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记驻村蹲点扶贫干部温都苏巴图
扶贫帮困涌温情

扶贫帮困涌温情——记前进农场第十六管理区主任刘庆国“只要我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实事,不然就对不起职工,也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刘庆国说。
总局第十二届劳动模范获得者、前进农场第十六管理区主任刘庆国,1971年生人,2002年入党,先后在5区、16区、22作业站、7区任副主任、主任职务。
2011年3月,调任16管理区主任。
作为第十六管理区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儿。
上任之后的首要工作就是“扶低保富升级工程”他心里装着的是第十六管理区的老百姓,为了让职工群众尽快的实现共同富裕。
他废寝忘食跑生产,勤于思索抓管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水稻优势产业,推进科技型高效农业,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含义。
前进农场第十六管理区占地面积16万亩,耕地面积13.6万亩,现有住户155户,总人口817人。
几年来,这个管理区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007年又发展到7.6万亩,使水田种植面积达到了11万亩,占整个耕地面积的80%以上,水稻亩产实现过千斤大关,全区仅水田一项粮食产量就突破了6.7万吨大关,相当于垦区西部一个农场的粮食生产总量,每年水稻生产就为管理区创造74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2010年期间,第十六管理区的人均纯收入实现4万元。
但在十六管理区逐步富裕起来的同时,刘庆国通过走访和了解,发现管理区还一部分职工没有地种,还是靠打工维持生活。
为了让他们都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如何能使部分低收入户早日脱贫是刘庆国记在心上的一件大事,他知道,要想让这些低收入户尽快脱贫,最快捷、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种植水稻,通过调查走访,开座谈会,找职工聊天,虚心听取职工群众意见和建议,他组织开展了管理区“扶低一帮一”行动,帮助低收入职工垫付土地资金和生产资料费用。
为进一步巩固扶贫工作成果,加快困难职工脱贫致富进程,刘庆国同志主持召开“扶低”工作推进会,要求第十六管理区党员干部把“扶低”工作和创先争优相结合,把帮扶工作作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他还组织建立了管理区党支部制定了《共同富裕行实施方案》。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

驻村第一书记扶贫民情日记三篇真心实意为扶贫尽职尽责做工作2018年9月8日星期六天气晴自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以来,为了确保扶贫工作的成效,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分类指导,制定不同的帮扶措施。
红格图村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为住房不安全,有的是没有劳动能力等,我们根据贫困户们不同的致贫原因,经过逐户研究,制定了各户的帮扶计划,每周我都抽两到三天时间去贫困家中走访,人问候了他的病情、和生活起居。
张忠厚对我们说:“无双至,祸不单行呀。
去年107辍学照顾他。
随后我安慰了冯忠绪,并对张忠厚说:“学尽量别辍学,这样上学的机会不多。
”“感谢党、感谢扶贫工作队,忠绪的日常起居我来照顾,决不能让侄儿念不成书。
”*飞)倾全力2018年8访20174口人,妻子和小儿子条件很艰苦。
妻子也是残疾人,行动不便,坐在炕上看见我们进来冲着我们打招呼,灶台边放了很多木棍,便于妻子生火做饭,家里全凭孙利文每天放牛回来收拾。
孙利文说:他家种了10亩地,养了5头牛,他和妻子享受着农村低保,这就是这家人的全部收入来源。
现在最担心的就是小儿子,孩子才3岁,从小就是“斗鸡眼”,走路总是摔跤,又没有时间和门路带孩子看病,家里仅有的几头牛也舍不得卖,自己也没去过大城市,有些担心。
我们劝说道: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千万不能耽误治疗,现在才3岁正是治疗的时期,再等长大了机会就错过了,治疗的效果就不一定好了,作为父母要拿主意,下决心,尽早给孩子治疗,我们驻村工作队会积极帮助联系医院,提供的便利,让孩子尽早接受到最及时的治疗。
妻子听到这,眼中满含泪水,欲言又止,孙利文若有所思,其实我们都能看出来,钱是贫困群众看病的软肋。
我们继续劝说道,孩子的治疗不能再耽搁了,要给孩子一个健康的童年和完美的人生,现在国家健康扶贫的力度很大,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能达到90%,看病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在外地医院看病必须得先期垫付,可是为了孩子也要下定决心啊。
动真情 用真心 使真劲

动真情用真心使真劲作者:杨景清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9年第7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驻隆化县白杨沟村工作队动真情聚合力、用真心换民心、使真劲办实事,和群众打成一片,建强基层组织,开展各项帮扶举措,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
隆化县白杨沟村是全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贫困发生率为33%。
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队入村后,紧紧围绕“党旗引领、产业兴村、智志双扶、和谐共建”的帮扶目标,与村“两委”干部一道,动真情、用真心、使真劲,打赢了精准脱贫攻坚战。
