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1、意境的定义: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意境既是情与景的统一,又是情景的交融;意境既是物我关系的统一,又是物我的和谐;意境是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与“意境”两个术语结合使用,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范畴,并认为境界是主观的“心灵的眼睛”,“是审美的直觉或感悟的对象,是审美的全部构成”,境界高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更高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维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一概念,从意境与意境的构成、境界的审美特征、境界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意境构成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创造上达到了高峰。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又陷入了西方唯心主义的窠臼。
3、黄庭坚的山谷词在清丽疏淡中见奇崛雄健,以艺术的表现力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与苏轼的豪放词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赋予意境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境界”与“意境”的分别:“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与境界的分别,“境界”与“意境”的分别,都已成为历史。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

中国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及生命精神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个特殊范畴,在中国文艺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士人一贯而普遍的美学追求。
艺术作品中意境的生成是多中艺术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虚与实原来是一对哲学范畴,在我国古代文论中却有着广泛的运用,尤其在意境的结构特征中有着充分的表达,然而这种结构却是极其复杂的。
蒲震元认为: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
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梦想形象(虚)的总和。
它生于形象而又大于形象,受特定形象的制约,离不开特定形象的触发,经常由特定的实指向不定的虚,又由虚转化为更单纯或更丰富的实。
这便是艺术意境生成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
对于意境中虚境与实境的探讨,自古以来有很多见仁见智的说法和观点。
在本文的探讨中,我们权且引用童庆炳先生的看法,在他看来: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又称真境"、事境"、物境"等;而虚境那么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它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联想中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具象的联想而产生的对情、神、意的体味与感悟,即所谓不尽之意",所以又称神境"、情境"、灵境"等。
这是对实境与虚境的具体阐释,是以实境为根底的虚境,又是以虚境为想象空间的实境,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从而显示出意境创构特征中独有的一种品质。
这种品质如何实现,就得对艺术意境中虚实创构原理作进一步考察。
一、艺术意境的虚实创构特征宗白华认为: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
实化为虚,虚实结合,情感与景物融合,从而提升艺术的境界。
虚实相生的创构可分为两个层次:〔一〕由实到虚这一特征的核心是将具体可感的客观的艺术形象转化为情感化、人化了的艺术形象,也即是将景物化为情思,主体的情感特征移入客观对象。
这种转化也需要一定的过程。
“意境”理论和道释文化

意 境 , 中国传统 美学 的核心 范畴 。中 国的艺 术意 境 理论是 以“ 象” 基 础 的主 要 理论 。它 的形成 是 是 意 为 与“ ” 象 这个 范畴 的 出现 分不开 的 。“ 这个 范畴 在 先秦 就 已出现 。《 象 老子》 中的“ 象无 形 ” , 易传 》 太 说 《 中也 有“ 立象 尽 意“ 之说 .庄 子》 《 中提 出“ 罔“ 象 。经过一个 漫长 的历史 过程 , 了汉 魏六 朝 之 际 , 象 ” 于 转化 成 到 “ 终 了“ 意象 ” 。它 已经取 得 了意和 象 、 和秀 、 和骨等 多种 规定 性 , 隐 风 内涵 大 大丰 富 了。 这一 点 是与 陆 机 、 刘勰 、
进 渐 中 国化 有 着直 接 酌被 影 响关 系。 关 键 词 :意境 ; 家本 菲 ; 学影 响 ; 释 文化 道 佛 道 中 围分 类 号 : 1 1 0
一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8— 74 2o )3 0 5 5 10 29 【o2o —05 —0
、
“ 境 ” 意 蕴 的简 要 回顾 意 说
( 州 大 学 文 学 院 . 苏 苏州 252 ) 苏 江 10 1 摘 要: 从 境 ” 意 蕴 酌 历 史发 展 , 见 遗 一 具 有 民 蘸 特 点 酌 美 学 范 畴 和 中 国 古代 文 化 酌 密 切 关 系 “ 意 说 可 意
境 ” 产 生 的 丰 源 在 于 姒 老庄 为代 袁 酌道 家思 想 . 说 而促 成 它成 为 一 个独 特 而 卫 完整 的 美 学 范畴 . 和 佛 学 酌 东 进 井 卫
“ 意境说 ” 的意境 并 非一个 概念 。后来 皎然 在《 诗式 》 中提 出了 引人 注 目的“ 境 ” , 外 , 仲 武 的《 取 说 此 高 中兴 间
文学概论

文学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
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和抒情理论高度发达的产物,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
先秦《庄子》的“自由之境”和《易经》所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是意境这一概念的最早萌芽。
三国著名的经学家王弼在对《易经》注释时说道:“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意”对意境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接下来的历朝历代,都有人对意境概念做过论述,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开始将“境”作为诗歌理论。
盛唐之后,文学意境全面形成,王昌龄在《诗格》中将意境作为诗歌概念或艺术理论正式提出。
