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精选13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篇1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物理》(八班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⑵.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⑶.重视对同学力量的培育⑷.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⑸.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分: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试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同学自己通过探究试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意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创新力量、沟通合作精神,更注意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⑶.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看和试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⑵.通过学习活动,培育同学初步的观看力量、试验力量和科学抽象力量;使同学把握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⑵.通过合作和沟通,培育同学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预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⑵.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⑶. 媒体展现(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学校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同学观赏音乐,陶冶情操。
■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使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三个特征4. 声音的单位5. 声音的应用和环保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条件,声音的三个特征。
2. 教学难点:声音传播的定量理解,声音特征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问题引导、小组讨论、PPT讲解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讲解音调与振动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音色与发声体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声音的单位:分贝(dB)。
讲解分贝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声音强度的计量单位。
6. 声音的应用和环保:讲解声音在科技、生活、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控制噪声污染,保护听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8.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9.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讲解声音的共振现象,引导学生了解共振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2. 介绍超声波和次声波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在医学、军事等领域的应用。
3. 探讨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温度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七、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声音特征和单位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

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1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1一、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利用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形式。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音叉,盛有水的玻璃水槽,用线悬挂着的乒乓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等。
学生准备:橡皮筋,尺子,纸片,文具盒等。
五、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课前教师用课件播放乐曲,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2)、观看生活中常见的某些声音图片,倾听几种动物的叫声。
把学生引入声的世界,从而产生兴趣,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就声现象提出自己想知道的一些问题,然后师选出与本节内容有关的几个问题进行探究学习。
探究性活动一1.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随手的器材,让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有创意?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
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随手的器材研究如何发声,教师参与讨论。
然后教师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赞赏和鼓励。
并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
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
问题:是不是物体发声就一定在振动?演示:用小锤轻敲音叉,听到声音,却看不见音叉振动,用悬挂的小球接触它,现象是什么?再用手握住音叉,又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用握音叉时有什么感觉?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从上述事例中你能否总结出一种“验证难以觉察的物体振动”的方法?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物体发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1.2掌握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1.3能够运用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2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1.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和特点。
2.教学难点: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机制。
2.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计算和解释。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动听的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2.声音的发生利用实验装置(如音叉、鼓等)进行演示,展示声音的发生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补充讲解: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振动,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
3.声音的传播利用实验装置(如抽气泵、水槽等)进行演示,展示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过程。
通过观察和讨论,引导学生得出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补充讲解: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密度和温度有关,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不同。
4.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实验数据,引导学生计算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讲解: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是液体,是气体。
举例:在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在水中约为1500m/s,在钢铁中约为5000m/s。
5.声音的应用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通信、音乐、医疗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为人类服务?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7.作业布置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有何特点?3.如何利用声音的传播特性为人类服务?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过程。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它是由物质的振动引起的。
在理解声音的产生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振动。
1. 振动振动是物体在某一定点周围往复运动的过程。
所有能够发出声音的物体都可以通过振动来产生声音。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会产生振动。
这个外力既可以是人为施加的,也可以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例如,当我们用手指敲击桌面时,桌面就会受到外力作用,并开始进行小幅度快速地上下移动。
