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意境

合集下载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东方美学意境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与西方美学意境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现代艺术中,东方美学意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给现代艺术注入了独特的韵味和内涵。

东方美学意境强调的是内在的美感和灵性。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画家通过描绘山水风景和自然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种注重内在的美感和灵性也体现在现代艺术中,现代艺术家们通过对自然和人的深入思考,创作出了充满内涵和意义的作品。

他们希望通过艺术作品传递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启发观众的思考和感受。

东方美学意境注重的是抽象和意境的表现。

传统的中国绘画注重的是表现意境,不过分追求形态的逼真,而现代艺术中也有这样的倾向。

现代艺术家们经常使用抽象的画面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他们更加注重形式和色彩的运用,通过简洁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来传达自己的意图。

这种表现抽象和意境的倾向也使得现代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样,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东方美学意境还注重的是平和和静谧的氛围。

传统的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平和、儒雅和内省,这种平和和静谧的氛围也反映在现代艺术中。

现代艺术家们常常通过极简主义的手法和冷静的色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使得作品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平和和静谧的氛围传递给观众一种内心的安宁和舒适。

东方美学意境强调的是客观和自然的审美观。

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自然是最高的艺术,艺术家只是自然的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这种客观和自然的审美观在现代艺术中也有所体现。

现代艺术家们更加注重自然的形态和节奏,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启发自己的创作,追求自然的真实和美感。

这种客观和自然的审美观也使得现代艺术作品更加接近生活,更加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东方美学意境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注重内在的美感和灵性,注重抽象和意境的表现,注重平和和静谧的氛围,注重客观和自然的审美观。

这些特点使得现代艺术作品更加独特和丰富,给观众带来了不同的艺术体验和思考的可能。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1、意境的定义:中国传统美学重要范畴之一。

意境说是五四时期的主要思想成就,也是传统美学的核心观念。

近代学者梁启超曾明确地指出:“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不可凑泊。

不可凑泊,则神致不至;不可神致,则情景俱不完全。

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意境,即是情与景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即由客观物象通过审美主体的情感活动,渗透融汇为一种艺术意象而显现出来的特殊艺术境界。

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意境既是情与景的统一,又是情景的交融;意境既是物我关系的统一,又是物我的和谐;意境是有限与无限、有我与无我的辩证统一。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与“意境”两个术语结合使用,把它们看作是一个范畴,并认为境界是主观的“心灵的眼睛”,“是审美的直觉或感悟的对象,是审美的全部构成”,境界高的作品能够传达出更深刻的思想,更高的精神内涵,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王国维首先提出了境界这一概念,从意境与意境的构成、境界的审美特征、境界的评价标准三方面进行阐释,为我们勾画了一幅清晰的意境构成图,对后世影响极大。

于是中国古典美学在美的创造上达到了高峰。

但王国维的境界说又陷入了西方唯心主义的窠臼。

3、黄庭坚的山谷词在清丽疏淡中见奇崛雄健,以艺术的表现力揭示了意境的本质特征,并把它与苏轼的豪放词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赋予意境新的特色,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的理论宝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还提出了“境界”与“意境”的分别:“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意境与境界的分别,“境界”与“意境”的分别,都已成为历史。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 美学

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意境的名词解释:美学之深度探索美学作为一门关于美的研究科学,涉及广泛丰富的领域,其中一个重要概念就是意境。

意境是美学领域中一个重要而细腻的概念,它表达了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非物质层面的信息,是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灵魂所在。

本文将以意境为主题,探讨其内涵、特征以及与美学的关系,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艺术之美的奥妙。

意境,即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的集合,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内核。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通过独特的形式与表现手法,通过色彩、线条、节奏、构图等元素的运用,传达着作者或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受,将其融入作品之中。

意境不仅仅是艺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更是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诠释,是作者思想、经验、情感的艺术凝聚体。

意境的特征具有千变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艺术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然而,意境的传递却有着深层次的共通性,即美学意义的传达。

美学意义是指作品所表现的超越日常视觉感受的精神层次,它以一种抽象而敏感的方式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共鸣和情感共振。

比如,一幅艺术家创作的油画,通过色彩的运用、形状和图案的安排,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气息,使观者感受到一种平静、浪漫或痛苦的情感,从而产生一种精神的升华和审美的享受。

