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 “减负”变成“越减越负”
【五年级作文】减负,越减越负

【五年级作文】减负,越减越负今年,我们实行了减负。
渐渐地,减轻负担成了人们谈论最多的事情。
有不少人认为减负好,可我却认为不减负更好。
(一)想要学习好,要做的莫非就是多读,多做,多背。
因为减负,学校早上推迟上学了。
推迟上学而不推迟放学,就意味着减少了我们在校的学习时间。
于是,早读的时间被抽走了,可“一日之计在于晨”,早上是一天里最好的时间啊,早上是背书背得最快的时候!而大部分人在减负后,便把早上的大好时光给浪费了。
(二)学习时间减少了,可老师要讲的内容却丝毫没有变少。
他们在不减负时教学任务就已经排得很满很满了,而减负后他们的教学任务没有减少,于是他们就只能将细的知识点分成几大类,上课只讲重点,难的东西也不会像以前那样讲得那么慢了,只能靠我们自己慢慢的去领会或者加课外班进行学习。
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和奔波在各个课外班学到的东西一样多,为何不能选更轻松的校内学习呢?而且,因为上课讲得少了,老师为了让我们更了解题目,还会布置更多的作业。
作业来不及讲解,还是得请课外老师讲解,那不是更累,更贵吗?(三)我,最不赞成禁赛。
并非所有的孩子都是全能的孩子。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某门课程中都有超人的天赋和灵感,而其他科目则平庸。
他们本可以用竞争的方式来反映自己,但停赛后,他们只能放弃自己的优势,去争夺全能:他们本可以走十步,但现在只能走一步。
那些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比赛上的人呢?说好的减负呢?减负,没有让学校老师更轻松;我们也学得更多更累了。
我们的快乐,我们的休息,都到哪儿去呢?越减越负,不如不减负!。
为何“减负”越减越“负”

学校 就要 求 家长 协 助监 督学 生 的学 业 ,把 学生 的 回家 作 业变 成 “ 外作业 ” 课 ,暗示 家长 给孩 子增加 习题 量 。书面
作 业 变 成 了 E头 作 业 , 回家 要 背 诵 和 默 写 ,还 要 求 家 长 l
却始终 没 有落 到实
年 , 可是 始 终 收 效 甚 微 ? 我 们 不 禁 要 想 :原 因 何 在 呢 ? 1 减 负 ”减 出 了家 长 的焦 虑 和 担 心 。 现 在 ,在 家 长 .“ 当 中 流 行 着 这 样 一 种 说 法 : “ 生 足 一 个 幸 福 银 行 。用 人 童 年 的 辛 苦 抵 押 ,去 换 取 成 年 的 幸 福 。 一 直 以 来 ,几 乎 ” 没 有 哪 个 家 长不 关 注 孩 子 的 学 习 成 绩 和 班 级 排 名 。 在 减 负 政 策 实 施 后 , 家 长 们 对 孩 子 的 成 绩 非 常 焦 虑 、担 心 . 不 少 家 长 抱 怨 “ 业 少 了 真 让 人 不 放 心 。 在 教 育 部 门 减 作 ”
处 ,收 不 到 实 效 。
检查 和 签字 。到 了双 休 日 ,作业 量 更 是 翻上几 倍 ,各 科
试 卷 纷 纷 飞 向学 生 。 学 生 就 如 同 机 器 一 样 的 运 转 着 , 书
包 也 是 “ 减 越 重 ” 越 。
为 了切 实 减 轻 中 小 学 生 过 重 的 课 业 负
了 ,孩 子 的 自由时 问多 了 ,就 更 不敢 放 松 。有 的家 长 也 出于 无奈 ,生怕 自己的孩 子 落后 于他 人 ,觉 得 只有 带着
刍 谭 耗撕 屯
£ f }驻{ {{ { { . { 鞲 Ai{§ S i:{
“减负”不能“负减”

“减负”不能“负减”
刘永和
【期刊名称】《新课程研究(下旬)》
【年(卷),期】2014(000)009
【摘要】“减负”就是减轻过重的学业负担,但是,“减负”十多年来越减越“负”,关键在于我们是在“负减”,即“减负”的目的不明、方向偏差、方法有误、操作困难,那么,“减负”不仅会“此消彼长”,甚至会越减越“负”,此谓之“负减”。
现实就是如此,“减负”以来,学生的学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越减越重。
【总页数】1页(P1-1)
【作者】刘永和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为何“减负”越减越“负”
2.基层减负,莫让“减负”变“新负”
3.“减负”:到底要减什么“负”?
