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中国美学意境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3届北京海淀一模高三语文

2023届北京海淀一模高三语文1、2023年北京海淀高三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处处都有传统美的影子。
美学理论凝结、汇聚于传统艺术理论及艺术批评之中,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传统艺术作品更是璀璨繁星,美不胜收。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和谐”。
在传统美学中,“和”具有重要地位,“和”即“和谐”,强调的是多样统一。
“同”是相同事物的简单相加,“和”是不同事物的平衡统一。
“和”能够产生新质事物,“同”则只是原有事物的延续。
孔子提倡“和而不同”,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将“和”“同”思想应用于艺术创作中,就是要避免重复与雷同,在统一中寻求变化,最终创作出各具特色、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还注重“意境”。
意境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是艺术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意境理论在诗、画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如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一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诗的意境深邃悠远,令人回味无穷。
此外,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形神兼备”。
“形似”与“神似”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
“形似”是指艺术作品对所描绘对象的外观形态的逼真模仿,“神似”则是指艺术作品对所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本质的把握和表现。
“形似”是艺术创造的基础,“神似”是艺术创造的灵魂。
只有“形似”与“神似”兼备并重,才能创造出形神俱活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代绘画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思想。
画家不仅注重所描绘对象的外观形态,更注重通过笔墨意趣表现出所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从而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在当今时代,我们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学精神。
(统考版)2023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时作业(十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课时作业(十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一、[2022·成都4月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人对世界的征服,表现在具体形象、图景和意境上,则是力量、运动和速度,它们构成汉代艺术的气势与古拙的基本美学风貌。
你看那弯弓射鸟的画像石,你看那长袖善舞的陶俑,你看那奔驰的马,你看那说书的人,你看那刺秦王的图景,你看那车马战斗的情节,你看那卜千秋墓壁画中的人神动物的行进行列……这里统统没有细节,没有修饰,没有个性表达,也没有主观抒情。
相反,突出的是高度夸张的形体姿态,是手舞足蹈的大动作,是异常单纯简洁的整体形象。
这是一种粗线条、粗轮廓的图景形象,然而整个汉代艺术生命也就在这里。
就在这不是细节修饰的夸张姿态和大型动作中,就在这种粗轮廓的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中,表现出力量、运动以及由之而形成的“气势”的美。
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
这种“气势”甚至经常表现为速度感。
一往无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
也正因为是靠行动、动作、情节而不是靠细微的精神面容、声音笑貌来表现对世界的征服,于是粗轮廓的写实,缺乏也不需要任何细部的忠实描绘,便构成汉代艺术的“古拙”外貌。
汉代艺术形象看起来是那样笨拙古老,姿态不符常情,长短不合比例,直线、棱角、方形又是那样突出,缺乏柔和……但这一切都不但没有减弱反而增强了上述运动、力量、气势的美,“古拙”反而构成这种气势美的不可分割的必要因素。
就是说,如果没有这种种“拙笨”,也就很难展示出那种种外在动作姿态的运动、力量、气势感了。
过分弯的腰,过分长的袖,过分显示的动作姿态……“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
包括直线直角也是如此,它一点也不柔和,却恰恰增添了力量。
“气势”与“古拙”在这里是浑然一体的。
如果拿汉代画像石与唐宋画像石相比较,如果拿汉俑与唐俑相比较,如果拿汉代雕刻与唐代雕刻相比较,汉代艺术尽管由于处在草创阶段,显得幼稚、粗糙、简单和拙笨,但是上述那种运动、速度的韵律感,那种生动活跃的气势力量,就反而由之而愈显其优越和高明。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含答案

高考语文信息类文本阅读《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研究》含答案(2022秋·浙江·高二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水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魏晋南北朝的文人风骨到唐代的富丽堂皇,从宋代的清新淡雅到明清的炉火纯青,众多艺术创作者留下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图画和文化诗篇。
山水画的描写对象主要包括自然景观、人和物,画作蕴含的意境美是创作者的生活经历与自然领悟通过传统艺术手法的有效呈现,展示了东方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
点滴笔墨绘就出形神饱满的形象,尺幅空间描绘着意蕴无尽的风景,给人以无限的想象,正如宋代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在艺术领域的发展中都有“书画同源”的说法,魏晋南北朝形成的山水画体系就与传统诗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诗歌与绘画的融合是山水画的核心特征。
任何山水画营造的意境美都离不开诗意美,文人骚客不仅擅长诗歌创作,同样热衷于用绘画表情达意。
