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

合集下载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

唐朝的服饰与美容华丽服饰与细腻妆容的追求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服饰与美容方面也有着令人称道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成为了人们追求美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从服饰和妆容两个方面来探讨唐朝人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

一、华丽的服饰唐朝的服饰多样丰富,以华丽豪华而著称。

在宫廷中,皇后、嫔妃们常常穿着锦绣华服,金银珠宝装饰得五光十色。

而在朝廷和贵族社会,男子则常常穿戴着丝绒绸缎的宽袍大袖,配以华丽的腰带和玉佩。

女子们则喜欢穿着宽大的长袍,上面绣有各种花纹和图案,这些图案常常使用深红、蓝色等充满魅力的颜色。

除了华丽的服饰款式,唐朝的服饰制作工艺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如购买皇家服饰的贵族们,可以找到一些最优秀的工匠来为他们打造定制服装。

这些工匠们精心设计,注重细节,以刺绣、锦缎、丝绸等高档材料为原料,制作出一件件艺术品般的服饰。

这些服饰不仅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穿着舒适,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身份。

二、细腻的妆容唐朝的妆容以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为基础,注重突出五官的美感。

女子们喜欢使用白色的粉底,将皮肤遮盖得稍微白皙一些,同时上妆时也会用红色的胭脂来增加健康的气色。

嘴唇上涂抹红色的口红,增添了嘴唇的魅力。

除了白皙的肌肤和红润的嘴唇,唐朝的女子还注重点缀眉目。

她们喜欢用黑色的眉笔勾勒出修长迷人的眉毛,同时使用黑色或者深棕色的眼线和眼影,突出眼部轮廓。

这种妆容使得她们的眼神更加迷人动人,同时也体现了她们的精致之处。

唐朝女子的妆容并不追求浓艳和繁复,而是追求细腻和淡雅。

她们注重突出自然的美感,以轻微的化妆来修饰面容,使得整个妆容更加具有亲和力和魅力。

结语唐朝的服饰与美容追求以其华丽和细腻而闻名于世。

通过华丽的服饰和细腻的妆容,人们展现了自身的尊贵身份和美丽之感。

正是这种对于华丽与细腻的追求,赋予了唐朝人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和风采,使他们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

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

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文化繁荣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宫廷的服饰风尚更是备受关注,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本文将从服饰款式、面料及配饰等方面来探讨唐朝宫廷的服饰风尚。

一、服饰款式在唐朝时期,宫廷的服饰款式丰富多样,不同的官员、地位和场合都有相应的着装要求。

1. 垂裳:垂至踝部的长裙是唐朝女子的常见服装。

这种裙子通常由丝绸制成,柔软光滑,色彩艳丽。

垂裳在裙摆处常常装饰着各种莹珠、金银线等,增加了服饰的华丽感。

2. 褙子:褙子是唐朝女子的上衣,类似于现在的外套。

褙子的款式各异,有宽松的袖子和立领,可以扣上钮扣或系上腰带。

这种衣服常常由亮丽的丝绸制成,并饰有金银丝线绣花等装饰,彰显出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3. 襦裙:襦裙是唐朝女子的休闲服装。

它由短上衣和长裙组成,比垂裳和褙子更为随意和舒适。

襦裙常常使用轻薄的丝绸面料,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4. 袍子:袍子是唐朝男子的主要服饰,类似于现代的长袍。

