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

合集下载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2008 年 4 月 1 日至 4 月 20 日:选择课题,并着手于相关数据及文献的收集,完成开题报告,确 定论文题目。 2008 年 4 月 21 至 5 月 10 日:查阅相关文献及数据,构思文章基本框架、观点及研究思路,并最终 确定初稿。 2008 年 5 月 11 日至 5 月 25 日:对文章进行修改,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修改文中的缺陷及格式。 2008 年 5 月 256 日至 5 月 30 日: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最终定稿,准备答辩。)
是指在开采影响范围内的地表、岩层内部或其他研究对象上,按一定要求设置的一系列
互相联系的观测点。在采动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定期观测这些观测点的空间位置及相对
位置的变化,以确定各位置和点之间的相对移动,从而掌握开采沉陷的规律。
方法:1)了解该观测站的集体地理条件;交通条件,地形地貌,地面水系,气象情况,
地震情况。
安徽理工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姓名
李江飞
专业班级 测绘 11-3 班 指导教师
一、课题的名称、来源
1.课题名称 唐家会煤矿 61101 综采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2.课题来源
√生产
√ √
√科研
√ √ √ √
√ 教学

√ 其他

余学祥教授
.1.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深刻领会新标精神认真思自身际研究生探法
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认识岩层与地表移动这一复杂过程,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实地观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通过观测获得大量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种因素对移动过程的影
响规律,再将这种规律应用到开采沉陷问题的实践中去,使之进一步完善与深化,为了

煤矿测绘工作规定及技术管理规定

煤矿测绘工作规定及技术管理规定

矿井测绘工作规定及技术管理规定一、工作规定㈠、测绘基础工作1、各矿井井上下测量控制系统要健全且资料保存完好,井上、下平面及高程控制基点要建立齐全并有保护措施。

2、矿井井下基本控制导线应采用7″级导线,一般应每300~500m延测一次,每隔1.5~2km加测一条陀螺定向边。

3、在进行中腰线标定工作前,测量技术人员要对设计和开工通知单上的数据、附图进行校核,并填写资料审定单,检查无误后方可进行现场标定。

重要工程须计算设计导线及绘制施工放大图。

4、对于一井内测距大于3000m的贯通或两井间的贯通,必须编制贯通测量技术设计书。

贯通测量设计书,须报集团公司审批后方可实施;贯通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

5、凡掘进巷道透其它井、巷、峒室、老塘以及向水、火、瓦斯等危险边界或保安煤柱边界掘进时,测量人员应按岩巷提前20~30 m,煤巷提前30~40m (当掘进巷道从巷道、回采工作面和危险区域上方、下方或附近通过时,其间距按小于巷道高度或宽度四倍)及时发放安全或透窝通知单。

通知单由测量现场组长或技术员填写,并经测量主管、地质主管(或水害专管)和分管科长签字后发送矿分管领导、施工单位及技术、安全、通风等单位;现场测量人员应对能行人的巷道在现场标出透窝位置,并向施工单位交待清楚。

6、矿井主要巷道及采区上、下山或工作面贯通或透窝后测量技术人员要及时组织接测,并对测量资料进行平差以提高井下测量控制网的精度。

㈡开采沉陷治理1、各类建(构)筑物保护煤柱要及时进行设计并报集团公司审批。

2、对矿区的各项开采沉陷治理工程{如建(构)筑物保护、维修、迁村征地、塌陷区治理等},测绘技术人员要负责技术把关并建立管理台帐。

3、各矿井要积极开展地表与岩层移动及“三下”采煤观测工作,观测站设计须经矿总工程师和集团公司生产技术部审批后实施,并严格按《规程》、“规范”要求进行定期观测,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编写技术总结,评定成果资料。

4、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对井田范围内的地形、地物巡视活动,观察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并采取措施,并用专用记录本进行记录。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矿山开采沉陷学答案整理 2

1.“三带”的定义?答:冒落带是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时,回采工作面放顶后引起煤层直接顶板岩层产生破坏的范围。

