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国古代是一个充满睿智和深沉文化的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并且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从哲学、文化、审美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强调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中国人民始终将自然视为至高的境界,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观念在古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将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与人文情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意境。

二、审美的内涵与表现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审美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虽然中国古代有“人文主义”的倾向,但审美并不仅仅局限于人的情感和美感。

相反,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包含了更加广泛和深邃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中,审美被视为一种道德追求。

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崇高的品格和情操,能够启迪人们的内心世界,传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因此,中国古代的艺术作品往往注重表现主题的高尚和精神的升华,而非单纯追求形式的美感。

三、“内圣外王”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有一种被称为“内圣外王”的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艺,还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修养。

只有修养内圣,才能外王治理社会,才能在艺术创作中达到卓越的境界。

四、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也是一种显著特征。

中国古代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多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规律和表现方式。

在中国古代的绘画中,以山水画最为著名。

山水画追求“以形写神”,通过山水的写意表现来抒发情感和思想,达到观者心灵的共鸣。

而在书法中,追求的是字体的美感和气质的传达。

音乐、舞蹈和戏曲则以动态的音响和舞台形式表现美感,通过声音、动作等手段来激发人们的情感。

五、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中国古代的艺术与美学观念中,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也是一种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在这个文化体系中,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一直被视为非常重要的元素。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和审美价值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包括了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建筑等等艺术门类。

在本文中,我将会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与审美价值。

一、艺术的定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被视为一种高贵的、精神的享受,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艺术可以在感性的层面上创造出美丽,让人感到愉悦、兴奋、快乐、感动、沉思等等不同的情感。

同时,艺术也能在理性的层面上,通过深刻地把握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激发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艺术有着许多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戏曲、文学、建筑等等。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和美学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传统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形式美、情感美和思想美。

形式美是指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和技法等方面的美感,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协调、音乐的旋律美、舞蹈的节奏感等等。

情感美是指艺术作品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情绪的美感,如画面的冷静、悲壮、浪漫、唯美,音乐的快乐、悲愤、激情、哀思等等。

思想美则是指艺术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生命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美感,如画面所体现的自然美、人文美、道德美等等。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艺术美学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如中庸之美、变化之美、含蓄之美、永恒之美等等。

中庸之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平衡、和谐、适度和稳健的美感,如中庸的色彩、构图、布局等等。

变化之美则是指艺术作品所追求的变化、变异、转化和变通的美感,如山水画中的云雾变幻、水墨画中的笔墨游走、古琴音乐中的起伏和变化等等。

含蓄之美是指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细腻、委婉、内蕴和暗示的美感,如唐诗中的婉约、宋词中的深情、元曲中的妙语等等。

永恒之美则是指艺术作品所追求的真实、纯粹和不朽的美感,如经典名著中的永恒主题、传世名画中的永恒情境、名曲名曲中的永恒旋律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传统,其中艺术与美学是其核心元素之一。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中蕴含的艺术与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非常丰富多元,从古代至今的漫长历程中,艺术与美学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中国的艺术与美学体现在陶瓷、绘画、音乐、舞蹈等各个方面。

例如,中国古代的陶瓷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艺术而闻名于世。

其次,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国画为代表,以其独特的构图和富含哲理的意境感动着无数人的心灵。

此外,中国的音乐和舞蹈也在演变中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艺术与美学的追求和热爱。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有一些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强调意境和象征性。

无论是绘画作品还是音乐作品,都注重通过感知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中国的艺术形式非常细腻。

例如,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追求墨色的疏密有致,以及线条的纵横交错。

此外,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乐器和音调也非常丰富多样,给人以美妙动听的感觉。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与自然和谐。

中国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始终与自然息息相关,尊重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人民心中的价值观。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倡导平和与内敛。

中国人民深信内敛与平和可以带来更好的生活品质,因此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中国传统艺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不仅有赏析的价值,也具有经济价值。

许多中国传统艺术品如书画、陶瓷等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市场价值,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其次,中国传统艺术与美学给现代人们提供了一种审美的参照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与美学深受人们喜爱,不论是在绘画艺术、音乐艺术还是舞蹈表演方面,都为现代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审美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和鉴赏的核心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中国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内在的审美情趣和思想内涵。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艺术家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形式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画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布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观者能够感受到画家的内心世界。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自然与和谐。

