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的品牌万有引力之秘
苹果的商标设计理念

美国苹果公司LOgO设计理念说法一:苹果在希腊神话中,是智慧的象征,当初亚当和夏娃就是吃了苹果才变得有思想,现在引申为科技的未知领域。
苹果公司的标志是咬了一口的苹果,表明了他们勇于向科学进军,探索未知领域的理想。
在决定采用"苹果"这一名字时,创始人注意到他们品牌不遵守习俗的自然特性。
这是一种水果的名称--它的视觉符号是被吃掉了一部分的苹果--没什么重要含义,然而这一选择证明了它的价值观--拒绝将计算机神化。
苹果是人机关系中离经判道的先行者,人们将不再崇拜或恐惧计算机,而是将之视为一种娱乐。
因此该品牌名称符合后来越变越明显的初始想法--一种新的标准已被确立。
说法二:苹果为什么要用残缺不全的苹果作为自己的logo呢?难道被咬的苹果真是为了纪念计算机之父艾伦·麦席森.图灵?图灵对于人工智能的发展有诸多贡献,例如图灵曾写过一篇名为《机器会思考吗?》(Can Machine Think?)的论文,其中提出了一种用于判定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试验方法,即图灵试验。
至今,每年都有试验的比赛。
此外,图灵提出的著名的图灵机模型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因为图灵的同性恋倾向而遭到的迫害使得他的职业生涯尽毁。
1952年,他的同性伴侣协同一名同谋一起闯进了图灵的房子实施盗窃。
图灵为此而报警。
但是警方的调查结果使得他被控以“明显的猥亵和性颠倒行为”。
他没有申辩,并被定罪。
在著名的公审后,他被给予了两个选择:坐牢或荷尔蒙疗法。
他选择了荷尔蒙注射,并持续了一年。
在这段时间里,药物产生了包括乳房不断发育的副作用。
1954年,图灵因食用浸过氰化物溶液的苹果死亡。
(说是咬了一口就死了~)很多人相信他的死是有意的,并判决他的死是自杀。
但是他的母亲极力争论他的死是意外,因为他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堆放了很多化学物品.图灵图灵享年42岁,科学家为了纪念他,1966年美国计算机协会设立了“图灵奖”成为计算机科学家的最高奖项。
根据材料提炼观点

B.拆房容易盖房难。 D.创业容易守业难。 F.毁人容易树人难。
郑县人卜子叫他的妻子给做一条裤子,妻子问:“新裤子 做成哪种样式的?”丈夫说:“跟我的旧裤子一样。”妻 子于是把新裤子剪坏几处,让它像旧裤子一样。 ──《韩非子· 外储说》 根据上述故事,可提炼出的观点是: A.新生事物是稚嫩的,禁不起折腾。 B.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C.做事情要避免僵化、教条。 D.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 【答案】C
答案:B、D、F、G
6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 过三石(一石等于120斤)。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 中关(拉弓到一半)而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 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 ──《尹文子》 根据上述材料所能提炼的观点有: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要警惕溜须拍马者。 C.不可爱慕虚荣。 D.高处不胜寒。 E.不能轻信别人的赞美之词。 F.凡事要敢做敢为。 G.偏听则暗。 H.取得成绩莫骄傲。 I.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J.人贵有自知之明。
他们都能从平常的事情中,发现不平常的奥秘,推动 社会的发展。 归纳与提炼
2
毁树容易种树难
杨树横着种可以活,倒着种也可以活,折断它再种仍 然可以活。 可是,十个人种杨树,只要一个人毁它,就没有一棵 活杨树了。 种树的有十人之多,种的又是很容易活的杨树,却经 不住一人毁它,原因是什么?毁树容易种树难。 A.杨树易毁也易种。 C.学习容易成功难。 E.毁业容易守成难。 答案:F
8
(2)从秦青的言行角度可提炼出的观点有: 身教重于言教 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方法 授人以鱼,还须授人以渔 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
9
说“手” ①手的最基本的动作是弯曲和伸展指头,人要适 时进退,能屈能伸。 ②手的五根指头长短不一,每个人都各有所长, 天生我材必有用。 ③握紧拳头,力量倍增,团结力量大。 ④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要有平等意识。
牛顿的苹果与万有引力

牛顿的苹果与万有引力牛顿的苹果与万有引力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也是牛顿力学的重要起源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17世纪,当时的牛顿正在思考着地球上物体的运动规律。
据传,有一天,牛顿坐在树下,看到一颗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