袍子在宫廷之中被广泛使用,它的长短和颜色也有所不同。

在正式场合,袍子的款式优雅庄重,通常由高级的面料制成,如丝绸和锦缎。

二、面料唐朝宫廷的服饰所使用的面料是非常讲究的,只有最好的面料才能用来制作贵族的服饰。

1. 丝绸:丝绸是唐朝最常见的面料之一,因其柔软光滑、具有良好延展性和吸湿性而备受青睐。

宫廷贵族的服饰通常由高级的丝绸制成,如织锦、缎绸等。

2. 锦缎:锦缎是一种光泽强烈、色彩鲜艳的面料,常用于官员的正装。

其上常有金银线绣花和复杂的图案,显示出宫廷权势和贵族身份。

3. 织锦:织锦是一种以金银线和各种彩色丝线织成图案的面料。

这种面料在唐朝非常流行,用于制作官员的服饰,给人一种华丽、庄重的感觉。

三、配饰除了服装本身,唐朝宫廷的服饰还注重搭配适当的配饰,从而增加服饰的美感和华丽感。

1. 冠冕:冠冕是唐朝贵族的专属头饰,它有不同的款式和形状,代表着不同的地位和身份。

例如,皇帝的冠冕顶部装饰有珠宝和宝石,彰显其至高无上的权威。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辉煌的时期,其文化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期,服饰也达到了极为丰富多彩的程度。

唐代服饰不仅在颜色、花纹、款式、细节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而且背后还寄托着社会文化、政治意义等深层次的内涵。

下面将从颜色、款式和细节等方面介绍唐代服饰的风格与特点。

一、颜色唐代服饰以丰富多彩的色彩为特点,主要包括红、黄、绿、蓝、黑、白等颜色。

其中,红色在唐代被视为吉祥、喜庆、热烈等象征。

皇室和贵族常常穿着红色衣裳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

黄色则是唐代皇帝专属的颜色,象征着皇权至高无上。

绿色则被视为清新、自然的颜色,尤其适合春夏季的服饰。

蓝色则比较少使用,主要是因为当时染蓝色的技术不够成熟。

黑色在唐代的意义比较复杂,一方面象征着庄重、严谨,另一方面也与外来文化和异国风情联系在一起。

白色则是端庄、素雅、清净的象征。

二、款式唐代的服饰款式比较多样,但总体上还是从前代继承而来,不是很有创新。

唐代男子的服装主要有袍、衫、褡裢、裤等。

唐代幼童的服装大多为披襦裙,少数家族可以穿适宜气候的短衫、马褂。

唐代女子的服装则更加丰富多彩。

唐代女子的服装主要是裙子、袄、襦裙、对襟罗衫、小衫、宽衫等。

其中,袄和襦裙是女子的主要内衣,宽衫则是女子穿上外衣后的一种束腰服装。

唐代女子的服装以宽袍、宽袖、宽襟为特点,大多注重服装的轻飘感和舒适度。

三、细节唐代服饰的细节处理非常精致,其中有些马上就能看得出来,而有些则需要仔细观察。

比如,唐代的服饰细节注重穿着的顺应性。

搭配方式非常讲究,不同颜色、不同材质、不同宽窄的服装都要搭配得恰到好处。

唐代服饰的设计还十分考究细节与和谐度的统一。

包括服饰花边、衣袖、穗带等细节装饰都要与服饰整体设计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动静相呼应,充分展现出唐代服饰的美感。

结语唐代服饰以颜色丰富、款式多样、细节精致闻名世界。

不同的服饰在颜色、款式、细节上都有其独特之处,共同构成了这个时代非常独特、丰富多彩的服饰风格。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文化艺术与风貌解读

浅析唐代服饰艺术与风貌摘要:唐代时中国继汉代之后的第二个盛世,而其在服饰工艺方面的发展也有相当程度的进展,尤其是在盛唐时期。

唐人的服饰融合了西域异族的服饰文化,且大胆创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多彩、最丰富的时期。

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套的,以及头上和面部的装扮(特别是妇女的)变化之大,花样之多,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亦难以穷尽。

通过对唐代服饰艺术风貌的解析来诠释唐代服饰在中国服装史的地位。

关键词:唐代服饰民族文化现代设计影响1 唐代服饰的文化背景隋代统一中国前后虽然只有三十多年,但是是在我国封建社会国力最为雄强、文化艺术最为开放的时期,唐代的服饰艺术也空前繁荣,服饰文化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域外文化的影响而推陈出新,这个时期贯通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已经成为进行中外政务、商贸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波斯派遣使者来华,波斯人入仕唐朝,拜占庭曾7次派使者到长安,中国与欧洲官方频繁往来,阿拉伯帝国也有37次向长安派遣使者,这些国际间的交流,自然也就丰富了唐朝文化。

