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虾壳为原料的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
甲壳素与壳聚糖综述

甲壳素与壳聚糖综述甲壳素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氨基多糖类有机资源,广泛存在于甲壳纲动物虾蟹的甲壳、昆虫的甲壳、真菌(酵母、霉菌)的细胞壁和植物(菇类)的细胞壁中,它通常与蛋白质、钙质等结合在一起,形成生物体的支撑组织。
在海洋中甲壳类动物就有两万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品种有100多种,各种虾类和蟹类是最主要的甲壳类水产。
甲壳素的自然年产量大约与纤维素差不多,估计每年生物合成的甲壳素达100亿吨。
全世界每年水产加工后的甲壳素废弃物约为140多万吨,甲壳素在我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探索的课题。
早在1811年,H.Bracohnot首次从蘑菇中分离出甲壳素,并命名为“fangin”。
1823年,A.Odier发现昆虫的外皮上分布有大量的甲壳素,并用希腊语命名为“chitin”。
1859年,C.Rouget用浓氢氧化钾处理甲壳素,使其脱乙酰化,制备出能溶于稀有机酸的物质。
1894年Hoppe-seiler[1]将该物质命名为壳聚糖。
1937年,Iobell等人发现能把甲壳素水解成甲壳素低聚糖的甲壳素酶; 1973年,Eveleighdeng等人发现能把壳聚糖水解成低聚糖的壳聚糖酶。
壳聚糖酶对生物体自溶、形态发生和营养代谢中具有一系列重要作用,同时一些疾病和生物共生现象也与壳聚糖酶有关。
1977年,日本人首次将壳聚糖作为天然絮凝剂处理废水。
同年,在美国波士顿召开第一次有关甲壳素/壳聚糖的国际会议。
从此,甲壳素的开发应用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股热潮[1]。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由于其优异的生物性能而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其物理与化学结构的研究也一直是高分子材料领域所关注的热点。
随着现代化表征手段的建立和应用,对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化学结构,超分子结构以及它们的应用研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己被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添加剂、化妆品、抗菌剂、医疗保健以及药物开发等众多领域,其中尤为重要的是生物医用领域。
壳聚糖提取工艺

甲壳素、壳聚糖提取工艺摘要:本文以虾壳为原料探讨了甲壳素、壳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
试验中利用稀氢氧化钠溶液除去虾壳中的粗蛋白质,稀盐酸溶液除去虾壳中的灰分,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出制备甲壳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先用5.0%氢氧化钠溶液脱粗蛋白质,处理时间5h,然后用5.0%盐酸溶液脱灰分,处理时间3h,循环处理直至加酸无气泡产生,甲壳素得率为6.0%,色泽白度为50.3,灰分为2.0%。
通过正交试验探讨出甲壳素脱乙酰制备壳聚糖的最佳条件为:氢氧化钠溶液浓度50%,温度90℃,时间12h,料液比1∶70。
壳聚糖脱乙酰度(D.D% )为84.8%,粘度(浓度1% )为38.3mPa·s。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提取分析正文:甲壳素(Chitin)又名几丁质,化学名称为(1, 4)-2-乙酰氨基-2-脱氧-D-葡聚糖,是一种来自于甲壳类动物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在自然界的分布较为广泛,是目前市场中唯一商品化的碱性多糖[1]。
与多数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相比,甲壳素具有无毒、无味、可生物降解等优点,被大量用于食品工业中,作为食品填充剂、增稠剂、稳定剂、乳化剂、脱色剂、调味剂、香味增补剂等使用[2-4]。
但甲壳素分子中乙酰基的存在及分子间的氢键导致甲壳素不溶于水,从而大大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有必要对甲壳素进行脱乙酰处理。
壳聚糖(Chitosan)是甲壳素脱乙酰的产物,溶于稀酸,高度脱乙酰化产物可溶于水,是自然界中少见的带正电荷的高分子聚合物。
这些性质使得壳聚糖在医药、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内都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壳聚糖可用作烧伤敷料及伤口愈合剂,例如包扎纱布用壳聚糖处理后,伤口愈合速度可提高75%。