用真情聚合力,让党员干部动起来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2018年入村后,正值村“两委”换届,工作队主动当好参谋,“问诊把脉”。
为防止班子成员思想波动工作懈怠,经常找他们谈心,保证他们继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
为建强选好村班子,换届选举期间多次找党员讲形势、讲政策、提希望,顺利实现了村书记、主任“一肩挑”。
新班子上任后,积极引导他们尽快进入角色,积极组织干部党员开展“脱贫攻坚党旗红”活动,利用“七一”“八一”,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群众、退役老兵代表等开展外出考察学习、上党课、退役老兵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心气。
用真心换民心,让村民忙起来扶贫先扶志,工作队决心从改变精神面貌开始,扭转等靠要的村风、改变村民精神面貌。
工作队积极与县文广新局协调,购买器材,成立文艺宣传队,组织制定了乡规民约,成立了村道德评议会、孝心理事会,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和“五好文明家庭”评选活动。
驻村工作队坚持带着感情做工作,利用田间地头、街巷炕头,不放过任何时机和群众联络交流,带药品、送棉袄、送电热毯……一件件小事,让工作队与群众的心越贴越紧、越连越近。
去年临近春节,工作队冒着严寒一家家走访,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现在,工作队能够做到熟知每户基本情况,叫出每个人名字,喊得出“绰号”。
乡亲们感慨地说,“你们为我们能过上好日子,吃了这么多苦,做了这么多事,我们哪还有脸坐在家里伸手‘要饭’吃。
民族团结好干部主要事迹

民族团结好干部主要事迹近年来,我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干部队伍的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
其中,那些践行民族团结和睦相处的好干部更是受到广泛推崇和赞誉。
接下来,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位民族团结好干部的主要事迹。
田凤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英吉沙县红须台乡党委书记。
他深入实际、秉持发展为民、团结一心的原则,认真做好当前疫情防控期间的各项工作。
他带领全乡干部群众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积极组织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教育,购买并分发了大量防控物资。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和其他干部24小时坚守岗位,全力配合疾控中心和医院开展防控工作。
这些努力和贡献给了当地群众更加稳定和谐的生活。
另外一位民族团结好干部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开远市某乡村党委书记李波。
他深入群众,认真调研了解当地民生需求,并带领全乡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益于民族团结和谐的活动。
包括开展“扶贫日”活动,组织开展多个走进贫困户家庭的“五最”情况排查调研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开展冬季脱贫攻坚形势下的各项生产和带动群众致富的措施。
对于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纠纷,他也积极化解,在他的带领下该乡村庄各族群众更加团结和谐。
最后介绍的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的库伦牧场党委书记褚振新。
他深入了解了解牧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在他的带领下,该牧场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促进牧区群众增收致富的措施。
包括实施牧业发展项目,为牧民发放商业贷款,发动群众开发牛奶、羊肉等特色农产品等。
通过这些措施,该牧场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显著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以上几位民族团结好干部的主要事迹展示了他们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为居民提供便利和帮助,为社区的和睦相处、民族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勤奋和实际行动,以更好地促进民族团结和谐,让我国的干部队伍更为优秀。
沉下身了解帮扶点群众期盼实打实解决老百姓困难问题——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党委书记呼格吉勒图

沉下身了解帮扶点群众期盼实打实解决老百姓困难问题——扎赉特旗阿尔本格勒镇党委书记呼格吉勒图
佚名
【期刊名称】《西部资源》
【年(卷),期】2013(0)5
【摘要】兴安盟扎赉特旗呼格吉勒图嘎查是国土资源厅的一个帮扶点.走进嘎查土地整理项目区,白墙蓝顶的井房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环绕的山坡上果树成林,新修的26公里水泥路,一头延伸到嘎查,一头连着省际大通道.家家户户的新房窗明几净,嘎查的两委办公场所功能齐全,远程教育信号塔高高耸立.还有村务公开的教育宣传长廊、简单适用的文体活动场地、整齐干净的村容村貌,到过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昔日的贫困嘎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奇迹般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所有这些变化,都得益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扶持和帮助.