这一瞬间,牛顿突然领悟到了一个重要的道理: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引力是相互作用的,而且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有关。
牛顿的这个发现被称为万有引力定律,它是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一。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引力,这个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增加,它对其他物体的引力也会增加;如果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增加,它们之间的引力会减小。
牛顿的苹果实验是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一个重要验证。
通过观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过程,牛顿发现苹果受到了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且这个引力的大小与苹果的质量成正比。
这个发现让牛顿意识到,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引力不仅仅是苹果这样的物体才有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
牛顿的苹果实验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发现的故事,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
牛顿并没有在实验室里进行复杂的实验,而是通过观察一个苹果的掉落过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这说明科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科学家,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心和观察力,就有可能发现新的科学规律。
其次,牛顿的苹果实验还告诉我们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牛顿的发现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建立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的。
在牛顿之前,伽利略和开普勒等科学家已经对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为牛顿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这说明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每一位科学家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最后,牛顿的苹果实验还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需要勇气和坚持。
牛顿在苹果砸在头上之后,并没有立刻得出结论,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和实验,最终才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科学家们的发明故事-苹果与万有引力

科学家们的发明故事-苹果与万有引⼒ 发明创作并⾮⼀朝⼀⼣的事,从⼀个疑问和⼀个想法开始,到坚持到实现想法,其中要耗费的精⼒和时间不可估量,⽽能做出伟⼤贡献的科学家们都是怎么做出他们的发明创作的?⼩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苹果与万有引⼒ 依撒克·⽜顿(1642-1727)英国科学家。
他发现万有引⼒定律,建⽴经典⼒学的基本体系,在光学、热学、天⽂学⽅⾯都有创造性的贡献,在数学⽅⾯⼜是微积分的创始⼈之⼀。
三百多年前的⼀天晚上,⼀位青年坐在花园⾥观赏⽉亮。
他仰望那镶着点点繁星的苍穹,思索着为什么⽉亮会绕着地球运转⽽不会掉落下来。
忽然,有个东西打在了他的头上,这并不很重的⼀击,把他从沉思中惊醒。
他低头⼀看,原来,是⼀只熟透的⼤苹果从树上掉落下来。
他捡起苹果,⼜⼀次陷⼊了沉思:为什么苹果不落向两旁,不飞向天空,⽽是垂直落向地⾯?这⼀定是地球有某种引⼒,把所有的东西都引向地球。
青年眼睛⼀亮:苹果是这样,⽉亮也是如此,⽉亮⼀定是在地球引⼒的吸引下做⾼速运转。
因为有引⼒,使它不能远离地球;因为有速度,使它不会像苹果⼀样掉落下来……夜渐渐地深了,青年⼿中拿着苹果,开⼼地笑了。
他就是发现万有引⼒的英国科学家⽜顿。
这⼀年,他才24岁。
⽜顿,1642年12⽉25⽇出⽣在英国。
他爸爸是个⾃耕农,在他出世前两个⽉就死去了。
他两岁起就跟着年迈的祖母过着贫困孤苦的⽣活。
⽜顿在12岁的时候进⼊格兰镇⼩学读书。
他从⼩就⾮常热爱科学,经常制造⼀些灵巧的⼩机械。
他⾃⼰制作了⼀个⼩巧的⽔钟,是仿照沙漏的作法制成的。
⽤⼀个⼩⽔池,使池中的⽔缓缓流出,⽔⾯逐渐降低,⽔⾯上的浮标就跟着逐渐下降,于是带动指针转动,指⽰时刻。
放风筝,是孩⼦们都喜爱的游戏。
