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报告(3篇)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报告(3篇)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报告(通用3篇)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报告篇1一、实验目的:通过用友ERP软件掌握如何正确建立账套,设置用户的权限以及账套数据的输入,系统地学习总账日常业务处理的主要内容和操作方法以及凭证的处理和记账方法。
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总帐、固定资产管理、薪资管理、应收、应付款管理等五大系统,掌握系统初始化,账务及报表模块的主要功能和使用方法,熟悉系统的管理与维护,了解会计软件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软件:用友ERP—U8 8、61版软件三、实验资料: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四、实验步骤:1.系统管理和基础设置。
这是最基础的第一步,主要是熟悉用户、账套、权限、基础档案等的设置和管理的基本流程,其实验内容为:1>系统管理:建立单位账套、增加操作员、进行财务分工、备份账套数据、修改账套数据;2>基础档案设置:部门档案、职员档案、客户分类、供应商分类、地区分类、客户档案、供应商档案、开户银行、外币及汇率、结算方式。
具体操作:①增加用户;②建立账套;③设置权限;④账套修改;⑤启动系统;⑥基础档案设置;⑦账套输出保存。
2.总账子系统。
该系统是以凭证为原始数据,通过凭证输入和处理,完成记账和结账,银行对账,账簿查询及打印输出,以及系统服务和数据管理等工作。
主要学习了设置系统参数、增加、修改会计科目、设置项目档案、输入期初余额、设置凭证类别、填制凭证,审核凭证等。
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报告1>系统初始化:①设置凭证类别及结算方式;②部门档案及职员档案的设置;③客户分类及客户档案设置;④供应商分类及供应商档案设置;⑤会计科目设置(包括辅助核算设置);⑥录入期初余额(需试算平衡)2>凭证填制:①录入凭证;②凭证审核3>出纳签字。
4>记账。
记账凭证经审核签字后,即可用来登记总账和明细账、日记账、部门账、往来账、项目账以及备查账等。
本系统记账采用向导方式,使记账过程更加明确。
网络管理实验三之交换机基本操作

实验三:交换机基本命令一、实验目的及要求(一)实验目的1、掌握实验室交换机网络拓扑结构2、学习使用交换机的基本命令(二)实验要求按要求完成命令操作使用,将结果和分析记录在实验报告中。
(1)交换机工作原理:交换机是二层的设备,可以隔离冲突域。
交换机是基于收到的数据帧中的源MAC地址和目的的MAC地址来进行工作。
交换机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维护CAM(Context Adress Momory)表,该表是MAC地址和交换机的映射表:另一个就是根据CAM来进行数据帧的转发。
(2)交换机基本的五种操作①获取(学习):当交换机从某个借口收到数据帧时,交换机会读取帧的源MAC地址并在MAC表中填入MAC地址及其对应的端口。
②过期:通过获取过程获取的MAC表条目的具有时间戳,此时间戳用于从MAC表中删除旧条目。
当某个条目在MAC表中创建之后,就会使用其时间戳作为起始值开始递减计数,值计数到0后,条目被删除。
交换机如果从相同端口接收同一源MAC的帧时,将会刷新表中的该条目。
③泛洪:如果目的的MAC地址不在MAC表中,交换机就不知道哪一个端口发送帧,此时它会将帧发送到除接收端口意外的所有其他端口,这个过程称为泛洪。
泛洪广泛用于发送目的地址为广播或者多播MAC地址的帧。
④选择性转发:选择性转发是检查帧目的MAC地址后,将帧从适当的端口转发出去。
当计算机发送帧到交换机时,如果交换机知道该节点的MAC地址,交换机会将此地址与MAC 表中的条目对比,然后将帧转发到相应的端口。
此时交换机不是讲真泛洪到所有端口,而是通过其指定端口发送到目的计算机。
⑤过滤:在某些情况下,帧不会被转发,此过程称为帧过滤。
前面已经描述了过滤的使用,交换机不会将帧转发到接受帧的端口。
另外,交换机还会丢弃损坏的帧。
如果帧没有通过CRC检查,就会被丢弃。
对帧进行过滤的另一个原因是安全,交换机具有安全设置,用于阻挡发往或者来自选定MAC地址或者特定端口的帧。
学校介绍系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设计和实现一个学校介绍系统,通过该系统用户可以方便地获取学校的详细信息,包括学校概况、历史沿革、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学术研究、校园文化等。
通过本实验,我们将学习到系统设计、数据库管理、前端界面设计等知识,并提高实际应用软件开发能力。