用壳聚糖制成的可吸收性手术缝线,机械强度高,可长期贮存,能用常规方法消毒,可染色,可掺入药剂,能被组织降解吸收,免除患者拆线的痛苦。
此外,壳聚糖还可用于制作人工肾透析膜和隐形眼镜等[5-7]。
据统计,甲壳素占虾壳干重的21·6%[8]但长期以来这部分资源除少量被用于生产肥料或饲料、制备甲壳素之外,大部分被作为垃圾扔掉[9],污染环境。
以虾壳为原料提取虾青素和壳聚糖的研究

以虾壳为原料提取虾青素和壳聚糖的研究徐文刚;谷庆舟;陈怀新【摘要】采用4种不同状态的虾壳为原料,分别为A:新鲜虾壳;B:旧虾壳;C:新鲜虾壳和旧虾壳的混合;D:油焖虾壳,运用酶解法和酸碱法,从中提取虾青素和壳聚糖.分别从虾青素的提取率、颜色和状态方面,壳聚糖的生化指标、颜色、状态和在醋酸中的溶解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鲜虾壳为原料,所得虾青素的提取率最高,颜色和状态最好;所得的壳聚糖黏度最低,溶解性最好,透明度最高.采用旧虾壳为原料,壳聚糖的黏度最高,溶解性最差,透明度最低.【期刊名称】《食品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6(037)003【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不同状态;虾壳;虾青素;壳聚糖【作者】徐文刚;谷庆舟;陈怀新【作者单位】武汉高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武汉高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武汉高源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虾青素(astaxanthin)是一种酮式类胡萝卜素,化学名称为3,3’-二羟基-β胡萝卜素-4,4’-酮。
它是天然的油溶性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不溶于水,是一种稳定性好的着色剂,广泛存在于生物界中,特别是水生动物中的虾、蟹、鱼和鸟类的羽毛[1-2]。
虾青素不仅能使鱼、虾、蟹和蛋黄增色,而且具有保健免疫的功能[3]。
壳聚糖是由甲壳素经脱乙酰化处理后的产物,通常将脱乙酰度55 %以上的甲壳素称作壳聚糖,其学名为聚氨基葡萄糖,化学名(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广泛存在于虾、蟹等动物的外壳和藻类、真菌的细胞壁中,是迄今为止惟一发现的阳离子动物纤维和碱性多糖[4]。
它具有抗微生物活性、激活淋巴细胞、提高免疫力、调节脂肪代谢和降低血脂、胆固醇等多种生理功能,在医药、食品、化妆品、纺织、造纸、农业及环保等许多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用途[5]。
【文献综述】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

文献综述应用化学甲壳素脱乙酰化制备壳聚糖甲壳素纤维是以天然高聚物虾皮、蟹壳等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一种新型动物绿色纤维。
近二十年来,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抗菌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甲壳素纤维以其天然的抗菌功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丰富的原料资源和优良的纺织加工性能成为开发的热点,取得很大的成果,是一种大有发展前景的纤维品种。
甲壳素(chitin)又称甲壳质、几丁质,化学名称为聚乙酰胺基葡萄糖,广泛存在于昆虫类、水生虾、蟹甲壳类和菌类、藻类的细胞壁中,是一种蕴藏量仅次于纤维素的极其丰富的天然聚合物和可再生资源。
纯的甲壳素是一种无味无毒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固体,在水、稀酸、稀碱以及一般的有机溶剂中难以溶解。
由于甲壳素是天然生物高分子,具有高等动物组织中的胶原和高等植物组织中的纤维素两者的生物功能,因而甲壳素纤维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
甲壳素本身带有正电荷,其分子中的氨基阳离子与构成微生物细胞壁的唾液酸或磷脂质阴离子发生离子结合,限制了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同时,甲壳素纤维与人体皮肤汗液接触时可激活体液中的溶菌酶,防止微生物有害细菌侵入体内,具有抑菌洁肤、吸湿透湿、舒适健康的作用效果。
甲壳素大分子链上存在大量羟基(-OH)和氨基(-NH2)等亲水基因,故甲壳素织物有很好的亲水性和很高的吸湿性。
甲壳素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酶的作用而分解,它与生物体的亲和呈现于细胞之间,因而抗原性低,对血清蛋白质等血液养分吸附能大,可加快伤口愈合并有极好的螯合能力,被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经浓碱处理脱去其中的乙酰基就变成可溶性的甲壳素,称为壳聚糖(chitosan)。