裂缝带:在采空区上覆岩层中产生裂缝、离层及断裂,但仍保持层状结构的那部分岩层。

弯曲带:又称整体移动带,位于裂缝带之上直至地表。

2.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确定(此题答案不确定)一、地表移动盆地边界的划分地表移动盆地划分成如下三个边界:(一)移动盆地的最外边界移动盆地最外边界是以地表移动和变形都为零的盆地边界点所固定的边界。

这个边界由仪器观测确定。

考虑到观测误差一般取下沉为10mm的点为边界点。

所以,最外边界实际上是下沉为10mm的点圈定的边界。

(图中ABCD)(二)移动盆地的危险移动边界危险移动边界是以盆地内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筑物有无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图中A’B’C’D’)不同结构的建筑机能承受最大变形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各种类型的建筑物都应有对应的临界变形值。

在确定移动盆地内危险移动边界时,用相应建筑物的临界变形值圈定,会更接近于实际。

(三)移动盆地的裂缝边界裂缝边界是根据移动盆地内最外侧的裂缝圈定的边界。

3.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内容有哪些?答:观测站设计包括便携设计说明书和绘制设计图两部分工作。

设计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1)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任务2)设站地区的地形、地物及地质采矿条件3)观测站设计时所用的开采沉陷参数4)观测线的位置及长度的确定,测点及控制点的数目、位置及其编号5)工作测点和控制点的构造及其埋设方法6)观测内容及所用仪器,与矿区控制网的联测方法,精度要求,联测的起始数据,定期观测时间、方法及精度要求,有关地表采动影响的测定,编录方法。

7)经费估算:包括观测站所需材料、购地、人工等费用的预算8)观测成果的整理方法与分析步骤,所需获得的成果4.水平煤层(或沿煤层定向主颁)非充分采动时主断面内下沉曲线特征?答:判别:水平煤层开采时的采动程度可用走向充分采动角φ3来判别。

当用φ3 角作的两直线交于岩层内部而未及地表时,此时地表为非充分采动。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整理版]岩移观测设计

建立岩移观测站2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

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1)由于本矿煤3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评价依据;(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煤柱提供理论依据;(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3观测站工作内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面测量等);(4)数据处理与分析;(5)各阶段参数求取;(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4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2005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5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5.1观测站的布设形式123上04工作面结构简单,[改为设计]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

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发布时间:2022-10-24T05:57:50.482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0期作者:杨小虎1,何迪1[导读] 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Mobile Observation in Mine Goaf杨小虎1,何迪1Yang Xiaohu1,HE Di1(1.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汉中 723100)(1. School of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Shaanxi Aviation V 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Hanzhong 723100, Shaanxi, China) 摘要:目前,无论是“三下”开采、留置保护煤柱、对矿区开采沉陷破坏的控制还是矿区环境保护,都离不开对因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的观测分析的研究。

此项研究是解决矿区压煤开采、环境保护和沉陷区治理等“三下”问题的重要基础。

因此,进行矿山采空区地表移动观测设计及实施的专门研究,对于矿区煤层合理开发、安全、地表建(构)筑物及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陕北某煤矿采空区为例,开展地表位移观测设计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矿山采空区;地表位移;观测站;Abstract: At present, whether it is "three-down" mining, retaining and protecting coal pillars, controlling mining subsidence damage in mining areas, 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mining areas, it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law of 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caused by mining. This research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solving the "three lower" problems of coal press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bsidence management in mining areas. Therefore, the special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surface movement observation in the mine goaf has very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value for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safety, surface construction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of the coal seam in the mining area. Taking the goaf of a coal mine in the north as an example,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are carried out.Key words: mine goaf; surface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tation;1概述近年来,全国范围里随着煤矿的大量开采,为国家创造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是付出了环境的代价,破坏了矿区原有的地形、地貌和该地区的自然景观,留下了坑坑洼洼的采矿场以及四处塌陷的采空区[1]。

测量考试试题库 (1)

测量考试试题库 (1)

矿山测量试题库一、填空题:1. 矿山测量工作应依照高级控制低级、每项测量工作要有检查、测量精度应满足工程要求这三项原则进行。

2.井下测量的主要对象是各种巷道,受条件限制,平面控制只能采用_导线测量_____方法。

3.井下导线测量因边短和定向等因素影响,其误差由井田中央向边界迅速增大,图纸各处精度均不一致。

4.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的坐标原点位于西安,简称西安坐标系。

5.国际公认的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的子午线叫首子午线。

6.测量工作中,所谓标准方向通常有真北方向、磁北方向和直角坐标纵线三种,统称三北方向。

7.从标准方向的北端起,顺时针算至某一直线的夹角称为该直线的方位角。

8.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为防止测量误差的积累,在布局上要从整体至局部,在精度上要由高级控制低级。