当山水画发展至唐宋较为成熟的时期,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开始在画中题诗,这不仅能赋予画作典雅的文化韵致,还能更充分地表达画者的思想感情。
宋代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一叶扁舟浮于冷清的江水之上,渔翁独坐小舟之中,表现出空旷萧条的意境之美,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审美角度看,山水画与诗词很难分开欣赏,二者有机结合营造的意境美会带给观赏者亦诗亦画的审美体验。
除了诗意美,空灵美同样是山水画意境美的突出表现,这与道家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道家文化认为自然万物与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和生命。
画家用笔墨描绘山水,对空白自然景物同画面主体之间的层次做优化处理,营造出饱满美妙的深远意境。
山水画一旦缺乏空灵之美,将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无力感,难成经典。
空灵之美通常采用“虚实交融”的描绘手法来表现,如将云雾、天空、水汽、河流以空白形式呈现,经过创作者的巧妙设计成为艺术化留白,科学有效地营造出富有空灵美的艺术观感,为山水画意境美的传达打下扎实的基础。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

《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意境》阅读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
(12分)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
在西方文论里恐怕还难以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和术语。
人或以为“意境”一词创自王国维,其实不然。
早在王国维提倡意境说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意境一词,并对诗歌的意境作过论述。
研究意境固然不能抛开王国维的意境说,但也不可为它所困。
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但是,所谓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交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情景交融或意境相加。
情景交融,这四个字本没有什么不好,也许因为用滥了,反给人以肤浅的感觉。
我所说的“主观情意”,不只是“情”,而是包括了思想、感情、志趣、个性等许多因素。
所以我有时索性用“情志”这个提法。
我所谓“物境”也不等于“景”,“景”只是“物境”的一种,这是常识:无须赘言。
至于意境相加则是一种很肤浅的说法,任何一部辞典,也不会把“交融”解释为“相加”。
意与境交融之后所生成的这个“意境”是一个新的生命,不明白这一点,就很难讨论关于意境的其他问题了。
这里还有一个境和象的关系问题。
刘禹锡所谓“境生于象外”常被人引用和发挥。
然而,只要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作概念的演绎),联系自己欣赏诗歌的心理活动来考察这个问题,就不难发现,境和象的关系并不这样简单,对刘禹锡这句话的发挥也未必符合他的原意。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
刘禹锡虽然说“境生于象外”,但也不否认这一点。
细读其《董氏武陵集纪》全文,其中有一段话称赞董铤的诗:“心源为炉,笔端为炭,锻炼元本,雕砻群形,纠纷舛错,逐意奔走。
”可见刘禹锡也十分重视象的摄取与加工。
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
21-22版:单元综合检测(步步高)

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 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 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董其 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 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 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 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 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 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 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 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 书所知的深刻,绝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 将来大有好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正因为如此, 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 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形象可以 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 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不过,形象也可以是 非审美活动的对象。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人教版高中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附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得分:______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的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学“鉴赏判断的四个契机”说,首次提出“一切之美,皆形式之美也”的重要主张,并建构起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古雅”说;借鉴德国古典美学诸家,对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先秦道家美学思想作了深刻反思,自觉把二者加以融会贯通,写出了《人间词话》这一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之作,创建了以“境界”为核心范畴、意蕴丰厚的创新美学体系,对传统的“意境”说作出了具有现代性的创造性开拓。