壳聚糖(chitosan)是白色略带有珍珠光泽的固体,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由甲壳素(chitin)脱去乙酰基转化而成的产物,学名为(1,4)-2-氨基-2-脱氧-β-D-葡聚糖。
不溶于水和碱溶液,可溶于稀的盐酸、硝酸等无机酸和大多数有机酸。
壳聚糖是高分子多糖,经降解得到低聚糖甚至更小分子的寡糖。
小龙虾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及壳聚糖的制备

小龙虾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及壳聚糖的制备甲壳素(Chitin),又名几丁质,是一种氨基多糖,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如虾、蟹的外壳和真菌及一些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是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被认为是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之后的第六大生命要素。
目前,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材料科学、医药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农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现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我国目前加工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主要原料是海虾和海蟹壳等,用淡水虾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报道尚不多见。
小龙虾学名为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也叫红螯虾,是一个淡水小龙虾种,原产于美国东南部,现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各省市。
小龙虾壳为虾仁加工或食用后的废弃物,长期以来未得到很好的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
因此,以小龙虾壳为原料生产甲壳素类产品具有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双重意义。
本研究以小龙虾壳为原料,采用酸碱法提取甲壳素,然后将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考察不同提取制备条件对甲壳素提取率和壳聚糖质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旨在为虾壳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1 试验方法1.1 甲壳素的提取1.1.1 甲壳素的提取将收集于荆州市南门某大排档的新鲜小龙虾壳洗净,除去附着物,烘干并磨成粉,取小龙虾壳粉,室温下分别用不同浓度的HCl溶液浸泡,期间不断搅拌,除去虾壳中的矿物质,直至无气泡产生。
倾去酸液,水洗至中性;用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在90~100 ℃水浴中反应不同时间,水解除去虾壳中的蛋白质。
倾去NaOH溶液,水洗至中性,得甲壳素粗品。
甲壳素粗品用5 g/L的KMnO4溶液浸泡1 h,过滤,水洗除去KMnO4后用10 g/L的草酸水溶液于60~70 ℃搅拌进行脱色反应,直至全部变成白色,水洗至中性,于60~70 ℃干燥24 h,得白色的甲壳素。
小龙虾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及壳聚糖的制备

小龙虾壳中甲壳素的提取及壳聚糖的制备作者:蔚鑫鑫刘艳吴光旭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3年第13期摘要:以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为原料,分别采用HCl溶液和NaOH溶液处理脱除小龙虾壳中的矿物质和蛋白质,提取甲壳素,用NaOH溶液处理甲壳素脱乙酰基制备壳聚糖。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甲壳素提取过程中的HCl溶液浓度及浸泡时间、NaOH溶液浓度及处理时间,并采用正交设计考察NaOH溶液质量分数、处理温度和时间对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优化的甲壳素提取工艺条件为,在室温下用1.0 mol/L的HCl溶液浸泡24 h后倾去酸液,水洗至中性,然后在90~100 ℃用2.0 mol/L的NaOH溶液处理4 h,甲壳素提取率为16.52%。