中国古代艺术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艺术作品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追求刻意的夸张和怪异,而是追求自然的表达和平衡的构图。

例如,在中国传统园林中,设计师注重利用自然的元素,如山水、花草、水池等,营造出一种和谐、宜人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重视审美的内涵和修养。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欣赏艺术作品需要有一定的修养和境界。

艺术家和观众都要通过修炼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需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细腻的感悟。

例如,在中国传统音乐中,音乐家需要通过长期的学习和练习,才能够将音乐作品演奏得准确、动人。

观众也需要有一定的音乐修养,才能够欣赏和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注重平衡和谐的表达方式。

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平衡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

艺术家通过形式和结构的安排来实现平衡和谐的效果。

例如,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设计师注重建筑的整体平衡和比例的协调,使建筑具有一种和谐、稳定的感觉。

同样,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画家注重构图的对称和布局的平衡,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审美观念。

在中国古代,艺术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

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理解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给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和感悟。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美学观念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与美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美学观念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对中国文化和人们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观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观念,并分析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观念的主要特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观念注重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

古代文人学士秉持着“文以载道”的理念,追求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

他们喜欢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注重情感的深刻表达。

例如,《红楼梦》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写作手法,展现了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引发读者的共鸣。

这种内心描写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观念关注情感世界的独特性。

二、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美学观念主张“内外合一”。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心与意、理性与感性的关系密切相连,人的内在情感和外在表现必须保持一致。

古代文人常以自然界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以达到内外合一的效果。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此外,中国古代美学观念还注重“以伦理感动”。

古代中国人强调个体与整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应该依循道德伦理,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这种观念可以在唐代杜牧的《秋夕》中找到,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贫困为背景,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反思,以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美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与美学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古代文学艺术观念强调情感体验和内心感受,使得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富有情感色彩,且具有鲜明的人文关怀。

这种关注情感和人性的文学创作传统流传至今,并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内外合一理念使得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与自然相互融合。

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都以自然为题材和灵感源泉,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

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以下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这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

艺术作品应当体现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和谐,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审美意趣的追求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审美意趣的追求。

它认为,艺术作品不仅要有美的形式,更要有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引导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

它认为,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品,艺术家应当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创造出自然美和人文美相融合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作品也应当符合自然规律,追求自然的真实和自然的美。

四、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追求和谐的审美价值。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体现出和谐、平衡、统一的美感,达到整体的完美和协调。

艺术家应当通过艺术表现出社会、自然、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传达出人类对和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五、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强调道德的审美标准。

它认为,艺术作品应当符合道德规范,传递出正义、善良、美好的价值观念。

艺术家应当通过自己的创作,引导观众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传递出正面的社会信息。

以上是关于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精神的章节划分及相关内容。

这些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标准。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美学鉴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以其独特的音色、旋律和节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情感与智慧,传承了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将从音乐的审美特点、文化融合以及艺术表达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鉴赏与文化内涵。

一、音乐的审美特点中国传统音乐以其独特的审美特点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表达情感。

它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如忧愁、喜悦、思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音色的变化。

它运用不同的乐器和演奏技巧,创造出丰富多样的音色,使音乐更具层次感和表现力。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的变化。

它以其独特的旋律构建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旋律风格,如南音、北音等。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注重节奏的变化。

它通过不同的节奏变化,展现了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二、文化融合的美学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融合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族音乐的特点。

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得以融合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乐风格,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藏族的唐卡等。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古代文学的精华。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词和散文被融入到音乐中,形成了音乐作品的文学性,使音乐更具诗意和意境。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哲学思想的智慧。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等,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使音乐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了民间艺术的元素。

民间艺术中的歌曲、舞蹈等元素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更加生动活泼,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三、艺术表达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艺术表达,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中国人对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体现在音乐中,如山水画的意境被融入到音乐中,使音乐具有了自然的韵律和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音乐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与体系构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与体系构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与体系构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不断交流,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尊重。

然而,这一美学体系不仅仅是一些鲜活的表象,更是一系列深刻的哲学内涵和文化传统。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体系构建,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1.1 和谐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和谐”,这一思想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哲学、文化和艺术中。

和谐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美感体验,更是一种哲学精神,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和谐关系。

从自然中寻找灵感,融合自然元素,使之与人类的审美认知形成一种协调、和谐的整体,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特征。

