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用鼎制度研究_上_

合集下载

《文物》杂志2008年第2期--四川三台黄明月一号画像崖墓_钟治

《文物》杂志2008年第2期--四川三台黄明月一号画像崖墓_钟治
·72 ·
品 。参见[ 2] 。 [ 44] 张昌平《曾国青铜器铭文中“ 子” 、“ 伯” 等称谓问
题》 ,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第 27 期 , 2005 年 。 [ 45] 石泉《古代曾国 —随国地望初探》 , 《武汉大学学
报》(社科版), 1979 年第 1 期 。该文后收入《古代 荆楚 地理新 探》 , 武 汉大学 出版社 , 1988 年 。石 泉认为曾国即随国 , 据文献记载 , 随国都城的地 望在今安居 。 [ 46] 武汉大学荆 楚史地与考古教 研室《随 州安居遗 址初次调查报告》 , 《江汉考古》 1984 年第 4 期 。 [ 47] 张昌平《安居周代城址的发现及其意义》 , 《中国 文物报》1998 年 8 月 26 日第 3 版 。 [ 48] 《中国文物 地图集 · 湖北分 册》 , 西安 地图出版 社 , 2002 年 。 [ 49] 湖北省文物 考古研究所《湖 北枣阳市 九连墩楚 墓》 , 《考古》2003 年第 7 期 。
第 三幅 猎 犬 , 高 39 、长 49 厘 米 。刻 一猛 犬 , 竖耳 张嘴 , 背 部弯 成弓 形 , 尾 巴上 翘 , 作追
·70 ·
四川三台黄明月一号画像崖墓
图二 蹶 张
图三 挽 弓
图四 猎 犬
图五 惊 鹿
图六 蹲坐人
图七 跳跃人
捕搜索状(图四)。 第 四幅 惊鹿 , 高 46 、长 26 厘 米 。图 上一
本 文得 到武 汉 大学 历史 系 徐承 泰老 师的 精心指导 , 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
[ 1] 孙华《 三台 江崖墓 所见汉 代建 筑形象 述略》, 《四川文物》1991 年第 5 期 。
[ 2] 同[ 1] 。 [ 3] 岑家梧《四川蛮洞发掘记》 , 《民族学研究集刊》第

广东惠州出土古代水晶探析——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西周水晶玦为例

广东惠州出土古代水晶探析——以惠州市博物馆馆藏西周水晶玦为例

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惠州博罗横岭山先秦墓葬群进行了科学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其中有一组古代水晶玦,质地细腻,光泽感强,尤为珍贵。

该文物出土时整体保存状况较好,经广东省文物专家鉴定为西周中晚期的水晶玦,这组水晶玦的发现对研究惠州地区先秦历史文化及社会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文物出土情况、水晶玦含义,以及其见证惠州先秦时期文明状况等进行探析及简要分述。

1 文物出土情况1999年,为配合广州至惠州的高速公路建设,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惠州市文物部门对该高速公路沿线进行了文物调查,在惠州市博罗县罗阳镇浪头村横岭山上发现了先秦时期的陶片,认定这是一处重要的遗址。

后经批准,2000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高速公路建设范围内的横岭山部分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发掘面积约8500平方米,清理出302座商周时期的墓葬,墓葬主要分为四期:一期为商周时期,二期为西周早期,三期为西周中晚期,四期为春秋时期。

墓圹绝大多数呈狭长形,个别为长方形,四壁略向内倾斜,呈口大底小状,有的墓坑有二层台、底坑和壁龛(图1)。

①该墓地出土文物达1000多件,有青铜器、玉器、水晶、陶瓷等,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广东省为配合国家基建工程而进行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项目,2000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据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2000年发掘报告》资料显示,横岭山发掘的多座商周时期墓葬中,有水晶玦出土的墓葬5座,共出土水晶玦12件,分为两种类型。