唐初,波斯的胡乐、胡服、胡帽、胡食以及染织、服饰品风行中国。

服饰中出现宝相花、乘狮仙童和灵鸟,均非我国商周、秦汉以来固有的民族花纹,而是在唐代受到天竺、波斯、罗马艺术的影响,所出现的新纹饰。

[1]2唐代服饰的特点2.1 面料的选择及特点面料是服装表现的载体,唐代女子所穿着的各种服装款式都需要相应的面料才能得以体现。

唐代是个极重视衣饰的时代,不但宫女、命妇常饰以盛装,就连一般妇女也千方百计锦衣绣孺。

其所用的衣料有:丝绸、纱、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和纱料最为常用。

唐代丝绸纺织手工业异常发达,全国各地都有其特别名产地,以四川、江南及河南、河北三大产区的丝绸最负盛名。

蜀中锦、吴越纹绫纱罗、河南北纱绫等都是服饰面料中的珍品,并通过广州、信州、扬州等地远销国外。

根据出土的唐代文物看,锦在唐代服饰中应用广泛,尤其是女子服饰,常集中应用在女装部分装饰小块的面巾、带饰等小件物品上,彩锦石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从北朝至唐初出现了一种团花文锦,常做半臂或衣领边缘服饰。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

文化振兴视域下的唐代服饰文化解读唐代是中国古代的一段辉煌历史时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繁荣时期。

在文化振兴的视域下,唐代服饰文化展现出了独特的风采和魅力。

本文将从服饰的种类、特点、影响等方面展开解读,探讨唐代服饰文化在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一、唐代服饰的种类唐代服饰以华丽豪华、色彩繁复、品种繁多而著称。

在唐代,服饰有男、女之别,而且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和不同的职业中也存在着服饰的差异。

唐代的男性服饰主要有襦、绶、袍、裳、裙、袄、褶裙等,女性服饰主要有襦、绶、衣、臧、袄、裙、裳等。

还有饰物、头饰等。

1. 形制宽松:唐代服饰注重舒适,形制宽松,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需要。

男装的衣着中,袍、裘、褶裙等宽大的服装成为了主流,而女装的衣着中,襦、袄、裙、衣等也以松大、宽松为特色。

2. 色彩繁复:在唐代,服饰的色彩非常丰富,以红、绿、黄、蓝等为主,且还有大量的花纹和图案点缀其间,给人以绚丽多彩的感觉。

3. 丰富多样的面料:唐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也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丝绸、绢、毛、布等。

丝绸被广泛应用在贵族和达官显贵的服饰中,而一些普通人则使用比较廉价的绢和布料。

三、唐代服饰对文化振兴的作用唐代服饰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时尚和美的体现,更是文化振兴的重要表现之一。

唐代服饰从外观上彰显出了大唐国家的繁荣富强。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国力雄厚,文化繁荣。

男装以绶、袍、冕等华丽繁复的服饰为主,而女装则以襦、衣、裙等丰富多彩的服饰为主,这样的服饰不仅体现了政治者的威严和权威,也呈现出了朝廷和社会的繁荣富庶,进而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唐代服饰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手工业和丝绸业的繁荣发展。

唐代服饰所使用的面料以丝绸为主,大量的服饰需求带动了丝绸业的兴盛,丝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的手工业和雕刻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了手工业和丝绸业的繁荣。

唐代服饰文化也对当时的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服饰与舞蹈、音乐、诗歌等文化形式相辅相成,在文化领域互相促进,形成了唐代独特的文化风貌,也为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

唐朝官员服饰等级颜色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一个重要规定,旨在对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进行明确区分。

根据唐朝法制,官员的等级和职位决定了他们的服饰颜色,这种颜色的区分不仅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严格,也彰显了唐朝官员的权威和地位。