二、实验环境1. 操作系统:Windows 102. 开发工具:Visual Studio 20193. 数据库:MySQL 5.74. 编程语言:C5. 前端技术:HTML、CSS、JavaScript三、实验内容1. 需求分析- 分析学校介绍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用户登录、信息浏览、搜索、反馈等。
- 确定系统模块,如用户管理、内容管理、权限管理等。
2. 系统设计- 系统架构设计:采用B/S架构,前端使用HTML、CSS、JavaScript,后端使用C和。
- 数据库设计: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包括用户表、内容表、权限表等。
- 功能模块设计:详细设计每个功能模块的实现逻辑。
3. 系统实现- 前端开发:编写HTML、CSS、JavaScript代码,实现用户界面和交互功能。
- 后端开发:使用C和开发后端逻辑,包括数据处理、业务逻辑等。
- 数据库操作:使用MySQL进行数据库操作,实现数据的增删改查。
4. 系统测试- 功能测试:测试每个功能模块是否按预期工作。
- 性能测试:测试系统在高负载下的表现。
- 安全测试:确保系统在网络安全方面没有漏洞。
四、实验步骤1. 需求分析阶段- 与学校相关部门沟通,收集学校介绍系统的需求。
- 分析需求,确定系统功能模块。
2. 系统设计阶段- 设计系统架构,包括前端、后端和数据库。
- 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创建数据库。
3. 系统实现阶段- 使用HTML、CSS、JavaScript编写前端代码。
- 使用C和编写后端代码。
- 使用MySQL进行数据库操作。
4. 系统测试阶段- 进行功能测试,确保每个功能模块正常工作。
- 进行性能测试,优化系统性能。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训报告)

目录前言 (1)1.需求分析 (1)1.1开发平台 (1)1.2用户角色分析 (1)2.功能需求分析 (2)2.1系统功能层次图 (2)2.2功能需求说明 (2)2.1.1添加客户信息 (2)2.1.2删除客户信息 (2)2.1.3注册新用户信息 (2)2.1.4删除用户信息 (3)2.1.5修改用户密码 (3)3.功能实现 (3)3.1 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 (3)3.1.1客户信息表 (3)3.1.2用户信息表 (3)3.1.3区域信息表 (4)3.2 用户界面层的实现 (4)3.2.1登录界面的实现 (4)3.2.2主界面的实现 (5)3.2.3添加客户信息界面 (8)3.2.4修改密码界面 (9)3.2.5注册新用户界面 (11)四、实训总结 (11)前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更新换代越来越频繁,人类已经进入网络计算和数字化时代,通过计算机管理软件对企业进行管理,管理更多的客户信息,快捷而让管理员找到、添加、删除相关的客户信息。
让更多的企业对自己客户的管理更加规范、快速、方便。
客户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储存企业客户信息资源,便于与客户及时沟通交流,从而增强与客户关系、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系统。
企业可以通过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管理、分析和统计现有客户资源,以便快速、全面、准确地了解现有客户情况,从而指定长期客户沟通和访问计划,制定营销战略,促进企业长期、良性经营发展。
本系统采用Visual Studio2008来实现美观的界面,并用SQL2005自动连接实现数据库动态更新功能,通过这种连接技术让整个系统能够完整地实现所需要的功能。
1.需求分析1.1开发平台考虑到本系统的性能要求,和现有的条件,我选择了Windows 7作为开发、测试和运行的平台。
因为Windows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操作系统,它以全新的图形界面,简单快捷的操作方式,支持多媒体等特点而成为软件发展的趋势,选它作业为开发的平台,易于软件功能的扩展和软件的升级。
用户数据分析实训报告总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
用户数据分析作为企业运营和产品优化的关键环节,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实训报告旨在总结用户数据分析实训过程中的收获与体会,探讨数据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为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