1.2 内在之美除了自然之美外,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还强调“内在之美”。

对于一个事物的美,不仅仅在于它的外在表象,更重要的在于它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崇尚内敛、深沉、含蓄的情感表达,而这种传统的美学思想中所包含的内在之美,正是这种内向性的文化特点的集中体现。

1.3 互动性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还强调互动性。

在中国文化中,艺术作品通常被视为一种沟通、互动工具。

不管是文人雅集中的诗歌作品,还是历代戏曲作品中的表演形式,都强调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种互动性的思想,不仅增强了艺术作品的社会参与性,也更能够使得观众与艺术家互相理解,达成情感上的沟通。

二、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体系构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内涵之丰富,是奠定其美学体系的重要基础。

而幽深的哲学思考、丰富的文学艺术表达、以及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则贯穿了整个唯美体系的构建过程。

下文将从不同层面,探讨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体系的构建。

2.1 经典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多经典文献如《易经》、《道德经》、《论语》等,都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正是这些经典文献,把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刻地融入到中国人的心灵与行为之中。

这些文献中所倡导的“和谐”、“中庸”、“自然”等思想,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精神与文化蕴涵中国古代艺术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具有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背景,其艺术思想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精神,具有美善统一、情理统一、认识与直觉统一、人与自然统一的和谐境界。

一、中国古代艺术的历史沿革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枝叶纷繁。

在一万多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制作石珠、骨附一类的装饰品。

他们不仅掌握了打磨、钻孔的技术,而且在新石器后期,陶器的大量制作促进了原始造型艺术的发展。

在出土的仰韶半坡彩陶上,绘制着狗、鱼、蛙、鸟等形象,马家窑彩陶则以图案化的几何文饰为主。

这些一方面开了中华雕塑的先河,另一方面,也成了绘画艺术的滥觞。

和原始绘画、原始雕塑齐头并进的是原始歌舞。

原始歌舞是与艺术礼仪、图腾崇拜联系在一起的,它除了音乐之外,还包含着舞蹈乃至戏曲等表演艺术的萌芽。

商、周直至战国,中华艺术逐渐摆脱实用性,慢慢显示出更为独立的审美价值,这首先表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兼含雕塑与工艺美术的因素,殷商后期及西周前期的制品尤为明显,早期书法艺术也发展起来。

甲骨文之类尚属全然的天意所得,而钟、鼎上的金文则开始具有了装饰性,至东周便有意识地追求美的书法了,篆刻艺术亦随之诞生。

绘画在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帛画、壁画、漆画、雕饰画都发展起来,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这时期,音乐的发展更为惊人,至西周后期,史书所载乐器已达数十种。

以编钟与建鼓为主的大型钟鼓乐队兴起于西周,大盛于春秋战国。

商周时代已有了庞大的建筑群,庙堂、宫室大多为“四阿重屋”形式,即四陡形的重檐建筑,中国建筑的基本造型与布局已经形成,以木建筑为主的特色也显现出来。

至春秋战国时期,以华美为目的的建筑大量出现,吴王夫差筑姑苏台用十余年时间,晋灵公搜刮民财装饰宫室台榭。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时,在咸阳修造了巨大建筑群“阿房宫”,仅一个殿堂就“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掌旗”。

整体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自秦汉以迄隋唐,是中华艺术兼收并蓄,发展壮大的辉煌阶段。

秦代艺术的代表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的兵马俑,汉代则以工艺美术见长。

这个时期,华夏各族的联系加强了,文化艺术互相影响交流,丰富了中华艺术的内容。

如汉代音乐相当发达,汉武帝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乐府。

在乐府中,来自各地的民间音乐与西北、西南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交流与提高。

张骞出使西域引进了胡笳、短箫、箜篌、琵琶、横笛等乐器。

北方少数民族以角、笳、鼓为主的鼓吹乐也传人中原,成为军旅与宴飨的重要乐器。

而汉族的编钟、编磬等乐器也传入少数民族地区。

在各族的共同参与下,中华音乐在汉代呈现出繁荣的气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的兴盛,外来艺术与华夏艺术的交融更趋繁荣。

这首先表现在雕塑与绘画上。

新疆赫色尔石窟的壁画、甘肃麦积山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的雕塑,都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也表现出中外文化的合璧特色。

