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并非真实_浅析马蒂斯的绘画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马蒂斯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简析

马蒂斯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简析

马蒂斯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简析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法国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

他的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对于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蒂斯的绘画风格独特而多样化,既受到了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也积极探索了非西方艺术和儿童画等沙龙艺术之外的领域。

他擅长运用鲜明明亮的色彩和简化的图像来表现形式和空间感,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观念和规则。

马蒂斯的创作哲学强调直接视觉体验和情感共鸣,他说过:“我要做的是捕捉纯粹的表达Ⅱ。

他试图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寻求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完美融合。

他认为艺术应该是自由的,能够超越客观世界的局限性,将内心感受传达给观众。

马蒂斯的创作过程也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

他经常用裁剪和拼贴的方法来组织画面,这种拼贴技法在他晚年的作品中特别明显。

他以自由的姿态将不同的材料和颜色相互拼贴,追求不同形式之间的和谐。

他的作品表现了他对色彩和形状的热爱,以及对创造性过程的独特见解。

马蒂斯的创作哲学也与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息息相关。

他经常以风景、静物和人物为题材,通过绘画展现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美好。

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传达了对于生命和美的赞美。

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对于当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简化形式和鲜明色彩的运用为表现主义、立体派和抽象表达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作品也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毕加索和康定斯基等。

马蒂斯的绘画风格与创作哲学是多元而自由的,他通过色彩、形状和材料的运用来表达内心情感,追求艺术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他对于色彩和形式的热爱以及对生命和美的赞美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核心。

他的作品对于当代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

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

浅谈马蒂斯的绘画艺术摘要马蒂斯是当之无愧的色彩大师,他的作品色彩绚烂而沉稳,处处律动着澎湃的生命之舞。

身处图像时代的当下,重新审视马蒂斯的作品我们依然能深切感受到其中永恒的艺术魅力!关键词装饰性;补色关系;画面结构在这个咨询发达、信息爆炸的网络图像时代,艺术家更多关心的是自我的生存状态以及异化的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对于纯绘画语言的研究早已沦为技术层面的次要问题,远离了艺术家的视线。

于是在这里重提马蒂斯的色彩艺术似乎有些不合时宜。

然而,即使在这样一个审美尺度、伦理道德标准亟待重新界定的时代里,马蒂斯的绘画艺术依然绽放着它的光芒,依然是律动的生命之舞,依然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那是因为其作品传达的那种美感是崇高的、是永恒的,在任何时代都能调动我们对美的想象和渴望。

在马蒂斯早期绘画作品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对色彩的敏感和关注,尽管那时候作为他标志性的装饰性风格还没有形成,但是已经能够见其端倪。

一直到20世纪初,马蒂斯的绘画方向都没有确定下来。

这一时期,欧洲画坛已经初见现代主义的曙光,印象派风格绘画自然而然地受到马蒂斯的关注并对其作品形成影响。

《餐桌》和《橙色的静物》两件作品显然有着印象主义的影子,画家用凌动的笔触去塑造物体表面的光感和环境色的相互影响,不过还能看到作者对体积感的观照。

从画家接下来的作品《钟楼》中我们又能明显地察觉到他对修拉和西列克发起的点彩主义的深入研究。

不过修拉的点是理性的,而马蒂斯的点是感性的、是东方浪漫主义的,这将成为他此后作品里一个极为重要的语言元素。

马蒂斯说过:“色彩是铺张的广告,使最平凡的题材变得珍贵和崇高”,色彩的重要性被马蒂斯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只要对古典主义绘画稍作了解就会知道,古典主义绘画关注的是题材,“崇高”的只能是历史或者神话题材,色彩仅仅是“主题”的附庸。

即便在德拉科洛瓦和藉里柯热衷的浪漫主义那里色彩的地位有所提升,但它依然受英雄、神话题材的“内容”所束缚。

到马蒂斯中后期绘画里,色彩构成成为了作品里最重要的绘画元素,使得其作品的生命得以永恒!下面我将对画家的几件作品做简单分析,以图破解马蒂斯作品的色彩密码。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马蒂斯(Henri Matisse)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画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艳的色彩情绪而闻名于世。