4.减负“负”了谁——减负政策对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影响研究
5.基层减负“越减越负”的怪象及其破解之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减负”,越减越重

25今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总局四部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全面摸底排查,坚决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通知》一经发布便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立即停办整改”“坚决纠正”“坚决查处”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也让公众对此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行为的专项治理行动给予了更多期待。
今年两会期间,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再度成为热点问题,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到“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明确提出“要化解好学校减负、校外增负的问题”。
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的问题,既需要管好学校,也需要对那些培训机构各种“科技减负”“素质”教育的新花样,进行严格监督。
“减负”,越减越重某写字楼外墙上,被各种校外培训机构的招牌占满。
图/郭鹏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26民生周刊 2018.04.02封面报道Cover story某公寓楼前的指引牌,各种课外教育机构排列其上。
图/郭鹏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共发布了十几道“减负令”,地方出台的“减负令”更是多达上百道。
然而,现实情况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不减反增,家长的焦虑感更甚,出现了“年年喊减负,月月陷困境”的局面。
那么,如何从根源实现“真减负,减真负”?“治理这些乱象必须正本清源,综合施策。
”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表示。
历年政策2000年以前,国家层面发布的“减负令”,其政策“靶心”瞄准的主要是课堂内的学业负担。
2000年后发布的“减负令”,在重申此前多道“减负令”关于控制考试、控制竞赛次数、教学要严格遵循教学大纲等内容的基础上,从制度性安排的视角,开出了不少“药方”,提供了多个政策选项。
莫让减负变成形式主义

莫让减负变成形式主义作者:袁新文来源:《教育》2013年第22期袁新文,北京,媒体工作者教育部发布暑期工作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校要控制课外作业总量,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要创新作业形式,适当减少书面作业。
要召开一次家长会或致家长一封信,引导家长不盲目给孩子报各类补习班,引导学生自主合理安排活动内容和活动时间,让孩子过一个轻松、快乐的假期。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有关规定,禁止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有偿补课。
每到寒暑假,学生的作业和补课,都会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
教育部门也会例行下发通知,要求减少学生的作业量,禁止补课。
可最终,孩子们还是在繁忙的作业和补课中度过假期。
所谓的轻松、快乐的假期,只存在于通知的文本中。
这种“中国式减负”,说到底,是减负形式主义。
很多人由此得出一个结论:现在减负,之所以减不了,不是政府部门不努力,而是家长的心态有问题。
所以,教育部的通知,就强调做家长的工作。
而武汉晚报则报道,当地中学生向市长热线投诉,把学校搞的补课班停了下来,可没想到家长都跑到学校门口要求补课。
意思很明显,家长是假期补课的主因——学生不想补、政府严禁补、学校不敢补,只有家长逼着学校、学生补。
真是这样吗?有多少家长不想让孩子过一个快乐和轻松的假期?可面对择校热、中高考的升学压力,他们能对此保持淡定吗?当幼升小、小升初的竞争极为激烈,鲜有家长能对其他孩子去报社会培训班无动于衷;同样,我国的中高考就是用卷面分数作为唯一标准选拔学生,低一分也不能被录取的现实,给每个家长十分现实的教育——今天让孩子轻松一天,就会让自己和孩子未来一辈子不轻松。
在义务教育严重不均衡以及应试教育的现实中,是很难教育家长有理性的心态的。
或者说,他们认为的最理性的做法,就是让孩子上补课班、培训班。
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如果想引导家长有理性的态度,那么,就应该改变教育现实:一方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另一方面,改革中高考制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
如何摆脱“年年喊减负,年年负担重”?

