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其中包含丰富的美学思想。
美学作为研究美的本质和规律的学科,对于人们认识美、追求美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本文将着重探讨中国哲学中的美学思想,并分析其在不同哲学流派中的体现。
一、儒家美学思想儒家强调道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在美学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孔子强调“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为人处世视为实现美的重要途径。
通过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人们能够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
儒家还强调和谐与和美的追求。
孔子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和谐的追求,儒家赋予了美的意义。
儒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的自然修养和宇宙间的统一,这体现了儒家美学思想中“和”的价值。
二、道家美学思想道家追求超越现实世界的真理和美。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认为人应该追求与自然合道,以自然包容的态度感知世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家还认为,美在于自然的流动和变化中。
正如道家典籍《道德经》中所言:“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道家美学思想中的美,强调自然的无为而美,强调宇宙万物自我生长、自我变化的美。
三、墨家美学思想墨家重视实用主义,并强调公平、公正和慈爱。
墨子认为以实际利益或功利为出发点,考虑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和个体的福祉,才是美的真谛。
墨家美学思想中的美,是通过追求实用和平等来实现的。
四、法家美学思想法家追求秩序和法律的美。
法家将秩序和法律视为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建立严明的法律和有效的组织结构,法家提倡通过行为的规范和合理的制度来实现美的追求。
五、境界美学思想境界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境界美学追求思想、情感和境界的升华。
境界美学在中国文人墨客中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们通过诗词、绘画等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追求。
新儒家学者李长之提出“大美学”的理念,即通过追求道德美、社会美和人生美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李长之主张,只有在个体追求美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和谐美的实现。
中国美学简介

中国美学简介中国美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美的理论和审美观念的总称,它以“中庸之道”为核心,强调和谐、均衡、内敛的审美追求。
中国美学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国古代哲学、文化、艺术密切相关,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
中国美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合一”。
这一理念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内心的平衡与宁静。
在中国美学中,自然景观被视为一种美的体验,通过欣赏自然景色,人们可以感受到宇宙的力量和秩序。
中国园林艺术就是体现了这一理念,将自然景观与人工建筑融为一体,营造出和谐美丽的环境。
中国美学还强调“因势利导”。
这一思想认为艺术创作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中国书画艺术中的“随机应变”就是基于这一思想而产生的,画家在创作时根据笔墨、纸张的特性,灵活运用各种技法,以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
中国美学中的审美观念强调内在美。
中国人认为,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装饰和表面的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品质和修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美”就是一种内在的美,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在中国文人墨客的审美观念中,才情、情感、品德等内在品质都是评价一个人美与否的重要标准。
中国美学还注重平衡和谐。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反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构成,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才能达到和谐的状态。
中国艺术中的构图、色彩、音乐等元素也都追求平衡和谐,以产生美的效果。
中国美学注重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发扬。
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悠久,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
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使得中国美学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中国,有很多艺术家在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其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和观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中国人崇尚自然、追求和谐、注重内涵,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美学的精神。
中国美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哲学思想,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

论中国古代三大美学思潮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美学思潮。
在这些思潮中,有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美学思潮,它们分别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
这三大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一环。
儒家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道德,提倡“仁爱”、“中庸”等价值观念。
