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6

合集下载

2024届广东高三上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师生版):古代诗歌阅读

2024届广东高三上语文期末试题分类汇编(师生版):古代诗歌阅读

广东省部地区高三期末考:古代诗歌阅读(师生版)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度普通高中毕业班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5—16题。

(9分)寒夜宋·杜来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约客宋·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15.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寒夜》第一句,文字简洁平淡,但情意融融。

表明“客”是一位与主人有共同的语言和雅兴、情谊很深的常客。

B.《寒夜》三四句构思巧妙,写主客在窗前月下相谈投机,有了梅花的加入,顿觉这见惯了的月色和平常不一样了。

C.《约客》一二句以“雨”“池塘”“蛙声”描绘梅雨季热闹的夏夜,透露出诗人等候友人来访的期待、兴奋之情。

D.《约客》刻画声响饶有趣味:首句写雨声,次句写蛙声,末句写棋声。

种种声响,交融相衬,形成动人的意境。

16.两首诗写的都是寻常之事,抒发的是寻常之情,却都写得含蓄蕴藉。

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两首诗的后两句简要分析。

(6分)广东省东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5~16题。

题张氏隐居二首杜甫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

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

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

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

其二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

济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

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注]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

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2023年10月的一场科学活动上,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向观众展示了利用特殊材料实现的“隐身术”。

只见工作人员手持一块面板,将其旋转90度后,褚院士的下半身“消失不见了”!褚院士表示:“未来,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将成为衣柜里的日常用品。

”想知道隐身斗篷是如何隐身的,就要先了解人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光会在物体的表面发生反射,人眼看到了反射光,从而意识到这里有一个物体。

如果物体的反射光与环境的反射光有很大差别,人们就能通过反射光进一步判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

假如能够减小物体反射光与环境反射光之间的差别,或者使得观察者不能接收到反射光,那么这个物体就可以实现隐身。

过去,研究者用摄像机加上显示屏来创造隐身效果,但它只能做到对某个方向隐身,而且需要耗费许多能量,实用性低。

今天,超构材料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切。

科学家把介质里微小的人工结构进行有序排列,从而改变了介质的宏观性质。

这些经过人工排序的微结构组成的介质,就叫作超构材料。

那么,超构材料是如何实现隐身的呢?办法是在材料表面制备纳米尺度的金属天线。

当光照射到覆盖在物体上的超构材料时,会发生一种特殊的“折射”,使得所有方向入射的光完全在上述超构材料中无损耗地沿原方向继续传播,从而达到隐身效果。

除隐身外,超构材料还可以将发散的光线会聚起来,无需介质承载就能在空气中成像。

结合空间定位等交互控制技术,可实现人与空气中的影像直接交互。

这样的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医院无接触式自助挂号机以及地铁自助售票终端上。

患者或乘客看到悬浮在空气中的屏幕显示画面,直接在空气中点击,就能完成挂号或购票,而不需要触摸仪器。

(取材于张兴华等的文章)材料二:从《西游记》中的隐身术到《哈利·波特》中的隐身斗篷,实现隐身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狭义的隐身即无法被肉眼看见,而广义的隐身还包括无法被雷达、声呐等手段探测到。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南京市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①《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以此为起点,书中相继提出“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等观点。

如果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对其加以审视会发现,《论语》围绕自我了解与自我实现等问题,进行了关于自我认同的一系列建构。

②《论语》中认为不怨恨是面对负面评价时的正确态度。

《论语·学而》中写道:“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不因他人的不了解而怨恨,这可以看作是孔子面临认同危机时所采取的基本态度。

孔子真正受到无限的敬仰和尊崇是从汉代开始,而在其所处的春秋时期,孔子也会遭遇负面评价。

如《论语·子罕》中记载:“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该评价颇有讽刺意味,博学与一无所成的鲜明对比,几乎要让人对孔子的博学都有所质疑。

而孔子面对质疑真正做到了“不愠”。

③同时,孔子并不一味屈从他人的评价。

如《论语·八佾》中记载:“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当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乡里,但他入太庙助祭时却凡事都要问清楚,因而便有人质疑他不知礼。

对此,孔子并未急于辩解自己是否知礼,而是从礼的内涵出发来回应对方:凡事都问仔细才真正符合礼的要求。

这样,对方的质疑便不攻自破。

④当面临认同危机时,孔子在态度上展现出的君子之风,从根本上源自思维上“内自省”的归因方式。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

心理学家韦纳将行为结果的归因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

内部归因着重从个体自身寻找行为或结果成败的原因。

当面对认同危机时,孔子所采取的是内部归因的思维方式。

《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语文(含解析)

天津市部分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三语文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

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礼记》中的“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就反映了我们的先民相信自己的力量,指挥自然服从人的愿望。