如何摆脱“年年喊减负,年年负担重”?新学期即将开始,学生“减负”成了热点话题。
日前,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规定》引发了热议,有媒体甚至用减负“国十条”来称呼这一新规定。
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书面作业、取消百分制……一系列减负新招、硬招,确实空前严格,让社会各界充满了期待。
然而,人们在讨论中,也不无忧虑,减负新规怎么落到实处,而不是看上去很美?这种担心,从过去事实看,并非杞人忧天。
实际上,近年来一边是公众呼吁“减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一边是从教育部门到各地不断采取各种减负措施,可实际效果却很有限,甚至出现越减越“负”的尴尬结局。
有媒体形容,“减负”就像希腊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上的巨石,每天被推上山,然后又滚下来,如此周而复始。
“减负”到底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这是一道综合题,不只是做作业量、课时、考试次数的减法,还要做好多个方面的加减乘除。
经过以往的教训,人们已经认识到,用单一的分数标准建立起来的升学选拔机制不改,应试教育就根深蒂固,再加上名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独木桥”效应之下,必然会形成拼分数、拼培训、拼课程的恶性竞争,学生负担就很难减下来。
即便是减负规定能解决学校里的负担问题,只要升学择校压力不减,唯分数选学生的规则不变,不管是学生还是家长,也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会考虑减负会不会“后果很严重”,最终无奈地回到题海战术中来,导致“学校减负,社会增负”、“教师减负,家长增负”的窘境。
再者,现在很多学校都把升学率与学校声誉挂钩,有的更把学生成绩与教师绩效工资密切关联,“减负令”一来,有人担心“牌子”砸了,有人怕“腰包”瘪了,难免会软执行、搞变通,让减负规定陷入空转之中。
学生减负也面临着观念藩篱。
灌输式、填鸭式等教育方式还很有市场,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在很多地方和学校都还停留在口头上,说起来重要,心里未必认同,做起来更是可以忽略不计。
从家长方面看,思想和心态更是复杂而矛盾。
减负因何越减越负

减负因何越减越负摘要减负政策从提倡到实施已持续多年,虽然不少相关的政策制定并执行了,但减负实施的效果如何?减负因何越减越负?本文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减负政策及减负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相关过程进行分析,揭示减负越减越负的原因,以期提供借鉴。
关键词减负政策识论分析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以及各方面人士多次呼吁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仅在1985年至2000年期间,中央下达49次“减负令”,近年来教育部也在不断强调“减负”,2009年1月5日,温家宝总理题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文章在各大媒体刊登,文章突出强调了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作为重要议题之一,将减负话题再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减负之风愈刮愈猛,那减负的效果如何呢?不少中学生在减负后感到放松的同时却萌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他们更多的是为自己今后的发展而感到焦虑,甚至有些学生主动要求上自习,补习功课;大部分家长对此是持怀疑态度,“减负了孩子将来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大学怎么办?”为此,明则减负,实则家长东奔西走为孩子买辅导用书,给孩子额外加大作业量;从学校教师来看,自习取消了,却旁敲侧击告诫孩子该复习什么课本,该购买什么辅导书,却是另外一种做法。
最终的结果是:减负越减越负,家长不领情,忧心忡忡,孩子的负担越减越沉重,学生减负令屡屡成空文。
减负为何越减越负?笔者将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减负政策,对减负政策的执行过程,即各群体的理性思维的角度来看减负政策。
一、从沟通理性分析减负政策的制定首先我们必须从减负政策的制定入手,减负政策的制定是“策略行动”还是“沟通行动”,显然减负政策的制定是一项多方利益群体会涉入其中的沟通行动,沟通工作做不好就势必会影响到政策的执行。
社会世界对于沟通者们而言,是主体与主体的交互主观的世界。
行动者们通过沟通以达成一致的理解,来协调他们的计划。
笔者认为,在减负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涉及政策制定者教育部门,政策执行对象中小学生群体,政策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等。
漫画丨减负陷入“越减越负”怪圈,怎么破?