【总页数】2页(P40-4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呼格吉勒图矿区水泥用灰岩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J], 孙泽晨
2.心贴心感受群众困难实打实解决帮扶难题——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深入帮扶点面对面解难题 [J], 杨军利
3.牧民心中的丰碑——追记阿左旗图克木苏木西尼乌素嘎查达呼格吉勒图 [J], 魏义民;刘宏章;图门;
4.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内蒙古师大党委书记呼格吉勒图同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在全校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议上的讲话
[J],
5.深入基层服务农牧民的博士—包呼格吉勒图 [J], 春梅;萨茹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赶路书记”刘二伟

“赶路书记”刘二伟作者:暂无来源:《廉政瞭望》 2021年第18期文本刊全媒体见习记者李浩瑄“说得再多都不如把工作落实!没人在那守,那我去守!”桌子一拍,刘二伟走出会议室,带上干粮就冲到金沙镇乌角村检查站守夜。
在驾驶员杨勇林的印象里,自2019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信访室二处副处长刘二伟被下派到凉山州雷波县担任县委副书记的两年间,这是他唯一一次发火。
今年春的某天晚上8点过,杨勇林开车送刘二伟到乌角村临时抽查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落实情况,没想到防火站点空无一人。
当晚回到村上组织开会时,一向说话心平气和的刘二伟发了脾气。
经此一事,再没人敢对防火工作有丝毫懈怠。
今年春夏季,雷波县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
两年的时间里,杨勇林跟着刘二伟走遍了雷波县21个乡镇,汽车仪表盘记录下他行驶了10万多公里。
9月3日,刘二伟结束挂职期间的最后一个会议,就将启程返回北京。
用刘二伟的话说,他是个“赶路人”。
群众急他也急,干部不急他更急9月1日上午一早,刘二伟驱车去了3个地方,雷波县委办公室秘书科、金沙镇和雷波县纪委,他去和并肩战斗两年的同僚们道别,随后,他要赶到西昌市参加两天后的中央部委和企业定点帮扶凉山挂职干部座谈会。
记者在西昌见到他时,他刚结束5个小时的车程,鬓角已斑白的他其实才40岁。
“两年前我这头发还全是黑的,身体压力倒还好,主要是精神压力大,怕做不好。
”来到雷波县挂职之前,刘二伟就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不谈干一番大事业,多给老百姓解决芝麻大的小事情。
和过去在中央纪委信访室的工作方式不同,刘二伟觉得,要做好基层工作,不能坐在办公室“等”问题,得主动到群众身边去“找”问题。
为了和彝族老乡搞好关系,从不抽烟的刘二伟学会了抽烟,和群众打交道时,这个地道的河南人还能讲几句“团结话”。
全县每个贫困户的家门前都有一块牌子,上面写有刘二伟的电话,老百姓打来电话反映得最多的还是关于各种补贴资金的事。
身有残疾的独身母亲阿果抚养着两个上小学的孩子,生活很困难,这是刘二伟帮扶的其中一户贫困户。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

扶贫路上见初心: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驻村干部是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情民意,为贫困群众提供各种帮助。
他们的工作看似平凡,实则耗费大量精力,需要耐心、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更需要始终保持初心,牢记手头的使命。
