪满前庭,当然月色也满前庭。

月光与雪光交辉。

好一个银装世界!然而这样的美景却无人去赏,也无心去赏。

一个“闲”字,流露出多少惋惜与感叹! 回乡意切,归心似箭。

本应趁着这皎皎的月光,日夜兼程地赶路。

然而,“主人留客未能还”。

盛情难却,只好暂留一宵,领受主人的盛宴,也领受主人的盛情。

觥筹交错,酒酣耳热,本来是令人欢快的。

然而诗人却发愁了。

“预愁明日相思处”,他不为今宵而愁,而是为明日而愁。

世界上没有不散的筵席,明日必然要踏上孤独的旅途。

明朝一别、匹马孤身,说不尽的相思,走不完的山路。

一句“匹马千山与万山”,余音袅袅,韵味无穷。

这首诗虽短短四句,但写得情真意切。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赏析《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赏析《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及鉴赏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赏析《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及鉴赏《听流人水调子》是由王昌龄所创作的,此诗写听流浪艺人弹奏筝曲《水调歌头》的感受,借此表达贬谪途中凄清又幽暗的心境。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听流人水调子》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听流人水调子》唐代: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听流人水调子》译文夜晚,天上一弯微月,江上一叶孤舟,两岸是黑黝黝的枫林。

演奏者是一位流浪的乐人,他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倾注在筝乐之中,低婉压抑的筝乐,也更加重了客人的乡愁。

就像是飘飘洒洒永不停止的秋雨,弥漫在山岭之上。

突然,筝弦断了,乐人思念之极,哀伤之极,以致忘情忘形;低首望去,弦断之处,泪水已经湿透了衣衫。

《听流人水调子》注释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水调子:即水调歌,属乐府商调曲。

分付:即发付,安排。

《听流人水调子》赏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弹筝者于此也就暗中登场。

“分付”同“与”字照应,意味着奏出的筝曲与迁客心境相印。

“水调子”本来哀切,此时又融入流落江湖的乐人(“流人”)的主观感情,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迁谪者内心的共鸣。

这里的“分付”和“与”,下字皆灵活,它们既含演奏弹拨之意,其意味又决非演奏弹拨一类实在的词语所能传达于万一的。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原文及翻译 赏析

【诗歌鉴赏】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原文及翻译赏析
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原文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翻译
待更新
王昌龄《送吴十九往沅陵》赏析
《送吴十九往沅陵》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的诗词作品,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
誉的一位诗人。

王昌龄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
》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
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

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

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
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

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
景喻情,情景交融。

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
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
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

王昌龄的诗词全集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

送魏二赏析 王昌龄

送魏二赏析王昌龄这首诗妙在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并且在艺术构思上也颇有特色。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送魏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赏析“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诗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凄清,行人恐难成眠吧。

即使他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令他睡不安恬,因而在梦中也摆不脱愁绪。

诗人从视(月光)听(猿声)两个方面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所以诗境颇具几分朦胧之美,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末句的“长”字状猿声相当形象,有《水经注·三峡》中描写猿声的意境:“时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长”字作韵脚用在此诗之末,更有余韵不绝之感。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

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

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诗词鉴赏之词句赏析专练(含解析)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诗词鉴赏之词句赏析专练(含解析)

2023年七年级语文诗词鉴赏之词句赏析专练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杜陵:在京城长安附近,为诗人的故乡。

1.首句中“冷”用的非常高妙,既写出了_______________,又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陵寒食草青青”一句历来为后人称颂,请赏析该句在抒发情感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南宋·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常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说说“芭蕉分绿与窗纱”中“分”的妙处。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送人游吴①(杜荀鹤)君到姑苏②见,人家尽枕河③。

古宫④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⑤。

遥知未眠月⑥,乡思在渔歌。

【注释】①吴:苏州,春秋时为吴国都城。

②姑苏:苏州的别称。

③枕河:临河。

④古宫:指姑苏。

⑤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一说此处是贵妇、美女的代称。

⑥未眠月:月未眠。

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诗人对姑苏城城中景物的全貌概写,点明了其房屋沿河而建的特点。

B.颔联从局部入手,运用对比手法描绘了姑苏城民居多,空地少,河渠密布,小桥众多的特点。

C.颈联对仗工整,尤其是“卖”和“载”两个动词的使用,生动地描绘了吴地繁荣、富足的特点。

D.这首诗中诗人先写了吴地的人文历史和秀美风光,尾联借月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5.请简要赏析首联“人家尽枕河”一句中“枕”字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①凄凄别,西风袅袅②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③莫回头。

【注释】①南浦:南面的水边。

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②袅袅(niǎo):吹拂,这里形容西风吹拂。

③好去:放心前去。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

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原文、注解、译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解1、芙蓉楼:原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

2、楚山:古时吴、楚两地相接,镇江一带也称楚地,故其附近的山也可叫楚山。

译文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朋友呵,洛阳亲友若是问起我来;就说我依然冰心玉壶,坚守信念!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郎胸怀和坚强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拓展: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词鉴赏“寒雨连江夜人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连”字和“人”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不也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吗?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扛面上,进人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

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扛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王昌龄《听流人水调子》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江西省九江一中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

答案(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

(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

)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

(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

)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赏析这首诗大约作于王昌龄晚年赴龙标(今湖南黔阳)贬所途中,写听筝乐而引起的感慨。

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

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

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王昌龄似乎特别偏爱这样的情景:“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行到荆门向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等等,都将客愁与江月联在一起。

而“孤舟微月”也是写的这种意境,“愁”字未明点,是见于言外的。

“枫林”暗示了秋天,也与客愁有关。

这种阔叶树生在江边,遇风发出一片肃杀之声(“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真叫人感到“青枫浦上不胜愁”呢。

“孤舟微月对枫林”,集中秋江晚来三种景物,就构成极凄清的意境(这种手法,后来在元人马致远《天净沙》中有最尽致的发挥),上面的描写为筝曲的演奏安排下一个典型的环境。

此情此境,只有音乐能排遣异乡异客的愁怀了。

“分付”即发付,安排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
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出自唐代王昌龄的《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赏析送别魏二的饯宴设在靠江的高楼上,空中飘散着橘柚的香气,环境幽雅,气氛温馨。

这一切因为朋友即将分
手而变得尤为美好。

这里叙事写景已暗挑依依惜别之情。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首句“醉”字,暗示着“酒深情
亦深”。

“留恋处,兰舟催发”,送友人上船时,眼前秋风瑟瑟,“寒雨连江”,气候已变。

次句字面上只说风雨入舟,却兼写出行人入舟;中不仅写了江雨入舟,
然而“凉”字却明白的表现出登舟送客的惜别场景来,“凉”字既是身体上的感触,更暗含诗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和对离别的伤怀。

“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善状秋风秋雨特点。

此句寓情于景,句法字法运用皆妙,耐人涵咏。

凄凄风雨烘托诗人惜别知音,借酒消愁的悲凉心情。

按通常作法,后二句似应归结到惜别之情。

但诗人却将眼前情景推开,“忆君遥在潇湘月”,以“忆”字勾勒,从对面生情,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境界:在不
久的将来,朋友夜泊在潇湘之上,那时风散雨收,一轮孤月高照,环境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