在编号为M056的墓葬中出土一组水晶玦,为同一类型7件,其中6件藏惠州市博物馆,外径从小到大分别是1.57厘米、1.6厘米、1.7厘米、1.76厘米、1.86厘米、2.00厘米,厚0.21~0.66厘米,质量0.8~1.8克,可见其大小排列有序。

这组水晶玦中的其中2件,一面为平底,一面中间扁平,外缘呈斜坡状;其他4件两面均为中间扁平,环壁两面坡,中间略起棱,缺处断面呈不规则的多边形,打磨极为精致,呈玻璃光泽透明状。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

第31卷 第3期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 No.3 2011年6月Journal of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S ocial S cien ces)Ju n.2011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礼器看列鼎制度*任晓锋(宝鸡文理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陕西宝鸡721013)[摘 要]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

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 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关键词]周代;墓葬;列鼎[中图分类号]K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4193(2011)03 0022 05周代考古墓葬中出土数量最多、最常见的礼器是青铜鼎。

鼎在西周时期是各级贵族用以区分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这一传统在春秋社会得以延续,在 事死如事生 [1](P1692)观念支配下,春秋贵族墓葬中随葬鼎的多寡,间接地反映了他们生前的社会地位,这就是考古学上所称的 列鼎制度 。

列鼎最初由郭宝钧先生提出,他将 一组铜鼎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的现象命名为列鼎。

[2](P11)之后,众多学者对列鼎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俞伟超、高明先生认为判断列鼎不能仅以 形状、花纹相似,尺寸大小依次递减 为唯一标准,因为 有的是杂取各鼎,相配成套;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 。

[3](P88)此说遭到了林沄先生的反对, 俞文主张在判断墓葬中的鼎哪些件是成组的时候,可以不顾它们形制是否相若,而 杂取各鼎,相配成套 ,那就使这种判断失去了客观依据,而且变成主观的数字游戏的危险 。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_质疑_春秋礼制崩坏说_

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_质疑_春秋礼制崩坏说_

辽宁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总第158期)探古搜珍论周代列鼎制度的嬗变——质疑“春秋礼制崩坏说”印 群摘 要 列鼎是周代贵族身份等级的标示物,列鼎制度在周代贵族礼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制度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沿革、等级构成的变迁。

从列鼎制的嬗变来看,那种认为春秋时期礼制废弛的传统观点值得商榷。

关键词 列鼎 列鼎制度 礼制 礼制崩坏作 者 印群 副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 博士后 邮编 100710一、西周时期列鼎的出现及列鼎制的不成熟性列鼎是郭宝钧先生根据“一组铜鼎的形状、花纹相似,只是尺寸大小依次递减”①,而将该现象与“列鼎而食”相联系所提出的。

实际上,所谓列鼎关键在于形制相若,至于是否大小相次倒不必绝对化②。

因为这类鼎“有的是形制相若而并非逐件大小相次”③。

在列鼎制度下,与列鼎相配的簋也是形制相同,一般是大小也相同,有学者提出可将其称为列簋④。

“钟鸣鼎食”是对周代贵族生活的一种写照,可见鼎在贵族礼制中的作用之大,而鼎的使用是有一定规制的,即依贵族身份之不同用鼎数目亦不相同。

用鼎制度的兴衰与周代礼制的发展相始终,它成为周代礼制中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于用鼎制度,先秦文献中有不少记载,如《周礼・天官・膳夫》:“五日一举,鼎十有二。

”郑玄注曰:“‘鼎十有二’,牢鼎九陪鼎三”。

《孟子・梁惠王下》“君所谓 者,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赵岐注:“乐正子曰:君所谓 者,前者以士礼,后者以大夫礼,士祭三鼎,大夫祭五鼎故也。

”《公羊传》桓公二年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

”根据考古资料,列鼎数基本上是三、五、七、九这样的奇数⑤,簋则多为二、四、六、八这样的偶数。

鼎是用来盛置牲肉的,簋则盛黍稷,二者组合也就是宴飨的象征,于是便成为贵族等级的标志,为礼器之主⑥。

所以说列鼎制是贵族礼制的一部分,与贵族的等级相联系。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⑦,墓葬中出土的列鼎为我们研究列鼎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