壳聚糖制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NaOH溶液质量分数50%、温度90 ℃、保温时间3 h。
干燥后的壳聚糖水分含量为3.21%,灰分为0.89%~1.00%,脱乙酰度为75.3%,黏度为18.7 mPa·s。
关键词:小龙虾(Procambarus clarkii)壳;甲壳素;壳聚糖中图分类号:S9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3-3120-04甲壳素(Chitin),又名几丁质,是一种氨基多糖,主要存在于节肢动物如虾、蟹的外壳和真菌及一些藻类植物的细胞壁中,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资源[1]。
壳聚糖是甲壳素脱乙酰基的产物,是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理功能[2],被认为是继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无机盐之后的第六大生命要素[3]。
目前,甲壳素/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材料科学、医药科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农业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4],现已成为最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
我国目前加工提取甲壳素和壳聚糖的主要原料是海虾和海蟹壳等[5],用淡水虾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报道尚不多见。
虾壳综合加工工艺的研究

(. e z e  ̄ e sn evcs h n h n t, h nh n5 6 , hn ) 1 h nh nI S n kT t g ri ez e d S e ze 10 7 C ia ei S eS L 8
(.c o l f i c n e, u e snUn esyGun zo 12 5 C ia 2Sh o o f S i csS n t e i ri , a gh u5 7 , hn) Le e Y — v t 0
醇,氢氧化钠 ,盐 酸,磷酸 ,高锰酸钾 ,亚硫酸氢钠 。
搅拌机 ,H 6 H一0数 显恒温搅拌水 箱 ,电热 叵温干 燥 箱。
下:将 洗净碱液后 的软 壳压榨去水 ,加入浓 度为 1%
的高锰 酸钾溶液 中,浸 泡 l 2 h ~ ,取 出后用 水洗 净,
l 甲壳素及其衍 生物 的 各 - 3
断将 原料翻动 ,使退色 均匀完全 ,至高锰 酸钾 的紫色
褪尽 为止 。 干燥 : 侮漂 白后 的原料 取 出,用水洗净 ,以防四
中图分类号:T 2 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篇号: 7—0 82 0 )90 5 —2 S5. 9 1 39 7 (0 70—0 3 6 0
Re e r h o hePr c s i fShrm p W a t s s a c n t o e sngo i se
LI Fa YE - n‘ U ng . Ke na
虾 仁在加工过程 中, 占虾总质量 3 %- 0 0 - %的虾 4
在6 0℃下烘干 。
壳( 被剔除 ,估计我 国大 陆每年剔除 的虾 壳 约 头) 1  ̄. . 20万吨[,其 中大部分被 用于生产饲料 ,大大地 5 ¨
降低 了虾壳 的利用价值 。为 了提 高虾 壳的利用价值 ,
虾壳制备甲壳素和壳聚糖的研究

s r h l wa e lr e t a d t e DD fc i n a d c i s n ma e f m h i o ta d te t i g o ti e n s r e d wa i h r hi mp s el st a g s, n h h o h t n ht a d r i o o sr mp f o n h h n sc n a n d i h i mp h a s h g e
好 的亲和性 , 可螯合重金属 ,被广泛应用于 各行 业l 。甲壳素 I 是 白色 或灰 白色半透 明片状 固体 ,不溶于 水、稀酸、稀碱 或一 般有机溶剂 ,可溶于 浓无机 酸。其学名是 p(~4一一 一1 ) 乙酰氨基 2
一
谱和 甲壳素 的性 能参 数作 为主 要的分析 手段 ,分析 了由虾壳不
【 摘
要】 E T 的方法分别从虾壳 的不 同部位 :虾头、虾身、虾足和虾头 内容物三部分制备 甲壳素和 壳聚糖 ,对 用 DA
兰组试样 的性能参数如脱 乙酰度和相对分子量等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 :由虾壳不 同部位 所制得 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结
构基本一致 ,但其脱 乙酰度和相对分子量有较 大差别 ,所以其物 化性 质也有所不同。特别值得一提 的是 ,在三组试样 中,
