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会食刍议

合集下载

古诗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翻译赏析

古诗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翻译赏析

古诗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翻译赏析
文言文《郑余庆召亲朋官数人会食》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郑余庆,清俭有重德。

一日,忽召亲朋官数人会食,众皆惊。

朝僚以故相望重,皆凌晨诣之。

至日高,余庆方出。

闲话移时,诸人皆嚣然。

余庆呼左右曰:“处分厨家,烂蒸去毛,莫拗折项。

”诸人相顾,以为必蒸鹅鸭之类。

逡巡,舁台盘出,酱醋亦极香新。

良久就餐,每人前下粟米饭一碗,蒸胡芦一枚。

相国餐美,诸人强进而罢。

【注释】①郑余庆,字居业,荥阳人,为唐代宰相,著名散文家②重:厚,大③故相:老丞相④诣:到,到……去⑤嚣然:饥饿的样子。

嚣:通“枵”,中心空虚的树根,引申为空虚⑥处分:嘱咐⑦逡巡:顷刻,不一会儿⑧舁(yú):抬⑨强:勉强。

【翻译】郑余庆清廉俭朴品德高尚。

有一天。

他忽然请一些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官员吃饭,大家都很吃惊。

朝廷的官员们因为老丞相威望高的缘故,都在早晨就上他家去了。

等到太阳很高了,郑余庆才出来,说了很长时间闲话,大家饿了。

郑余庆对仆人说:“吩咐厨师,把吃的东西蒸得烂一些,要除去毛,不要把颈项折断。

”大家相互交换眼色,以为一定是清蒸鹅、鸭一类的菜。

一会儿,摆上桌子,放上餐具,酱和醋也都很新鲜很香。

好一会儿才等到吃饭,每人面前只有一碗米饭和一枚蒸葫芦。

宰相吃得很香,大家也勉强吃了下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专家冀采唐代会食气氛分餐制-解释说明

专家冀采唐代会食气氛分餐制-解释说明

专家冀采唐代会食气氛分餐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魅力的一个时期,而唐代的宴会文化更是其中一大特色。

在那个时期,宴会不仅仅是一个场合供人们享受美食,更是一种展现身份地位、交流沟通的重要方式。

而在唐代会食中,分餐制的运用成为一种普遍的礼仪规范。

分餐制,顾名思义即将食物按照一定规则分配到不同的盘子中,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享用自己所分到的食物。

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体现了唐代会食的独特之处,也为后世的宴会礼仪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对唐代会食的历史背景、分餐制的起源和发展、分餐制在唐代会食中的作用以及分餐制的影响和启示等方面进行探讨。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剖析,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唐代的宴会文化,还可以对分餐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思考。

总结起来,本文将通过对唐代会食气氛和分餐制的研究,试图揭示唐代会食的独特魅力和分餐制的重要作用。

同时,将分析分餐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其局限性和改进方向。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也为现代社会的宴会礼仪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唐代会食的历史背景2.2 分餐制的起源和发展2.3 分餐制在唐代会食中的作用2.4 分餐制的影响和启示2.1 唐代会食的历史背景在唐代,宴会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唐代会食不仅是一种丰盛的饮食盛宴,更是展示主人地位与风范的重要场合。

在这个时期,会食的规模和盛况甚至超过了其他历史时期。

唐代士人常常举办宴会来邀请亲友,共同品味美食、交流思想和增进友谊。

2.2 分餐制的起源和发展分餐制在唐代会食中开始出现,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主流的用餐方式。

这一制度起源于古代宫廷,当时皇帝与大臣们在宴会上采用分餐的方式,每人一个独立的餐桌,各自享受丰盛的菜肴和酒水,以展示君臣间的尊卑关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餐制逐渐在宫廷之外的社会中普及开来。

2.3 分餐制在唐代会食中的作用分餐制在唐代会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

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

DOI:10.16661/ki.1672-3791.2019.18.244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①吕颖辉(衡水学院中文系 河北衡水 053000)摘 要:唐代由于其政治清明、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与社会稳定使本国文化与外来文化高度融合,形成适合当时的不同风貌的宴饮活动。