一、黄色服饰 - 天子唐朝官员中最高的等级是天子,也就是皇帝。

唐朝皇帝身穿黄色的服饰,黄色被视为最尊贵的颜色,代表着皇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

黄色的服饰在唐朝官场中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穿着黄袍。

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皇帝的独尊地位和权威。

二、紫色服饰 - 皇后、太子、皇子在唐朝,紫色被视为第二高贵的颜色,代表着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

皇后、太子和皇子们的服饰都是紫色的,用以体现他们的身份和地位。

皇后穿着紫袍,太子和皇子们则穿着紫色的衣服,这些紫色的服饰凸显了皇室成员的特殊身份。

三、红色服饰 - 王、公、侯、伯、子、男在唐朝官员中,红色被视为高贵和显贵的颜色,代表着地位显赫的贵族阶层。

王、公、侯、伯、子、男等高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红色的,这种制度体现了唐朝贵族的尊贵和地位的高低。

红色的服饰使这些官员在人群中显得格外醒目,彰显了他们的权势和威严。

四、绿色服饰 - 司空、司徒、司空在唐朝官场中,绿色被视为中等官员的服饰颜色,代表着一般官员的身份和地位。

司空、司徒、司空等中级官员的服饰都是绿色的,这种颜色的区别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低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

绿色的服饰既体现了这些官员的地位,又不显得太过华丽,符合了中等官员的身份特点。

五、蓝色服饰 -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唐朝官员中低等级的官员穿着蓝色的服饰,蓝色被视为低贱和普通的颜色。

从九品以下的官员,如从九品的郎中、从九品的卫士等,他们的服饰颜色都是蓝色的。

蓝色的服饰使得他们在官场中与高级官员和中级官员有了明确的区分,突显了他们的低级地位。

总结唐朝官员的服饰等级颜色是唐朝法制中的重要规定,通过服饰的颜色来区分官员的等级和地位。

黄色代表天子的至高无上地位,紫色代表皇室成员的尊贵地位,红色代表贵族阶层的高贵身份,绿色代表中等官员的身份,蓝色代表低等级官员的地位。

唐代官服形容

唐代官服形容

唐代官服:华美与权力的象征唐代官服在中国历史服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设计之精美、用料之讲究、制度之严谨,无不体现出唐代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背景与特点唐代官服是唐帝国实行政治制度的重要载体,充分展现了唐朝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其特点主要包括:款式多样、色彩丰富、图案精美,以及严格的等级制度。

二、款式、颜色与图案唐代官服主要包括朝服、公服、祭服等,每种官服都有其特定的款式、颜色和图案。

朝服为皇帝和大臣上朝时所穿,以朱红色为主,饰以金线,间有祥云、瑞兽等图案,寓意吉祥如意、权势富贵。

公服为官员日常办公时所穿,颜色以紫色、绯红色为主,图案多为飞禽走兽,象征勇猛、力量和独立。

祭服则在祭祀等重大仪式上穿着,颜色较为单一,图案多与宗教有关。

不同等级的官员所穿官服也有明显差异。

一品至三品官员的官服以紫色为主,四品至五品官员以绯红色为主,六品至九品官员则以绿色为主。

这些颜色和图案都有严格的定制,不得随意更改。

三、象征身份地位的饰品与标识唐代官服上的饰品和标识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如飞鱼、展翅等图案,都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此外,官员的腰带也是身份的标志,一品官员用玉带,二品官员用金带,以此类推。

这些饰品和标识都反映了唐代官服对于身份地位的重视。

四、社会政治制度与文化审美的体现唐代官服的设计与制作充分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审美文化。

一方面,严格的等级制度确保了官员之间的尊卑有序;另一方面,华美的设计和精良的制作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和开放。

可以说,唐代官服是政治制度和文化审美的完美结合。

五、历史演变中的印象唐代官服在中国历史演变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华美精致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款式、严谨细致的制度,都使得唐代官服成为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瑰宝。