t a t e s h nOh r. K e w o ds hii c t s n; I ; a l i y r :c tn; hio a R nayss
甲壳素是 目前世界 上唯一含 阳离子的动物性纤维 ,被科学
固体 ,不溶于水 和碱 液 ,可溶于大多数稀酸 。本文采用红外光
家誉为继蛋 白质、糖、脂肪 、维生素、矿 物质以外的第六 生命 要素 。这 些物质是纯天然 活性物 质 ,无毒副作 用 ,对 人体有 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虾壳为原料的甲壳素与壳聚糖的制备何 明1,金邻豫2,王 玮3(11河南大学东京医院,河南开封475001;21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河南开封475001;31河南大学药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摘 要:目的:采用两种虾壳为原料制备甲壳素与壳聚糖,为内地开展甲壳素与壳聚糖的研究提供可行的原料制备方法。
方法:将收集的虾壳处理干净,用2mol ・L -1盐酸浸泡,除去虾壳中钙质,10%NaOH 煮沸除去虾壳中的蛋白质;40%NaOH 煮沸,脱去甲壳素的部分乙酰基,制得壳聚糖。
结果:两种虾壳制备甲壳素收率分别为15.92%,17.25%;制备壳聚糖的收率分别为10.84%,11.78%:由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收率均为68%。
制备的壳聚糖均溶于1%HAc 。
结论:制备方法稳定、可行,可以采用本方法,利用废弃的虾壳制备甲壳素、壳聚糖。
关键词:甲壳素;壳聚糖;制备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606(2004)03-0023-02 收稿日期:2004-04-25 作者简介:何明(1974-),男,河南洛阳人,药师,从事药物的临床应用工作。
Preparation of chitin and chitosan from different kinds of shrimp shellHE Ming 1,J IN Lin -yu 2,WAN G Wei 3(1.Dongjing A f f 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 niversity ,Kaif eng ,Henan 475001;2.College of Chemist ry &Chemical Engineering ,Henan U niversity ,Kaif eng ,Henan 475000;3.Pharm aceutical College of Henan U niversity ,Kaif eng ,Henan 475001)Abstract :Objective : To explore feasible methods with which two kinds of trash shrimp shell were prepared into materials of chitin and chitosan in inland city.Methods : The cleaned shrimp shells were soaked in 2mol/L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in order to remove the calcium in shrimp shell ,then the shells were boiled in 10%NaOH solution to remove protein ,from which chitin material can be obtained.Boiling the chitin in 40%NaOH solution was to remove majority acetyl in the chitin to obtain the chitosan material.R esults : The rate of chitin prepared from two kind of shrimp shell are 15.92%,17.25%respectively and the rate of chitosan prepared from the shell are 10.84%,11.78%res pectively while the rate of chitosan prepared from the chitin are 68%.All the chitosan obtained was soluble in 1%HAc.Conclusion : The preparation methods are stable and feasible which can be used to prepare chitin and chitosan from the trash shrimp shells.K ey w ords :chitin ;chitosan ;preparation 目前壳聚糖在医药、食品、化工等研究领域应用广泛,为此,采用不同种类的虾壳为原料对甲壳素与壳聚糖进行了制备。