这种快速上下移动造成分子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形成振荡。
随着振荡传播至空气中,我们就能听到桌子发出清脆响亮的声音。
2. 声源声音的产生源于能量传递和物质振动而形成的波动过程。
任何能够发出声音并且造成大气压力变化的物体都可称为声源。
常见的声源有乐器、电视、汽车引擎等。
以乐器为例,在演奏中,乐器内部空腔和乐器表面的振动能够将空气分子准密排列地向外传播,形成声音波。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依赖于介质,介质可以是任何有质量、能量和体积的物质。
在大气中,声音是通过气体分子的相互碰撞而传播的。
1. 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某种介质中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和距离之比。
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一般来说,固体中的声速最高,液体次之,气体最低。
例如,在常温下,空气中的声速约为每秒343米。
但要注意的是,声速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在不同环境中会有所差异。
2. 声音传播过程当一个物体产生振动时,它会使周围介质(如空气)中的分子产生振动,并传递给附近分子。
这些分子开始发生连锁反应般地振动,并由此产生压力波。
这个压力波沿着介质以类似水波扩散的方式传播。
当这个压力波到达我们耳朵时,耳膜会受到压力变化刺激,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大脑进行处理。
最终,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3. 声音传播受媒介的影响声音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和效果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在固体中,由于分子之间较密集且相互作用力强,声波传播速度较快、距离较远。
而在液体和气体中,由于分子之间间距较大且相互作用力较弱,声波传播速度较慢、距离较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
力量目标:通过试验的观看和分析培育同学的观看力量和分析概括力量。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试验得出结论,培育同学实事求是的科学看法;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同学学习物理的爱好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
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的重要渠道动身,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白这节学问的中心。
为说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支配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试验,同时支配了同学自己动手的试验。
由试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试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同学的学问。
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试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同学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
而后利用同学已有的阅历,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知同学“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试验。
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熟悉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终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同学探究的欲望。
教法建议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非常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也可简介几个奇异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和热忱。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试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
对声音,同学有比较丰富的.感性熟悉。
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试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帮助教学不能替代试验让同学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分析、推断、归纳〕,同时还要留意让同学参加试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才能目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
三、德育目的1.通过老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p ,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
有优美动听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讨论并提出相关问题,老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现了什么?”进展全班交流活动。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p 和总结,初步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神奇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____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炎热的夏天,响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

《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精选10篇〕篇1:小学科学《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说课稿一、在新时期下,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展开。
此时一堂课是否符合新的课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的科学探究理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探求,在锻炼才能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理解科学技术,从而融入到社会中去。
所以本堂课要在改良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生全员参与和全面活动,改良实验的配置与设计,注重效果反应,让自主探究得以坚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p本节课是声音局部第一节,同时也是这一局部的重点。
“初步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是新课标明确要求的,同时回声现象也是学生们在生活中非常感兴趣的问题。
这一局部的素材刚好可以表达出让学生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过程。
在新课标下声音处于运动和互相作用这一大局部中,它既属于一种运动,同时在现象上也有它的独立性。
所以本节课无论从课标要求,还是学生自身开展要求上看都处在一个比较重要的地位。
三、学生分析^p学习本节课的学生首先已经具备了机械运动和力的知识,物理思想已经有了一定根底。
但他们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根本思维方式,喜欢动手动脑,对直观内容比较感兴趣。
但欠缺对问题的深化考虑及理性化的思维过程。
因为本节课主要是从现象入手,而得出比较简单的结论。
所以在细致设计探究与活动过程之后,学生的学习是不存在问题的。
四、课程目的1、知识技能:认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认识真空不能传声,认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理解回声测距及在消费、生活中的应用。
能从给定的信息中获取知识。
2、过程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在观察物理现象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树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难点声音的传播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回声上还存在一些难点。
六、教法与学法对于本节课的三个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展教与学:1、对于“振动发声”采用学生观察,归纳探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4.常识性了解回声和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体会从实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本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发声体在振动;(3)声音靠介质传播;(4)回声.教材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出发,提出声音是怎样发生和传播的问题,点明了这节知识的中心.为阐明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材安排了用音叉弹起泡沫塑料球用来说明“发声体在振动”的实验,同时安排了学生自己动手的实验.由实验得出结论后,又列举了人、鸟等发声器官发声时都在振动的事例,既加深对实验结论的印象,又扩展学生的知识.教材中通过课本图3-2音叉的实验说明声音靠空气可以传播,为了解释此现象,教材类比石块激起水波讲了振动在空气中激起声波,让学生对波动这种运动形式有个初步印象.而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来讲解液体、固体能够传声,告诉学生“真空不能传声”,教材中没有选用真空铃的实验.对声音的发声和传播有了基本认识之后,简介了回声现象,教材最后通过“想想议议”再次激发出学生探索的欲望.