漫画丨减负陷入“越减越负”怪圈,怎么破?
这就是理想的“减负”效果吗?
“多”说两句
基层逼领导,领导逼机关,机关又逼基层
也许出发点是为了减负,但逼迫本身就是巨大的负担
“死循环”也就油然而生
而破除死循环,不能仅从击破各个环节入手
“死循环”本质上是一种不稳定的“正反馈”,输入会增大输出,输出又会回过头来进一步增大输入,造成系统不断走向巨大的复杂化出台“减少发文”“压缩调研”这些措施,无论其内容如何,都是“增加了措施”,只会加剧负担
而减负效果不佳又会导致更多的“针对性措施”出台,进一步加剧负担
除非将所有环节同时打破,否则只会按下葫芦浮起瓢
同时打破,谈何容易,“正反馈”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哪怕还剩一点星星之火,都能发展成燎原之势
思路错了,怎么努力都是白搭
日常生产发展是做加法,而减负是做减法
用做加法的模式去做减法,肯定适得其反
所以,减负必须从改变系统流程入手
简单说,就是将日常工作“一级指导一级”的流程反过来
将正向“指导”变作反向“监督”
基层监督机关的服务水平有无升格
机关监督领导的谋划决策是否出格
领导监督基层的减负效果是否合格
只有将减负的“负反馈”支路整合到生产发展的“正反馈”主路当中,才能真正调节优化系统,扭转恶化趋势
以上只是个人愚见,仅做抛砖引玉
声明
本公众号的所有原创漫画和视频内容均为架空设定,人物和故事情节均为虚构推演,旨在分析逻辑,探讨思路,不针对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人和事,请勿对号入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让“减负”变成“越减越负”
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似乎成了多年来素质教育推行过程中解不开的死结。
哪些课业负担应该减轻?哪些课业负担是合理、必要、有效的?校内减负校外补的症结该如何解?会不会“负负得正”越减越负……莫让“减负”变成“越减越负”
本学期,北京市教委下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号称史上“最严减负令”,根据这一通知,北京市将在义务教育阶段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严格禁止违规补课、严格教辅用书管理、严格各类竞赛管理等。
东城、西城等区县也在随后出台了实施细则,如东城区规定不能将竞赛成绩作为入学依据等。
事实上,这并不是有关机构第一次发布减负令。
早在2000年1月,教育部就在京召开过“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负担。
减了13年都尚未最终减完的学生负担,会因为一纸“减负令”而一扫而空吗?
之所以主管单位三令五申“减负”却成效不大,是因为虽然课堂负担被减少了,但中小学生义务阶段的升学压力依旧存在。
即便取消了各种竞赛,也依然会有其它考查科目和方式层出不穷,“按下葫芦浮起瓢”。
而且,当学校不再补课后,学生和家长会流向民办的辅导机构,学业负担反而“越减越重”。
更令学生和家长们感到手足无措的是,小学阶段有6年之久,但学生们往往因为一纸“减负令”,之前多年练习的考试内容不再被列入考核而前功尽弃。
但为了升入更好的学校,他们不得不重新准备其它可以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一切从头再来,结果减负往往在升学压力下变相成为“增负”。
教育阶段“减负令”之所以往往沦为空文,根本原因是因为不同区县、不同学校之间,在硬件和软件水平上依然存在巨大鸿沟,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和分配相对不均。
每位望子成龙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获得更多的优质资源。
在当前混乱的“小升初”模式下,对于无法“拼爹”的平民子弟而言,除了被迫自我“增负”,他们还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吗?