其中具有鲜明特色的就是进士宴会活动。

唐代进士们举办的宴会突出的特点就是处在不同阶段进士们的不同心境。

从初登蟾宫到入仕为官有各种各样的宴会,如闻喜宴、樱桃宴、关宴、烧尾宴等,每个宴会都有自己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唐代进士 曲江宴 樱桃宴 关宴 烧尾宴中图分类号:S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6(c)-0244-02唐代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国力强大再加上自由开放的社会风气丰富了唐代文化,促进了其对外交流。

唐代进士宴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再加上继承了前人的文化习俗,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宴会文化。

在这些宴会文化中,尤以进士宴会文化最为突出。

这些宴会有:曲江宴、樱桃宴、关宴和烧尾宴。

1 曲江宴曲江宴是由朝廷出资举办的宴会,又名闻喜宴。

由于此宴会是皇帝赐宴,所以来参加宴会的上至“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员,下至新中榜的进士。

曲江宴的吃食主要以红绫饼主,所谓红绫饼是在“红绫饼餤”中,“餤”指有馅的饼类。

餤的特点是在造型和馅料上下深功夫,从而构成了外观诱人、含馅多样的一类面食。

红绫饼是唐代宫廷之美食,因为是皇帝赐食,所以可成为进士们夸耀的资本。

元代诗人马祖常在《贡院次曹子真尚书韵四首》说:“红绫饼啖出宫闱,赐宴恩荣玉殿西。

白发词臣曾射策,榜名欣见武都泥。

”新进士借宴会来抒发中榜及第的喜悦之情,结交同榜进士与官宦贵戚,获得饮食艺术的享受。

筵席是宴会的核心,宴会是饮食与社交结合的一种形式。

宴饮过后,进士们还要到长安慈恩寺塔下题名留念,称作“题名会”。

白居易在及第之后,踌躇满志,雁塔题名时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字里行间透露出自豪得意的情感。

[吃喝风,官场,史上]史上官场吃喝风

[吃喝风,官场,史上]史上官场吃喝风

如果官场动荡,官员调动频繁,这种宴会也会跟着增多,如《汉书》中描述,西汉后期就有“吏或居官数月而退,送故迎新,交错道路”的混乱局面。到了《后汉书》,又有“自是选代交互,令长月易,迎新送旧,劳扰无已,或官寺空旷,无人案事”的记载,可见迎来送往、吃喝应酬,已导致行政效率严重低下。
有时,官场应酬还会引发血案,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吃喝事件发生在演义小说里,《三国演义》开篇不久,倒霉的督邮就吃、拿、卡、要未遂,还被暴打一顿。
吃喝应酬与政治清明
有人以为越是皇帝昏庸、吏治混乱的黑暗年代,官员越热衷吃喝,其实不然。官员应酬吃喝之风,与政治是否清明基本无关,有时盛世反而更为流行。比如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宋朝,就是官员吃喝风最盛行的朝代。《宋史》记载,宋朝有“旬设”之制,每一旬都有一次公费宴犒,将公款吃喝变成了国家制度,各衙门动用公款宴请都有公开账本,名为“公使苞苴”,这种用于公务接待的公款即称“公使钱”。
在皇权社会里,宫廷宴会属于“绝对权力导致的特权特供”,本不属本文探讨之列,但这种风气确实影响了官场生态,官员们上行下效,将宴会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从升迁、到任到离职,还有寿辰、婚嫁等,宴会贯穿整个官场生涯。至于日常应酬更是生活的一部分,退朝下班后三三两两喝个酒聊个天,是很多官员维系关系的必要手段。
史上官场吃喝风
“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务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切勿故违,至随身丁弁人夫,不许受分毫站规门包等项。需索者即须扭送,私送者定行特参。”这是清朝道光十八年(1839年)初,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时发布的第一道公文。整篇公文与禁烟无关,而是针对公款吃喝。
名臣范仲淹曾解释过公使钱存在的合理性,“窃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故令郡国馈以酒食,或加宴劳,”认为这一切都基于公务,让来往公务人员能够安心工作。

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

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

唐代进士宴会文化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它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在宴会文化方面也表现出了其独特魅力。

