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2017年版

合集下载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1.消毒1.1洪涝灾区消毒工作的特点洪涝灾害是一种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洪水造成多种致病微生物对生活环境、饮水、食物的广泛污染,引起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其它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因此,消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洪水退后及时采取合理消毒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

由于洪涝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餐具、食物、饮水、居住环境和手的消毒及污物处理。

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消毒效果好、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便于运输,供应充足。

1.2消毒组织工作1.2.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

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

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应做到哪里,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

1.2.2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1.2.3常用消毒方法根据洪涝灾害的特点,一般灾后采用加热或化学消毒法。

1.2.3.1加热消毒:既经济又方便,消毒效果好。

(1)干热消毒法:烧灼可用于金属等耐热物品消毒,焚烧用于废弃物消毒。

(2)湿热消毒法:加热65℃,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常用于牛奶消毒。

煮沸100℃,1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常用于食具、奶瓶消毒。

流动蒸汽100℃,10分钟,常用于食具、食品消毒。

1.2.3.2化学消毒(1)含氯消毒剂:指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

包括①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但有大量沉渣,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

不稳定,易吸湿,遇光或热易分解,对物品有漂白作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②漂粉精:主要万分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溶于水混浊并有少量沉淀,易吸水潮解,含有效氯80%~85%(一般按80%计)。

③次氯酸钠溶液:工业次氯酸钠溶液一般含有效氯10%~13%。

洪涝灾害消毒技术要求

洪涝灾害消毒技术要求

洪涝灾害消毒技术要求(一)、水灾后消毒原则 1、加强环境消毒。

对受淹的室内地面、墙壁及物品应进行及时消毒,对临时灾民安置点应随时进行消毒,防止传染病的发生。

2、确保重点场所及时消毒。

暴露的粪便、排泄物要及时处理、消毒,防止污染扩散。

3、及时处理动物尸体。

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尽早处理。

4、关注餐具及手部卫生。

水灾过后,肠道传染病发病风险加大,应有严格进行餐厨具消毒,正确洗手,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5、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避免造成环境的污染。

(二)、消毒方法 1、地面、墙壁、门窗、桌面等物体表面受污水污染的环境及物品可用有效氯为500毫克/升~7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 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消毒,作用30分钟,喷洒剂量100毫升/平方米-300毫升 /平方米,以喷湿为度。

不耐腐蚀的表面消毒后用清水擦拭。

2、衣物用有效氯为250毫克/升~500毫克/升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含氯消毒剂对衣物有漂白的作用,消毒后用清水清洗。

3、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0分钟~15分钟,或流通蒸汽消毒10 分钟。

也可用有效氯为250毫克/升~500 毫克/升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5分钟或%%过氧乙酸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4、排泄物、呕吐物每2升可加漂白粉50克或有效氯为20克/升的含氯消毒剂溶液2升,搅匀放置2小时。

5、污水可能受到粪便污染的小型污水,可用有效氯80毫克/升含氯消毒剂,作用2小时,余氯4毫克/升-6毫克/升。

6、动物尸体处理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处理首选焚烧方法。

在无法焚烧情况下,可以深埋,深埋时坑深不低于2米,动物尸体底部垫漂白粉干粉上部用漂白粉覆盖,漂白粉干粉厚度应3厘米-5 厘米。

7、手的消毒接触污染物后,应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涂擦双手,消毒作用时间应不低于1分钟。

(三)、注意事项 1、根据消毒不同处理对象,合理选用消毒方法。

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

目录一、洪涝灾害后卫生防病工作原则二、传染病防控工作三、饮用水安全工作四、食品安全工作五、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2012年7月21日,我市遭遇了近61年来最大暴雨,部分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洪涝灾害,据气象部门预报,未来还有发生暴雨强降雨天气的可能。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下一步“全面做好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防止疫病的发生”的指示精神,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了洪涝灾后卫生防病工作技术指南,规范指导灾后卫生防病工作。

一、洪涝灾害后工作原则受灾地区防病工作必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要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预防控制霍乱、痢疾、甲肝、戊肝、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出血热、登革热、乙型脑炎、狂犬病等重点传染病的流行和食物中毒、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发生,把各种传染病疫情扑灭在暴发、流行之前。

(一)加强领导,确保卫生防病工作有序进行我市和各区县疾病预防中心应进一步加强灾后卫生防病工作的领导,明确领导负责人,协调各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齐心协力做好本辖区内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和饮用水污染事故等各项工作。

