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
传统文化美学

传统文化美学传统文化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园林、服饰、礼仪等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传统文化美学的几个方面。
1. 绘画美学:传统绘画美学强调意境、笔墨、构图和表现手法。
它注重画家的内心境界和情感表达,追求以简化的线条和墨色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气韵。
传统绘画美学中常见的元素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书法等,它们以自然界的景物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表达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2. 音乐美学:传统音乐美学注重和谐、平衡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融合,追求以音乐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音乐美学中常见的乐器包括古筝、琵琶、二胡等,这些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技巧,传递出深厚的情感和思想。
3. 舞蹈美学:传统舞蹈美学强调舞者的身体语言和动作的优雅和谐。
它注重舞者的身体力量和灵活性,通过舞姿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传统舞蹈美学中常见的舞蹈形式包括京剧、民间舞蹈、宫廷舞蹈等,它们以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和服饰风格,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 建筑美学:传统建筑美学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它强调建筑的比例、形式和结构,追求建筑的均衡和谐。
传统建筑美学中常见的建筑形式包括宫殿、庙宇、园林等,它们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5. 礼仪美学:传统礼仪美学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尊重。
它强调礼仪的规范和仪式感,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传统礼仪美学中常见的礼仪形式包括拜年、婚礼、葬礼等,它们以其独特的仪式和礼仪流程,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尊重。
总之,传统文化美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通过对传统文化美学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古代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美的认识、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
古代美学思想的总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是天人合一的表达:古代美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美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人要通过感知和模仿自然界的美来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协调与完美。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2. 美在于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美的内在涵养和道德品质,将美与善、美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修养,才能真正体现出美的价值。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美在于整体和谐统一:古代美学思想重视整体和谐的价值观,认为美体现在整体中的和谐统一,注重独立个体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
这种观点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绘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4. 美在于内涵与意境的深远: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对内涵和意境的追求,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表面形式,更在于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人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的意境与隐喻多为此类思想的表现。
5. 美在于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古代美学思想赋予了人们主体参与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地位,认为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因此,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主体性和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6. 美在于经验与实践的积累:古代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理论的产物,而是通过多样的经验和实践积累而成。
齐梁《艺苑卮言》中提到“不悟极竟,不能成妙”,强调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和才华。
综上所述,古代美学思想是一种综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它强调了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整体和谐以及深远的内涵与意境。
同时,它也强调了人们主体参与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经验与实践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

浅谈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民族美术文化的典范,以线造型,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对现代绘画发展的推动意义深远。
中国古代绘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凝聚了佛教、儒教、道教等思想的精髓,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美学思想1.以线造型自从先民们学会用火技术后,人类进入到了新时器时代。
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陶器,在历史上繁荣了三千多年的彩陶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第一颗璀璨的明珠,也为世界艺术史谱写了一页绚丽的篇章。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今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彩陶。
器罐上的彩绘纹样除了几何纹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
这些纹饰全用粗犷线条绘制,颜色单一,多为黑色。
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盆底是一圈排列整齐的线条,盆的上部描绘了许多人手拉手跳舞的形象。
人的手臂和腿都是用直线画出来的,人物无细节刻画,但其形象却古朴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也是最早描绘人物形象的陶器。