唐代宴会文化丰富多彩,以饮食和娱乐为主要内容,具有浓厚的诗意和风趣的特点。

本文将从宴会类型、宴会礼仪和宴会的意义三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宴会文化。

一、宴会类型1.宴会形式多样唐代的宴会形式多种多样,有官方宴、私人宴、诗会宴等。

其中官方宴就是皇帝或官员主持的宴会,规模较大,排场盛大。

私人宴则由民间富家大户或官员邀请客人参加,规模较小,一般在院落中进行。

诗会宴则是文人雅士组织的宴会,以诗词作为主题,品酒赏诗,雅致清幽。

2.食品品种繁多唐代的宴会以饮食为主,食品品种繁多,包括海鲜、肉类、蔬菜等。

其中以鲍鱼、燕窝、龙虾等珍稀食品为宴会的主要菜肴,而鲜美的肉类和蔬菜也备齐备戒。

唐代的宴席多使用银器和金器,一些富贵人家还会使用翡翠、水晶等珠宝来装饰宴席。

3.娱乐活动丰富唐代宴会的娱乐活动也非常丰富多彩,包括音乐、舞蹈、茶艺、棋艺等艺术表演。

其中最受欢迎的娱乐活动是饮酒,唐代人非常喜欢品尝各种酒,尤以浓香型的白酒最受欢迎。

此外,唐代还盛行围棋和国际象棋等棋艺活动,许多文人雅士喜欢在宴会上展露棋艺,以表达自己的才学和品位。

二、宴会礼仪唐代的宴会礼仪非常严格,先后有“上仕春膳”的盛大宴会、“筵座”、“庖丁”和“服拜”等仪式,宴会前的准备工作非常细致。

在宴会中,主人要根据地位、年龄和性别安排坐位,他们需要穿上盛装,戴上帽子,还需要指定宾客的礼仪。

宴会开始前,主人会先端过三分酒,以祭告祖先和神明。

这种宴会礼仪不仅表达了唐代社会的等级分明和尊老敬贤的传统,也彰显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态度和创造力。

三、宴会的意义唐代宴会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庆祝活动,更是一种交际方式,社交活动。

宴会是展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一个重要场合,也是人们彼此认识、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

文人雅士经常利用宴会的机会来结交新朋友和拓展人脉,以达到提升名望和提高社交地位的目的。

中国唐朝食仆现象研究报告

中国唐朝食仆现象研究报告

中国唐朝食仆现象研究报告中国唐朝食仆现象研究报告一、引言唐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和开放的时期,各种社会现象与文化活动达到了巅峰。

其中,食仆现象是唐代社会的一大特点。

本文旨在通过广泛收集唐代史料和相关研究,探讨唐代食仆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原因及其所代表的社会价值观的变迁。

二、唐代食仆的地位1. 食仆的定义与职责唐代的食仆是指为贵族或富豪提供食宿服务的仆人。

他们的任务包括负责厨房工作、烹饪、点菜、传递餐具等。

食仆不仅是用人者的家庭成员,更是贵族的面子与地位的象征。

2. 食仆的训练与技能唐代食仆的训练与技能十分重要。

他们需要具备烹饪、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技能,能够根据用人者的品味和要求,制作出高质量的菜肴。

同时,他们还需要了解餐桌礼仪,能够根据贵族或富豪的要求,恰当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三、唐代食仆现象的原因与影响1. 社会阶层的分化唐代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出现了贵族与平民、富豪与贫民之间的巨大差距。

贵族和富豪需要展示自己的权势与地位,因此聘用食仆成为一种常见的方式。

这种现象进一步深化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2. 饮食文化的繁荣唐代的饮食文化非常繁荣,菜品的种类丰富多样,烹饪技艺日臻成熟。

贵族与富豪对烹饪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需要有专业的食仆为他们服务。

这种需求促进了食仆现象的进一步形成与发展。

3. 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唐代是一个开放与包容的时代,人们开始追求享乐与享受生活。

贵族与富豪通过聘请食仆来达到自己的享受需求,这种过度依赖仆役的现象凸显了贵族阶层的享乐主义观念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同时,这也加重了阶级的分化与社会的不稳定。