减负政策生效区县实施细则落地
北京为中小学生减负的“京八条”3月19日正式生效,这意味着自3月20日起,凡触犯减负政策的行为都将受到相应惩处。
目前,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和石景山区都已经公布了区县实施减负政策的细则。
无一例外,这些细则均突出强化了监督政策执行的力度。
西城区教委要求各学校要设立专人,受理学生、家长的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并成立了专项工作检查小组,对学校的减负工作进行长期的、常态的、全员的检查,及时纠正学校及教师的违规违纪现象,并通报处理。
朝阳区教委已开展重点督导,内容包括学生在校时间、作业量、禁止违规补课、教辅用书管理、各类竞赛管理等。
东城区教委建立了“三位一体”的监测制度与公告制度,即:建立学生质量监测与通报制度、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通报制度、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与通报制度。
东城区教委还要求学校建立健全学生课业负担专题调研制度和家长座谈会制度,每学年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不应少于两次。
据了解,西城区教委要求学校研究如何减负增效,并推广典型经验。
例如,北京小学作为西城区负担轻、质量高的典型学校,开发了“四季课程”,实施“实与活”的教学,在西城率先进行了长短课实验,对学生进行发展式评价。
东城区教委对作业进行了“个性化”规定,学生每日作业总量由年级组长或班主任协调控制。
提倡学校布置活动性、实践性课外作业,提倡按学生学习水平分层布置作业,双休日和节假日不应加大作业量。
突出量化考核建立追责机制
随着北京减负政策的实施,在形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课外辅导机构已经受到影响。
北京睿升学校校长姚炜说,新学期北京与小升初、中高考密切挂钩的培训机构开学普遍比以往晚,一个重要原因是优质师资来源受到了减负新政的直接影响。
根据“京八条”,北京公立中小学在职教师不允许在社会培训机构兼职。
一些与培训机构合作多年的“名师”在新学期纷纷辞去了在培训机构的兼职,而这部分优质师资往往是培训机构招徕生源的重要砝码。
北京发布减负新政后,更广泛的影响表现在家长们对孩子的成绩预期有了微妙的变化。
北京树人学校校长陈为章说,家长们对孩子的分数态度更宽容了,以往很多家长即便孩子考了95分依然焦虑,现在一
些家长觉得如果孩子能考到85分以上,就不用太着急了。
家长对孩子预期的改变直接影响到家长到校外培训机构的报班量。
据了解,去年9月北京坚决将奥数与小升初脱钩后,树人学校奥数班学生规模减少了30%。
陈为章预计实施“京八条”后,奥数班的规模还会缩小。
减负新政还影响到了家长们对孩子课余时间的安排。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罗洁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既有升学因素导致的单一评价机制问题,也有就业竞争激烈、社会成才通道狭窄问题,但教育部门面对这一问题应该有所作为。
推出八条学生减负措施前,北京就委托学术机构进行学生减负理论和实践调研,并建立了北京中小学课业负担监测数据库。
更加突出了对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量化考核,并建立了追责机制。
例如,针对部分机构利用教辅图书获利行为,实施采购目录制和学校免费提供制,从根源上斩断部分机构利用教辅图书收取学生费用的链条。
巩固减负成果调整升学考试制度
北京著名数学特级教师马芯兰说,为中小学生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把学生的问题在课堂上都解决了,就不用再课后费力补。
北京二中校长钮小华说,减轻学生负担,从学校来说必须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减负新政,学生们的作业少了,课外时间多了,也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的成绩。
北京9中教育集团校长郝显军说:“从我得到的反馈看,学生和教师普遍欢迎减负,而一部分家长也有担忧。
”他说,有些家长向学校提出,能不能给学习困难的学生适当补补课。
北京史家小学原校长、北京润丰学校校长卓立说,部分家长的担忧出于对考试指挥棒的顾虑,巩固减负成果还需要调整影响学生升学的考试制度,应该落实中高考“依纲考试”。
过去,语文试卷上六分之五的内容在课本之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知道要考什么,精神压力很大,就会在课堂内外拼命补,从而加重了负担。
他建议中高考出题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考试的难度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