意境也具有开放性和多义性的特点,它往往是一种含蓄而模糊的表达方式。

艺术作品往往不是一目了然,它可能故意含糊其辞,以引发观者的个人联想和解读。

这是因为意境往往是一种上升到哲学层面的艺术探索,会触及到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死、爱恨、信仰等。

正因为意境是开放的、模糊的,它鼓励每个人的主观解读,使得每个观者都能从中获得独特的艺术体验和感悟。

意境与美学密不可分,它是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并贯穿于整个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

美学探索的目的就在于揭示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所传递的精神意义。

而意境作为美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展示了艺术独特的美感表达和深度思考,使之成为思辨、欣赏和理解艺术的桥梁。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

美学的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和艺术的学科,它探讨和解释美的概念、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的方式。

在美学中,有许多用来描述艺术作品中所产生的独特意境的名词。

这些名词用来形容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情感、观念和美感,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

一、“幽玄”幽玄是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常用来形容具有深邃、雅致、精妙、含蓄的艺术氛围和品味。

幽玄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它注重的是情感的内化和审美的幽默感。

它通过意境的建构和视觉符号的运用,透露出一种令人沉思和荡气回肠的情感体验。

二、“唯美”唯美是表达对美好事物及其呈现方式的欣赏和追求。

唯美强调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它预设了一种价值判断,追求通过艺术作品激发人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思考。

唯美可以表现在诗歌、音乐、绘画等多个艺术领域中,它的出现使得艺术不再只是呈现现实,而是通过审美的视角给予观众以启迪和感悟。

三、“深邃”深邃作为一个美学概念,用来描述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深度和内涵。

深邃意味着艺术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它需要观众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感悟和理解。

深邃的作品常常给人以冥想和探索的空间,让人们在欣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和延伸思考。

四、“优美”优美是描述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高雅、和谐和舒适的感觉。

优美的作品通常具有精巧的构图和协调的色彩,给人一种视觉上的愉悦。

除了视觉方面,优美也包含了音乐、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所传达出的韵律和声音的美感。

优美的艺术作品可以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难以忘怀。

五、“清新”清新是一种清爽、自然和轻松的感觉。

清新的作品通常带有清晨的露水、花香和风的拂拭,它们给人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体验。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运用柔和的色调和自然元素,让人们能够产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美好的期待。

清新的艺术作品常常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净化。

六、“浪漫”浪漫是一种富有情感和梦幻色彩的情绪体验。

浪漫的艺术作品常常透露出一种对美好生活和情感的向往,它们以温柔的笔触和柔和的色彩营造出一种诱人和迷人的氛围。

名家关于意境的论述

名家关于意境的论述

名家关于意境的论述
意境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许多名家都有关于意境的论述。

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性的观点:
1.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

”——朱光潜
他认为,意境是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的景物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与景的统一。

2. “艺术意境,心与物的交融,即艺术家与自然界在感情与理智的契合上所发生的通感。

”——王国维
他认为意境是艺术作品所达到的一种情感与景物的交融状态,强调艺术家与自然界在感情与理智上的契合。

3. “所谓意境,就是在胸中造出‘境’,在笔底写出‘意’。

”——秦牧
他认为意境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强调艺术家要在胸中造出“境”,并在笔底写出“意”。

4. “意境是情、景与意的交融。

”——宗白华
他认为意境是情感、景色和意蕴的交融,强调意境是由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客观景物和作品所要表达的意蕴共同构成的。

以上这些名家的观点都强调了意境的内涵和重要性,认为意境是艺术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艺术家创作追求的目标之一。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

浅析东方美学意境影响下的现代艺术1. 引言1.1 东方美学意境的特点东方美学强调内心的安宁与平和。

东方文化注重心灵的宁静与内在的平衡,追求心灵的静谧与澄明。

这种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在艺术创作中被体现为作品所传达的深沉与宁静的氛围。

东方美学强调自然的和谐与包容。

东方文化中的审美观念鼓励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重自然界的万物,以及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和谐与包容的美学理念在艺术作品中常体现为大自然的景观、动植物的形象,以及人与自然的交融。

东方美学注重意蕴与内涵。

相比于西方的注重形式与技巧,东方美学更加注重作品背后隐含的意义与情感。

东方艺术作品常以暗示、隐喻的方式传达情感和思想,留白留白,给观者以自由的联想空间。

东方美学意境以其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境界,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通过对东方美学意境的深入探讨与体会,现代艺术得以融合东方文化的精髓,产生出更为丰富、深邃的艺术表达。