9.在测量工作中,通常用方位角来表示直线的方向。

10.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的水平投影长度之比,称为图的比例尺。

11.一般来讲,在半径为10公里的范围内,可不考虑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的影响。

12.地面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称为高程13.我国1985高程基准的水准原点位于青岛,该点高出海平面76.260米。

14.为便于使用,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每带的坐标原点向西平移500公里。

15. 碎部测量、施工放样都是以控制点为基础完成的。

16.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两部分。

17. 平面控制测量可分为导线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GPS测量等方法。

18. 当矿区走向长度为5-25公里时,一般应采用四等(或GPS D级网)平面控制网作为矿区首级控制。

19.在井下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一般每隔1.5-2公里应加测陀螺定向边。

20.永久导线点应设在矿井主要巷道内, 一般每隔300-500米设置一组,每组至少有3相临点。

21.采区控制导线应随巷道掘进每30-100米延长一次。

22.采区控制导线分为15秒和30秒两级,15秒导线的测角中误差为15秒。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地质采矿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 1 ) 地表 移动观测站 : 测 点 布 设 在 地 表 。 主
足, 加 之求 出 的 参 数 误 差 较 大 , 所 以 目前 很 少 设
置这 种观 测站 。
3 .按 布 设 形 式 的 不 同 分 为 :
( 1 )网状 观测 站 : 在 产 状 复 杂 的 煤层 或在 建 筑 物密 集 的 地 区 开 采 时 , 可 考 虑 多 布 设 一 些 测
指 在 开采影 响 范 围 的地 表 、 岩层 内部 或 其 它 研 究
对 象上 , 按 一定 要 求设 置 的一 系列 互 相 联 系 的观 测 点 。在 采动 过程 中 , 根 据 需要 定 期 观 测 这 些 测 点 的空 间位置 及 其 相对 位 置 的变 化 , 以确 定 各 测 点 的位移 和 点 间 的相 对 移 动 , 从 而 掌握 开 采沉 陷
引起 的岩层 与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规 律 。 目前 , 研 究 地 表 移动 的 主要方 法 是 实 地 观 测 , 而 为 了进 行 实地 观测, 必须 在 开 采 进 行 之 前 , 在 选 定 的 地 点 设 置 开 采沉 陷 观测 站 , 简 称 观测 站[ 。所谓 观测 站 , 是
资料 收 集 、 观 测 站 设 置 地 点 选择 、 观 测 线 的布 设 位 置 、 长度 、 观 测 点 的 密 度 与 建 立 等 方 面进 行 介 绍 , 详 细论述 了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 的 设 计 要 点 和 步骤 。
[ 关 键 词 ] 地 表 移 动 地 质 采矿 观 测 站 观 测 线 设 计 [ 中 图分 类 号 ] T D3 2 5 [ 文献标识码 ] B [ 文章编号] 1 0 0 7 —3 0 0 0 ( 2 0 1 4 ) 0 2 …5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陵川崇安苏村煤业有限公司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编制:审核:总工:二〇一三年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为了获得1502采区工作面最可靠的地表移动参数,掌握该地质采矿条件下的地表移动规律,进一步确定煤层开采后,其上覆岩层及地表移动的各类参数和地表裂缝的发肓情况,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结合我公司实际,特制定150201回采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

一、采区地质条件概况1、采区位置及区内地形岩移观测主要针对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进行观测。

1502采区位于井田西南部,其北部为1501采区西南翼,已开采结束,南部为矿区西南部边界、1503采区,东部为礼义保安煤柱,西部为矿区边界。

2502-03工作面为本采区第一个工作面。

区内地貌形态主要为山区丘陵区域,海拨高度在1146—999米之间,相对高差147米,地表无河流水体。

2、区内地层1502采区内地层大部分为第四系黄土层所覆盖,基岩出露地层为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主要出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灰黑色泥岩、灰色砂岩和煤层组成;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露于区内中部,主要为一套海陆相沉积的灰、灰白色薄层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组成,结构松散,易风化。