灾区疾控中心要组织开展本辖区灾后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重点加强与暴雨灾害关联度大的有关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肠道传染病等的分析报告,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订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和食物中毒处理方案,建立突发事件的应急组织,积极做好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和卫生应急药品、器械和物资的准备工作。

(二)加强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传染病疫情动态救灾防病特殊时期对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行洪涝灾害卫生防病信息每日报告制度。

在房山、门头沟等重灾区要建立并且加强疫情监测点工作,各级疾控机构要派专业人员深入灾区基层开展疫情监测工作,尤其要加强对重灾区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要建立一般和重点相结合的监测点,及时分析疫情发展趋势。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

洪涝灾害消毒杀虫灭鼠技术方案1 消毒1.1洪涝灾区消毒工作的特点洪涝灾害是一种大面积的自然灾害,洪水造成多种致病微生物对生活环境、饮水、食物的广泛污染,极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爆发流行。

因此,消毒工作显得特别重要,尤其是洪水退后及时采取科学合理消毒是一项极为紧迫的工作。

由于洪涝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餐具、食物、饮水、居住环境和手的消毒及污物处理。

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消毒效果好、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便于运输,供应充足。

1.2 消毒组织工作1.2.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

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

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应做到哪里,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

1.2.2 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1.3 常用消毒方法根据洪涝灾害的特点,一般灾后采用热力消毒和化学消毒法。

1.3.1热力消毒:既经济又方便,消毒效果好。

主要针对各类食品及餐饮具等。

煮沸100℃,15-30分钟,可杀灭细菌繁殖体和病毒,同时各类废弃物可采用焚烧方式处理。

1.3.2化学消毒(1)含氯消毒剂:指溶于水产生次氯酸的消毒剂。

包括:①漂白粉(又称含氯石灰):主要成份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能溶于水,但有大量沉渣,含有效氯25%~32%(一般按25%计)。

不稳定,易吸湿,遇光或热易分解,对物品有漂白作用,对金属有腐蚀作用。

②漂粉精:主要成份为次氯酸钙,白色粉末,溶于水混浊并有少量沉淀,易吸水潮解,含有效氯60%~65%(一般按60%计)。

③次氯酸钠溶液:“84”消毒液一般含有效氯5.0%~6.0%,工业次氯酸钠溶液一般含有效氯10%~13%。

电解食盐产生的次氯酸钠一般含有效氯浓度低于1%。

④二氯异氰尿酸钠(又称优氯净):白色晶粉,易溶于水呈弱酸性,溶于水中产生次氯酸,水溶液稳定性较差,含有效氯60%~65%(一般按60%计)。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更新)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暴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

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

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

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

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

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

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

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

疫点消毒按照GB 27953《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 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相关要求进行。

洪涝灾害消毒指南.

洪涝灾害消毒指南.

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环境和饮水卫生注意事项洪涝、泥石流灾害期间,暴雨冲刷农田,洪水暴涨淹没厕所、粪缸、禽畜窝圈,泥石流冲毁房屋,致使人畜粪便、垃圾、动物尸体及多种杂物遍布周围环境之中,受灾群众生活条件恶劣,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则可能出现疾病的传播。

为此,在受灾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一、加强卫生宣传对灾区群众要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灾区群众了解各种卫生的常识,提高他们的卫生意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环境及饮水消毒方法。

二、环境清理、消毒及杀虫1. 消毒工作的组织(1政府有关部门做好消毒组织工作。

首先指定专人负责场镇淹没街道,房屋淤泥清理及环境卫生消毒。

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和消毒工作应做到哪里,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做好卫生消毒工作,应重点做好水源保护和饮水、粪便、垃圾、环境、餐饮具、手的消毒。

(2 要有专人负责, 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 做好消毒常识宣传, 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 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2. 消毒措施(1手应经常用流水清洗。

传染病或接触污染物品时可用 0.2%过氧乙酸,或 0.3-0.5%的碘伏浸泡或擦洗消毒, 1-3分钟后用清水冲洗。

(2家具、用具、玩具、门把手等清污后用含有效氯 3000-5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或 0.5%的洗必泰或 0.5%的新洁尔灭浸泡或擦拭, 作用 30分钟后用清水擦洗,布织物或纸类玩具尽量焚烧。

(3衣服、被褥单、毛巾、抹布煮沸消毒 15-30分钟,或用用含有效氯 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 30分钟。