1.2 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其中东方美学意境是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加深,东方美学意境在现代艺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东方美学意境源自东方传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方式。

东方美学意境强调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感悟,追求心灵的宁静与充实。

现代艺术的发展背景中,人们对传统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关注逐渐增加,东方美学意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一种趋势,东方美学意境在现代艺术中的影响也与此密切相关。

通过对东方美学意境的深入探讨和发展,现代艺术能够吸取不同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具包容性和探索性的艺术作品。

了解东方美学意境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背景对于理解现代艺术的多元化和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东方美学意境对现代艺术的影响东方美学意境对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东方美学意境注重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强调物我合一的境界,这种思想在现代艺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意境

意境


王国维论意境也论到《诗经》的篇章,他 说:“《诗· 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作为艺术理论的范畴,意境最早形成于唐代。

盛唐的殷璠的《河岳英灵集》选诗标准就 是有无‚兴象‛,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 王昌龄在所作的《诗格》中更明确的把诗 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意境。 从本质上揭示意境范畴的是皎然。皎然在 《诗式》中明确地讲诗歌构思作为‚立意‛ 和‚取境‛的过程。他说:‚诗人之思

苏轼说:‚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其《美学散步》中 就说道: ‚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 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书法、戏剧、园林等都重视布置空间 ,以中国 园林建筑为例,很重视空间的处理,利用借景、分 景、隔景等美学手法,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充 分利用虚景,从而扩大和丰富建筑的空间和意境。


早在《诗经》里的就有美好的意境。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它的内容是采 用百姓之口,来自社会生活,囊括人生百态,历经众口传 唱,可以说是字字珠玑。以这样的范本来研究、学习可以 发现运用文字的塑造,可以铺排出纯美的意境。

清人潘德舆就说过:“《三百篇》之体制, 音节,不必学,不能学;《三百篇》之神 理,意境,不可不学也。‛(《养一斋诗 话》)




“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而出于观物者,境多于 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物之时又自有我在。故 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重,而不能有所偏废 也。‛



“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 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 落言筌者,上也。 ‛ 这里的别趣就是指兴趣,实质就是“言有尽而意无 穷。”概括说来,这里讲的就是“才”与“学”的问 题,基本精神是重别才而不废学。 ‚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意即在诗歌的意境的创造的过程中,其思维的对象不 是书本知识和抽象的理念,而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客 观形象世界,内心在外物的偶然触发下产生诗思,这 就是“妙悟”。 把人们对文艺外部规律的认识引向对审美活动内部规 律的探讨,把人们对文艺的伦理价值的重视,引向对 审美价值的追求。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

意境名词解释美学概论一、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境界。

意境是艺术的灵魂,它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境界;二是指寄寓其中的深远的意味和韵味。

二、形象(一)形象的特征1、鲜明性2、独立性3、意蕴性4、象征性5、整体性(二)形象的意义1、从美学上看,具有象征性的形象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往往能激发人们的美感体验,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2、从文学史上看,对形象意蕴的揭示或者对形象自身内在涵义的开掘,对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个性、思想倾向的展现,以及创造的艺术氛围的渲染,也都有助于丰富和深化作品的意蕴。

3、从作家创作上看,在创作中通过形象的塑造使作品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使作品的主题思想得到充分地表达。

(三)形象的类型1、自然形象2、社会形象3、艺术形象(四)形象的创造方法1、艺术家要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这样才能把客观存在的人物、事件和场景创造成具有审美意义的形象。

2、艺术家还要学会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人物,真实地再现生活,否则就不可能创造出成功的艺术形象。

2。

新颖,含蓄隽永的特点1、对立统一性。

统一即指意境中的各种因素都统一于一个共同的基点之上,并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形成多姿多彩的整体画面。

如,春风化雨、春色满园、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等;对立即指不同因素的各自特征与功用不同,彼此既对峙又统一,构成了和谐完美的整体意境。

例如:泰山压顶不弯腰、雄鹰欲飞不展翅等。

3、形神兼备。

即形似与神似的有机结合。

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里有“神似”,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李白对友人深厚的情谊,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以及高洁傲岸的情怀。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里有“神似”,这两句诗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豪迈、奔放、鼓舞人心,一股奋发向上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理论。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追求,自古以来一直为中国士人所神往。

中国的儒家、道家对意境理论的生成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传入中国的佛学以及佛学本土化后的禅宗思想也给予意境理论有益的借鉴。