儒家美学追求的是人的完善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在儒家美学中,注重礼仪和文化传统,追求审美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境界。
儒家美学强调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要求,塑造了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
道家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另一个独特分支。
道家强调自然和谐与自由无拘束的境界。
道家美学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道”的境界和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在道家美学中,强调的是个体的自由和超脱,倡导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淡泊。
道家美学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通过顺应自然和追求心灵的自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理念。
佛教美学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强调解脱和慈悲,注重超越尘世的境界。
佛教美学追求的是超验的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在佛教美学中,注重的是修行和悟性的培养,追求超越物质世界和个体欲望的境界。
佛教美学的核心思想是“舍弃”,通过放下欲望和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
这三大美学思潮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丰富多样的审美传统。
儒家美学注重社会伦理和人的修养,道家美学强调自然和个体的超越,佛教美学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它们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内心的宁静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潮丰富多样,其中的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佛教美学是三大重要思潮。
它们分别强调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自然和个体的超越、内心的宁静和解脱。
这些美学思潮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

古代美学思想总结观点是什么古代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对美的认识、审美经验和艺术实践等多个方面。
古代美学思想的总结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美是天人合一的表达:古代美学思想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认为美是天地万物的本性,人要通过感知和模仿自然界的美来达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协调与完美。
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念。
2. 美在于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古代美学思想强调美的内在涵养和道德品质,将美与善、美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
只有具备高尚的品格和修养,才能真正体现出美的价值。
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3. 美在于整体和谐统一:古代美学思想重视整体和谐的价值观,认为美体现在整体中的和谐统一,注重独立个体和整个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
这种观点在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绘画中得到充分展现。
4. 美在于内涵与意境的深远: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对内涵和意境的追求,认为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表面形式,更在于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和感染力。
中国传统文人画、诗词等艺术形式中的意境与隐喻多为此类思想的表现。
5. 美在于审美体验与艺术欣赏:古代美学思想赋予了人们主体参与和审美体验的重要地位,认为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
因此,古代美学思想注重审美的主体性和与艺术作品的互动。
6. 美在于经验与实践的积累:古代美学思想认为美不是理论的产物,而是通过多样的经验和实践积累而成。
齐梁《艺苑卮言》中提到“不悟极竟,不能成妙”,强调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的经验和才华。
综上所述,古代美学思想是一种综合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的综合体,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
它强调了美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注重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关注整体和谐以及深远的内涵与意境。
同时,它也强调了人们主体参与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以及通过经验与实践进行艺术创作与欣赏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美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他们的生活、情感、理念、行为和人格的反映。
这种美学思想不仅与当代的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对于我们认识古代文化和发展当代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自然美与人文美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主要包括自然美和人文美。
自然美在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然美是指大自然界中生命、美、智慧、和谐等元素所构成的美学对象。
古代文人对自然美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感悟。
他们看到自然界中的风景、物象、声音、气息、色彩和形态,就感受到了天地万物之美,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美学理念。
人文美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文人们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自然美融入人文美中。