一、实训背景与目的本次用户数据分析实训是在我国某知名互联网公司进行的,旨在通过实际项目操作,让学生掌握用户数据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方法,提高数据分析实战能力。
实训过程中,我们针对公司旗下的一款社交APP,收集并分析了大量用户数据,旨在探寻影响用户行为的关键因素,为产品优化和运营策略提供数据支持。
二、实训内容与方法1. 数据收集与预处理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对社交APP的用户数据进行了收集,包括用户属性、行为数据、转化数据等。
数据来源包括APP后台日志、数据库等。
在数据收集过程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数据完整性:收集全面、详实的数据,涵盖用户行为、属性、转化等各个方面。
(2)保证数据质量:对数据进行清洗、去重、补全等预处理,确保数据准确性。
(3)数据安全:严格遵守数据安全规定,保护用户隐私。
2. 数据分析与挖掘在数据预处理完成后,我们对收集到的用户数据进行了以下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用户属性、行为数据的基本特征,如用户年龄、性别、活跃度、转化率等。
(2)相关性分析:探究用户属性与行为、转化之间的关系,寻找影响用户行为的关键因素。
(3)聚类分析:将用户按照行为特征进行分类,挖掘不同用户群体的特征和需求。
(4)预测分析: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用户行为和转化趋势,为产品优化和运营策略提供依据。
3. 结果展示与报告撰写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我们撰写了用户数据分析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数据概览:介绍数据来源、数据量、数据质量等基本信息。
(2)用户画像:分析用户属性、行为数据,描绘用户特征。
(3)关键因素分析:探究影响用户行为的关键因素,为产品优化和运营策略提供依据。
(4)预测分析:展示用户行为和转化趋势预测结果,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
数据库实验报告3

数据库实验报告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正文:一、实验目的1.理解索引和视图的概念。
2.掌握索引的使用方法。
3.掌握视图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4.理解存储过程的概念,掌握存储过程的使用方法。
5.学习触发器的使用,体会触发器执行的时机,加深对触发器功能和作用的理解。
6.理解SQL Server2000验证用户身份的过程,掌握设置身份验证模式的方法。
7.理解登陆账号的概念,掌握混合认证模式下登陆账号的建立与取消方法。
8.掌握混合认证模式下数据库用户的建立与取消。
9.掌握数据库用户权限的设置方法。
10.理解角色的概念,掌握管理角色技术。
11.学会配制ODBC数据源。
了解使用ODBC来进行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通过ODBC接口访问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学习在Visual Basic中使用ADO控件访问后台的SQL Server数据库。
二、实验内容1.建立索引。
对JWGL数据库的学生选课表SC建立索引,要求按照Cno升序、Grade降序建立一个名为SC_ind的索引。
USE JWGLIF EXISTS(SELECT name FROM sysindexes WHERE name = 'SC_ind')DROP INDEX SC.SC_ind;GOUSE JWGLCREATE INDEX SC_ind ON SC (Cno,Grade DESC);2.视图的定义和操作,(1)在JWGL数据库里,完成第三章例3.54~例3.61例题中视图的定义和视图上的查询、更新操作。
(2)在Market数据库中,完成第三章习题11中(1)中建立视图的操作,然后在视图上完成第三章习题11(2)的查询操作。
3.在数据库JWGL中,完成第四章例1,例3~7中例题的创建存储过程的操作,并使用EXEC语句调用这些存储过程执行,观察他们的执行结果。
4.在Market数据库中,完成第四章习题5中(1)~(4)创建存储过程的操作。
实验三 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

实验三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一、数据流图(DFD)数据流图是一种图形化的工具,用于描述系统中数据的流动和处理过程。