四、结论与反思唐代食仆现象的出现是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产物,既反映了社会阶层的分化,也凸显了人们对享受生活的追求。

同时,食仆现象也暴露出贵族阶层的享乐主义观念以及社会价值观的转变。

然而,我们也应该反思唐代食仆现象对社会稳定与公平的影响。

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要秉持平等、包容与公正的价值观,避免出现贵族化与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5000字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5000字

隋唐时期饮食文化论文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已相当繁荣,当时对不同燃料与烹饪的关系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隋朝王劭曾说过:“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黄火,气味不同。

从理论上总结了烹调技术的基本准则。

烹调原料也越开越丰富。

这主要指各种海产品和各种牲畜禽类的下水脚料都已经入馔。

此外,调味品中还增加了从国外引入的蔗糖以及胡椒等调料,其中胡椒在唐代大受欢迎。

考古发现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粮食的种植和粮种培育,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种植水稻,半坡的原始居民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了以“五谷”——稻、黍、稷、麦、豆为代表的农业生产部门,并开始掌握了酒的酿造,逐渐形成了“南稻北粟”或“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

一、主食这一时期主食的种类仍可分为饼、饭、粥、糕等数种。

从史籍的出现频率来看,饼最多,饭粥次之,糕较少。

(一)饼。

这是一个类概念,种类繁多。

它既包括现在的饼类食品也包括现在的馒头﹑包子、面条类食品。

他们制作简单,携带方便,价格低廉,实在是居家旅行的佳物,也正因为这样成了隋唐时期的主食。

粗略计算,这一时期出现在史书上的饼就有胡饼,蒸饼煎饼环饼汤薄饼烧饼笼饼等。

胡饼类似烧饼,不过个儿比烧饼要大,969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一枚直径9.5 厘米,的唐代胡饼。

当时又出现了胡麻饼,类似今天的芝麻烧饼,颇受欢迎。

长安城有名为“辅兴”的名坊,那的胡麻饼非常有名,有名的史料是白居易写下的《胡麻饼与杨万洲》“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毕罗(原文有食字旁),毕罗也是一种胡食,一种带馅的面点。

唐朝新传入的食品。

是一种北方流行的馅饼,尤其在关中地区大受青睐。

最早发明的人姓毕与罗,二位发明者将姓合二为一为之命名。

长安据说有专卖店,而且不止一家,竞争激烈,使得制作工艺不断提高,毕罗中的馅料五花八门,高手韩约的樱桃毕罗在做完后,其中的樱桃颜色不变更可谓一绝。

唐朝官员俸禄概况大全

唐朝官员俸禄概况大全

唐朝官员俸禄概况大全唐代的官员俸禄一般由禄米、人力、职田、月杂给、常规实物待遇和特殊实物待遇几部分组成。

以唐朝前期正三品京官相当于今国务院各、北京市级别为例:每年禄米400石,职田9顷,杂役38人,每日发常食料九盘细米二升二合,粳米八合,面二升四合,酒一升半,羊肉四分,酱四合,醋四合,瓜三颗,盐、豉、葱、姜、葵、韭之类各有差;木橦、春二分,冬三分五厘;炭、春三斤,冬五斤,大概约合每月8000文;每日可享受免费工作午餐,每年元正冬至各赐绢5匹、金银器、杂彩不等包括夫人,依据品级国家配发至少五种不同场合的服装包括全套衣帽鞋带配饰;本人或祖父母、父母亡故,给营墓夫60人役使10天,按品级配给丧葬所需一应器物,赠绢、布、绵等100段,粟百石。

遇有特殊情况,还有赏赐。

一般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业绩突出者可加俸禄,反之则减扣。

当然,官吏还有其他待遇,如亲属免役、住房、乘车、受田、子孙享受优先入学和做官等优惠和特权。

每年可享受公休假汉朝是5天一休,唐朝是10天一休。

家里父母亡故,享受“丁忧”一年。

并规定:“诸职官年及七十,精力衰耗,例行致仕。

”也就是说七十岁了可以退休而古时候平均寿命不长,70岁退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基本上是等于终身制了。

而且对退休官员还要举行欢送仪式,与现在发一个“光荣退休”的证书,虽然形式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