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美是人的生命、意志、感情、思想、精神和文化的集中体现。
人文美秉持着关爱和尊重生命的态度,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讴歌人类的智慧、善意和美好精神。
人文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二、道、物、情道、物、情是中国古代文人美学思想的三个关键要素。
道是指宇宙间的真理,是古代文人思想体系中的核心。
道贯穿着自然现象和宇宙规律,如水、火、风、山、河流等。
文人们通过对自然规律和人类生活中的情感和道德价值的探索,揭示了生命的真谛,挖掘了人类的内在美。
物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包括动物、植物、石、金、水、泥、木等。
文人们以自然物体为创作的来源,大量体现自然美的表现和精神内涵。
情是指人类的情感、思维和精神状态。
情绪的变化是人类的自然属性,文人们把这种自然性与文化的因素相结合,把个人情感的升华提升到宏大科学、宇宙哲学和人类道德原则等高度。
在情感与美感之间建立关联,强调美感在情感中的主导作用。
三、艺术与人生中国古代文人的美学思想与生活、修养、人生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之一。
古代文人对艺术有着别具一格的理解,他们认为艺术的本质不在于娱乐和娱乐性的产物,而是关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古代:在古代中国,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上。
诗歌、音乐、绘画和书法被认为是表达情感和理解自然的重要方式。
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质朴和内在的美感,追求与天地和谐相处的境界。
代表性的文人有李白、王维和苏轼等。
2.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诗词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美学研究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重要课题之一、文人提出了一系列美学理论,如唐代韩愈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代欧阳修的“雅正论”等。
此时,中国美学思想进一步完善和系统化。
3.元明时期:在元明时期,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戏剧美学的理论。
南戏的发展使得戏曲美学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陈理、马致远、李时中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戏剧创作、表演和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化和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清代:清代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在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传统上。
清代文人倡导诗文应该回归于质朴和自然的表达方式,强调情感和思想的真挚与深邃。
其中代表性的文人有袁枚、郑板桥和纳兰性德等。
5.近代:进入近代,中国美学思想开始受到西方现代化思潮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一些旨在对西方美学思想进行翻译和介绍的学者,如胡适和梁实秋等,他们将西方美学思想引入中国。
这些思想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6.当代:在当代,中国美学进入了一个多元化和开放的时期。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和文化多元的涌入,中国美学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
在当代,中国美学界出现了许多学者,他们探索了新的美学范畴和问题,如当代艺术的审美价值、文化多元性对美学的影响等。
总体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古代、唐宋、元明、清代和近现代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理论和审美观念。
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已经趋向于开放、多元和国际化,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阴柔之美,静美也,神清、骨秀、质柔、味 淡、韵适。
对人而言,男为阳刚,女为阴柔。
服饰 -- 汉代开 始男女的服饰 开始朝着阳刚 阴柔分化。 男-袍服、冠 帽(骨拙、质 刚) 女-襦裙(骨 秀质柔)
第三节 中国传统人体审美 一、中国历代人体审美观 1、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以健壮、高大、白皙、 清新、自然为美; 2、春秋重朴素为美,战国好修饰为美;
表达了一种协调适度的美感,如“和悦、和 畅、和谐、柔和”等等。 音乐的和谐
“凡弦上之取音惟贵中和,而中和之妙用全 于温润呈之。” “无毗阳毗阴偏至之失,而后知润之之为妙, 所以达其中和也。”
建筑:
“故宫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艺术最富中和之审 美特色……其中心均在中轴线上呈纵深有序排 列。”
人体美的欣赏
美学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医和认为音乐的创造应该 和大自然的规律保持和谐一致。 宋 代 欧 阳 修 提 出 “ 与 造 化 争 巧 ” 发 展 为 “当造乎自然”、“天然去雕饰”、“巧 夺天工”才是美的创造的最高境界。(盆 景)
四、文质之美
“文”即文饰,“质”即不加修饰的本质。
“文”不仅指色彩、形状的美化,还包括语言、文 笔等一切外在形式的美化;“质”不仅指本色给予 人感官上的美,更主要的还是指人的精神美。
第二节 中国传统美学范畴 一、阴阳五行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的两个 哲学思想,最初分别按照各自对构成宇宙的 基本元素的认识,来探讨宇宙的起源、生成 及其系统存在。但在以后的长期发展中,二 者相互补充、统一为一个体系。“阴阳者, 天地之大理也”,而五行则是宇宙万物在阴 阳二气“大理”支配之下的根本存在系列。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及其演变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一直以来,中国人有一种观念,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个观念不仅贯穿了中国的各个领域,在文化艺术方面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基本上分为哲学和审美两个部分,哲学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对美的理性思考,审美则是透过车用五官,以感性的方式体验美的心理过程。
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美学思想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美学思想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儒家、道家和墨家。