下面介绍几位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
故事一:让村民过上好年山区的冬天特别寒冷,村民们的衣服和被子很老,棉花也不够蓬松。
驻村干部小刘经常和村民们交流,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向上级申请资金购买棉花,并组织村民们一起加工。
小刘还有心为村民们制作羽绒服,他就在网上搜索制作羽绒服的具体方法,并偷偷学习,终于自己制作了几件羽绒服,送给贫困户。
辞旧迎新之际,小刘还联合多部门策划了一场文艺晚会,让村民们度过了一个非常温暖、难忘的春节。
故事二:帮助贫困妇女创业在某个新疆的边远乡村,一个贫困的妇女家庭只有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没有收入和劳动力。
驻村干部小张得知后,拜访了这个家庭,和老人和孩子亲切交流,发现老人有不少手工制作技能。
于是小张想到了一个办法,带领他们向当地特产采购点咨询,统计当地的特色产品销量,算计产业链并亲自帮助开发手工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成功打造出一些原色手工品,如羊毛毯、造型仿真花,产品成功上市,也获得了顾客的认同和好评。
这个贫困妇女的家庭因此脱贫致富了。
故事三:关注学生发展有一个名叫小玲的驻村干部,在虎跑村担任村书记。
她深入了解该村的教育情况后,发现学生的生活很不容易,有的小学生要每天徒步爬山上学,晴天满脸灰尘,雨天浑身湿透;有的学生因为生活条件差,不得不在冬天里穿着薄薄的羊毛衫上学。
于是小玲把这些情况向上级反映,并用她的工资买来了山西省优质柿子苗,让村民手工制作了孩子们冬季必备的毛衣、围巾。
同时,她还多次向扶贫办申请资金,修建了一条通往山区学校的公路,使得学生们的上学路程短了很多。
以上这些驻村干部的暖心故事虽然只是他们工作生涯的一小部分,但正是这些平凡而幸福的点滴,让贫困山区的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让他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村里来了群“住村”干部

村里来了群“住村”干部作者:李仁虎张丽娜王雨萧来源:《人民周刊》2018年第18期腰部隐隐作痛,王晓东一边用手抚揉,一边翻阅台账。
6月底,王晓东刚做完阑尾手术,医生叮嘱要休息一周。
可手术后第5天,他便从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返回到17公里外的驻村,将30多本贫困户台账搬出来,一一阅览,准备迎接上级精准脱贫整改大排查。
王晓东是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义和碑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2015年底从旗森林公安局副局长的岗位下到村里扶贫。
村子离旗府的家并不远,但王晓东难得回去见妻子和孩子一面。
“去年驻村有200多天。
”王晓东说,今年基本都在村子里,偶尔周六日回家看看。
今年春节后,王晓东又多了几个新伙伴:2名70后、3名80后、1名90后——6名来自扎鲁特旗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的干部。
他们本没有长期驻村的任务,但也选择住了下来。
6个年轻后生睡在一铺炕上,自己做饭洗衣裳,每周都住上个两三天,走村入户特别忙。
从“驻”村到“住”村“那儿就是我睡觉的地方。
”在义和碑村里一间平房的炕上,有3个睡铺,中间的铺位就是王晓东的。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晓东要真正住下来。
在村里住下后,他白天晚上都在研究和琢磨贫困户家的情况。
这天中午12点,贫困户王海楼的隔壁奏起了“锅碗瓢盘交响曲”。
推开门,满屋子雾气缭绕,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掰豆角的、焖米饭的、拌蘸酱菜的……6名帮扶干部家务活干得有模有样,不一会儿锅里的菜就炖熟了。
干部们边吃饭,边聊着入户的事。