一般厚度为46.79~80.57m,平均64.60m。

含三角织羊齿等化石;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出露于区内中部及西北部,该组地层井田内赋存不全,钻孔仅揭露其下部地层,残留最大厚度约42.72m。

其岩性主要为杏黄色~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黄~黄绿色中粗粒长石石英砂岩m;第四系中更新统: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浅红、红色亚粘土、粘土,含钙质结核,底部有时见砂砾石层,呈层状或透镜状。

厚0~25.00m,平均厚15.00m;第四系上更新统:主要分布于沟谷及山前地带,主要为灰黄、浅黄色粉质砂土、粘土及砂砾石层,有时零星分布小钙质结核,具垂直节理。

厚0~6.00m,一般厚4.00m。

3、构造1502采区为单一倾斜构造,构造形迹主要为一些较宽缓的褶曲构造,断裂构造不发育,未见岩浆岩侵入。

区内分布有东崔向斜、小山背斜。

东崔向斜位于区内中南部,东崔村~礼义镇一带,轴向北西,两翼倾角约2°~9°,井田内延展长约2.7km。

该向斜轴部基本为黄土层所掩盖,呈隐伏状。

小山背斜位于井田内中东部,东庄向斜和东崔向斜之间,轴向北西,两翼倾角约2°~9°,井田内延展长约2km。

其南部基本为黄土层所掩盖,北部出露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地层。

4、煤层赋存情况1502采区西部为厚煤层、东部为中厚煤层,赋存较稳定,结构简单。

5、含水层及井下涌水情况1502采区煤层含水层为K2灰岩顶板裂隙水,含水层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补给条件差,渗透性差,地下泾流速度很缓慢,含水性弱,涌水量小。

二、采矿条件1、采区内工作面情况1502采区的150201工作面煤层平均厚3.6米,煤层倾角1°~7°,工作面走向长为1710米,倾斜宽150米,工作面高程为906~946米。

2、开采情况1502采区各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一次性采全高,150201工作面于2013年5月下旬开始回采,预计2014年10月回采完;工作面使用支撑掩护式液压支架,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3、可采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特征15号煤层直接顶板为灰黑色灰岩、多溶蚀,岩心破碎,底部见粘土胶结厚1.18米;基本顶为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团块,厚7.71米。

底板岩性主要为灰黑色泥岩,含植物化石,厚4.61米。

三、测量资料及移动参数1、测量资料选择本矿基础控制点二个,并对其检核,在确定各点稳定时,分别向1502采区外边界预计不受采动影响的区域布设7″级闭合导线或附和导线,标定设计观测线的控制点。

7″级导线点和观测线控制点的埋设严格按7″级等级点的要求制造埋设。

2、移动参数:设计采用移动参数为初步设计中的数据。

1502采区走向移动角(δ)72°,下山移动角(β)68°,上山移动角(γ)72°,最大下沉角(θ)84°,松散层移动角(φ)45°,下山移动角调整值(Δβ)17°,上山移动角调整值(Δγ)20°,走向移动角调整值(Δδ)20°。

四、观测站的设计1、观测站形式由于本井田内地表为山地丘陵的地貌形态,所以采用主断面观测线,即沿倾向主断面和走向主断面设置两条观测线。

150201工作面为1502采区首采面,1502采区北部1501采区已回采两个工作面,地表均已移动。

因此,150201工作面沿倾向、走向主断面布置整条观测线。

2、观测站位置的确定150201工作面走向长为1630米,倾向长150米,平均采深为120米,倾向观测线距切眼的距离设计为110米,平均采深120米。

走向观测线的位置,由倾向观测线与走向观测线的交点之距离,设置在工作面回风顺槽以东62米,方位179°的位置;因此能够布置倾向观测线的位置较多,根据地形条件择地建立。