儒家美学思想强调“仁”和“礼”,发扬中庸之道和和谐之美,注重碎屑的教育,这便决定了儒家强调个体的完美及其内在的美,对个体的个性创造有提倡和支持作用。
道家美学思想则强调“自然之美”和“无为而治”,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美学观念,主张随波逐流、自由自在。
墨家美学思想则盛于提出以“兼爱”为核心的“非攻”理论,强调以和为贵,推崇美的体现在于人性之美。
中国传统审美在中国传统审美理念中,最重要的是“和谐”、“节制”、“清净”和“中庸”等概念。
和谐是指凡事合乎自然规律,视听上和谐而不纷扰,日常生活上人际关系和谐相处。
节制是指凡事都应适度,不过度张扬,不失中庸。
清净意味着净化了心灵、思想和环境,使之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中庸则是指不过于偏向极端,不过度表现,是一种平衡和谐的态度。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也不断变化。
古代的美学思想在明清两代的儒家思想中得以完全复兴和传承。
这一时期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逐渐从哲学思考转向了文化审美,强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还有一点,就是美学思想逐渐的将传统尺度的美与现实尺度的美同等看待,将传统尺度的美进一步拓展至人道主义、普及化、世俗化的美上,为后来现代中国的美学思潮奠定了基础。
总结可以说,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几千年来,这种思想不断演变和发展,拓展出了丰富的美学理论和带有中国特色的美学审美方法,影响着中国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和合”的文化一心理结构,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与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
突出体现在:以天人异质同构为基础并由此确立二者间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润了古代审美境界论,中国人由此而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运思深刻影响了古代审美体验论,视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为同一的中国诗性智慧特别强调物我互感互动的生命运动中的整体直观把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诗性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构架和展开。
“和合”文化构建了中国美学的主导精神——对“和”美的追求,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和谐基调。
关键词:和合文化、天人合一、诗性智慧、和谐基调美籍华裔学者成中英先生在检视和反省中国儒道形而上学与本体论后认为,中国式因果律首要特质在于“一体统合原理”(“整合性原理”)。
即:“世间万物由于延绵不绝地从相同的根源而化生,因而统合成一体。
换一种说法:万物通过创生的过程得以统合。
于是,在道或天的形象覆盖下的万物实为一体,万物都共同分有实在的本性。
此外,万物之间莫不交互相关,因为万物皆同出一源。
……万物所共同分有的一体(道),既维系万物之生存,又孳生化育万物”。
①成氏进一步认为,“因为万物间莫不交互相关,而形成各种过程间的变化网络,于是运动力的传送就被视为生命活动的表现”。
②由此构架出“内在的生命运动原理”(“内在性原理”)。
复次,“由于‘一体统合原理’之故,世间恒有和谐与平衡存在”③,形成中国因果律之“生机平衡原理”(“生机性原理”)。
此因果律的三大基本层面衍生出中国式因果律模型:串连式思考(整体式观照)和辩证法则④。
成氏的上述分析实是对中国“和合”文化之特征作了精辟的理论提摄。
重视万物间的整合关系、辩证运动关系、有机性联系正是中国“和合”文化的精髓。
这些理论精髓不仅是东方文化中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和审美运思的源头活水。
笔者认为,在中国“和合”文化中,以人与自然的基本相似性和人与天地万物的视同对等或异质同构为基础进而在此二者间确立一种和谐化诗意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深刻浸渍了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其次,“和合”文化中的整体直观思维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它使得古代中国人特别强调在内缘已心、外参群意的审美体验活动中获得对生命终极意义的瞬间感悟,从而实现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的合一。
再次,“和合”文化中和谐化辩证法的普遍运用,使得中国美学智慧特别注意以对应性、相融性、辩证性、和谐性来理解和处理一系列审美范畴的展开与构架。
而纵观中国古代美学基本特征(如强调真善统一、情理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认知与直觉的统一等)和中国古代审美理想(如儒家对“和”、道家对“妙”、佛禅对“圆”的追求),无不是“和合”文化在审美层面的诗性展开和逻辑延伸。
这表明,中国诗性智慧和审美意识与“和合”文化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和性和关联性。
“和合”文化,是中国古代诗性智慧之根。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间并无绝对的分歧,自然是内在于人的存在物,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服从自然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一致,人生理想就是天人调谐;人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达到一种完满和理想的境界,是中国人文精神追求的最高目标,质言之,在古代中国人看来,自然过程、历史过程、人生过程、思维过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这一思想特征贯穿了“天人合一”观念源起与演变的基本过程。
如孟子的“知性即知天”⑤论就是把人性与天道的合一放在认识论高度上加以思考的。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认为宇宙间有四大,人居其一,人以地为法则,地以天为法则,天以道为法则,从一个侧面确立了人与天的相互关联。
庄子提倡“与天为一”,《庄子·达生》云:“弃事则形不劳,遗生则精不亏,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就是要求抛弃世事,忘怀生命,使形体健全,精神饱满,从而达到与天合为一体的自然无为境界。
《周易·文言》明确提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顺应自然的“与天地合德”的思想。
汉代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谶纬神学体系。
《春秋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
以类合之,天人一也”。
在宋代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更趋成熟、精致、完善。
张载直接提出“天人合一”命题;《正蒙·诚明》云:“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可以成圣……”。