马蒂斯的作品大多以人物、静物和景观为主题,通过他的艺术形式和色彩情绪,表达了他对生活、自然和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马蒂斯的艺术形式可以被描述为富有想象力和大胆的创新。

他不拘泥于现实主义的传统规范和绘画技巧,而是追求自由与表现力。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明快的线条和简化的形状,表现出一种简洁而生动的风格。

他善于捕捉物体的基本形状和结构,同时赋予它们一种生命力和动感。

不论他的作品是人物肖像、静物或风景,都展现出他独特的视觉构图和表现手法。

他通过对形式的重新塑造和构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现实与抽象的结合,使观者能够在熟悉与陌生之间找到共鸣。

马蒂斯的色彩情绪是他作品的魅力所在。

他热爱鲜艳和丰富多彩的色彩,将其大胆运用在他的画作中。

他的色彩运用是以感知和情感为基础的,他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感受。

他喜欢使用大块的纯净色彩,并运用对比和补色的原理,创造出独特而活力的效果。

他的色彩运用不仅能够传达出作品所描绘的对象的外表,更能够引起观者的情感共鸣。

他的色彩情绪常常是欢快、充满活力和乐观的,使人感受到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马蒂斯的艺术形式和色彩情绪是相互依存的,他们共同构成了他作品的鲜明特征。

艺术形式为色彩情绪提供了表达的基础,而色彩情绪则为艺术形式增添了生动和鲜明的特征。

马蒂斯通过对形式和色彩的创新运用,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使他的作品在观者眼中栩栩如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

观者在欣赏他的作品时,会被这种鲜活的色彩和形式所吸引,同时也会感受到马蒂斯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浅析马蒂斯的理想美观念与应用

浅析马蒂斯的理想美观念与应用

浅析马蒂斯的理想美观念与应用作者:杨丹鸿来源:《大经贸》2017年第07期【摘要】马蒂斯的绘画是一种意象的艺术表现,在很强烈情感的表现下,画面还考虑形式、手法的问题,并不是一种直觉冲动,是一种情感的意象具体化。

他追求理想美,总是将内心的冲动用简练的线条和色调理性地表现出来,追求平静、纯洁的情境。

这也许就是马蒂斯追求的“为艺术而艺术”观念更深层次的追求——理想美体现。

【关键词】马蒂斯理想美书籍插图一“为艺术而艺术”的理想美观念马蒂斯作为一个野兽派画家,但他的画是理想、静谧的。

所谓野兽,是因为当时的观者把他们的作品与安静有力的雕塑作对比所致。

往往在一个时代里较前卫的事情都会被世人称为疯狂的事情,这是时代发展的惯性表现。

但是在现在看来,马蒂斯远没有蒙克、毕加索和梵高等人来得疯狂。

马蒂斯的作品,从极其简练的线条和大色调,没有雕塑家那样精确夯实,但有节奏韵律的表现手法,更是一种理想美。

他的理想美观念是指那种“不完全拘泥于形式的刻画,而在感情基础上描绘事物”,是一种情的真实表现,不是对客观事物的传移模写。

马蒂斯曾经说过:“我的梦想是一种艺术,充满着平衡、纯洁、静穆,没有令人不安的、引人注意的题材。

”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表现在艺术上是追求一种安静的、平衡有序的一种情境,不是以直觉出发直接模仿现实,而是以艺术的观念出发使画面达到一种艺术上的理想美。

二理想美观念的应用(一)不拘泥真实的形象性马蒂斯的這种理想美的观念关注形式和手法,不真实摹写现实事物,而是讲求“情绪最激昂的时候,也保持着构图的和谐。

”这一观念在《红色的和谐》里可清楚看出,马蒂斯用一大片红色来打破传统意义上的透视原则来达到一种构图上的和谐。

采用了大胆的红色来铺满三分之二的画面,左上角留了一处窗户,眺望出去,拉远了画面的“景深”。

这种舍弃透视追求构图的观念和东方艺术有相通之处。

在马蒂斯之前,李少文画的《西游记》插图中,处于近景的哪吒和处于远景的观音旁的那些童子相比,反而显得比较小,这与现在讲的“近大远小”透视原则不完全符合,但是正是为了形成“神大于人”的情感构图原则。