《周易》说:“刚健而不陷,其义不困穷矣。

”《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刚健”与“自强”思想就表现了对人的内在意志和人格精神的充分尊重与发挥,()了依赖上天拯救的奴化观念。

它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真理、为理想、为人生(),壮怀激越,无畏进取。

《论语》有云:“刚毅木讷近仁。

”孟子把“刚健”思想()为种“大丈夫”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认为,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之文”,二是在躬行实践并“游于艺”中获得身心自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因此,走进民族精神天地,饱汲精神甘露,是使当代艺术乃至人文精神避免萎缩的必要途径。

(取材于光明网李明泉《儒家现实主义精神》)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驳斥前赴后继衍化B.驳斥前仆后继演化C.痛斥前赴后继演化D.痛斥前仆后继衍化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司马迁笔下的人物多为悲剧式英雄,但都具有一种豪迈进取、积极奋发的精神。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

2025届河北省沧州市普通高中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戏答元珍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寄喻君臣、君民关系,是历代以来以“香草美人”来比喻君臣关系的进一步拓展。

B.颔联中的“犹”是“依然”的意思,该诗以橘来衬托出风雪对万物的摧残。

“欲”字是想象之辞,摹写出万物即将萌发的情状。

C.颈联触景生情,用“归雁”而生乡思,难以成眠;用“物华”多换而感时伤怀,真切地表达了被贬伤感之情。

D.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与首联有呼应效果。

2.儒家诗教讲求“哀而不伤,愤而不怒”的中和之美,本诗是如何做到“愤而不怒”的?请做赏析。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民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属于口头艺术,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民歌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广泛传唱,充满艺术的感染力和强大的生命力,让人。

A.结晶薪火相传焕然一新B.结晶口耳相传耳目一新C.积淀薪火相传耳目一新D.积淀口耳相传焕然一新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舞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也许,你只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却从来就无心注意他们两鬓日益斑白的发丝;也许,你只是运用自己过人的智慧,将商场上的对手攻击得,甚至倾家荡产,而此时你会说“这就是竞争”,但你可曾想过,这会招来更多的“虎视眈眈”。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2025届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隶变”是古汉字演变为现代汉字的起点,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汉字形态逐渐由线条圆转、依类象形的篆书,转向点画顿挫、笔性丰富、渐趋平直的隶书,变得更容易辨识。

“隶变”一词在唐代唐玄度的《新加九经字样》中便有提及,后见于宋代郭忠恕的《佩觿》、宋代徐铉校注的《说文解字》等。

一般认为,隶变始于秦国文字,是俗体流行所推动的结果。

然而,隶变这一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我认为,从战国楚简中亦可追寻到部分“隶变”的踪迹以及书法艺术的自觉演变。

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在秦朝推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后,楚文或毁于秦火,或葬于地下。

楚文的消失似乎显得顺理成章,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简单。

“书同文”所统一的主要是公文用语和用字规范,六国多样化的书写习惯是难以同一的,因此楚文的融合、转化、演进具备一定可能性。

从现有文献、文物来看,楚简的书体、字体和笔法形态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具备了毛笔书写、多面出锋、用墨自然、笔性灵动、点画多样、提按顿挫、平直折转等书法艺术元素。

这些包含篆、草、隶、楷、行点画的楚简文字,极富人文笔性,其点画的多样性成为一种生生不息的书法艺术母体。

楚国简帛文字的多样性亦造就了不同书风,各个篇目,自成系统。

仅以部分郭店楚墓竹简为例,《唐虞之道》温润静穆、淳朴内敛;《尊德义》苍茫奔放、起伏跌宕;《老子·甲》整齐严谨、雅致精微。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第Ⅰ卷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a 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b 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c《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

d《左传》中人物众多,写来无一不形象鲜明。

这部书甚至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描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

比如,对晋公子重耳的描写,他颠沛流离在外十九年。

在战争中,老谋深算,决胜于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才略,这不是很可以看到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吗?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微言大义直言不讳表彰B.微言大义和盘托出彰显C.言近旨远直言不讳彰显D.言近旨远和盘托出表彰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a 处“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与“据传来源于为孔子所撰的《春秋》”语义一致。

B.b 处标点使用完全正确。

C.c 处“这一精神”指“一字暗含褒贬”。

D.d 处使用双重否定句,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

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第二段画横线处填入7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到了秦国,秦人妻以怀嬴,奉匜沃盥以后,他曾情不自禁地“挥之”,引起怀嬴愤怒。

②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曾乞食于“野人”,“野人”以大块泥土与之,他便沉不住气,大怒,“欲鞭之”。

2024北京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房山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北京房山高三(上)期末语文本试卷共12页,共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一个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将“意”和“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和“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

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在艺术欣赏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意象”作为一个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作品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

“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

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取材于雷江红的相关文章)材料二意境为什么能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艺术美感,首先在于它含有生动的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