明确指出,“诚”“明”境界的获得,来自于天道与人性的统一。
程颐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道自是天道?”(《程氏遗书》卷十八)实际上直接指出了人道与天道的同一性。
程颢干脆说:“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程氏遗书·卷六》),反对有意去区别天与人及主体与客体。
至清代王夫之也强调“尽人道以合天德”。
其《周易外传》卷二云:“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在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
实际明确指出人之动与天之健是一致的。
所有这些观念无不是提倡应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统一性关系。
这种强调在自然与精神间建立一种和谐化关联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审美境界论的影响是巨大而又深远的。
这表现在: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与自然、情与景、主体与客体、心源与造化、内根与外境都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天?艘熘释沟恼庵稚畈阄幕馐妒沟弥泄糯搜в朊姥Ъ溆凶拍谠诘谋咎逍怨亓纱耍松辰缬肷竺谰辰绲暮弦怀晌泄灾腔圩罹哂刑厣枉攘χ凇?BR> “天人合一”思想对古代审美境界论的深刻浸润,从逻辑结构上讲主要体现为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其一:认为“天”是美的本原,美因乎自然,“造乎自然”,主体只有体天道、察天机、悟天理,深契自然之真趣,才能洞悉美的真谛。
其二,认为既然美的真谛的获得源于人对“天”(机、道、理)的洞见,则审美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应当是人合于天,即主体的审美极致体验与本源性世界的本真敞亮应获得本质性的同一。
前者为溯源,后者为返本。
在此,美的本原问题和审美的归宿问题就逻辑地统一在“天人合一”观念中。
以下分论之。
首先,由于“天”是美的本原,所以要想获得美的真谛,必得“知天”、“体道”,籍此,个体审美活动与对世界本原的探究活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审美境界与哲学境界的合一。
“天”(“道”、“自然”、“太极等”)作为美之本原、艺之本原、文之本原在中国哲学和艺术论中几成定论。
如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就指出“道”(“天”)是万物(也包括美)的本原。
庄子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知北游》),大美实为道之美。
刘勰称:“人文之元,肇自太极”(《文心雕龙·原道》),认为文艺原于天地未分之前的一团元气,并盛称:“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
(《文心雕龙·原道》)。
《吕氏春秋·大乐》称音乐“之所由来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
实际认为音乐之本在于天。
唐张彦远称绘画为“天地圣人之意也”(《历代名画记》)。
张怀称书法“其道有贵而称圣,其迹有秘而莫传。
理不可尽之于词,妙不可穷之于笔,非夫通玄达微,何可至于此乎”。
⑥认为书道通玄达微,所谓“玄”、“微”实际与天道相通。
既然“天”是美、艺、文之本原,则必得“原道心”,“悟天机”,“研神理”,方能实现人与天合,人同道俱。
故而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
庄子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
《周易》提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在俯、仰之间洞察天机的“流观”之法。
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云:“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指的就是在澄净空明的审美心态中去体味宇宙间的大道与真美。
与宗炳大体同时的王微在《叙画》中直接提出:“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要求将艺术表现与体道、悟道统一起来。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录张论画心得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张所谓“外师造化”,除有向客观世界学习一义外,更深者则在于画家应穷尽宇宙大化的神变幽微,再经内心陶冶,才能创造出美的境界。
而清代王夫之的议论更富于总结性,其《诗广传》卷二云:“天地之际,新故之际,荣落之观,流止之几,欣厌之危,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悖然兴矣”。
讲的就是主体要以心灵映射万象,用心灵节奏去契合宇宙间的生命韵律。
从上述言论可以看出,中国诗性智慧深刻领悟了“天人合一”中的这一思想:即“天”(“道”)是众美之所?映觯挥型ü吧袼肌薄ⅰ懊罟邸薄ⅰ耙菹搿辈拍芪虺鍪澜绾兔赖谋驹胝孚小?BR> 从另一方面看,既然美的根源在于“天”,那么,审美的最后归宿便是人合于“天”。
如果说前述是由天至人,那么,中国诗性智慧还进一步强调由人达天。
只有通过天人间的这种往返运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
这样的诗性智慧在中国美学中俯拾皆是。
如《中庸》说“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就是要求以个体的直观感悟来深契宇宙的本原。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离娄上》),也是强调通过深切的内心体验达到与天地万物一体的最高境界。
庄子直接标举“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人生境界,并把这种境界称为“天乐”境界、“、至乐境界,所谓“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
在宋代理学中,这种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合一,转化成为一个特殊的理学范畴—“乐”。
所谓“乐”可以看成是天人合一的审美结晶,即人与自然合一的情感体验结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审美意识或观念形态,理学家们所讲的圣人之乐、贤人之乐实际就是“天人合一”之乐,亦即个体精神生活中的至乐与人生的终极目标之所在。
朱熹《秋日偶成》诗云:“闲来无时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实际描绘的就是个体在静观中深体天人合一之道,进入“鸢飞鱼跃”审美境界的一种审美体验或感受。
由此可见,儒学、道学、理学等传统显学都十分强调通过情感体验实现个体感性生存向理性生存的转化,通过审美直观实现个体感性直观向本体直观的转化,通过审美境界的获得完成对本源性世界及其终极意义的原初叩问和澄明敞亮。
那么,如何以人达天、合天呢?也就是说,如何使主体体合宇宙内部的生命节奏并实现同宇宙的同一呢?古代中国人认为,这必须通过审美这一环节来实现,即让主体意识审美化,让主体的悟道活动(对世界本原的领悟)具体落实到审美体验层面,也就是说以审美境界来打通天人之碍,来贯穿人生境界和哲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