它能够清晰地展示系统的功能和数据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运作原理。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数据流图来描述一个在线购物系统的功能和数据流动。
1. 上下文图(Context Diagram)上下文图是数据流图的最高层次,用于描述系统与外部实体之间的交互。
在我们的在线购物系统中,主要涉及三个外部实体:用户、商家和支付系统。
下面是上下文图的描述:- 用户:用户通过网页或移动APP与系统进行交互,可以浏览商品、下单、支付等。
- 商家:商家通过网页或移动APP管理商品信息、处理订单等。
- 支付系统:负责处理用户支付的第三方支付系统。
2. 0级数据流图(Level 0 DFD)0级数据流图展示了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数据流动。
在我们的在线购物系统中,主要包括以下功能和数据流:- 用户注册和登录: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和登录功能进行身份验证,以便进行购物和支付。
- 商品浏览:用户可以浏览系统中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名称、价格、库存等。
- 商品搜索:用户可以根据关键词搜索系统中的商品。
- 下单:用户可以选择商品并下单购买。
- 订单处理:商家可以接收并处理用户的订单,包括确认订单、发货等。
- 支付处理:用户可以选择支付方式进行支付,支付系统负责处理支付请求。
- 数据存储:系统需要存储用户信息、商品信息、订单信息等数据。
二、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数据字典是对数据流图中使用到的数据流、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进行详细描述的文档。
它包含了数据流的名称、含义、数据类型、取值范围等信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中的数据流动。
在我们的在线购物系统中,以下是数据字典的一部分示例:1. 数据流数据流名称:用户注册信息含义:用户在注册时提交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名、密码、邮箱等。
数据类型:字符串取值范围:长度不超过50个字符数据流名称:商品信息含义:系统中的商品信息,包括商品名称、价格、库存等。
实验3 Oracle基本用户安全管理实验

实验5 Oracle基本用户安全管理实验一、实验目的充分认识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掌握创建用户、给用户授权;修改用户、修改用户权限;创建角色、给角色授权;创建模式对象;使用权限等基本用户安全管理。
二、实验要求1.创建用户创建的用户名为U+姓名简拼+学号后两位口令为学号后两位指定该用户的缺省表空间为实验2中创建的永久表空间指定临时表空间为实验2中创建的临时表空间指定该用户在其数据表空间中的使用限额为3MB 指定该用户在其临时表空间中的使用限额无限制2.创建用户的概要文件创建的概要文件名为PF+学号后两位概要文件中限定CPU的空闲时间为15分钟概要文件中限定帐户的登录失败限制为3次将1中创建的用户的概要文件更改为新创建的概要文件3.创建角色角色名ROLE + 学号后两位 + [1|2|3] 创建的角色均不用口令控制角色1:只具有创建会话连接和授予权限的权限角色2:只具有创建表,创建视图的权限角色3:具有角色1和角色2的权限4.创建模式对象将角色3授予1中创建的用户以1中创建的用户登录创建一个学生信息表(STU),字段有学号、姓名、性别、年龄、系、入学时间向STU表中输入5个基本数据5.给用户和角色授权给1中创建的用户赋予DBA角色以1中创建的用户登录设计并创建角色并授权给其它用户(如SCOTT用户)被授权的用户(如SCOTT 用户)拥有你在4 中创建的模式对象(STU)的select, insert 和delete权限,但不立即激活delete权限被授权用户拥有管理select和insert权限的权力6.使用权限以被授权用户(如SCOTT用户)登录查询1中创建的用户的模式对象STU的信息三、实验学时安排课堂内1学时完成二中所列1、2、3、4四项内容,其余各项内容均在课外自行上机练习完成。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任务1:创建用户下面介绍企业管理器直接管理方式下创建用户的方法,请自行练习在命令行管理方式下创建用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技术实验报告报告题目:本局用户数据业务实现作者所在系部:作者所在专业:作者所在班级:作者姓名:一、实验目的加深对交换机系统功能结构的理解,熟悉掌握B独立局配置数据、字冠、用户数据的设置。
通过配置交换机数据,要求实现本局用户基本呼叫。
通过数据配置,掌握现代程控交换机的硬件结构和组成。
熟悉本局各单板的工作机制。