无论是朝服的尊贵、公服的威严、还是祭服的庄重,都展现出了唐代官服的独特魅力。

六、结语唐代官服作为中国历史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华美精致的设计、丰富多样的款式、严谨细致的制度,充分展现了唐代社会的繁荣昌盛和文化审美的独特魅力。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服饰赏析
唐朝(618-907)是一个具有非凡文化底蕴的治世朝代。

在使用
仪仗、服饰、礼仪等领域,唐朝凝聚着前朝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创新,使其服饰得以发展。

唐朝的服饰彰显着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活力,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

唐朝的服饰活跃在公共场合,不仅成为早期时装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为文人骚客的衣着,在当时的服饰中,以礼服最为典型,以明晰化和对称的图案为标志。

唐朝的服饰有着多样的类型和风格,以衣坊、长衫、披肩、裤子、腰带等为特色。

衣坊为长袍的基本款式,其形状稍为修长,下摆呈分叉形,右侧折叠,外表饰有锦绣缎纹,内部材料是柔软的棉质棉布,夹袋口处通常有桃花绣纹,其襟部的绣花细节十分宏伟壮观。

除此之外,还有夹袢、衔头、旗袍、袖口、抹腰带等服饰,它们展示出当时的制度、宴会和节日之类的社会风俗,以及人们生活的传统风格。

唐朝的服饰褶皱锦缎,木结、桃花绣等,种类繁多,精美绝伦;仪仗服饰也十分繁复,多种金属件融合,用细密的金银线穿缀,为唐朝服饰赋予了诸多神秘的气质。

唐朝服饰发展的精湛,标志着当时社会的艺术水平已经到达顶峰,并且根植于当时人们的文化和审美观念中,在历史的长河中绘制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图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呈现了繁华富丽、别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官员服饰可谓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旧唐书·舆服志》:“衣裳有常服、公服、朝服、祭服四等之制。

”其中,官员常服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是唐廷继承传统、内部调整之后制度化的产物,从而颇具时代特色,可谓服饰美学的具体体现。

一常服,亦称“燕服”、“讌服”、“宴服”,本为古之亵服,百官可着此礼见、拜会,但不得用于祭祀及重大朝会。

其自南北朝以来融入胡族因素,穿著便捷、舒适,遂逐步取代传统礼服的地位。

《旧唐书·舆服志》:“讌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

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

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

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自隋代开始,常服被纳入礼制,上至天子下至文武百官均可著之。

在发展过程中,乌纱帽逐渐被幞头所取代,而袍服亦被略加改制。

“其乌纱帽渐废,贵贱通服折上巾,其制周武帝建德年所造也。

晋公宇文护始命袍加下襕。

”[1](卷四五)唐代百官常服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同时,受胡族风尚影响,初、盛唐时期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渐弱,流行传统宽衣大袖。

与常服配套的首服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代为进一步巩固常服的礼仪规范,以示尊卑等级,在隋炀帝大业六年(610)规定“五品以上,通著紫袍,六品以下,兼用绯绿”[1](卷四五)基础之上,制定了详细的律令格式,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品色制度,二是章服制度。