1 实验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小龙虾壳、北极虾壳(市场收集);所用试剂为化学纯或分析纯。
1.2 实验方法[1-7]1.2.1 甲壳素的制备 将收集的小龙虾壳与北极虾壳,除去附着物,洗净,烘干后备用。
取处理后备用的小龙虾,北极虾壳各3份,室温下用2mol/L 盐酸溶液分别浸泡,反应24h ,不断搅拌,除去虾壳中所含的钙质。
倾去酸液,水洗至中性;用10倍量100g/LNaOH 煮沸6h ~8h ,水解除去虾壳中所含的蛋白质。
倾去碱液,水洗至中性,得甲壳素粗品。
甲壳素粗品第23卷第3期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Vol.23 No.32004年8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Medical Science )Aug.2004用5g/L KMnO 4浸泡1h ,过滤,水洗除去KMnO 4后,用10g/L 草酸水溶液于60℃~70℃搅拌进行脱色反应,水洗至中性,得白色的甲壳素。
制备得到的甲壳素产量与收率见表1。
1.2.2 壳聚糖的制备 分别取精制甲壳素各3份,加入400g/L NaOH 溶液,煮沸4h ,使甲壳素在强碱作用下脱去乙酰基。
反应至时间后,将产物水洗至中性,干燥得浅黄色壳聚糖。
结果见表2,由虾壳经制备甲壳素再制备为壳聚糖的收率见表3。
2 实验结果2.1 甲壳素和壳聚糖的产量与收率 表1 甲壳素产量与收率(n =3)原料虾壳取量(g )制得甲壳素量(g )收率(%)A B200.031.83±1.4634.50±0.7015.92±0.7317.25±0.35 注:A 为小龙虾壳;B 为北极虾壳。
表2 从甲壳素制备壳聚糖的产量与收率(n =3)原料甲壳素取量(g )制得壳聚糖量(g )收率(%)A B50.034.03±1.0834.1±1.1468.07±2.1668.33±2.27 注:A 为小龙虾壳制得的甲壳素;B 为北极虾壳制得的甲壳素。
表3 从虾壳制备壳聚糖的产量与收率(n =3)原料虾壳取量(g )制得壳聚糖量(g )收率(%)A B100.010.84±0.8111.78±0.1810.84±0.8111.78±0.18 注:A 小龙虾壳:B 北极虾壳。
2.2 制备的甲壳素和壳聚糖的性状与溶解性制备的产物均为膜片状物,略有鳞片光泽。
从外形观察,部分产物仍可观察到虾壳的形状。
两种原料制备的壳聚糖均能溶于10g/L 醋酸,膨胀、溶解后呈浅褐色高分子溶液。
3 讨论①从实验结果,制备产物的产量与收率间的偏差较小,说明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均较稳定。
制备甲壳素时,北极虾壳的收率大于小龙虾壳,主要是二者所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量不同。
尤其是钙质,从二者的外观、硬度以及用稀盐酸浸泡时产生的气泡均显示二者的明显差异。
制备的壳聚糖均容易在10g/L醋酸中溶解,便于应用。
其制备甲壳素时先不脱色,待将甲壳素制备成壳聚糖后再进行脱色的方法,这样制得的壳聚糖为白色,具有较好的外观。
也有采用阳光照射的方法进行脱色。
②制备甲壳素时,宜用稀盐酸溶液浸泡1~2次,并注意翻搅,以便完全除去钙质,否则会影响产品纯度。
甲壳素在浓碱作用下,逐渐水解脱去分子结构中的乙酰基。
增加碱的浓度,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时间,均可促使乙酰基水解,但随着反应条件变化,甲壳素分子主链也会发生水解,不利于制备高粘度、高分子的壳聚糖,因此在制备壳聚糖时应注意控制反应时间和温度。
制备中应注意防止煮沸的碱液溅出,以免灼伤。
③目前对甲壳素与壳聚糖进行着广泛的开发、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两种虾壳都是制造壳聚糖的优良原料。
为此,对于内地开展甲壳素与壳聚糖研究,在缺少甲壳素与壳聚糖时,完全可以依据本文的方法自己制备,一则利用了废弃的虾壳,二则可以节约经费开支、节约购置等待的时间。
参考文献:[1]周安娜,张文艺,张国栋1壳聚糖制备新工艺及其生产废水处理[J ]1合成化学,11(2):163-167.[2]谭蓉.壳聚糖的制备及应用[J ].重庆工业高等学校学报,2003,18(3):10-111[3]卢凤琦,曹宗顺,王春香,等.低分子量壳聚糖的研制[J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1997,18(4):178-1801[4]黄志林,姜广建,陶智潞.壳聚糖的制备工艺及医用产品质量的关系[J ]1医学基础研究,2000,3(3)288-2891[5]童兴龙,杨建平1甲壳素和壳聚糖的制备条件及其质量及性能的影响[J ]11999,2:12-141[6]那海秋,刘保中,张德智.壳聚糖的性质、制备及应用[J ]1辽宁化工,1997,26(4):194-1951[7]高怀生,黄是是,张世达,等.壳聚糖的制备及其结构测定[J ]1军事医学科学学院院刊,1996,10(1):52-541[责任编辑 李武营]24 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第23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