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

不同时期马蒂斯油画作品艺术浅析

关键词:马蒂斯;油画作品;补色运用在油画作品的创作中,色彩属于灵魂,好的色彩往往代表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为了将情感抒发出来,更多的艺术家开始注重色彩,放弃了对物体形状的具象性描绘。

马蒂斯是世界公认的艺术色彩大师,其为了凸显自己的真情实感,逐渐抛弃了物体的形象,将色彩置于核心位置。

马蒂斯创作的油画作品虽然色彩强烈,但是十分平衡,表达直接但是也有含蓄的部分,互相发生冲突但是也互相呼应。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艺术发展阶段,其色彩都是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

在解读马蒂斯创作的作品之后,不难了解到其大量利用补色的方式,成为油画色彩的主体。

本文通过对马蒂斯艺术中补色运用进行研究,更加系统化地了解色彩科学,并且真正掌握色彩的内在规律,了解不同种类的补色在色相、纯度等方面不同的条件下,能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希望能运用到自身的油画作品创作中。

一、艺术的萌芽期在艺术的萌芽期,马蒂斯开始接触到绘画,并且进入古典主义画家莫罗工作室进行绘画学习。

在完成学业之后,他到巴黎学习印象派。

对于当前阶段马蒂斯的绘画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绘画都处于模仿的状态,不管是写生还是临摹,都存在比较大的模仿痕迹。

从古典主义的角度进行分析,色彩属于物体形状的附属品,物体形状的描绘至高无上。

色彩的存在就是为了能进一步完善形体。

若画面仅仅利用单色,就能将物体形象变得更加完善,那么色彩就会被大众认为能创造奇迹[1]。

主要就是色彩能使得平面的、没有浮雕的物体呈现出浮雕的感觉,使墙壁上的东西看起来就像凸出墙壁。

并且色彩的美丽并不仅仅是画家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色彩本身就比较鲜艳,能凸显出良好的形象。

对于具有浮雕感的画作来说,即使是色彩十分丑陋,也能制造出浮雕的假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因此,马蒂斯在初期学习绘画的时候,使用的色彩相对来说比较保守。

以其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作品《静物与书》为例,整体的绘画具备较为强烈的古典艺术风格特点,较为严谨、理性。

在这幅画中,书本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桌子上,细节的刻画十分逼真,透视度较高,其质感使得人们不自觉将视觉变为触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马蒂斯的素描功底。

试论马蒂斯绘画的秩序与和谐美学观

试论马蒂斯绘画的秩序与和谐美学观

吉林教育教材教法野兽派是欧洲20世纪初具有开拓性的第一个现代艺术流派,具有强烈的革新精神和色彩表现力,它是一个散漫的艺术群体,一群出于对传统艺术的厌倦和为探索新的表现形式而聚在一起的青年画家。

在1905年的巴黎秋季沙龙上这些青年画家联合展出作品,由于造型、色彩超越了当时的常规,引起震惊。

一位评论家在这些色彩粗野的绘画中间看到一尊颇有多那泰罗古典风格的雕塑作品时,惊呼:“多那泰罗被野兽包围了!”野兽派由此得名。

野兽派代表画家马蒂斯(1869~1954),早年学习法律,后来专心致力于绘画艺术。

他的艺术风格的突出特点是强调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摒弃传统色彩的光影和明暗,用单纯的色彩构成平面而和谐的画面。

他主张排除传统艺术的模仿再现,强调色彩的表现性。

作品主题单纯,强调的不是表现内心的冲突和骚动,而是心灵的宁静与和谐。

马蒂斯的绘画美学通过他独特的天才创造和六十多年的艺术实践,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对现代美术的各个流派均有影响。

1908年,他发表了《画家笔记》,详尽地阐述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在晚年的《鉴定书》中对自己的艺术进行了总结,并在文章中具体谈到了绘画美学的观点问题,对于现代美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马蒂斯的绘画美学中,秩序与和谐是一个突出的特点。