他认为诗歌有三境:一曰物镜。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山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接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提出了诸如“缘情不尽曰情”“文外之旨”等重要命题,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
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
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意境确立。
但是,真正的意境论集大成者是晚清的王国维。
他在《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个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而已。
”“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到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那么,对意境我们该作何界定呢?由于意境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尤其是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丰富复杂,几乎有以“情景交融”说,“典型性像”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占主要的四大类十种以上的含义和界说。
今天我们吸取一个概念因被引申得无所不包而失去理论意义的教训,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即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以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及启示作者:毛宣国(…文章来源:《求索》1998年第3期点击数:1265 更新时间:2007-8-27在宗白华的美学思想中,意境理论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早在40年代初,宗白华就满怀豪情地说:“现代的中国站在历史的转折点,新的局面必将展开……就中国艺术方面——这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研寻其意境的结构,以窥探中国心灵的幽情壮采,是民族文化的自省工作。
”(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增订稿)《宗白华全集》第2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59~360页。
)而他毕生的美学研究,均实践着这一宏愿。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博大精深,全面揭示其理论精髓非本文所能。
下面仅结合当前意境理论研究的实际,就自己感兴趣的几个问题谈谈学习宗白华意境论的体会。
一任何美学理论都有自己的哲学根基。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更不能例外。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尤其重视揭示这一点,他说:“中国画所表现的境界特征,可以说是根基于中国民族的基本哲学,即《易经》的宇宙观,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这生生不已的阴阳二气织成一种有节奏的生命。
中国画的主题‘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
”(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109页。
)又说:“中国人感到宇宙全体是大生命的流行,其本身就是节奏与和谐……一切艺术境界都根基于此。
”(注:《艺术与中国社会》,《宗白华全集》第2卷,第416页。
)本来,意境根源于民族的基本哲学观念,根源于中国古人根本的宇宙生命意识,也是中国古人所深刻感悟的。
中国古人言意境,常有“宇宙在手”、天地境界之说,便是如此。
许多美学家,如司空图、王夫之等言意境,所重的也是意境创造的那种宇宙生命意蕴和气象。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古典意境说这一精髓,在近现代许多研究意境理论的人那里被忽视。
许多人热衷于以西方哲学美学理论为据来阐释意境,却忽视意境理论自身的哲学的根源和传统。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是一种将哲学、文化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学术体系,它覆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审美理论和美学实践等方面。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主要包括:道、境、意境、意蕴、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雅趣等。
其中,“道”是中国美学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阐述和把握万物之理的哲学思想和精神。
“境”则是指对物象的感性认知和理性认识,它是构成美感的基本元素之一。
“意境”和“意蕴”则是指诗画中所表现的抽象意境和情感内涵,它们是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情趣”、“韵味”、“化境”、“性情”、“气质”、“格调”和“雅趣”则是用来描述艺术作品的美感品质和审美情趣的词汇,它们是构成艺术品位的基本因素之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体现在传统文化中的诗、书画、音乐、戏曲等艺术形式中,也渗透到现代设计、建筑、雕塑、影视等领域中。
它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以及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
中国传统美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独特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的美学思想体系。
以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些特征:
1. 天人合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自然视为审美的源泉和对象。
在艺术创作中,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意境: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艺术作品中所营造的一种富有诗意和情感的境界。
意境强调通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想象力,创造出超越具体形象的审美空间。
3. 比德说:中国传统美学重视道德与审美的紧密联系,将道德观念融入到审美过程中。
在艺术作品中,常常通过对人物、事物的描绘,传递出道德教育和价值观念。
4. 阴阳相生:中国传统美学体现了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念,即认为宇宙万物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在艺术创作中,强调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以达到审美的最佳效果。