品色制度是以官员散官品级的不同而配以不同颜色、质料、纹样官服的制度,与之配套使用的还有腰带制度。

唐武德四年(621)制定了初步的常服规范。

《旧唐书·舆服志》:“三品以上,大科紬绫及罗,其色紫,饰用玉。

五品以上,小科紬绫及罗,其色朱,饰用金。

六品以上,服丝布,杂小绫,交梭,双紃,其色黄。

六品、七品饰银。

八品、九品鍮石。

”唐太宗时期曾二次下诏加以修定。

唐高宗时期,由于服饰紊乱,百官士庶每每不依令式,因而又曾二次重新申明,尤其是上元元年(674)之令,规定更为详备。

《册府元龟》卷六○《帝王部·立制度一》:“上元元年八月戊戌,诏:一品以下文官,并带手巾、算袋、刀子、磨石。

其武官,欲带手巾、算袋者亦听。

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金玉带。

四品服深绯,金带。

五品服浅绯,金带。

六品服深绿,七品服浅绿,并银带。

八品服深青,九品服浅青,并鍮石带。

”上元元年令为有唐一代服色制度的整个格局奠定基础,后世皇帝只是适时加以调整。

时至晚唐,由于服色混乱,唐文宗不得不在上元元年令式基础之上详细定制,以适应形势的需要,同时,将常服纹样制度进一步规范化。

“太和六年六月,敕三品以上,许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袍袄。

四品五品,许服地黄交枝绫。

六品以下常参官,许服小团窠绫,及无纹绫,隔织独织等充。

除此色外,应有奇文异制袍袄绫等,并禁断。

”[2](卷三二)章服制度是常服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官员随身佩戴鱼(龟)袋的制度。

《旧唐书·舆服志》:“自后(开元九年)恩制赐赏绯紫,例兼鱼袋,谓之章服。

”随身佩鱼的目的,一是用它作为朝君应见的凭证;二是用来明贵贱、辨尊卑、严内外。

常服佩鱼自隋代已初具形制,在唐代却经历了较大的变化:高祖武德元年(618)九月,改以往的银菟符为银鱼符。

唐代官员常服的文化美学审视李怡1马琳2(1.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北京100083;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444)【内容摘要】唐代官员常服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等级规范,品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紫、绯、绿、青的品色制度和章服制度上。

唐代官员常服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是其继承前制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

常服在唐代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

【关键词】唐代官员常服文化美学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4-0137-03*本文为教育部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唐、明两代官员服饰文化比较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09YJC760005。

*作者简介:李怡(1976-),女,北京科技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史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理论、中国古典文献研究;马琳(1972-),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主要从事艺术管理、艺术批评研究。

2011年4月社科纵横Apr ,2011总第26卷第4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 .26NO .4137虽将鱼袋配发给四品、五品职事官,但退休后要交回,三年后,高宗皇帝人性化地调整了政策。

“(永徽)五年八月十四日敕:恩荣所加,本缘品命,带鱼之法,事彰要重。

岂可生平在官,用为褒饰,才至亡没,便即追收,寻其始终,情不可忍。

自今以后,五品以上有薨亡者,其随身鱼袋,不须追收。

”[2](卷三一)此后,咸亨三年(672)五月三日,令京官四品、五品职事官佩银鱼。

武后时期将佩鱼范围扩大至地方诸州长官。

《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垂拱二年正月)初令都督、刺史并准京官带鱼。

”武则天建立周朝以后,以玄武与“武”姓相合,于天授元年(690)九月,改内外所佩鱼并作龟,又初次规定按品级不同分别用金、银、铜饰龟袋。

《旧唐书·舆服志》:“久视元年十月,职事三品以上龟袋,宜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上守下行,皆从官给。

”唐中宗时期又恢复佩鱼之制,但同时与滥授官职同步,开始让散官佩鱼,然并未正式将鱼袋与常服服色相连。

《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神龙元年六月十七日赦文:嗣王郡王有阶级者,许佩金鱼袋。

”此后,“景龙中,令特进佩鱼,散官佩鱼自此始也。

然员外、试、检校官,犹不佩鱼。

”[3](卷二四)而且,“虽正员官得佩,亦去任及致仕即解去鱼袋。

”[1](卷四五)睿宗朝将鱼袋之制与常服服色相连。

《唐会要》卷三一“鱼袋”条:“景云二年四月二十四日赦文:鱼袋,著紫者金装,著绯者银装。

”玄宗朝首先将佩鱼范围扩大,后许终身佩鱼。

章服制度确立之后,一切检校、试、判、内供奉官均可佩鱼袋,官员退休后也不须交回,鱼袋成为常服中绯、紫服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凡是赏赐绯、紫服同时也要连带鱼袋,遂成为身份等级的象征。

二从文化美学角度审视唐代官员常服,可以清楚地发现它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

唐朝官员常服是继承前制,并在北方紧身、适体的异族服装基础上演变而来,而唐代的胡服实际上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具有衣长及膝、衣袖瘦窄的特点,领式有圆领、翻折领、对襟开领等,腰间系革带,下著竖条小口裤,尖靴。