绘画的秩序一般指画面上形式上的先后,表面上的条理。

而马蒂斯心目中的秩序远远不止于此,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秩序。

形式上的秩序其实就是精神秩序的表现。

作品看上去之所以不混乱、有组织、有节奏,那是因为画家内心活动的有条不紊。

“如果一幅画有秩序感和明确感性,那就意味着同样的秩序感和明确性在画家的心中就已具备,而且画家也意识到它们的必要性。

”马蒂斯的这一美学观点,来自于他对前辈画家的研究。

他对印象派以来的画家如莫奈、凡·高、高更、塞尚等的艺术颇为关注。

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前辈们的理论实行拿来主义,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点。

马蒂斯认为印象派画家追逐光色效果的同时,由于过于紧张地描绘瞬间效果,缺乏对自然的有条理的感受和有秩序的分析,这样的结果就是画面缺乏安宁性而显得混乱;因没有把画家对自然的感受加以整理并使之加入到作品中,作品必然难以完善。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马蒂斯(Henri Matisse)是20世纪最杰出的法国画家和雕塑家之一,他在艺术界享有盛誉,被誉为现代绘画的先驱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色彩情绪而闻名。

本文将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探索他如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和色彩表达情感和意义。

马蒂斯的艺术形式非常独特。

他在绘画方面尤以其独创的风格而闻名,对线条、形状和结构的表现方式极富创新。

他擅长运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和线条来构建画面,创造出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作品。

他在《舞蹈》系列作品中,利用简单的线条和形状创造出了一种舞蹈的美妙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舞蹈的热烈节奏之中。

马蒂斯还擅长运用剪纸艺术和拼贴技法,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利用剪纸和拼贴的方式,将不同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组合在一起,形成富有层次和节奏感的作品。

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趣味和变化,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增加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马蒂斯的色彩运用也是他作品的一大特点。

他善于利用鲜艳的色彩和对比强烈的色彩组合,营造出充满活力和情感的画面。

他的色彩运用不拘泥于客观的真实,而是更注重表现内在的情感和意义。

他在《喀秋莎》系列作品中,运用了大胆的色彩组合,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自由的情感,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活力。

马蒂斯还擅长运用色彩的对比和协调,使画面呈现出和谐的色彩情绪。

他利用冷暖对比、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来营造画面的空间感和节奏感,使画面更加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

他对色彩的运用不仅在于那种单纯的表现,更在于那种色彩所表现出的情感与意义。

马蒂斯的作品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艺术形式和色彩情绪对当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展示了艺术家对世界的独特观察与理解,更展现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绘画风格,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成为艺术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

试论马蒂斯作品的艺术形式与色彩情绪马蒂斯(Henri Matisse)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先驱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鲜明的色彩情绪。

马蒂斯在20世纪初的法国艺术界崭露头角,为了摆脱传统的画风和方法,他探索了新的艺术形式,并运用鲜艳的色彩表现出多样的情绪和感觉。

马蒂斯的艺术形式可以说是多姿多彩的。

在早期的作品中,他受到了印象派的影响,采用了明亮的色彩和快速的笔触来捕捉光线和气氛的变化。

马蒂斯并不满足于仅仅表现外部现实,他渐渐开始探索非现实的形式,例如扭曲的人物形象、奇特的布局和夸张的比例。

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抽象,形式上更加自由。

马蒂斯对色彩的运用也是他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

他善于运用鲜艳的色彩来表达情感和情绪。

他认为色彩是表达内在世界的关键,他说过:“我用颜色而不是线条来表达自己。

”马蒂斯的作品中常常出现大胆而鲜艳的色彩,如红色、绿色、橙色和蓝色等,这些色彩充满了活力和活力,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通过色彩的组合和对比来创造出一种充满活力和动感的视觉效果,使人们被吸引和感动。