聪明的⼩⽜顿更玩出了新花样:⼀天晚上,他把⼀只纸灯笼系在了风筝上放到天空。
许多看见了空中风筝的⼈,都叫起来:“彗星!”当⼈们知道天空中闪亮的是风筝上的灯笼,才恍然⼤悟了。
用科学知识解开自然之谜

用科学知识解开自然之谜自然界中存在许多引人入胜的谜题,这些谜题不仅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也促使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解开这些自然之谜。
通过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我们已经能够对一些自然现象进行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通过介绍几个有趣的自然之谜来展示科学知识对于解开这些谜题的重要作用。
1. 白昼黑夜之谜日升日落,是人们长久以来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而造成白天和黑夜轮流交替的原因则是人们曾经困惑的问题。
然而,科学告诉我们,地球自转是这一现象的关键。
地球每天自西向东自转一圈,因此,在地球的一面暴露在太阳光照射下时,我们便会感受到白天;而太阳照射不到的一面则是黑夜。
这样的简单旋转运动解释了白昼和黑夜之间的谜题。
2. 彩虹之谜彩虹是一种美丽而神奇的自然景象,曾经引起了人们的无数猜想。
通过科学研究,我们现在可以解释彩虹是如何形成的。
当太阳光穿过雨滴后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光会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这些分解后的光谱再经过雨滴的反射和折射作用后,形成了一道美丽的彩虹。
彩虹的出现需要太阳光照射、雨滴的存在以及有利于反射和折射的特定角度,这才是彩虹之谜的解开之道。
3. 大瀑布之谜世界上一些宏伟壮观的大瀑布,如尼亚加拉瀑布和维多利亚瀑布,令人叹为观止。
人们曾经好奇的问题是,如此巨大的水流是如何形成的。
科学告诉我们,水流的形成与地壳构造有关。
当地壳中存在一条裂缝或断层时,水流通过重力作用沿着裂缝或断层流动,并形成大瀑布。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瀑布通常出现在地壳运动活跃的地区。
4. 太阳黑子之谜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上的暗点,人们对太阳黑子的形成和活动曾经感到疑惑。
经过科学观察和研究,我们现在了解到,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的磁场活动所致。
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的变化有关,磁场的紊乱导致了太阳黑子的形成。
通过对太阳黑子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太阳磁场的活动状况,进而研究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5. 牛顿苹果之谜牛顿的苹果之谜被视为万有引力定律的起源。
牛顿曾观察到一只苹果从树上掉落,从而启发他对万有引力的研究。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

“苹果落地”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经常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牛顿看见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且这种说法被广为传播.关于“苹果落地”的故事是:有一天,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引起牛顿的思索,苹果在空间,哪个方向都可飞去,为什么偏偏坠向地面,一定是地面和苹果的相互吸引,整个宇宙都会有引力的作用.由此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据说这是牛顿的侄女在1730年告诉法国启蒙哲学家伏尔泰的,伏尔泰借此大作文章来宣传自然科学.威廉·斯塔克雷1752年写的《牛顿传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斯塔克雷与牛顿正坐在花园中的苹果树下喝茶.由于苹果的下落引起了牛顿的思考(当时他头脑中正在想着引力的问题):为什么苹果总是竖直落向地面?为什么不斜向运动呢?……(见《天空中的运动》杰拉尔德·霍尔顿等编)英国人很重视这个故事,过去他们常常把那株苹果树指给好奇者赏识,后来树倒了,便砍成若干块存作纪念.也有这样的说法:“公元1666年牛顿住在故乡沃尔斯索普村,当时注意力正集中在引力问题上.因见苹果坠地,引起了引力必能过空间的想法.牛顿以此为线索,考虑到‘地球吸引苹果,无论苹果树之高低如何,必皆如此’”;“我们不能到数哩以上的高度去做实验,但引力必能达到遥远的高度,是毫无疑问的”.设想苹果由百哩高处落下,受地球的引力作用,其速度逐渐增大直至到达地面为止,牛顿认为这是“显见之事”,虽然地球的“引力会因高度之增加而减小”.(见《天文学名人传》)还有这么写的:一天,牛顿在花园里想着月亮为什么会绕地球运行?恐怕是地心引力.因为很普通的事情:绳子一端系一石子,手握另一端,可使石子沿圆周转圈,此时若割断绳子,石子便会飞走.可见月亮绕地球转圈,必定受到地心引力.这引力有多大?