王国维之所以在融通中西上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具有超越中西学术二元对立的现代视野有密切关系。
他主张“学无中西”,批评持中学、西学二分的“俗说”,“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认为“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
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
这样一种关于中西学术互助、互动、互促、互鉴的精彩之论,至今仍不失其高远眼光和宏大气度。
另一位中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人蔡元培,在国内最早全面介绍了康德的美学思想,对康德关于审美四契机说,运用儒家思想作了“超脱”“普遍”“有则”“必然”的创造性阐述;从儒家以德为本的思想出发,借鉴康德有关思想并加以吸收融化,同时借鉴席勒的美育理论,强调“涵养德性,则莫若提倡美育”,进而提出了中国现代美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育代宗教”说。
还有梁启超,前期以启蒙为宗旨,强调文艺改造人心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诗、文、小说的三界革命论,目的在“新民立人”或曰“移人”;后来借鉴西方哲学智、情、意三分理论,用儒家思想加以化用,提出以“情感教育”“趣味教育”为中心、以文学艺术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趣味主义”美学主张,在上世纪20年代产生了广泛影响。
实用类文本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
唐代更有了发展。
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
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
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
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
“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
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
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
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
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
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
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
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
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
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常言道:诗无达诂。
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
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
”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
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
”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
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
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
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
实用类文本艺术品美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多文本阅读】本大题共7小题,共2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创造也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
那么,什么是意境?
从中国美学史来看,意境与意象、象等概念相关。
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
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动与静的区别。
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
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
《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
”比较起来说,眼见的形为实,意想的象为虚。
正因为想象的介入,象变得更加虚灵、生动和非现实。
顺着这个思路,可以说意象比形象更虚灵、更生动。
正因为如此,意象专指诗歌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所创造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虚构的、想象的,总之,是非现实的。
形象多指现实中的事物的形状。
形象可以是审美欣赏的对象,从而转化为意象。
比如,在文学形象这种说法中,形象就是审美对象,可以包含虚构和想象的成分。
不过,形象也可以是非审美活动的对象。
比如,在测量活动中,形象就表现为客观的形状。
意象是审美对象,也是艺术创造的目标。
通过意象,我们可以将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区别开来。
既然意象已经将审美和艺术从其他人类活动中区别开来,为什么还需要意境?究竟什么是意境?尽管境与象关系紧密,但它与象不同。
中国传统美学中,有“境生于象外”“象外之象”等说法。
由此可见,境不是个别的象,而是个别的象的放大或延伸,是不能对象化的境域或者世界。
世界不是对象,不能与自我相对,因为自我始终是在世界之中存在,不能越出世界而存在。
从这种意义上说,意境比意象要大。
意境不仅大于意象,而且高于意象。
与具体的意象相比,非对象化的意境更加抽象和虚灵。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意境也有境界的意思。
有意境就意味着境界更高,更有形而上的意味。
对意境的欣赏,能够使人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意境不仅是虚灵的、动态的,而且是超越的、神圣的。