教法建议
1.本节为声现象的第一节课,简要简述声音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可以从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渠道和声现象在技术声的应用(如超声波探伤等)两个方面加以阐述.也可简介几个奇妙的声现象(如回声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本节是典型的现象教学,应以实验为主.
声音是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对声音,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仍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它是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的(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3.对物理现象的观察要分层次进行.
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应分层次进行,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最常见、最简单的发声现象,然后让学生观察不常见的物理实验,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平时熟悉但又不曾认真观察过的发声物体是否在振动并用实验加以验证,从而概括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样既能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4.利用回声现象及应用,既调动学生情趣又巩固前一章简单运动的知识.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如何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
法,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在启蒙教育的初二物理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工具:音叉、共鸣箱、铁架台、塑料小球、彩纸教学过程:新课引入
先用收音机播放一段音乐,大家听到了美妙动听的音乐声.
师:声音与我们生活和生产劳动有密切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新课教学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教学方法:由学生对发声现象的观察,概括出上述结论.
供老师参考选择的实验如下:用音叉和乒乓球演示
如图3-1-1,将没有敲响的音叉靠近并接触乒乓球,球不弹起.敲响音叉,缓慢移近并接触乒乓球,叉股将悬吊在铁架台上的乒乓球弹开,如图3-1-2.同时我们的耳朵听见音叉发出的声音.通过前后实验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乒乓球在什么情况下弹起?总结结论.触摸喉头让学生用手摸着喉头部分,分别体会不说话和说话时手的感觉,认识人发声时,声带在振动.用碎纸屑和收音机演示(纸盆外露,上放碎纸屑)
请同学观察播放音乐前后,碎纸屑在纸盆上的情况.用纸人和少先队队鼓演示
用彩纸做成高约10cm的纸人,放在少先队队鼓上,敲响队鼓,观察彩色纸人在跳动,犹如少女翩翩起舞.纸人的跳动是敲鼓时,鼓皮振动,鼓皮由于振动发出声音.用手按住鼓皮,鼓皮停止振动,纸人停止跳动,声音也没有了.用音叉和水演示(可视范围小,若有实物投影仪则可选用)
分别观察不敲击和敲击音叉,把音叉放入水中时,是否溅起水花.
注意:每个实验都应对比观察,由学生总结得出结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简介:鸟、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虫发声也是由于振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教学方法:由实验现象概括归纳得出结论.
可共选择的实验:
演示:如图3-1-3所示,左边音叉被敲响,右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生将小球弹起.启发学生说出右边音叉的发生是靠空气传播的.解释此实验:用石块激起水波类比振动在空气中激发声波.(可看书图3-4解释,也可做成课件)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空气振动——空气发生疏密变化——形成声波——向远处传播.敲击一次音叉,将叉股放入水中,跟没有放入水中时比较声音有什么不同.表明:液体也能传播声音.学生随堂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的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土电话”表明:固体也能传播声音.
真空罩演示真空不能传声.简介:月球上宇航员用无线电设备通话结论: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速:
引导学生回忆电视电影中看过的情景,讲解“伏地听声”的故事:人耳可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啼声,人耳可伏在铁轨上听到远处的火车轰鸣声.问题: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入声速的概念,并能表明在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
固体物质中的声速最大,其次是液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最小.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空气中:(15°C)340m/s回声
引导学生展现已有感性认识:对着高山喊话,在大礼堂中大声讲话等出现回声现象.
提出问题:
为什么有时能听见回声,有时又听不见呢?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什么?离障碍物至少要多远?
为什么在屋里讲话比在操场上讲话听起来响亮?
回声是否能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你知道哪些?结论: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回声可以加强原声,可以测量距离.
通过想想议议中的问题思考物力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简介:回音壁、三音石、圆丘等建筑,扩展知识,激发兴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总结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利用回声可以加强原声、测量距离板书设计探究活动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有关声音的现象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展至今,声学已是非常活跃的学科,它广泛涉及到建筑、音乐、心理、医学、地球、大气、海洋、工程技术等很多领域,形成的交叉学科多达二十几个.通过调查,了解其中的几个方面.【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备注】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物理教案-声音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