多远的地方才不受地心引力的影响?脑中正在思索,忽听一声响,一只成熟的苹果落下来了.牛顿顿时想到:这是地心引力!苹果能从树上落下,一定也能从很高很高的空中落下.由于地心引力,它不会落到别的空间.那么月球也是一个东西,也一定受着地心引力,月球的运动和苹果落地是同样受引力作用的结果.…从上引述可见“苹果落地”的故事在许多书有记载.但是,有人认为牛顿看到“苹果落地”忽然想到了“万有引力”,这显然是错误的.牛顿正在思考“引力”问题,同时由此得到启示,或者牛顿用“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事实在阐明自己关于引力的想法,则是可能的.这个故事的重点,并不在于苹果落地本身,而是“可能就是使苹果落地的这种力,使月亮维持在自己的轨道上.”牛顿的贡献并不在于“发现引力”,因为伽利略试验落体和投射时,已见到东西被吸引而掉向地面;开普勒在描画行星轨道时已模糊地意识到引力的作用,在他1605年给胡瓦特的信中提到把“天体机器比做时钟装置一样”,“是由单一的十分简单的磁力来实现其各种各样运动的”(受当时出版的威廉·吉尔伯特关于磁的著作的影响,开普勒设想自太阳发出的磁力驱使行星沿轨道前进).牛顿的贡献在于将地面上的原理规律应用于宇宙,使天与地的一些力学规律实现了统一.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问世,牛顿熟知力的效果是产生加速度,如果月球受地球的引力跟苹果受到的地心引力性质相同,且吸引力随1/R2而改变.已知地面上的落体加速度g=9.8米/秒2,地心和月心的距离差不多是地球半径的60倍,那么月球受引力作用指向地球的加速度a=g/602=0.0027米/秒2.牛顿也知道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27(1/3)天=2.36×106秒.那么月亮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a=4πR/T2,我们将R=6400公里,T=2.36×106代入,可得a=0.0027米/秒2.两者对照,可见前面所作的“性质相同”和“平方反比”的假设是正确的.据说牛顿在1666年就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由于当时他居住在老家沃尔斯索普村(1665~1667年瘟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停学),手头缺乏资料,凭记忆将地球上每一纬度相隔的距离算作六十一哩弱,得出地球半径为3.440哩(约5.500公里),计算的结果比预定的要小(1/6),牛顿感到失望,就扔一边了.到1672年,牛顿又想到了引力问题,得知法国人皮伽耳测量计算出来的每纬度间隔是六十九哩强,算得的地球半径约是4000哩(约6340公里),以此值代入计算,结果相符合,他十分高兴.但是牛顿并不想着急于发表结果,而是抓住一个个行星埋头计算,持续了两年,并写成了《原理》第一本.他把底稿放到箱子里,又去研究别的问题了.他所以不愿付印发表,是因为他过去写了一部关于光学的著作,发表后引来了跟别人的争执,他不想再因“引力问题”招惹麻烦.幸亏天文学家、牛顿的好友哈雷1684年和胡克发生了争论,争论的问题是根据开普勒定律必有力作用于行星上,才能使行星做椭圆运动,而且应遵守平方反比定律.可是哈雷证明不了,于是就去向牛顿请教.牛顿答道:“对于这个问题我早已计算好了”,经过一点迟疑,牛顿把《原理》交给了哈雷.哈雷十分惊喜,说服了牛顿,把稿本送到皇家学会审阅.皇家学会想把它出版出来,可是不久又称经济困难不出版《原理》.牛顿告诉哈雷,《原理》计划共三本,可是怕跟胡克发生争执,准备把第三部分压下来,只出两本.哈雷立刻答复牛顿,不要因别人的妒忌而烦恼,压下第三部分的决定是悲观的无价值的.在哈雷的热情鼓励下,牛顿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写成《原理》一书,最后在1687年全部出版了.《原理》的头二本,是专门讨论物体的运动.第三本叫《天文系统》,在这本书中,牛顿把引力定律推广到整个宇宙.1798年,距离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又过了一百多年,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测定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计算出了万有引力常量G的值(当时为6.71×10-8达因·厘米2/克2,1979年G的数值为6.6720×10-11牛顿·米2/千克2).。
数学文化—苹果LOGO 中蕴含的数学秘密

苹果LOGO 背后的数学秘密
苹果公司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公司。
由史蒂夫·乔布斯、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和罗·韦恩等三人创立,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库比蒂诺。
苹果公司已经连续三年成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成为世界最具价值品牌。
苹果公司推出的iPhone系列手机,特别是在2014年推出的iPhone 6及iPhone 6 Plus让其在2014年第四季度首次成为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最大厂商。