毛织品、皮革、化学纤维等不适于上述消毒方法者,可将被消毒物品悬挂于室内,关闭门窗,糊好缝隙,用 15%的过氧乙酸,杀灭细菌繁殖体使用 7ml/m3,杀灭细菌芽胞用20ml/m3,放在陶瓷或玻璃容器中,慢火加热熏蒸 1-2小时。

被褥放置于阳光下暴晒。

(4进水房舍消毒处理进水的住宅和禽畜舍,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换气,彻底清除室内淤泥、垃圾、粪便。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版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版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2017年版(总18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2017年版)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爆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

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

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

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

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

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

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

(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

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历史经验证明,大灾之后常有大疫。

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牵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

我们在千方百计抢救生命的同时,必须想到大灾之后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抓好灾区的消毒工作,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防大疫的最有力的措施,为此特编写本指南,供灾区消毒防病参考。

1. 灾后防疫消毒的原则灾后防疫消毒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确定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

1.1 消毒的时机在灾害发生时,最初往往以抢救人员为主,而顾不上消毒防病问题。

事实上,在灾情发生之后,抢救伤亡人员的同时,就应注意消毒防病。

在灾情发生一周之后,救灾的重点就应从以救人为主,转移到安置灾民和消毒防疫的主要工作上。

1.2 消毒工作的组织救灾防疫消毒工作切记防止一哄而上,而要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

大多数救灾人员并非消毒专业人员,而消毒工作又不能仅靠专业人员,所以首先必须有个消毒方案。

由消毒学专家和防疫人员制订防疫消毒方案,由防疫人员和救灾人员执行。

1.3 科学选择消毒方法可用于灾后防疫消毒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

(1)环境表面和物品消毒:应以清洁为主,只有当发生可疑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或有明确致病微生物污染、被人或动物尸体或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时,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

一般选用高水平消毒剂,例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也可选用含氯消毒剂或双链季铵盐的消毒剂。

(2)皮肤和手消毒:一般情况下,用流动水加去污剂清洗即可。

在下述情况下,可用消毒剂消毒:①用水困难无法流水洗手;②接触有致病微生物污染或疑有污染的物品前后;③接触伤员伤口前后;④接触尸体前后。

可选用的消毒剂有碘伏、醇、醇和氯已啶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含酚衍生物的消毒剂等。

(3)伤口和黏膜消毒:灾害造成的外伤都是污染伤口,可选用碘伏、酚衍生物消毒剂、氯已啶、聚六亚甲基胍等对皮肤黏膜无刺激的消毒剂。

(4)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一般可用土埋,必要时用消毒剂处理后倒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2017年版)
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爆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
(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

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

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

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

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
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 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

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

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

(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

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

疫点消毒按照GB27953《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相关要求进行。

(十)待灾后恢复常态或通过预防性消毒确定消除健康影响方可终止预防性消毒工作。

二、消毒对象与方法
(一)环境。

1.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进行一次彻底消毒处理。

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200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GB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进行。

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期消毒1~2次;在无疫情情况下,不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剂喷雾消毒,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场所可采用机械通风。

(二)饮用水。

1.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按照GB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

2.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施、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

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min后,出水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口余氯不应低于0.1mg/L。

3.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GB5749要求的水,槽车在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

4.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照附录5-1。

(三)餐、饮具。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min以上。

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以清洁水冲洗干净。

临时避难所、临时安置点公共使用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均应消毒并保洁。

(四)生活用品。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浓度为500mg/L 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用200mg/L二氧化氯、200mg/L过氧乙酸、1000mg/L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min~30min。

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五)瓜果、蔬菜。

受淹新鲜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剂100mg/L~200mg/L作用30min,50mg/L~100mg/L过氧乙酸或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min,5mg/L~10mg/L臭氧水作用10min,消毒后均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六)手和皮肤。

1.参与灾后环境清污、动物尸体处理等工作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消毒,可选用碘伏1000mg/L或含醇复合消毒剂原液滴于手掌3mL,两手搓擦1min~3min。

2.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1000mg/L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消毒。

(七)尸体。

1.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鲜动物尸体应尽快深埋或火
化,对已经发臭的动物尸体,可用5000mg/L~10000mg/L 有效氯消毒剂或2000mg/L二氧化氯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

2.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

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方,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

挖土坑深2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体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²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

3.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或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对于已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裹尸袋内要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

要求对尸体用塑料尸袋包裹严密,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

4.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min~60min。

5.运送尸体的交通工具可采用1000mg/L~20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min~60min。

如遇较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去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

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八)垃圾点、公厕。

1.对于一般生活垃圾无需进行消毒处理,要求做好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