马蒂斯的作品还表现出丰富的情绪和情感。

他通过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创造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马蒂斯的作品不仅仅是外界观察到的客观事物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他试图通过表现形式和色彩情绪来传达他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有时他的作品充满了喜悦和快乐的情绪,色彩明亮且充满活力;有时他的作品表现出焦虑和不安的情绪,色彩变得暗淡和忧郁。

通过对色彩和形式的运用,马蒂斯成功地创造出了一种给人以直观感受和情感共鸣的艺术表达形式。

马蒂斯的作品展示出独特的艺术形式和丰富的色彩情绪。

他通过对色彩的运用和形式的创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使观者能够在视觉上和情感上得到满足。

马蒂斯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关于生活、情感和人类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了现代艺术中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确并非真实 ———浅析马蒂斯的绘画美学思想Ξ

杨恩达(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马蒂斯;精确并非真实;美学思想;秩序;心灵表现摘 要:“精确并非真实”是马蒂斯对造型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是其美学思想的精髓所在。它要求艺术家自发地或无意识地根据自己对客体的独特感受,选用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来表现心中的对象,在轻松、自然、随意中,追求更高秩序的美和心灵的表现,把对象本质上的真实当作艺术的灵魂来揭示。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3)02-0241-04

PrecisionisnotrealityYANGEn-da(ArtCollege,ANU,Wuhu241000,China)

Keywords:HenryMarttisse;Precisionisnotreality;aestheticthoughts;order;expressionofsoulAbstract:That“Precisionisnotreality”istheuniqueopinionofHenryMarttisseonplasticartandtheessenceofhisaestheticthoughts.Andhisideaisthatanartistshouldchooseasuitablewayforhimselftoexpresshisobjectsbasedonhisuniquefeelings.Inaneasy,naturalandfreeway,anartistshouldpursuethebeautyofbetterorderandexpressionofhissoulandrevealtherealityofobjectsasthesoulofart.

《精确并非真实》是马蒂斯为其展览所作的一篇短文。作为野兽派的创立者,他在艺术见解方面的独到之处确实非同一般。“精确并非真实”正是马蒂斯艺术见解的闪光之处。马蒂斯在这篇短文中对怎样理解他的素描和油画进行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在油画和素描中,甚至在肖像画中,打动人的力量并不依赖精确地复制自然的形态,也不依赖耐心地把种种精确地细节集合在一起,而是依赖美术家面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时他那深沉的感受,依赖美术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洞察。”[1](P183)他断言,每一事物都有某种固有的真实,必须把它同外表的样子区分开来,这就是起作用的唯一的真实。也就是说,物象本质上的真实,决定了一幅素描或油画的成功。“精确并非真实”正是这篇短文的核心。它描述了画家用“符号”表现客观对象的过程,不是把精确当作艺术的唯一尺码,而是把“对象本质上的真实”当作艺术的灵魂。在20世纪中期,马蒂斯之所以能提出“精确并非真实”这样的至理名言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第一,19世纪末期,印象派的诞生标志着艺术家开始对自身内在生命的关注,打破了自文艺复兴以来长期建立起来的模仿自然真实的“章法”。尤其到后印象派时期,更加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情感,主张艺术形象要异于生活物象,要用自身的生命感受去改造客观世界,使其再生。第二,在哲学方面,超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乔治・奇里柯认为:“通过近代哲学和诗人,艺术解放了”。也就是说传统的艺术法则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首先,

尼采“杀死”了上帝,动摇了人们的精神信仰;

他的“一切价值的重估”的观点又唤起了近现代文艺界学术思想的革命。反对传统,注重创新成了文艺活动的指导性纲领。其次,从弗洛伊德和柏格森的思想中我们还可以找到马蒂斯思想的渊源。现代心理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现实定格为“焦虑”,即本我的欲望被压抑,造成了人被现代文明所异化,而不是正常的生命中的自我,成了非我。柏格森认为现实的机械性遮蔽了人的生命冲动,扼杀了自由的自我。这些思想都导致了现代艺术开始背离传统,并注重自身特定

第31卷第2期Vol.31№.2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AnhuiNormalUniversity(Hum.&Soc.Sci.)2003年3月