本文尝试从情景、虚实和意境所体现的生命哲学三个方面入手阐释“意境”。

关键词:意境意象情景虚实生命体验唐代大画家张璨论画时有这样一段话:“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造化和心源相结合就形成了一个鸟飞鱼跃、剔透玲珑的兴象世界——意境。

意境是造化与心源的合一,浅显的理解,就是客观的自然景象和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感通形成共鸣。

童庆炳描述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07页)本文就延续这一思路对意境进行疏理。

一、情景交融:元曲名家马致远有一首著名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前四句完全写景,最末一句写情,全篇"点化"成一片哀愁寂寞、宇宙荒寒、惆怅无边的诗境。

情景交融,景因情深,情因景显,景中含情,情具象而为景,展开了一个独特的境象。

情景交融是意境构成的基本质素。

王国维说:“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情感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页)朱光潜说:“情景相生而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

”李可染先生也给出类似的回答,他说:“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

”但是并非情景交融就是意境,而是意象。

情和景结合所形成的是意象,是意境得以形成的一个基元细胞,没有意象,无法言意境,但意境绝不等同于意象。

蒲震元先生反对把意境等同于“象”,他说:“意境不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或典型。

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包括幻想和联想)的总和。

当人们从特定的艺术形象想到生活,由静态想到动态,由形体想到丰富的神韵,或由神韵想到不同情境下的形体,……就会生发出某种意境。

”(蒲振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21页)意象是意境的基础。

“意象与意境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材料与结构的关系,若干语象或意象建构起一个呼唤性的本文就是意境。

”(蒋寅,《语象、物象、意象、意境》,《文学评论》,2002年第三期,第74页)“象”这个范畴在先秦就已经出现。

《周易》中提出“立象尽意”,《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神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认为感性的具体形象比抽象的语言更能表达情意。

这与儒家提倡的诗教“六义”之一“兴”相呼应,指出具体形象对于艺术表达的重要性,并且启发了后世对于言意关系的思考。

《老子》中有“大象无形”之说。

老庄的“象”是“道”的外化,但又不等同于“道”。

《老子》中提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从美学角度看,老子的“大音大象”相当于柏拉图的“美本质”,它不可言说,但又不是“无”,一切有声有象是它的表现,但又不是它本身。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

”以“执大象”的匠心来创造“有形”,通过“有形”而达到“无形”的大象之境,也就是说创造出“象外之象”、“无言之美”,超越有限而达到无穷。

《庄子》里又有“象罔”一语。

庄子关于“象罔”的论述则是对于老子“道”、“象”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解释这段话说:“非有非无,不皦不昧,这正是艺术形象的象征作用。

‘象’是镜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迹。

真理闪耀于艺术形象里,玄珠的砾于象罔里。

”庄子的这个思想通常被认为是“意境”理论的源头。

后来,六朝时,“象”转化成了“意象”。

意象就是情趣与形象的契合,即面对客体,主体顿生的知觉和情感,主体随即把情感外化于物,并把他们看做事物的性质。

刘勰是从美学意义上第一个使用“意象”的人。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意思是说有独到见解的作家通过意象来写作。

那么何为意象呢?“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排万回。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

……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文心雕龙·物色》)“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人享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文心雕龙·明诗》)被情感烛照之物已不再是纯然的客观之物,被物所触发之情已不能与物分开,情物(或者叫做情景)于是结合成意象。

到了唐代,意象作为标示艺术本体的范畴被广泛使用,进而又提出“意境”。

唐代中期,“境”这个范畴正式进入美学领域。

《诗格》提出“三境”说,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取境”说,晚唐的司空图对“意象”的精微阐述则是在审美意识中由“象”向“境”转化的关键。

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江岭之南,凡足资于适口者,若酿,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醛,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

华之人以充饥而遣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

……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这就是司空图对其诗论的精华核心“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阐述。

这里的“韵”和“味”有具体和抽象两个层面的涵义:具体而言,“韵”是指诗歌语言形式本身,“味”是指诸如酸、咸这类实实在在的可以由感官感知的味道,这是“韵”和“味”的第一义;抽象地讲,“韵”、“味”则是指气韵、风韵、神韵,是诗歌整体表现出来的艺术风貌,一种艺术魅力,必须调动审美心理因素才能感知,可称之为“韵”、“味”的第二义。