由于儒家正统地位的削弱,士人的主体意识强化,这个时期艺术也表现出异于秦汉的审美追求。

绘画中的山水作品、书法中的行草、乐论中的《声无哀乐论》等,都以自然超俗的倾向有别于两汉的华美人世的艺术品格。

由隋入唐,中华艺术进入了全面繁荣的黄金时代。

这特别表现在绘画与音乐方面。

唐代画坛名家辈出,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各有擅长;而中国画的画种也有重大发展:人物画、山水画、动物花鸟画,皆有超越前代的成就。

唐代音乐的成就集中表现在大曲的演奏上。

大曲是伴有歌舞的大型器乐套曲,所用乐器近三十种。

乐曲内部结构相当复杂,代表作如《霓裳羽衣曲》。

此外,琵琶、古琴等乐器演奏中名家辈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唐代书法、雕塑、建筑、工艺、舞蹈等也都有辉煌的成就。

欧、褚,颜、柳以及张旭、怀索的墨迹,昭陵的石刻,龙门石窟的大佛,长安的宫殿,誉满中外的唐三彩等等,永远保持了艺术的魅力。

自中唐开始,中国文化的走向发生了重大变化。

随着整个封建制度由成熟而衰落的步伐,文化建设也由兼收并蓄、发扬蹈厉的进取态势转而成为雅俗分流、精美圆熟的成熟而保守。

一些艺术门类随市民文化的兴起而发展繁荣起来,如戏曲、曲艺;如雕塑舞蹈;而多数艺术门类则沿袭着传统的方向,在精细、深刻方面有程度不同的发展。

五代以迄宋元,山水画一枝独秀。

五代画家荆浩提出了山水画的“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强调画面上要表现大自然的内在精神。

而后,山水画逐渐成为花坛的主要题材,取代了六朝隋唐人物画的地位。

两宋山水画名家辈出,董源、范宽、巨然、米芾、马远、夏圭等,或画山河雄壮,或绘江南烟雨,取材、笔法、韵味各具特色。

元代山水画以“元四家”为代表,即黄公望、王蒙、吴镇,倪瓒。

他们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写实,而以个人灵性的抒发为主。

花鸟画也有相当大的发展,出现了黄签、黄居等影响久远的人物。

元初赵孟頫,则以其深深的文化素养,以及在诗词、书法等多方面的造诣,使他的画意蕴丰富,成为宋元“文人画”的代表。

表演艺术的勃兴是宋元文艺的头等大事。

这与日益繁荣的城市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市民阶层直接相关。

戏曲由宋杂剧、宋南戏而发展形成了高度成熟的元杂剧及元、明南戏,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高则诚等伟大剧作家及珠帘秀等一批表演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大量杰作。

与此同时,说唱艺术也相当繁荣,唱赚、说活、诸宫调等多种形式的演出在城市以及乡镇广泛流行。

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是曲艺上不可多得的名作。

戏曲、曲艺的繁荣也直接影响到音乐。

宋元两代的乐坛除对传统的宫庭音乐有所加工外,主要的趋向是走向民间。

戏曲发展到明清又出了两次高潮,一次是明中叶至清初的昆曲大繁荣;一次是清末民初的京戏兴起。

前者特别表现于戏曲文学与戏曲理论方面。

汤显祖的《牡丹亭》、李玉的《清忠谱》、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结构谨严、意蕴深刻、唱白优美的不朽之作;王骥德的《曲律》、李渔的《闲情偶寄》是很有价值的戏曲理论。

后者则表现为表演名家辈出,形成了多流派争妍的局面。

说唱艺术在清末民初也有较快发展。

绘画、书法、篆刻在明清都呈流派纷繁之势。

绘画方面主要是画院派与非画院派之分,其中又掺杂了地域、师承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又有所谓南宗、北宗之别,浙派、吴派之别,还有“四大高僧”、“江左四王”、“扬州八怪”、“常州画派”等等。

山水画虽有名家,总体水平行未超过宋元。

花鸟画在向水墨写意方向发展而有所创新,徐渭、八大山人、郑板桥等人艺术个性十分突出。

明清两代建筑、园林艺术有长足的进步。

故官、天坛堪称建筑史上的杰作,苏州的名园、以及颐和园、圆明园、避暑山庄等,都体现了设计者高明的审美情趣与布置能力。

丰富多彩、源远流长的中华艺术虽自晚清以来迭遭劫难,但其内在的生命力与中华民族的生机紧密相联而不曾断绝,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必将与整个中华文化一起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寻找扬弃传统、跃向新高度的有利契机。