“李军家老两口都得过心梗和脑梗,丧失劳动能力,申请低保的事得赶紧帮着办妥。
”徐伟强准备晚上再去老李家看看大病报销的情况。
他们这次住村主要是回访贫困户,他的笔记本里记录着新识别贫困户、未脱贫户、正常脱贫户、稳定脱贫户和返贫户的明细,包括生产生活状况、家庭收支情况以及有何想法与诉求。
“上午见王大爷,他说秋天毛驴还能再添个驹子,这样就有5头大牲畜,家底又厚了一点儿。
”曲晶磊说起了隔壁王海楼家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憨
强瞬
凼
隔n
圜
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
一一记驻村蹲点扶贫干部温都苏巴图
8个寒来暑往,他在呼和浩特市和科右中旗之间奔波20多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他
踏遍了贵力斯台嘎查和西日嘎嘎
查每一寸土地;他头上增多了白
发,脸上增多了皱纹,这2个嘎
查的贫困户减少了,辍学的孩子
不见了;他写下了厚厚的8本民
情日记,写下了许许多多改善贫
困群众生活条件和发展产业的
规划,更在群众心中写下8个字:
“好党员”“赛音达日嘎”(“好
干部”的意思)。
他就是驻村蹲
点扶贫干部一一自治区党委宣传
部文艺处调研员温都苏巴图。
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放下架子走进百姓心里
2006年初春,温都苏巴图来到科右中旗,成为一名驻村扶贫
干部。
他把每一个帮扶点都当作
自己的第二故乡,投入了全部的
心血和感情,2个嘎查共400多
户人家,没有他没去过的;每个贫
困户的情况更是了如指掌,他们
的疾苦,时刻牵动着他的心。
2012年冬,西日嘎嘎查65岁的村民岳赛音老人得了青光眼,
80P o ver t y a¨e vi at i on a nd D eV eI opm ent 由于没钱看病,错过最好的治疗
时期,导致右眼失明,左眼做了
3次手术才保住视力,老伴也患
有类风湿,儿子外出打工,生活
十分困难。
温都苏巴图多次接济
他家,协调民政部门为他家解决
低保,和嘎查班子协商让他到嘎
查打理杂务,每个月支付500元
报酬。
老人高兴得逢人便说“温
达日嘎”是知冷知热的好干部!
西日嘎嘎查71岁村民张振
国息有糖尿病综合症,和老伴乌
仁其木格住的50年历史的两间
破土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温度苏巴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想把老两口免费安置在旗福利
院安度晚年,可老人不乐意离开
家乡。
乌仁其木格说:“温都苏巴
图真成了咱贫困户的亲戚了,每
逢下雨天,他总会第一时间跑到
咱家查看房子漏没漏,有没有垮
塌的危险。
去年7月20日半夜12
点,下起了瓢泼大雨,他冒雨来到
咱家查看。
现在我们已搬进他给
我们协调盖的40平方米的砖瓦
房了,如今再也不用担心下雨房子
塌了被砸死!”
该嘎查党支部书记白国庆说,
每年温都苏巴图在嘎查蹲点150
天左右,最多200天以上。
如果
见不到温处长的身影,大家知道,
他肯定到村民家去了解情况了。
帮扶点的群众把温都苏巴图
当做亲人,年龄小的叫他“温叔”,
年龄相仿的称他“兄弟”,老人们
拿他当自己的儿子。
他每次来到
嘎查,乡亲们都会把他围住,热
情地邀请他到家里吃饭,他成了
嘎查每家每户“狗不咬的客人’。
他在日记中写道:‘‘全面进行
调研,了解民情民意是做好扶贫
工作的基础,积极主动与农民沟
通感情是做好扶贫工作的动力。
只有‘身入'基层、‘心入’群众,才
能听到群众心声≤膜到基层实情,
才能制定符合民意、顺应民心、
促进民生的政策措施。
”
扶真贫真扶贫,为贫困群众
带来希望贵力斯台嘎查是科右
中旗沙化、盐碱化最严重的地区,
全嘎查1万多亩耕地,绝大部分
是沙坨地,一遇干旱,不管怎么
忙乎,连种子化肥的钱也得搭进
去。
温都苏巴图从放下铺盖卷的
第二天起,就一边跑嘎查了解情况,一边寻找贫困的根源,苦思致富的良策。
一个月下来,一双新鞋磨穿了底,嘴唇起了泡,但也拿出了详尽可行的帮扶规划和思路。
这个封闭沙窝子里的农牧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2006年4月12日,经温都苏巴图上下协调、四处奔波,找来的打井队打出了“第一眼帮扶井’'_—40米的深水井。