Mar.,2003

Ξ收稿日期:2002-11-18

作者简介:杨恩达(1974-),男,安徽太和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00级研究生。的情感。第三,在科学技术上,三棱镜原理使人们对光色关系有了科学的认识;微生物技术学科的建立开阔了人们一片新视野;工业交通的迅速发展大大加快了人们的生活速度。这都为现代艺术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由此可以看出,“精确并非真实”的提出乃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客观世界在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与延续,也是艺术的社会功能价值观的历史演变。那么,“精确并非真实”的含义又是什么呢?这里的“精确”指的是对所描绘的艺术形象与实物的表象极其相似,甚至酷似到可以乱真的地步。但是,宇宙间任何物体,除了有表象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它的精神。哪怕是无生命的东西,它的变化、流动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力量。如果艺术仅以能否精确地表现事物表象来衡量,那最多也只是对存在物的机械模仿。正因为如此,有些人甚至把这类艺术家称为自然的“奴仆”。“真实”,就其在艺术发展的漫长历程中而言,是没有确切定义的。艾伦・温诺在其《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学》中认为,“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它随着人类创造的步伐向前发展,从未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所谓艺术的真实其标准也不断在改变。文艺复兴以后,欧洲人在当时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建立了模拟自然三度空间的“真实”,其成就是不朽的。但从20世纪以后,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从这个特定的时期来看,野兽派创立者马蒂斯所说的“真实”已经超越了历史的含义,它是指艺术家自发地或无意识地追求客体的诚实性,仅仅停留于表象的真实,则无法真正再现心中对象的真实。因为艺术是真诚的行为。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就艺术家(现代派艺术家)本身而言,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所看到的东西,毫无疑问与客观事物十分酷似。”[2](P161)这里的“酷似”,绝不是指西方传统写实绘画样式的外表的形似,而是类似于中国画中所形容的“神似”。只有“神似”,才可以说精确地表达了他所看到的东西。从整体上讲,“精确并非真实”就是艺术家自发地或无意识地根据自己对客体的独特感受,选用适合自己表达的技法来再现心中的对象,而不是靠堆砌大量的细节、精心的描摹来模仿自然。从这里不难看出,“精确并非真实”使他不再强调艺术形象的全方位(形体结构、明暗、空间、体积等)因素,而是把强烈的感情注入到画面中,创造新的形象,并且在表现形式方面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借鉴,形成自己鲜明的风格。“野兽不野”一次,一位妇人到马蒂斯的画室观画,指着其中一幅对马蒂斯说:“这个女人的手臂肯定太长了。”艺术家彬彬有礼地回答:“夫人,您弄错了,这不是女人,这是一幅画。”看来,马蒂斯和这位夫人的艺术见解存在着分歧。一个说艺术必须是精确的,否则就不一定真实;一个则认为,艺术的真实并非精确。以马蒂斯的体认,比例是塑造形象的手段而并非目的,如果有利于表现艺术家心中的真实,比例结构可以有所“牺牲”。精确的学院派人物造型是非常科学的,但缺少内在精神和神韵。因为创作者被众多的条条框框所束缚,缺乏激情和感受。马蒂斯舍弃精确的女人体比例,目的是追求更高的“艺术真实”。在自然的表象和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之间,也就是在精确和真实之间,马蒂斯认为主观感受更重要,“艺术真实”不能以“生活真实”来衡量。艺术,尤其现代艺术完全是心灵之事。艺术家寻找美时固然需要眼睛,但它只承担接收和传递意识的可见部分的任务,心灵才是视力和观察的真正工具;反映在艺术家眼睛中的“网膜图像”,必须通过视神经输入画家的大脑,形成艺术家的“心灵图像”,艺术家的天才和智慧才得以把大自然和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要素组成极其复杂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打动人的力量并不依赖精确地复制自然”,“而是依赖美术家面对自己选择的客观对象时他那深沉的感受,依赖美术家凝聚在其上的注意力和对其精神实质的洞察。”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说“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马蒂斯所表现的太阳,正是他以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验并创造出来的,不同于别的艺术家的“太阳”。但他的“太阳”却被称为“野兽”。马蒂斯是一个有着自己艺术追求的艺术家。他说:“我梦寐以求的是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它能避开烦恼或令人沮丧的题材。这种艺术对每个人的心灵,无论他是事务员或作家,