二、实验器材C&C08交换机独立局(具体板件见下图)、BAM实验用维护终端电话机三、实验内容说明配置与本局用户通话有关的数据,实现本局基本呼叫即可。
交换机独立局模块板位如下图所示:(程控交换机—B 独)四、知识要点(一)呼叫源的概念:呼叫源是指发起呼叫的用户或中继群,一般具有相同主叫属性的用户或中继群归属于同一个呼叫源。
呼叫源的划分是以主叫用户的属性来区分的,这些属性包括:预收号位数、号首集、路由选择源码、失败源码、是否号码准备及呼叫权限等。
(二)号首集的概念:号首集是号首(或字冠)的集合。
号首集在实际应用中也称网号。
号首是呼叫源发出呼叫的号码的前缀,所以号首集与呼叫源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号首是决定与该次呼叫有关的各种业务的关键因素,在公网和专网混合的网中,号首对不同的用户和中继群而言,往往是重叠的,但意义可能不同。
(三)呼叫源与号首集的关系:一个呼叫源只能对应一个号首集,一个号首集可以为多个呼叫源共用。
呼叫源和号首集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一个电话网(公网或专网)内所有的普通用户能够拨打的字冠(号首)的集合就是号首集,而这些用户可能因为某些呼叫属性如对字冠的预收号位数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用户组,每一个组是一个呼叫源。
所以号首集含盖的范围大于等于呼叫源含盖的范围。
对于一个呼叫源,需设定一个号首集,对于非号首集内的号首,当用户拨打该号首时,系统会提示号码有误。
引入号首集这一概念是因为即使是同一号首,但对不同的主叫方(呼叫源),也可有不同的含义,交换机对其处理也不同。
如:9对公网为无线呼叫,对专网即为普通呼叫。
222对一个网的(如号首集0)呼叫源0可能是本局呼叫,对另一个网(如号首集1)的呼叫源1则是出局呼叫。
两个呼叫源可以对应相同的号首集,当同一个网(如号首集0)内不同呼叫源的用户拨打相同的号首时,交换机做相同的处理。
当然,不同号首集中同一号首也可能含义相同,如:7字头都代表出局。
号首集侧重对被叫(字冠)理解与分析的不同进行分类,而呼叫源是侧重对主叫的属性进行分类。
也就是说号首集定义呼叫字冠,呼叫源对主叫用户分类。
某呼叫源呼叫非本号首集(另外一个网)字冠时,则需要作号首集变换(网变换)。
(四)配置字冠数据,首先要配置呼叫源,再配置被叫号码分析表(增加呼叫字冠),然后根据具体要求配置其他字冠数据。
例如对某些字冠有特殊要求,则需要配置号码变换和号首特殊处理或主叫号码变换;某些字冠要进行特殊号码变换,则要配置特殊号码变换;有号码鉴权要求时,则配置限呼数据;对有的呼叫失败原因需要处理,则需要增加相应的失败处理;对有的局向需要主动发主叫号码时,要增加补充信令。
(五)本局电话互通主叫摘机上报路径:A32---DRV32---NOD---MPU。
(六)通过MPU, SIG, NET, A32板向主叫送拨号音,MPU完成主叫号码分析。
MPU同时也完成被叫号码分析,在数据库里按照:号段表-用户数据索引表-ST用户数据表-ST用户设备表顺序进行查找和接续。
(七)本局电话互通的语音通话流程:A32---DRV32---BNET---DRV32---A32。
(八)加深了解各个单板在呼叫过程的作用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加深对硬件的了解。
(九)了解反极性特性:反极性用户一般用于公用电话等需要实时计费的地方。
通过挂机信号的极性反转送计费信号而实现实时计费。
一般32路用户是中间16、17路有反极性。
(十)来电显示问题:CC08交换机采用的来电显示制式是FSK制式,不支持DTMF制式。
本设备中来电显示提供单板为BNET板。
(十一)预收号位数的含义:预收号位数表示启动号码分析至少要准备的号码位数。
该数字的长短会影响到程控交换机话务高峰时的负荷。
(十二)本机查号命令:通过下面的命令可以实现拨打“###”查询话机号码。
ADD CNACLD: PFX=K'ccc, CSTP=TEST, CSA=LDN, MIDL=3, MADL=3;五、命令行准备硬件数据部分:(数据与交换机硬件配置试验数据相同,可在其基础上进行下面局数据部分的数据制作)局数据部分:增加呼叫源――增加计费情况――修改计费制式――增加计费情况索引――增加本局呼叫字冠――增加号段――增加号码(一)增加呼叫源ADD CALLSRC: CSC=0, CSCNAME="华航", PRDN=0, P=0, RSSC=1;//CSC=0:呼叫源为0。
CSCNAME="华航":呼叫源名为“华航”。
PRDN=0:预收号码位数为0位。
P=0: 号首集为0, RSSC=1;路由选择源码为1。
(二)增加本局呼叫字冠ADD CNACLD: P=0, PFX=K'555, CSTP=BASE, CSA=LCO, RSC=65535, MIDL=7, MADL=7; //P=0:号首集为0。
PFX=K'5:呼叫字冠为5。
CSTP=BASE:业务类型为基本业务。
CSA=LCO:业务属性=本局。
RSC=65535:路由选择码无。
MIDL=7, MADL=7:最小号长为7位,最大号长为7位。