这两个层面的涵义其实同时含有,不相矛盾。

相应地,基于“韵”、“味”的这两层涵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也有对应的两层含义:第一是具体层面,指诗的言外之意,即刘赫《文心雕龙·隐秀》篇所说的“文外之重旨”,皎然《诗式》中所谓“两重意己上,皆文外之旨”等论点的意思;第二是抽象层面,指“诗歌境界品格所显现出的风姿、风韵而别具的一种更加生动的魅力,是风致之外的风致”。

(陶礼天,《“味外之旨”说——司空图“诗味”说新论》,《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第四期)司空图以欣赏论出发,“辨于味”才能得“诗味”,而寻求“味外之旨”这样的最高审美感受。

“味外之旨”的获得,又是基于诗的“象外之象”,因此又进入了意境的创作论,要创造出“象外之象”,又必须在物象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情与理,“离形得似”,从而创造出美的意境来。

这样,总结出了“思与境偕”这样的创作意境的基本要求。

于是,对意境的欣赏,来自诗人的意境的创造,而意境的创造,又进一步深化了对意境的欣赏,“象外之象”说和“味外之旨”说,这就构成了司空图完整的意境理论。

按照司空图的理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意境特征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的意象特征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实象实景中包含了虚象虚景,虚象虚景就存在于实象实景之中。

这种“实象实景”是多层次的,审美意象是复合共生的,由此产生的“虚象虚景”审美意象也是多层次的,可以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和体验。

王国维这样论述情景:“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曰景,曰情。

前者以描写自然及人生之事实为主,后者则吾人对此种事实之精神的态度也。

故前者客观的,后者主观的也;前者知识的,后者感情的也。

自一方面言之,则必吾人之胸中洞然无物,而后其观物也深,而其体物也切;即客观的知识,实与主观的感情为反比例。

自他方面言之,则激烈之感情,亦得为直观之对象、文学材料;而观物与其描写之也,亦有无限之快乐伴之。

要之,文学者,不外知识与感情交代之结果而已。

苟无锐敏之知识与深邃之感情者,不足与淤文学之事。

此其所以但为天才游戏之事业,而不能以他道劝者也。

”王国维以无功利性对意境的情景交融说进行了重新阐释,且具有诗学的形上性,对传统意境的情景交融既进行了深化又进行了提升。

首先,他把“景”定义为“自然及人生之事实”,而不是看成单纯的自然风景,同时也包纳了社会人生的事实;其次,在他看来,诗人主观之情,并非个人一己之悲欢哀乐,而是对社会人生之“精神态度”。

这种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既可以是相互对应、互为表里的,也可以是互相矛盾、“成反比例的”,即主观意志与情感愈少,反而“其观物也深”,“其体物也切”。

再次,他认为,作家激烈的主观感情也能作为“直观之对象”,成为文学创作的材料和文学反映的独特对象。

这样,他就把文学的二“原质”作为“客观的”、“知识的”与“主观的”、“感情的”明确界定,不仅深入剖析了文学的内部构成,揭示了文学主客观具体统一的内在本质,而且也孕育着把文学分为叙事与抒情,把作家分为“客观之诗人”与“主观之诗人”,并以“意境”来统摄文学本质的重要理论观点。

王国维以深湛的理论功底和中西融会的开阔视野,将“意境”这一范畴从其他的美学范畴中突出出来,提升和推举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最高范畴,从而大大丰富了“意境”范畴的美学内涵。

二、虚实相生: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绘画领域内,“虚”常指“无画处”,指笔墨未到处,或曰空白;“实”则指“有画处”。

虚实相生即是画面画处与空白的处理问题。

中国画特别注重在画面上留有空白,任读者去自由想象。

宋代画家马远作画只画一角,人称“马一角”,夏硅作画只画半边,时人称为“夏半边”。

人多称誉其深得虚实相生之法,但虚实并非指画面一角和空白或半边与空白的关系。

“白”并不是虚无,而是一个可以容纳任何想象的广阔画面空间。

所以说,绘画的“黑”和“白”都是“实”,是能生成象外之“虚”的“实”,而“虚”则指由画面之实所触发想象而生成的灵动空间。

庄子说:“虚室生白。

”又说:“唯道集虚。

”中国诗词文章里都着重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现方法,使诗境、词境里面有空间、有荡漾,和中国画面具同样的意境结构。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这种对虚实相生之法的广泛而有效的应用是中国特有的辨证思想,其源头可追溯到老子:“三十辐,共一毅;当其无,有车之用。

涎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