基于史料实证的课本插图的运用作者:康纪畏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9期“铜冰鉴”插图位于部编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在教学研讨及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对本课内容重知识的讲解,容易忽视对“铜冰鉴”插图的分析,对其选用意图也未做过多的深究。

本文通过对“铜冰鉴”插图的理解与思考,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要谈谈基于史料实证下课本插图的运用。

一、认识“铜冰鉴”“铜冰鉴”是什么?教材对此做了解释:“这是战国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放冰块。

”翻阅《教师教学用书》对“铜冰鉴”也只是简单介绍,或许这是编者给历史教师的“留白”,让教师们去挖掘教材。

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报告》中对“铜冰鉴”做了这样的记载:“冰(温)酒器,一对……全器为一大方鉴,内装一方壶,方鉴有镂孔盖,盖当中有方孔,刚好套住壶的口沿……在方鉴底部与圈足穿眼相应安有弯形栓勾,正好插入方壶圈足的眼孔里,其中一只栓勾装有倒勾,插入后,倒勾就自动倒下,使之稳固……”[1]这个报告详尽地介绍了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的状况以及“铜冰鉴”特点,报告中提到:“此鉴外表华丽、体态厚重、结构精巧、造型奇特、工艺精湛。

”报告中“铜冰鉴”,是一个青铜组合器:“一方鉴,内装一方壶。

”同时,据国家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介绍,“这件青铜冰鉴堪称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所以在古代它还叫“铜鉴缶”,或“曾侯大鉴缶”。

鉴、缶是传统的青铜器。

“尊缶,盛酒器。

”“考古发现,只有较大的少数墓中才有青铜缶”。

鉴,战国早期器物的特征:“方口束颈,腹部圜收,四耳作龙形,矮方圈足。

”[2]历史学家根据它的特点、功能取名为“铜冰鉴”。

“铜冰鉴”,充分展示了古人的智慧与技艺。

如沈从文所言“就这个时代的应用工艺的任何一部门成就而言,就令人目迷五色,叹为观止”[3]。

“铜冰鉴”是当时“人类精神的见证,通过它才有可能解读特定时代思想的结构及其表象”[4]。

[转] 礼学研究书目汇总

[转] 礼学研究书目汇总
93、汪宁生:《古代特殊葬俗丛考》,《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8期,98—111页,1997年1月。
94、吴存浩:《西周时代丧俗试论》,《民俗研究》,1997年2期,86—90页。
通论
1、吴 虞:《礼论》,《新青年》 3卷3期 页1-8 1917年5月。[3]
2、廖 平:《礼说》,四川 存古书局 1918年;又见《六译馆丛书》,四川 存古书局汇印
本 1921年。
3、曾运乾:《原礼》,《新民》1卷1期 页36-46 1935年5月。
4、罗倬汉:《论礼乐之起源》,《学原》1卷7期 页46-52 1947年11月。
42、姜亮夫:《释礼》,《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147-150,上海 知识出版社,1989年1月。
43、杜国庠:《略论礼乐起源及中国礼学的发展——给提倡制礼作乐的先生们的一个答覆》, 《杜国庠思想论集》,页263-293,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7年10月;原载《群众周刊》9卷20期,页901-911,1944年10月。
7、易 心:《礼之意义及作用》,《新东方》(上海)1卷1期,页204-207,1940年2月。
8、杨向奎:《说礼》,《责善》半月刊,1卷6期,页2-7,1940年5月。
9、王梦鸥:《原礼》,《文化先锋》1卷12期,页4-6,1942年11月。
10、缪凤林:《礼的研究》,《图书月刊》3卷3、4期合刊,页9-18,1944年5月。
90、钱玄、钱兴奇:《丧礼通考》,《古文献研究文集》第2辑,1—24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87年12月。
91、丁凌华:《中国古代丧服服叙制度源流考辨》,《经学研究论丛》2辑,11—40页,中坜 圣环图书公司1994年10月
92、刘曙光:《丧葬礼俗起源初探》,《中原文物》1994年2期,62—66页。