随着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在生产劳动中的发现,人们学会了铸造青铜器,进而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物延续了彩陶的二方连续纹样,而多以单独纹样为主体。
其中以表现“狰狞美”的饕餮纹为代表,这多为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正面形象。
纹饰也用线条表现,粗细搭配,线条布局疏密得当,韵味十足。
这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由于中国绘画最初多为宗教祭祀服务,人物形体有表现巫术舞蹈的,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于是形体变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体现了线条的流动,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韵味。
可是有些线条并不是客观实在的线条,而是画家构思要求的一种节奏联系,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同时在深层次上表现了事物内部的节奏。
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是于一九四九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及其渊源——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儒道思想在当代

艺术与哲学同属于精神文化,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
哲学通过对美学思想的影响,进而影响艺术的审美标准和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基石,任何民族在各时代的艺术都根植于本民族的哲学思想。
而艺术通过自身的特殊方式传播和体现着一定的哲学思想。
黑格尔将美学称为“艺术哲学”,明确指出美学在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媒介作用。
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中国绘画艺术正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根植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没有中国古老的哲学思想,文化艺术将失去其内在的精神性。
尤其是在传统绘画艺术史上,文人画家在其作品中始终贯穿着自己所认同的哲学思想,赋予其作品精神与格调。
要了解中国绘画艺术,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美与艺术范畴,而应将艺术与哲学思想相结合,探究其精神内涵。
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它们是中国文化艺术的主要思想来源,尤其是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最为深远和直接,促进传统绘画从审美方式、审美趣味到表达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因此,儒道思想构成了中国美学思想的主体,两者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形成了中国绘画美学思想的丰富性、整体性和独特性。
儒道思想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样,曾经一度被忽视和排斥。
但随着社会和人们思想的发展,人们对哲学和艺术的态度更加包容,因此,儒道思想及其载体之一——绘画艺术又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并在当代社会主义人文价值观的主旨下找到契合点,使其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中国古代绘画美学观为基点,从它的主要思想源泉——儒道思想的美学观探究其形成的源头,分析哲学思想与绘画艺术对于人们精神意识、价值观的影响,找到两者与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契合点,重新审视传统思想与美学观对于当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启迪作用和儒道思想在当今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观的渊源——儒道思想哲学家罗素说,要了解一个时代或者民族,必须首先了解其哲学。
哲学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艺术则是人们知识与情感、理想与意识的综合心理产物,是人们精神世界的外化。
中国画的艺术审美特征

中国绘画有数千年的历史,古人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成就了很多绘画理论著作和绘画技巧,这也给中国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审美特征和创造美的源泉。
中国绘画以谢赫“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来奠定绘画的理论基础,其中“气韵生动”是中国绘画中极为重视的理论。
自然景物是真实的存在,从对象化中间独立出来,但所表达的是一种虚的气韵,是流动的精神心境。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为妙境”,中国画以笔墨、形式、点线、虚实的情景交融,形成心灵与自然合一的心境才是艺术美学最为灵动的审美[1]。
一、中国画的线条之流动中国画不同于西方艺术,是一种线性艺术,更多是线条支撑起来的,对比西方油画可以看出,西方油画用颜色的碰撞形成自然线条,注重对立体感的表达,而中国画的线条是故意描画,故意强调,在平面感的基础上更为纯粹,更为概括,更为提炼,注重线条语言的塑造,复杂景象中的取舍和裁剪,线性绘画有着背景留白、突出画面主体的特点[2]。
人物画的线条,被中国绘画理论家总结为“十八描”。
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的局部线条就是高古游丝描,以流动之美的线条刻画衣服纹理和形体,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以线来表现性格与姿态,有着自己生命的情调,与西方立体描摹有很大不同。
谢赫“六法”中的第一个“气韵生动”,“气韵”是指具有律动感,有韵律和节奏感,“生动”是鲜活、热烈、有生气的,画中的“气韵生动”更多是流动、写意、飞舞的生动,有着生命的节奏韵律感,不仅是中国画的绘画理论,更是一个美学的范畴。
线条的描绘到了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发展得更加成熟生动,例如北宋范宽的山水画《溪山行旅图》里面奇石的线条表现形式与之前有所不同,其以各种类型抽象的点和具有象征性的线条进行描绘,使画面有种苍茫蓬勃之大气。
中国画的线条离不开中国的笔墨,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技法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线条在书法中也可以找到对应的参考。
由于对物象刻画的感受契合了特殊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条更多追求真、美,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和审美精神。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
中国艺术的中和之美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
它强调的是一种平衡、和谐、适度的美,注重各种因素的协调统一,不过分也无不及。
这种中和之美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有广泛体现。
例如,中国古代绘画注重画面的构图和气韵,追求笔墨的浓淡相宜、线条的流畅自然,以及色彩的和谐统一。
书法艺术也讲究笔画的匀称、结构的平稳,以及气韵的生动。
古代建筑艺术则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比例,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协调。
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也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中。