三品以上官员致仕后,仍恩准在朝廷行走,参与国家大事。

五品官以上致仕者给半俸,功臣元勋经皇帝特批,退休后可保留全薪。

如名相房玄龄、宰相宋璟致仕时,皇上特批均赐全禄。

六品以下官员退休,则赐给一定数量的田地养老。

唐初薪水:比隋朝有下调外官不如京官唐高祖建立大唐,同时也制定了唐朝官员的俸禄规格,跟隋朝相比,工资水平有所下调,原因可能跟战乱破坏了生产力、民生凋敝有关吧,具体的还得看工资表。

唐朝建立后,我们看《新唐书》里的工资簿,发现确实有所下调,公元618年,正一品的年薪变为七百石。

正四品的年薪倒是相当的,都是三百石,再往下差别也不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庑 之下 , 可称 之 为“ 廊下 餐” 。此后 京城 百 司 、 地方 官府 因地制 宜 , 取盈余 之资 为本钱 , 设 立公厨 , 建 食堂 , 以供 官员会 食 , 官 员会 食趋 于制度 化 。主要表 现在 以下 几个 方面 。


宰 相 会 食 的 制 度 化
( 一) 宰相会 食地 点 : 政 事 堂
代 官 员会食 有 固定场 所与礼 节 , 而且有 一 定量的食 本作 为公 厨运 营的 经 费, 以供 官 员会 食
所需 。唐代公 厨 并不 能直接 等 同于食 堂 , 两者是发 挥 不 同作 用 的独立 空 间。另外 , 唐 代 官
员会食 也 带有较 强的 目的性 。官 员会食 制度 也 可以 算作盛 唐政 治制度 的外延 。 关键词 : 唐代 ; 会食 ; 食 堂 ;公厨 ; 食 本 “ 会 食” 其 意可解 为 多人共 同吃饭 , 是 一种 宴饮形 式 。在唐 代官 方视 野 中 , “ 会食 ” 是指 官员 们在 一起
共 进“ 工作 餐 ' , [ 1 ] , 同时商议 政事 , 很有 些像 现代 的工 作午 餐 。官 员 会食 缘起 于 唐太 宗 时期 。唐德 宗 时 崔 元翰在 《 判 曹食 堂壁记 》 中道 : “ 有 唐太 宗文 皇帝 克定天 下 , 方 勤 于治 , 命 庶官 日出而 视事 , 日中而 退朝 。
河 北 青 年 管 理 干 部 学 院 学 报 2 0 1 3年 第 5期
唐代官员会食. 刍议
刘 海 波
( 中 央 民族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 北京 1 0 0 0 8 1 )
摘要 : 在 唐代 官方视 野 中, 会食 是指 官 员在 一起 共进 工作餐 , 同时可 以 商议 政 事 。唐
收 疆 日期 : 2 0 1 3 —0 4 一l 2
作 者简介: 刘海波 , 男, 中央 民 族 大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博 士 研 究 生 。 研究 方 向 : 隋唐五代史。
8 4
至 于政 事堂 之堂 厨起 初是 否 单独 拨借 “ 食本 ” , 不得 而知 , 似有 可 能 由 中书 省 、 门下 省从 各 自“ 食本” 中拨
唐初 , 中书、 门下 、 尚书 三省 长官 皆为 宰相 。为方便 宰相 议事 , 在 门下省 设立政 事堂 。唐高 宗 永淳 二