它不仅往广大的方面蔓延,而且往高深的方面伸展,由此意境类似于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即“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意境是宇宙,但它不是物理学上的宇宙,而是心灵的宇宙,是精神生活的宇宙。
中国艺术家创造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目的是安顿我们的心灵,安顿我们的精神生活。
意境理论让我们从个别事物中超越出来,进入更加广大的周遭世界,进而与历史和宇宙发生关联,这对于将今天的艺术实践从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中解放出来尤其重要。
现在已经有不少西方美学家开始用气氛、氛围、灵韵等具有中国美学色彩的词汇来描述艺术圈,我想它们都不如中国美学中的意境那么准确。
在意境范畴启发下建构起来的艺术圈,将如同时下生态圈和经济圈一样,成为当代艺术中的一种新现象,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
(摘编自彭锋《意境论的重生》)材料二:
说到意境,我以为,意境是现实生活重压下可以让人们的心灵暂时得到抚慰的一剂良药。
人们旅游,或寄情于山水,或暂驻风雪,或赏花问月,为的就是远离人际关系如葛藤一般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生活。
董其昌的山水特别高远清澹,一笔一笔安详宁静。
这种意境,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
以董其昌那样的身份,以他那样的身份派生出的那样的心情,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追求这样宁静的意境,是有意要与现实生活拉开距离,既是一种休息又是一种抚慰!这就是艺术的妙谛所在。
有唐一代,安史之乱那一段,草木厌兵民不聊生,倒出现了许多意境优美的田园诗,为什么会这样?那几乎是民众们的集体向往,是诗人对民众的一种大抚慰!而在盛唐时期,歌舞升平,“小邑犹藏万斛金”,却产生了以建功立业思想为基础的边塞诗,边塞诗的苦寒意境是人们不乐意经历的,但因为它与人们当时的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所以既变成了一种审美,又被人们称道!艺术的妙谛就是要与生活拉开距离,如果生活是什么样艺术便是什么样,那我们还要艺术做什么?意境是理想化了的,是人类精神的休息场所,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
意境之美,是画面给人们提供更多联想的可能,是由此及彼,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量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艺术必须要由此及彼,如果艺术不能完成这一个飞越便不是艺术,只不过是说明文,或是——看图说字。
文学中的意境之美也如此,文字要在读者的脑海里变成海市蜃楼般的画面,如《简·爱》,你似乎都能感觉到主人公生活的环境,感觉到那种阴冷和潮气。
说到营造国画的意境,不是画家自己在那里营造,画家只不过提供了某种可能,只是通过笔墨对看官们的生活经验做了指点和引导,然后由看官去营造。
意境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
意境的标准不会随时代产生多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画。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只是某些人的事,就国画而言,你也可以笔墨不必随时代,你可以死死固守传统,固守本身便是一种美,是一种精神!中国画技法形成于农耕时代,你要它随时代发展,现在是什么时代?工业时代好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你来画宇宙飞船或手机电脑不是不可以,但也同样需有意境。
关于国画意境,没有什么评判标准;说到笔墨,却有标准,那就是笔墨一定要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
(摘编自王祥夫《意境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象是虚的,形是实的;象是动的,形是静的;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
B. 意象专指艺术形式创造的审美对象,是非现实的,因为意象比形象更加虚灵生动。
C. 高远清澹的意境,并不是董其昌心上笔下的追求,而是对其官场紧张心情的互补。
D. 除变化丰富而状物精微外,国画的笔墨和意境并没有太大区别,不应有评判标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意境不是对象,不能与意象相对,因为意象始终是在意境之中存在,不能越出意境而存在。
B. 对物体和个体的狭隘专注是当今艺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重建意境论可能会解决这一问题。
C. 只有于似与不似之间提供给人们更多联想的可能,形成由此及彼的飞越,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D. 与材料二谈到国画不同,材料一追溯中国美学史谈对意境的认识,但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
3、下面诗句不属于材料二中所述“与生活拉开距离”的一项是()(3分)
A.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B.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C.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D.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依据材料内容,我们应该如何认识意境?请简要概括。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
参考答案
1.B(A“象必须和形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理解”错误,文中只是说《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后边《韩非子》中就没有与形对比起来理解;C“并不是”错误,原文说“是他心上笔下的追求,更是他对于动荡不安动辄便可罹祸的官场生涯紧张心情的互补”;D“不应有评判标准”错误)
2.D(“都分析了文学的意境美”错误,材料一并没有分析文学的意境美,只提到了文学形象)
3.A(A 是对生活的如实写,BCD 都有想象和联想)
4.意境是虚灵的、动态的,也是超越的、神圣的;(2 分)让人们于现实生活中看到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美,于似与不似之间给看官尽留有广大的想象余地。
(2 分)
5.①开头提出问题——意境是什么;(2 分)②然后分析问题,通过意境与象、意象等概念的辨析分析意境的内涵;(2 分)③最后建议应该用意境论重建当代的艺术圈。
(2 分)(意思对即可。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