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有深远影响,强调文艺应当服务于社会教化,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这种思想体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追求一种中和之美,既要表达情感,又要适度节制,既要追求形式美,又要注重内容深度。
在现代社会,中和之美的审美理念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艺术创新的同时,也要注重艺术的和谐与美感,避免走向极端和偏激。
同时,中和之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

探析中国画的意境之美中国画主要是采取多种表现手法和不同的笔、墨、色彩来描绘事物,追求一种意境美,促使观赏者产生共鸣。
本文从意境美的特点切入,着重探讨了中国画意境美的具体特征。
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哲学思维和美学思想于一身的中国画,其在创作过程中所使用的材料和呈现形式都与西方艺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是一种拥有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
中国画中的意境美就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一种重要的概念,更是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至高的审美准则[1]。
中国画家通过使用特有的笔墨语言来向世人展示中国画的意境美,从而更好地将中国画的独特之处展现出来。
意境美是中国画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画的灵魂所在。
一、意境美的特点(一)意境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所谓“虚实相生”主要指的是无画处皆能自成妙境。
所谓“意境”则主要指的是从形象、意象产生的无所止尽的意味,具体涉及人、景、事物等内容,从而以画面、形体、声音、镜头和文字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意境的抽象X 主要是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方式来引发人们展开无限的想象,从而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从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通常意境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谓“大象无形”。
我们在中国画中所看到的“留白”,并不是画作多余的部分,而恰是中国画的精妙之处,需要我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思考。
中国画中的朦胧美为中国画增添了独特的魅力,让中国画更值得人们进行仔细推敲。
例如,唐朝著名的田园诗人王维所创造的水墨画,其大多描绘的是山林小景。
他的水墨山水画中的田园风光看上去比较平淡,却展示出一种意境,让人们能够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境,深入其中去感受如诗如画的天地[2]。
人们在观看他的水墨山水画时,仿佛能够听到画面中放牛娃的笛声和儿童的嬉笑声,真正形成身在其中而若有若无的情感,这里所体现的正是意境那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
(二)意境是一种有限而又无限的超越美中国画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对有限的人、景、物认真刻画、描写表现出来的。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

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中国绘画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深入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的美学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展开论述。
一、历史渊源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5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绘画艺术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从古代壁画到纸张的广泛使用,再到现代数字绘画的兴起,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
二、审美观念与表现形式中国绘画艺术注重以意境表现美感,追求“写意”的表现方式。
中国画家往往通过细腻的线条和丰富的笔法,以及深邃的色彩表达情感和意境。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绘画强调“留白”,追求虚实结合,留白之处反而能够体现画面的意境和美感。
三、绘画与文化传承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诗、书、礼等其他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绘画作品常常与诗意结合,形成了独特的“诗画”文化。
通过绘画,艺术家可以传承和传播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传达深刻的人生哲理。
四、民族特色与国际影响中国绘画艺术以其独有的审美风格和独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
自古以来,中国的山水画、花鸟画等都受到了世界各地艺术家的推崇。
如今,中国绘画家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展现了强大的创作力量和艺术魅力。
五、当代创新与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绘画艺术也开始融合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呈现出了更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如数字化绘画、油画等新兴形式的出现使艺术家们的创作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综上所述,中国绘画艺术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通过对中国绘画艺术的认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在当代,中国绘画艺术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为世界艺术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绘画的美学思想
【摘要】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门艺术。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民族美术文化的典范,以线造型,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等美学思想对现代绘画发展的推动意义深远。
中国古代绘画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作上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凝聚了佛教、儒教、道教等思想的精髓,表达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关键词】中国;古代绘画;骨法用笔;气韵生动;美学思想
1.以线造型
自从先民们学会用火技术后,人类进入到了新时器时代。
在我国,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制作陶器,在历史上繁荣了三千多年的彩陶艺术是我国民族艺术宝库中第一颗璀璨的明珠,也为世界艺术史谱写了一页绚丽的篇章。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今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彩陶。
器罐上的彩绘纹样除了几何纹外,还有人面、鱼、鹿等形象。