(3)、观测线的长度根据本公司目前采用移动参数通过计算和作图确定观测线长度,150201工作面倾向观测线长为282米,走向观测线长为1700米。

(4)、观测点点位根据工作面长度和移动参数确定观测点点位和点间距,其中1502采区共布置控制点6个,观测点80个,测点间距为15m,控制点间距为50m。

五、地表移动观测站的标定与埋设1、标定的方法利用井田范围内已有的国家级测量控制点和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平面图,首先确定倾向观测线上控制点的位置,给出倾向观测线方位,确定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的交点,再依设计标出走向观测线方位,最后在走向观测线和倾向观测线的方向上根据点间距依次标定出各观测线上的控制点和观测点的点位。

2、测桩的构造及埋设要求测桩使用废旧钻杆,其中一个端头要平整,并刻上十字。

埋设时在点位处挖一直径为0.4米、深为0.8米的坑,将测桩用混凝土灌住,将刻十字一端向上,外露0.1米。

同时在埋设测桩时,为防止挖坑时点位移动,应事先在点位四周适当位置打入四根木桩,用十字交线法保留点位。

测桩预制参数见下图所示:六、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方法及精度要求1、观测站连测导线点、控制点、观测点标设10-15天后,即可进行各个点的平面坐标(7″级导线测量要求)与高程(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的联测工作。

通过联测确定观测站与设站地区的地物、地貌以及井下采区和井巷的相对位置关系。

2、采动前和稳定后的观测分别进行两次全面观测,两次观测间隔5~7天,对两次观测结果进行比较,只有在同一个观测点的高差不大于10mm、同一个点间距之差不大于4mm、同一个观测点支距差不大于30mm时,取两次观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观测点的原始数据。

3、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和移动稳定时的时间的确定150201工作面开始回采以后,在工作面开切眼上方的走向观测线上的1~6号观测点之间进行观测,每隔3~7天进行一次高程测量,当其中某一观测点累计下沉量达到10mm时,即认为地表已开始移动,此时间作为地表开始移动的时间。

工作面回采结束的时间只确定150201工作面回采结束的时间,在工作面停采线上方走向观测线上的1~13号观测点之间进行观测,每隔1个月进行一次观测,直到观测点在6个月内累计下沉值小于30mm时,即为地表移动结束,取最后一次观测的时间为地表移动稳定的时间。

4、各观测点高程、点间距离、支距的测量方法从地表开始移动时进行全面观测,全面观测至少要进行四次,时间间隔由下式确定:T=H0/6C式中 T—观测的时间间隔,d(日); H0—平均采深,m;C—回采工作面的推进速度,m/d;计算150201工作面观测的时间在工作面推采后另行确定。

(1)、测角方法及限差实地测量采用索佳全站仪应用方向观测法,附和导线必须进行往返测量,对中一次二个测回,测角中误差为15″,方位角闭合差±20√n-(n为测站数)。

其它限差和方法按《煤矿测量规程》要求进行。

(2)、高程测量、距离测量因矿区地处丘岭地区,水准测量很难满足工程的需要。

因此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均采用三角测量高程。

高程测量、距离测量与测角同时进行,取其往返测量的平均值。

往返测量高差之互差允许值Δ h(mm)=8+0.1L(L为两观测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单位:米);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测量,往返测量不得少于4次,互差不得超过2mm。

(3)、支距计算支距指的是观测点偏离观测线方向的垂直距离。

可由外业测得的角值及距离计算求得。

七、勘查观测的内容1、主要进行控制点及观测点高程测量、点间距测量、支距测量;2、地表裂缝及台阶状塌陷形成的时间、延展方向、形状、宽度、深度、台阶落差;3、各种建筑物的破坏形态、程度、位置、时间、以及在地表移动过程中它们的变化发展情况;4、记录每次观测时工作面的位置、回采工艺、煤层倾角、厚度、地质构造、工作面采净程度、采区顶板垮落以及井下涌水量变化情况。

八、观测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对野外观测记录进行检查,如发现有粗差、超限或漏测的情况,应立即进行重测或补测,全部观测数据符合要求后,再进行整理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填入地表移动与变形综合计算表。

在观测成果计算工作完成以后,绘制提交以下资料图纸。

(1)、观测成果报告;(2)、塌陷范围平面图;(3)、观测线平面图和观测线剖面图;(4)、观测线的移动变形曲线图;(5)、观测点的下沉速度曲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