《新唐书·五行志一》:“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

”元稹《法曲》诗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4](卷四一九)胡服的广泛流行与大唐皇室的胡族血统有关。

“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故欲通解李唐一代三百年之全史,其氏族问题实为最要之关键。

”[5](P344)而胡服深藏着唐室“关中陇上一带的豪强劲旅那带有边塞烽火和大漠风沙气息的刚强、剽悍之中不无粗豪、朴野味道的勇武雄壮的精神气质。

”[6](P9)同时,与传统中原服饰相比,胡服没有森严的等级性,装饰自由、舒适且灵适方便。

更为重要的是,自南北朝至隋代一直在进行着的民族大融合及多种文明大交汇的现实,是以常服为代表的胡服流行的根本原因。

《梦溪笔谈》卷一:“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非古制,窄袖、绯绿短衣、长靿靴,有鞢躞带,然亦有取窄袖利于驰射,短衣长靿皆便于涉草。

”《朱子语类》卷九一:“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

中国衣冠之乱,自晋五胡后来遂相承袭,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唐王朝是在中国经历了十六国至南北朝近三个世纪的大分裂、大动荡及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在隋代短暂统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胡汉民族之间的交融渗透早已突破了单一、因袭的传统格局,诸胡汉化与汉族胡化已成为现实,而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将当时世界诸多文明形式引入唐朝,在积极吸收这些文明成果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唐文明盛极一时,正是胡族习俗、异国文明与隋唐本土传统相互交流影响,使人们的价值取向进一步突破传统儒家的桎梏,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造就了唐人兼容并包、平等开放的独特的社会心理,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唐代官员常服是大唐帝国继承传统,对南北朝、隋以来官服体系发展趋势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其结合自身要求内部调整的产物。

唐初,制度尚不齐备,车舆服饰仍沿袭隋朝旧制,直至高祖武德四年颁布调整衣冠服饰之令文。

“唐初受命,车、服皆因隋旧。

武德四年,始著车舆、衣服之令,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3](卷二四)这是自东汉明帝恢复“礼制”以来及隋炀帝“宪章古制,创造衣冠,自天子逮于胥皂,服章皆有等差”[7](卷一二)之后,所拟定的最系统的舆服制度,使祭服、朝服、公服等体系较前代更为完备,然而自南北朝以来大礼服之外的日常礼服以其穿着舒适便利,日益受到重视,并在大多数场合取代了传统礼服的地位,唐廷在隋朝定制的基础上,仍面临着常服改制及等级化的问题。

在形制上,唐室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对常服加以辨别并予以整理:例如幞头,起初只是一块民间的包头布,隋唐时期经过整改,尤其是唐朝对巾子、幞头两脚等适时定制,遂为官员日常之首服,而且五代、两宋以来成为有固定帽身骨架和展角的完美造型,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又如襕袍衫,至唐太宗时期正式确立了以古制深衣为基础且施以横襕为官员身服,成为既符合传统又有大唐特色的新款礼服。

此外,为规范服制,唐高祖初步确立紫、朱、黄的服色等级,太宗将其调整为紫、绯、绿、青,并公开强调服色尊卑有别,此后历朝皇帝竭力加以维护,最终确立并规范了常服制度。

三唐代官员常服本身体现了真正的自然美,即注意服饰质料、色彩、纹样等形式因素与自然的统一,并追求服饰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舒适、方便之用。

唐代经济的繁荣,纺织印染工艺的发达为服饰发展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国家核心权力阶层的官员集团,服饰更是唐服中的精品,其美妙外表的形成与大自然有着密切联系,不但服饰的质料取之于自然,服饰形式、色彩、纹样等等也都是唐人不断观察利用自然的结果,例如从常服的花鸟纹样,到以鱼或龟为原形的佩饰鱼符、龟符等等,无不反映出唐人开发自然、利用138自然来美化自身的聪明才智和以自然为美的服饰风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