这些纹饰全用粗犷线条绘制,颜色单一,多为黑色。
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是青海大通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其盆底是一圈排列整齐的线条,盆的上部描绘了许多人手拉手跳舞的形象。
人的手臂和腿都是用直线画出来的,人物无细节刻画,但其形象却古朴自然,生动活泼,充满了趣味,也是最早描绘人物形象的陶器。
随着古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在生产劳动中的发现,人们学会了铸造青铜器,进而进入了青铜时代。
青铜器物延续了彩陶的二方连
续纹样,而多以单独纹样为主体。
其中以表现“狰狞美”的饕餮纹为代表,这多为一些夸张了的或幻想中的动物头部正面形象。
纹饰也用线条表现,粗细搭配,线条布局疏密得当,韵味十足。
这说明中国艺术的形象的组织是线纹。
由于中国绘画最初多为宗教祭祀服务,人物形体有表现巫术舞蹈的,强调了节奏和韵律,于是形体变化为飞动的线条,着重体现了线条的流动,使得中国的绘画带有舞蹈的韵味。
可是有些线条并不是客观实在的线条,而是画家构思要求的一种节奏联系,这使得人物形象更加完美,同时在深层次上表现了事物内部的节奏。
我国现存最早的绘画是于一九四九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战国时期的《人物龙凤帛画》。
此画是墓主人用以祈祷“引魂升天”之物,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细腰女子左侧而立,这与历史记载“楚王爱细腰”的审美风尚相吻合。
这样一幅表现了战国时代精神的传世杰作,含义丰富,仅用了单纯的线条勾描。
中国绘画从发端开始便采用了线条来作为造型的基础,随着朝代的更迭,这种形式并没有被更替或取代。
相反,我们的祖先不断创新,不断完善,才有了中国绘画独特的线条魅力。
2.气韵生动
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发展,从而出现了新的绘画内容。
汉代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动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争使人们生活贫苦。
面对政局的险恶,礼法的虚伪,
文人士大夫们大多崇尚老庄,清淡之风弥漫。
佛教的发展和“玄学”的兴起,对文学和艺术都有极深刻的影响。
东晋的顾恺之的佛画就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传神的特点,他还提出了“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之中”的观点。
由此看来,当时的人物画已经开始注重气韵,注重人物精神气质的描写。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论”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是在传统绘画实践的基础上总结提出来的。
“六法”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气韵生动”乃六法之本,其他五法则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条件。
何谓气韵?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宇宙中吹动万物的“气”的节奏。
绘画有了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不仅仅绘画如此,中国的建筑和园林艺术都潜藏着音乐感——即带有“韵”味。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为达到气韵生动,艺术家只有通过对对象的外貌描写进而去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做到塑造出高于形体美的内在精神美的形象。
这就要求创作者平时就要注意积累生活经验,以备迁想时可以随时运用。
这一理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得到更深刻的发挥,成为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
3.骨法用笔
谈到“骨法”,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古代人的书写工具——毛笔。
当我们看到历代名家的作品时忍不住要感慨:一杆软笔竟能写出如此遒劲的线条。
在绘画中,“骨法”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形象和色彩有其内部的核心,这种是形象的“骨”。
画一条鱼,要使人透过肉质,感到它有“骨”。
“骨”是生命与行动的支撑点,是一种坚定的力量,表现了内部形象坚固的组织,因此“骨”也反映了创作者主观的感受,表现了艺术家主观的情感态度。
所以,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划,打破了虚实,留下了笔迹,不仅流出人心之美,而且流出了万象之美。
同样,“骨”亦此,它不仅是对象内部核心的把握,同时也包括着艺术家对于人物与事件的评价。
第二,“骨”的表现要依赖于“用笔”。
线条需沉稳静定,有“骨”的支撑,忌飘忽浮滑。
中国书法家用中锋行笔,背对阳光一看,便能看到字的每笔画中有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这样产生了立体感,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觉中国画历来以骨为质,讲究气、神,这是中国画的基本特征。
笔和墨永远相依为用,两者谁也离不开谁,只有两者结合,才有骨,才能谓之为中国画。
4.文人禅境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儒﹑佛﹑道三教相互参化,最终架构成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三根支柱。
儒家把艺术创作宗旨列为“成教化,助人伦”,带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
经过一千多年的相互竞争,最终以道家的审美理想削弱了儒家的功利性,成为文人雅士陶冶性情,抒发斗志的手段。
王维被看成文人画的鼻祖。
他是中国画坛上最早将禅的思想和禅的意境学说带入山水画中的。
他大力倡导“水墨为上”,艺术家
们通过水与墨的调和,再配以“干破湿”、“浓破淡”等技法,将天地之气,氤氲得淋漓尽致,让欣赏者仿佛看到了作者作画时那种超然物外、淡泊清远的忘我状态。
这种将客观物象与画家主观渗透后提取出来的形象,通过二者的有机熔合,铸成一个理想中的艺术境界。
这境界有诗的蕴味,也有音乐的节奏,这就是画家在创作中的最高艺术追求。
文人画多以山水为题材,文人画家们用他们整个身心去感受天宇间阴阳二气所构成的生命律动,在静观默思中进入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当我们在欣赏这些留存的作品时,我们便获得了如观‘镜中花,水中月’的美感。
这些作品荡尽污浊,扫尽尘氛,在一派晶莹透彻的世界中充溢着勃勃生机和脉脉灵气。
”①传统绘画中这种“空灵”美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这种以禅入画的追求成就了中国绘画艺术另一番别样的风貌。
道家思想对传统绘画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它影响了艺术家的宇宙意识,人生观念等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道家思想的影响仅是一个方面而已。
道家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它会使人抱有虚无主义的态度,但是我们不能质疑,在历史的各个特定时期,它为民族的审美理想开拓了广阔的领域,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财富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丰厚资本。
我们应该传承古人优秀传统,创造光辉多彩的民族艺术的美好的未来。
注释:
①详见《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重庆出版社,1996:
61.
【参考文献】
[1]黄宗贤.中国美术史纲要[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邓福星.艺术美学文选——1979-1989[m].重庆出版社,1996.
[3]王斐.心哉美矣[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4]谢稚柳.中国古代书画研究十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