均给以安息或抚慰,犹如一张舒适的安乐椅,在他身体疲乏的时候坐下来休息。”这段话是他全部艺术的纲领。[3]在这里,马蒂斯把他的艺术比作“安乐椅”,追求“一种均衡、纯洁而宁静的艺术”,使人获得愉悦的享受。如作品《红色的和谐》,这幅画创作于1915年。当时欧洲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处都是屠杀和破坏。但作品呈现出的却是一个充满和谐、宁静、欢快

242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1卷的理想世界,毫无战争的痕迹。画面简洁清晰没有多余,一切都显得漫不经意,但却是独具匠心。看到这幅画让人仿佛看到马蒂斯在他画室的小天地里其乐融融地描绘着他的理想世界,尽管窗外不时传来轰轰的枪炮声,更别提那与他毫不相关的“野兽”了。美的更高秩序“造型艺术不讲形式那是不务正业。形式美的基本因素包含形、色和韵……”[4](P63)这里的“形”不仅包括被描绘物体的形,而且更重要的还包括画面的结构。为了实现美的更高秩序,马蒂斯在艺术形式上作出大胆的创新。在早期绘画构思中,一切都围绕着画面最令人感兴趣的焦点进行。但马蒂斯认为“画面中各个部分都必须是和谐一致的;重要的是整幅画面的结构,而不是着重被描绘的物体。要以强烈的形式感引导人们认知那个被表面所掩盖、有着精神内涵的世界。”[5](P56)同样,色彩也是马蒂斯所强调的。“它应该饱满、有个性,还应受到极好的判断;并且应在平面上发挥作用;同时也应在深度上建立结构。”[5](P55)他还认为“色彩的解放应与绘画中其他的构成因素的解放相联系。……所有色彩象音乐和弦般共鸣合唱。”[5](P55)他把色彩从具体物象中抽离出来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其自由地为画面结构服务。《舞蹈》和《音乐》这两幅作品可以说是马蒂斯对美的更高秩序的追求的代表。据说,马蒂斯1905年在科利乌尔看见几个渔民和农夫在海滩上跳一种名叫“沙达那”的舞蹈,从而获得了《舞蹈》的构思。“沙达那”是一种正规的舞蹈,场面比较热烈。马蒂斯在作《舞蹈》时并没有根据现实的情状进行描绘,而是抽取舞蹈中内在的本质———生命与节奏。画面是五个携手绕圈的女性舞蹈人体,被处理在天、地两大色块的背景上。色彩极其节俭,仅仅三种颜色,背景用耀眼的绿色和蓝色组成,人则敷以土红色,具有朴实的幻想深度。一个个舞者被节奏化,或伸或曲,或高或低,如同音符在夸张、扭曲的人体姿态组成的曲线上跳跃;色彩的强度伴随着运动的节奏不停地变化着,因而造成视觉上的闪烁感。在这里,马蒂斯巧妙地避开了无序的热闹和火爆的场面,把人领入一个轻松和谐的天地。音乐的题材,是画家乐此不疲常常描绘的。传统艺术家往往把它描绘成日常所见的抒情的田园世界。马蒂斯则不然,心灵中回响的“音乐”才是他要表达的。《音乐》乍看给人一种呆板、僵滞的感觉。天地色彩平涂,五位男性人体均以正面展现,似乎没有联系,但深究画面,一种生动细腻的乐感便被唤现出来。背景虽用深浅不同的蓝、绿平涂,却被优美的弧线分割,构成舒缓的想象空间。人物仅施以土红色,朴素但极富个性。人物之间的呼应更为微妙,或立或坐、或奏或听,以身体的变化烘托出音乐的意境,韵味无穷。从这里可以看出,马蒂斯对《音乐》的解释完全不是根据现实,而是以一种美的更高秩序表现其内心深处独特的“艺术真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