这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经过了数十年的发展,成为无人不知的国际品牌。
随着苹果系列产品满天飞,苹果创意十足的LOGO由来成了很多人津津乐道的对象。
不少人给苹果的LOGO赋予深刻的含义,同学,你是不是很想手动描绘出自己的品牌呢,其实在LOGO背后有很深的数学意义哦。
快跟数学加小编从数学角度去看一下苹果LOGO。
在分解苹果LOGO之前,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斐波纳契数列,我们把这组数列1,1,2,3,5,8,13,21,34……从第3项起每项为前两项之和,就称之为斐波纳契数列。
斐波那契螺旋线:
再看苹果LOGO黄金比例图:
我们知道黄金数等于1.6180339887……,通常用Φ表示。
它的倒数恰好等于它的小数部分,也即1/Φ=Φ-1,有时这个倒数也被称为黄金比,等于0.618……。
那么黄金数或黄金比和斐波纳契数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把斐波纳契数列中相邻的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都近似等于Φ,当取斐波纳契数列中数值越大,则它们的比值越接近Φ,当取值接近无穷大时,其比值就等于Φ。
所以斐波纳契数与黄金数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根据这个原理,结合前面给出的图形,继续“分解”:。
品牌定位成功案例

品牌定位成功案例苹果公司是一个成功的品牌定位案例。
苹果公司定位自己为一家科技公司,专注于设计、开发和销售创新的消费电子产品和软件服务。
苹果公司以其独特的电子产品和创新的设计风格著称于世,并成功地获得了全球消费者的青睐。
苹果公司的品牌定位成功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强调创新和独特性:苹果公司通过不断推出创新的产品来强调自己的独特性。
从苹果公司最早的个人电脑到后来的iPod、iPhone和iPad,每一款产品都具有独特的设计和功能,成为市场上的领导者。
苹果公司的创新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可,并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对其产品的关注和购买。
2. 强调用户体验:苹果公司注重产品的用户体验,并将其作为品牌定位的核心。
苹果产品的界面简洁、易于操作,让用户能够轻松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苹果公司通过提供优质的软件服务,比如iCloud等,使用户能够轻松管理和共享其设备上的数据,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
3. 精确的市场定位:苹果公司通过准确定位自己的目标市场,成功地吸引了高端消费者的关注。
苹果的产品定价较高,但公司通过打造高品质的产品和注重用户体验,吸引了消费者的购买。
苹果公司的产品被视为奢侈品,成为消费者追求品质和时尚的象征。
4. 强调品牌形象:苹果公司通过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成功地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品牌认知度。
苹果公司的品牌形象简洁、现代和时尚,能够吸引广大年轻一代的消费者。
苹果公司还通过独特的广告营销手法,比如著名的“Think Different”广告系列,进一步传递了自己的品牌精神和理念。
综上所述,苹果公司通过强调创新和独特性、注重用户体验、精确的市场定位和独特的品牌形象,成功地实现了品牌定位。
苹果公司以其独特的产品和品牌形象成为行业的领导者,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和忠诚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苹果的品牌万有引力之秘
近来开会频频走神,且都与苹果公司新近推出的平板电脑Ipad有关。
有一次正在提案过程中,坐在对面的客户公司的董事长发言时拿起了一款小巧、轻薄的Ipad,这立马让这位向来不苟言笑、略显拘谨的老兄平添了几分时尚活力,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几乎在这一瞬间就被改变;当日晚间,我居然做了一连串关于平板电脑奇形怪状的梦。
开了这么多会,现场出现过的美女都没引发过如此效应,一款平板电脑居然做到了。
Ipad的注意力干扰效应并未就此结束。
隔两天一家企业的战略发布会,台上的主人正在致辞,看到身边某网From 络媒体高管X君的桌上摆着一台轻巧的Ipad,顾不得失礼于台上发言的主人,我自顾拿起这台Ipad把玩起来,不时还低声向X君请教如何操作、使用;虽然在此过程中我始终心怀对台上发言人的歉意。
Ipad之酷炫与抓眼球,会顺带让其使用者成为公众场合的焦点;当然,它更有其他产品不可比拟的“附加值”,就像一件时尚范十足的外衣,让其主人的形象改观、人气指数大增。
但是平板电脑毕竟不像手表,其实用功能应该是第一位的。
尤其是对于那些已经戴了名表的人来说,谁又愿意随身携带这么一件大规模注意力干扰武器——虽然它能让自己看起来更时尚。
就实用性而言,与传统台式机相比,Ipad失分不少,评论家对此也诟病不少,甚至有人以大号I phone的比喻来揶揄苹果公司。
事实上,购买Ipad的人大多也是Iphone的忠实用户。
为什么这么多有电脑且使用Iphone的消费者,还会去买一款平板电脑,仅仅是为了赶时髦么?