趣味博物馆的选择题

趣味博物馆的选择题

趣味博物馆的选择题1.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铜奔马是国家一级文物,是中国旅游标志,是古代青铜艺术品中罕见的杰作。

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A、武威市磨嘴子汉墓B、武威市雷台汉墓2.传说中独角兽能辨是非,抵御邪佞,汉代、魏晋时,人们就把它作为明器安置在逝者的()A、棺椁之中B、墓门附近3.明器是指古代人们下葬时带入地下的随葬器物,也称“冥器”。

明器一般是专为随葬而制作打造的模型用品,死者生前所用死后随葬的不算。

下列诸物种不是明器的是()A、铜奔马B、铜独角兽C、汉墓出土的使用过的丸墨4.甘肃省出土过被指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还出土有中国邮政“形象大使”驿使图壁画砖。

驿使图壁画砖出自()A、武威市磨嘴子汉墓B、嘉峪关市新城魏晋5号墓5.战车作为先秦时主要作战工具曾在战争中发挥过重大作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君”,战车的数量曾经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机动作战的需要,战车终于在()被骑兵所取代。

A、春秋B、战国C、汉代6.在嘉峪关市附近一片广阔无垠的大漠戈壁上,散布着上千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这些魏晋墓中的壁画大都以壁画砖的形式存在,一砖一画,画面传神,内容广泛,大都取材于世俗生活。

魏晋壁画墓因此被誉为()A、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B、墙壁上的博物馆C、地下田庄7.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盛行于唐代,釉彩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A、瓷器B、低温釉陶器C、玉器8.唐三彩主要作为明器使用,多用于陪葬。

1905年陇海铁路修筑期间,在()发现了一批唐代墓葬,唐三彩从此惊艳问世。

A、陕西秦岭B、洛阳北邙山C、甘肃六盘山9.甘肃漳县徐家坪汪世显家族墓是我国较少有且保存完整的家族元墓群,难能可贵的是,汪氏墓中保存着数件元代衣冠,成为难得的古代衣冠实物标本。

我们介绍过的汪世显家族墓中的衣冠有()()()A、妆花云雁苇纹夹袍B、镶宝石钹笠帽C、男式胫衣D、加沿笠帽10.在古代,穿衣戴帽不可乱。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被称为封建时代。

周代的用鼎制度主要是指贵族阶层在进行祭祀和宴请等仪式时所使用的鼎的制度和规范。

1.用途:鼎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炊具,用来烹煮食物,但在周代,它的用途逐渐演变,成为重要的礼器和祭器。

贵族在举行祭祀仪式、重要宴会和会盟活动时,通常会用鼎来进行烹饪并作为仪式的重要道具。

2.礼器之一:周代的贵族家庭通常会拥有一套礼器,其中鼎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鼎的形制、数量和大小等都与贵族家族的地位和规模有关,用来展示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3.礼仪规范:周代的社会非常重视礼仪,使用鼎的仪式也受到严格的规范。

不同的场合和重要性,可能需要使用不同形制的鼎,同时还会有规定的使用方式和仪式礼仪。

4.礼乐文化:周代的用鼎制度与礼乐文化密切相关。

礼乐是周代社会的一大特征,通过规范的仪式和音乐,加强贵族间的社会联系和秩序,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5.社会地位象征:在周代,鼎也成为贵族社会地位的象征之一。

拥有更多、更大、更精美的鼎,代表着贵族的社会地位更高。

周代用鼎的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和阶层制度。

鼎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和祭器,不仅在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也是贵族
地位、家族荣耀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通过用鼎的制度,周代贵族间的社会秩序和稳定得以维护,同时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封建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