(三)增加号段ADD DNSEG: P=0, BEG=K'5550000, END=K'5550063;//P=0:号首集为0。
BEG=K'5550000, END=K'5550063 号段为5550000~5550063。
注意:1、存放呼叫字冠的记录个数不能超过公共最大元组数表中对该表最大记录数的限制,否则越界。
2、业务属性为出局呼叫时,则必须输入路由选择码,路由选择码必须在路由分析表中已定义。
本局熟悉呼叫,不需要路由选择码。
3、输入的计费选择码必须是在计费情况索引表中已定义,对于不计费的呼叫字冠,计费选择码输入65535。
4、当设置某呼叫字冠具有振铃延时功能时,该字冠的“最小号长”与“最大号长”必须相同。
(四)增加计费情况ADD CHGANA: CHA=1, CHO=NOCENACC, PAY=CALLER, CHGT=ALL, MID=METER1;//增加计费情况。
CHA=1:计费情况1。
CHO=NOCENACC:非集中计费局。
PAY=CALLER:主叫付费。
CHGT=ALL,:计费方法为计次表和详细单。
MID=METER1:计次表名为METER1跳计次表1。
(五)修改计费制式MOD CHGMODE: CHA=1, DAT=NORMAL, TS1="00&00", TA1=180, PA1=1, TB1=60,PB1=1,TS2="00&00";//修改计费制式。
CHA=1:计费情况1。
DAT=NORMAL:日期类别=正常工作日。
TS1="00&00":第一时区切换点从0点开始。
TA1=180:前段时间=180秒。
PA1=1:前段时间内跳1次。
TB1=60:后续时间间隔=60秒。
PB1=1:每间隔60秒跳一次。
TS2="00&00":第二时区切换点从0点开始(表示全天24小时不区分时间段)。
(六)增加计费情况索引ADD CHGIDX: CHSC=1, RCHS=1, LOAD=ALLSVR, CHA=1;// 增加计费情况索引。
CHSC=1:计费选择码=1。
RCHS=1:计费选择源码=1。
LOAD=ALLSVR:承载能力=所有业务。
CHA=1:计费情况=1。
(七)增加用户ADB ST: SD=K'5550000, ED=K'5550063, P=0, DS=0, MN=1, RCHS=1, CSC=0;// 批量增加用户。
SD=K'5550000:起始号码5550000。
ED=K'5550063:终止号码5550063。
DS=0起始设备号为0。
MN=1:模块号为1。
RCHS=1:计费源码为1。
(八)激活及格式转换SET SMSTAT: MN=1, STAT=ACT;//设置模块的后台监控状态。
MN=1:模块=1。
STAT=ACT:状态=激活。
SET FMT: STS=ON;//设置格式转换的状态。
STS=ON:状态=开。
FMT ALL:;//格式转换。
将数据转换成交换机能接收的格式。
六、实验步骤(一)实验操作假设的数据如下:本局信令点(按实验终端编号进行区分,每台终端设定的局数据不同):AAAA01~AAAA24。
本局号段为5550000~5550063 , 对应物理端口号是:0~63,电话号码为5550000~5550063。
1、运行e-bridge通信实验平台客户端软件,出现服务信息设置界面,服务器地址为:129.9.0.10然后点击“确定”。
2、双击【程控:cc08-1】,点击“业务操作终端”-》“CC08交换机业务维护”,弹出登陆窗口: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选LOCAL (IP地址:127.0.0.1)。
点击“确定”。
3、在维护输出窗口会显示登陆成功的相关信息,并自动执行几条系统查询命令。
点击“系统”-》“执行批命令”,或按CTRL+R。
4、将已经调试好的命令文件脚本“交换机硬件配置脚本”,在“系统”-》“执行批命令”,或按CTRL+R,点击“打开”。
系统会自动执行并在【维护输出】窗口同样会显示执行结果:5、在e-bridge系统中点击“开始程控实验”-》“申请加载数据”-》“确定”,屏幕上方会显示当前占用服务器席位的客户端,你申请席位的客户端排在第几位,剩余多长时间。
6、当申请到服务器席位时,点击“确认”,系统自动将本客户端的数据库中的数据传到服务器中。
服务器会自动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并加载到交换机中。
7、点击“业务操作终端”-》“交换机业务维护”,出现登陆窗口。
用户名:cc08,密码:cc08,局名:SERVER (IP地址:129.9.0.10)。
点击“确定”登陆到BAM服务器。
8、点击“维护”-》“配置”-》“硬件配置状态面板”,可看到交换机模块单板运行状态。
9、学生可以用自己座位上的电话按指导书中的电话拨打,如学生桌上的电话线路号为11,可以用直通电话线路打分离器电话线路,拨号5550011。
如数据正确,电话可以接通。
附:本局业务综合配置脚本供参考。
八、实验结果:九、实验验证实验完成后,555字冠的号码(5550000--5550063)内可以互通(注:本实验室有终端42台,号码分别为5550001—555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