年七 月 , 中书令裴 炎奏 请将政 事堂 移 于 中书 省 。唐 玄宗 开 元 二 十 一 年 , 中书 令 张 说 改政 事 堂 为 中书 门 下, 其政事 印 改为 中书 门下 印 。虽然 政事 堂改名 为 中书 门下 , 但 是政 事堂 的名称 仍然通 用 。故 文献 中记 载, 宰相会食 于政事 堂或 中书 , 中书 既指 中书 门下 。《 新唐 书 》 卷 1 4 6载 : “ 初, 政 事堂会食 , 有 巨床 。 ” 李 吉 甫为 相 时 , 政 事堂改 为 中书 门下 已经 几十 年 了 , 但 是 仍称 政 事堂 会食 。但 在大 部 分 的文 献 中 , 都是 记 载 宰相 会食 中书 。譬 如 , 唐顺 宗永 贞元 年三 月丁 酉 , 吏 部 尚书 平章 事郑 殉瑜 与诸相 会食 于 中书 。唐文 宗欲 用李 训除 宦 官 , 李 训 事败 , 文 宗人 内廷 , 王涯“ 与 同列 归 中书会 食 , 未下 箸 , 吏 报 有 兵 自合 门 出 , 逢 人 即
既而晏 归 , 则 宜朝 食 , 于是朝 者食 之廊庑 下 。遂命 其余 官 司 , 洎诸 郡 邑 , 咸 因材 赋 , 而兴 利 事 。取 其 奇 羡 之积 , 以具庖 厨 , 谓 为本 钱 , 杂 有遗 法 。 , , [ 。 ] 5 。 。
唐 太宗 勤于 治 国 , 百官 日出视 事 、 日中退 朝 , 十分辛 苦 。唐太 宗赐食 予过 午晏归 的朝 官 , 朝 官食 之廊
制度 , 不得 无故 缺席 。
宰相 会 食 , 百 官 不 得谒 见 。顺 宗立 , 即迁 吏 部 尚书 。王 叔 文起 州 吏 为翰 林 学 士 、 盐 铁 副使 , 内交 奄
人, 攘 挠 政机 。韦 执谊 为宰 相 , 居外 奉行 。叔 文一 日至 中书见 执谊 , 直吏白: “ 方宰 相会 食 , 百 官无 见者 。 ” 叔文 恚 , 叱吏 , 吏 走入 白 , 执谊起 , 就合 与叔 文语 。郑 殉瑜 与杜 佑 高郢 辍饔 以待 。顷 之 , 吏 白: “ 二公 同饭 矣。 ” 殉瑜 喟 日: “ 吾可 复居 此 乎 ! ” 命 左 右取 马归 , 卧 家不 出七 日, 罢 为吏 部 尚书 [ | ] 5 ∞ 。宰 相 会 食 , 百 官不 得谒 见是 为 旧制 , 王 叔文 身 为翰林 学 士 , 却 与宰 相韦 执谊 同食 于 中书 , 视其 他几 位宰 相为无 物 , 郑殉 瑜不 忍 此辱 , 便独 自离 去 , 算是 对 王叔 文破 坏宰 相会 食 的抗议 。
钱 。在 此 , 堂 厨 或许 也受 到 特别 待遇 。堂 厨有 了 自己 的“ 食 本” , 可 以使人 放贷 经营[ 1 ] 6 。 , 以供 堂 厨周 转 。
( 二) 宰相会 的礼仪 规 矩
宰 相会 食 , 需全 部 到齐 方得 开始 , 不得 无 故缺席 会食 。唐德 宗擢 用卢 杞 为相 , 与 杨炎 同事 秉政 , 卢 杞 既无文 学 之才 , 外加 仪貌 丑 陋 , 杨炎 十分 厌恶 他 , 便 假 托 生病 , 多: 与 卢 会食 。可见 , 宰 相 会食 已成 固定
杀” o [ 3 1 4 4 0 4 同列 指 另两位 宰相贾 觫 、 舒 元舆 。
宰相 的“ 工作餐 ” 常称 为堂 食 , 厨 房则 称堂厨 。堂食 的规 格高 于 普 通公 厨 的饭 食 , 唐 高 宗 龙朔 二 年 ,
诸宰 相“ 以政 事堂供 馔珍美 , 议 减其料 ” , 后 东 台侍 郎张 文瑾 上 书反对 消减 宰相 公 膳 , 此 事乃 止 。宰相 享 有 高规格 的堂 食 , 是 对宰 相 的礼 遇 。对于 公厨 , 中央 财政拨 出专 款作 为“ 食 本” , 公 厨 以此 为本钱 , 自行经 营 《 唐 六典 》 记载 : “ 凡京 司有 别借 食 本 。 ” 各 司借 钱数 不等 , 但 是 其 中并无 政 事 堂 公 厨借 食 本 的记 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