紧接着,他为3个艾力配套新打26眼40米的深水井,还为这个嘎查原有的42眼井配齐井房和电灌等设备。
一个多月,温都苏巴图与农牧民吃住在一起,皮肤晒黑了,身体累瘦了,这里的8000亩耕地却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浇地,达到人均8亩的高标准。
2011年,按照上级要求,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把帮扶点转移到巴彦呼舒镇西日嘎嘎查。
当时的西日嘎嘎查,连续7年干旱,有一半以上人口致贫,50户人家被迫常年在外打工维持生计。
经过详细调研,温都苏巴图确定了“农牧结合,以养为主,为牧而农”的帮扶思路,帮助嘎查发展畜牧业。
2013年9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帮扶资金购买了1014只基础母羊和优良种羊。
为了把这批扶贫羊的作用发挥好,温都苏巴图提前3个月先后召开多次会议征求意见。
当时连嘎查达都有不同意见:“贫困户对国家有贡献?勤劳致富有罪了?凭什么贫困户多分2只羊?”分羊的头一天,他召开9次村民代表会,从天蒙蒙亮一直开到满天繁星,耐
心细致讲解党的扶贫政策,终于
把大家的意见统一起来。
9月12日,对于该嘎查贫困
群众吉仁台一家来说,是个意义
特殊的日子:按照贫困户每口人
3只羊的标准,他家分到了12只
基础母羊。
看着在自家院子里欢
蹦乱跳的羊儿,全家人笑得合不
拢嘴。
吉仁台的老伴儿白堂见到
记者,兴奋地说:“我家羊已发
展到14只了'今年到秋天庄稼
收成好了,准备再添十几只羊,3
年后就能发展到100多只羊了,
那时我就有能力给儿子娶媳妇
了。
没有扶贫羊,我的苦日子不
知什么时候是个头。
”去年,该
嘎查牧业年度大小畜总头数达
到6000多只,已彻底消灭“无
畜户”,畜牧业成为农牧民的主
要收入来源。
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相结
合,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温都苏巴图了解到,除了自
然条件艰苦之外,一些群众甘于
现状、不思进取,是当地贫困落
后的症结所在。
要做好扶贫工作,
首先要从提高农牧民受教育程度、
思想认识人手,改变贫困农牧民
的精神面貌。
2013年9月1日,对于西日
嘎嘎查的农牧民来说永生难忘。
这天,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领导
和温都苏巴图的不懈努力,北京
小鸟爱心基金爱心企业家来到该
嘎查,将87.34万元的爱心捐款
送到112名贫困学生手中。
“为了
供2个孩子上大学,几年来家里
值钱的东西全部变卖,还借银行
贷款、民间高利贷十多万元,当我
把救助两个孩子的4万元钱紧紧
抱在胸前,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
的事情。
”说起当时的情景,白斯
日古楞仍然激动不已。
2013年9月30日,是西日
嘎嘎查村民喜庆的日子:在自治
区党委宣传部大力支持下,温都
苏巴图带来电脑、音响、民族服
装、扬琴、四胡等,由他倡议成立
的玛拉沁艺术团,在该村新建的
33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首演。
群
众高兴地说:“过去闲下来没什
么娱乐可言,年轻人三五成群不
是赌博就是酗酒,如今咱每天晚
上都会聚集在文化广场跳广场
舞、安代舞,娱乐、锻炼两不误,
生活越来越滋润了!”
为提高群众致富本领,温都
苏巴图还组织嘎查两委班子成员、
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23人去突
泉县杜尔基镇杜祥村进行参观考
察,还成立西日嘎嘎查格格日乐
蒙语讲堂,邀请专家讲授“饲草
料加工和实用技术”“畜牧业防
疫和治病技术”“畜牧改良和育
肥技术”等,受培训人员累计500
人次。
(内蒙古日报记者贺喜格宝音胡日
童唐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