二、中国古代艺术的文化背景如上所述,几千年的中华艺术史展现出了令人目不暇接的丰盛奇观,门类之多、风格之繁、流派之富、令人叹为观止。

然驭繁以简、从审美理想、美学精神可以概括为充实与空灵两翼。

孟子讲“充实之谓美”。

庄子讲“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者谓之至人”,“(至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

”一强调充实,二强调空灵,这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体现于对艺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看法中,体现于写实与抒情的不同创作倾向中,体现于对传统的不同态度中,更体现于对艺术风格的不同追求中。

以绘画论,自王维、苏轼而至于徐渭、八大山人的文人画,标举“逸笔”,主导倾向是追求空灵之美,借以抒写性灵,而李思训的金碧山水、宋元明清的院体画则相形之下很充实。

以书法言,颜真卿的字是充实的,而张旭、怀索则空灵飞动,不可羁络。

以戏曲论,汤显祖之作以空灵见长,吴江派则显得质实些。

秦兵马俑、曾侯乙墓编钟,乃至故宫的殿宇、昭陵的石刻,都洋溢着充实美;而苏州园林、戏曲表演、唐人舞蹈,则蕴含着空灵美。

诚然,充实与空灵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分类法则,在更多的情况中,二者是互融互渗、相辅相成的。

但主导的倾向仍会表现出来。

而这两种倾向的背后正是支撑中国文化的两大体质——儒与道,所表现的正是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的两种常见的心态。

孟子所论代表了儒家的文艺观。

儒家主张以礼乐治国,孔子、荀子行都对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反复予以强调。

孔子认为,君臣同听音乐便可“和敬”,乡邻、亲族同听音乐便可“和顺”,家庭中同听音乐使会“和亲”,总之,音乐的价值在于“和合君臣父子,附亲万民”。

荀子则认为音乐是统治者教化百姓、“移风易俗”最有效力的工具。

按照这种文艺观,美必须与真、善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同时,艺术所表现的又应该是儒家济民匡时的理想与儒者的理想人格。

于是,在创作思想上,写实重于奇想,厚重优于轻灵,质朴美于华丽;雅乐、雅诗与周南、召南、杜诗、韩文、颜字等皆被尊为楷模。

庄子所论反映了道家的人生观,也代表了受道家影响的文艺观。

道家主张超越具体的社会与人生,主张返归自然,追求不加矫饰的至美与至乐。

这样的人生理想对于封建专制下的知识分子有很大吸引力。

当他们仕途受挫时,便产生了逃避社会政治的心理,道家思想自然成为其精神支柱。

而专心于艺术创作者又以失意文人居多,故创作中重自我抒发,重自由表现,重精神境界便成为中华艺术鲜明的特色,风格情调偏于空灵。

对于大多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儒与道的影响是同时存在的,共同构筑起他们的文化心理结构及文化艺术的理想与趣味。

儒使他们倾向于服从规范,拥抱人生;道使他们倾向于向往自由,超越现实。

而两者又是融汇杂糅,相互补充的,可以说,中华艺术是在儒道互补的文化土壤上形成自己特色的。

三、中国古代艺术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艺术思想产生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深厚的历史文化基础。

数千年来,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统—的和持续的传统,深深渗透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意识、趣味、好尚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无可否认的重要地位。

其基本特征如下:(—)美与善的统—中国艺术思想历来强调艺术在伦理道德上的感染作用,表现在理论上,便是高度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通观整个中国艺术思想史,美善统一始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不同的艺术思潮中,对善的实质、内容的理解,以及美善如何获得统一的看法有所不同,在儒家美学中这一点最为清楚。

尽管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十分注意美同感官愉悦、情感满足的重要联系,并不否定这种联系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但它同时强调这种联系必须符合伦理道德的善。

由于中国美学强调美与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并力求要实现这种统一,这就使得中国美学经常把审美同人的高尚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严格地把纯粹的官能享受排除在审美之外,认为把两者混同起来是错误的、有害的。

中国艺术思想要求作品具有纯洁高尚的道德感,注意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沉溺于低级无聊的官能享受,这也是中国美学史“文”与“质”、“文”与“道”、“华”与“实”、“丽以淫”与“丽以则”等等的关系问题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提出来加以讨论的根本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