我也应该算是这一产品的潜在消费者,在与那些用户讨论并认真分析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Ip ad并不适合我这样经常写文章的人——对于经常处理文档的人而言,一台传统的台式机或者手提电脑更具实用性:已经习惯了键盘输入的我,用Ipad那超酷的触摸屏输入总觉得不够畅快;但世间还有很多人只是需要上网看看信息,顺带收发一下邮件,尤其是相对成功的商界高层管理人员有几个还会用电脑写东西呢?用手指比划比划就解决问题最符合他们的形象。
而对于那些爱玩游戏的新新人类而言,Ipad电池的续航能力与触屏操作也是相当的给力。
在我们的印象当中,一台机器如果不能满足文档处理的多方面要求,那就算不上电脑,Ipad则颠覆了这种传统的认知——它不惜牺牲一些可有可无的功能并放弃一部分市场,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人群的核心需求将体验做足。
简单一点说,苹果的产品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体验经济的精神。
在这一点上,连目标人群都没意识到原来自己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台电脑;苹果公司这种出乎意外的洞察与体贴,让他们成为自己死忠的“粉丝”,并从他们身上持续地赚取丰厚的利润。
这一发现,让我对苹果公司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家公司从人们习以为常的消费习性中找到了革命的道路,并大胆做出改变。
开创了汽车工业时代的亨利?福特说:“如果我当年去问顾客他们想要什么,他们肯定会告诉我…一匹更快的马‟”。
那些相信市调的公司绝对不会开发出Ipad这种产品;相反,他们会用市调结果来攻击苹果公司。
比消费者更了解消费者,这就是苹果。
正是这一点,让市场近年来对其连呼万岁,该公司的市值也开始跑到IT霸主微软前头。
不仅Ipad,苹果公司旗下的超人气产品iPhone已经成为智能型手机领域重要核心产品,凭着这款产品,这个手机产业的后来者给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老行尊上了生动的一课;当然我们也不会忘记,这家传统的电脑公司推出的Ipod也曾开启了音乐播放器产业的新时代。
如今,苹果的产品已经成为大众时尚的印鉴。
只要是苹果推出的新品,都会成为一时推崇的尚品,因此其品牌价值近年来也不断提升,成为全球百大品牌中进步幅度最大的一家。
美国知名财经杂
志《福布斯》杂志发布的2010“全球最有价值品牌”榜单,苹果以574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登上第一名宝座。
在其酷炫的表象之下,苹果得以成功引领消费时尚与产业变革的根本在于对消费者超一流的把脉功力。
最近,《福布斯》评选出15家“最理解消费者的企业”排行榜,其中就包括苹果和耐克、星巴克、丰田、Google等知名企业。
这些上榜的企业,都像苹果公司一样其产品或服务总是以消费者为核心:耐克帮消费者从头到脚打造运动时尚;星巴克因成为很多人家庭之外的另一空间,目前仍是爱喝咖啡的消费者心中第一名;丰田尽管深受“召回事件”的困扰,但是Scion车款依旧受消费者的喜爱;Google则因其不断创新的网络产品,让消费者的依赖度也越来越高。
当然,这些企业在每年各大媒体公布的品牌价值榜上都是位居前列。
他们的发展表明一个问题:品牌价值与对消费者之理解程度呈正比。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家庭总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同样,成功的企业总是相似的,其共同点就在于对消费者的理解——无论消费者的口味如何变化,他们总能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