5. 形神兼备: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艺术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艺术家不仅要注重外在形式的表现,更要通过形式传达出内在的精神和情感。
6. 气韵生动:气韵生动强调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动感,它要求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流畅的韵律。
在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中,气韵生动体现为线条的流畅和节奏感。
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而丰富的内涵,对中国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

“古雅”与“意境”:王国维美学要论漫谈王国维(1877-192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他曾著有《人间词话》,提出了“古雅”与“意境”等一系列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人间词话》一书中,王国维详细地论述了“古雅”与“意境”的概念,这两个概念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
本文将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入手,探讨他对“古雅”与“意境”的研究及其在中国文学美学中的意义。
一、“古雅”与“意境”的内涵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1. 古雅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将“古雅”定义为:“古者,正也;雅者,美也。
他们千年来至此代及未来万精、万美不可详极他们叠加於细微丝缕中,滋长益美、区别淀雅。
”(《人间词话》卷一)这里的“古雅”并不是简单的古老和优美的意思,而是指古代的文学作品经过岁月的精华积淀,成为经典之作,具有无穷无尽的美感,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和典范。
王国维认为,“古雅”的作用是能够激发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陶冶和滋养。
2. 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意境”的定义是:“人之形骸,可感而役谐;其所谓风化,实感而通要。
具此理,韵味所发,正是意境之感。
”(《人间词话》卷一)在王国维看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由作品所传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构成的。
这种情感和思想并非表面的文字和词句所能表达的,而是通过文字的表面意义所无法触及的深层意蕴。
意境不仅体现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到一种特有的心灵境界,产生共鸣和共鸣的感情体验。
“古雅”和“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美学的发展历程中,并在文学创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美学角度解读中国古代文学的新视角。
二、王国维美学要论对现代文学与美学的启示1. 对于文学创作的启示从王国维的美学要论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文学创作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审美品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
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
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
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
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
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
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
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
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
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
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
《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源于某种哲学观点,可能受到社会生活风气的影响。
关于意境的诞生,学界形成了几种看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道家的本无之论和佛禅的空观是意境诞生的哲学前提,并且佛禅的空无之论的“内向转”是意境生成的直接原因。
持此观点的学者是刘成纪,在其《重谈中国美学意境之诞生》一文中详细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作者分析了道和禅作为一种否定的认识论,没有给任何东西的实存留下余地;其“空空如也”的“空”不仅为美学意义上的意境划定了边界,而且决定了意境必然趋于空寂辽远的本质。
作者认为意象真正成为一个美学或诗学范畴需要完成由对象向心灵的转换;意境是中西(印度)合璧的产物,没有佛教及后来的禅宗由“空”引申出来的“境”,中国美学就不可能由意象接着讲到意境。
作者从“意”着手分析,指出《庄子》中“意”出现了六十余次,并且这种“意”是心灵性的;道家的这一特性有了与强调心本体的禅宗对接的可能性。
“境”虽在中国固有传统中找不到根据,但在佛教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不单单指称人的生存困境,也是主体精神扩展的空间,并提出了“境由心造”的主张。
并通过论述禅宗造成主导性影响的唐宋时期,更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指出意象不是强调托物言志的情象,而是作为心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必然会被更具包容性的意境取代。
最后得出意境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学的本体。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一文中引用了唐代画家张璪的两句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来说明意境。
“造化和心源的凝合,成了一个有生命的结晶体,鸢飞鱼跃,剔透玲珑,这就是‘意境’,一切艺术的中心之中心。
”宗白华认为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从就粗浅方面说,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调底交融渗化。
(但在音乐和建筑里,人类都创造非自然的景象,以表心中最深的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