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新建《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

新建《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二、教材分析:作为老师,我们知道,阅读的对象不单指文章,还包括社会和人生。

此课文时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七课,是一篇悼念性散文。

本单元学习写人记事的散文,所描述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物。

《记念刘和珍君》以1912年北洋军阀血腥虐杀青年学生为背景,熔哲理、激情与批判锋芒于一炉,充分展示一个伟大思想者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文中作者的感情忧愤,爱憎鲜明,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整个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要帮助学生增长见闻,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纪念刘和珍君》就成为让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生,塑造灵魂和思想的重要一课。

三、学情分析:本篇课文让学生与鲁迅相遇,与一位非常杰出的伟人的心灵进行直接的交流和感应。

鲁迅的文章一般比较深奥,其作品是中学教学的难点与重点,高一学生虽然已经有一些独立阅读文章的能力, 但对高中的语文学习所该具备的各种习惯和方法还是比较欠缺的,逻辑思辨能力不强。

因此我们应该按照教学的规律做好取舍,选择重点从而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批文以入情”。

在课堂上应努力通过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设计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以及文章中表现出的难能可贵的道德良知和敢于担当的勇气,进而展现出的正义和良知。

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明辨是非,领悟时代精神和人生意义。

五、教学设想:1、从作者鲁迅对刘和珍的尊敬入手,让同学对本文的主人公的身平事迹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起其学习的乐趣。

·2、播放录音示范,学生跟读,在录音范读的基础上学生自由朗读,让学生掌握学文的感情基调,整体感知全文,更好的“批文以入情”。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第二课时教学方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2 .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3 .体会文章在表达方面的特色4 .学习爱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文章思路二、把握作者情感1 .思考讨论一:作者在第一、二节里两次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又接着说“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怎样理解这些话的意思?作者在文中还反复说“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说不出话来”,这些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精读文段: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亦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2 .思考谈论二:让鲁迅悲愤的“非人间”是怎样的?精读文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1)惨象,己使我目不忍视了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

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自然,请愿而已,稍有人心者,谁也不会料到有这样的罗网。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己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把握思想内容。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刘和珍等爱国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的优秀品质。

3、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深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

4、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预备课【自主学习】一、阅读全文,搜集整理生僻字词二、阅读课文注释①,并筛选文中提及的有关“三·一八”惨案的信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三、复习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鲁迅的作品,结合补充资料全面了解鲁迅以及文中的相关人物1、提取关于作家的重要信息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

他的着作主要以、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⒉、了解刘和珍等牺牲烈士四、速读课文,把握线索,理清思路,整体感知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④刘和珍遇害。

⑤刘和珍遇害经过。

⑥“三·一八惨案”教训。

⑦惨案的意义。

我的疑惑:(直接在文中将有疑点、难点、亮点的句段勾画①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一、记念的缘由和目的②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③刘和珍概况。

二、记念的内容④概写刘和珍遇害。

⑤描写刘和珍遇害细节。

⑥总结“三·一八惨案”教训。

三、记念的意义⑦评述惨案的深远意义。

第一课时——重点分析刘和珍形象1、简问简答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

根据大家的归纳总结,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着重写到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市优质课比赛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品读关键语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深沉复杂的感情。

2.鉴赏艺术形象,传承革命精神,弘扬革命文化。

【情境设计】
鲁迅先生称1926年3月18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这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我们班分为摄像师、现场记者、新闻主播三大团队,通力合作,借助《记念刘和珍君》,“重返新闻现场”,深度报道一系列相关事件,还原事件真相,循志士印迹,探时代价值。

【课堂探究】
任务一:摄像聚焦——直面罪恶现场,录制社会反应
活动1:作为摄像师,你将抓录现场哪些镜头来暴露罪行。

活动2:请跟踪录制惨案引发的社会各界的反应。

任务二:现场记者——重温学生时代,探寻志士形象
作为记者,要有通过语言材料识别真伪的能力,捍卫不能掩盖的真相。

请结合课文内容、时代背景和对相关人物的采访,探求志士形象,并思考时代风暴中个人的命运抉择。

任务三:新闻主播——高擎时代火炬,铸就民族脊梁
作为新闻主播,请对本次系列事件进行深度总结,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反思总结】总结参与本次新闻报道活动的收获
【课后作业】
1.整理现场记者、随行摄像师、新闻主播的优秀文字稿,张贴于我们的班级交流展示台。

2.阅读鲁迅的其它文章如《无花的蔷薇之二》《空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章,进一步理解他表达的深沉复杂的情感和体味独特的创作风格。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记念刘和珍君》全文;(2)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悼念友人的心情;(2)学习刘和珍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2. 文中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3. 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深入剖析;3. 从文本中感受作者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写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查找生僻词汇,注释并理解课文;(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僻词汇和难点问题;(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作者情感态度及其表现。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课文默写;(2)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进行写作练习。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刘和珍的精神品质;(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3)结合课文,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2. 完成课后练习题;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学生对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掌握;3. 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5.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简介《记念刘和珍君》是由毛泽东于1929年所作,作为悼念刘和珍的悼词。

刘和珍是一位共产党员,他在活动中被捕入狱,在狱中受到酷刑折磨,坚持不屈,最终壮烈牺牲。

本教案适用于初高中语文课程,旨在通过深入了解该文本,传达出作者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之情以及推崇革命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生应该能:1.熟悉《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背景与内容。

2.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革命精神和对于革命志士的崇敬。

3.通过对于文章中的语言和文学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文学分析的能力和思维水平。

4.通过本篇文章的学习,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

教学过程导入1.通过师生互动提问引入教案主题,如:你们知道共产党员是谁吗?你们知道在革命斗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等等。

2.在学生的回答中,相对应的进行一个简单介绍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革命精神与革命志士。

学习1.开始学习《记念刘和珍君》。

先让学生每人轮流朗读一段,然后整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一起自主思考。

2.学生思考完毕后,针对文学语言手法的探究,提问学生有哪些文学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

3.老师引导学生对于这些文学手法进行分析,如比喻、夸张、对偶以及平行对照等。

4.通过学生学习的文学语言手法,老师再一次引导学生更具体的探究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如对于革命志士的赞颂,对于革命历程的概述等。

确认所学老师通过让学生每人发出一个疑问或不理解的地方,并交流讨论所学内容。

通过学术理性的讨论,让学生对本文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解。

总结通过本节课程,学生型战硬实现了在阅读中提高文学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

同时,也引领学生对于革命理想和信念的认知和思考,使学生知晓革命之路上有多少先人为之奋斗,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及子孙后代的幸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2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3)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2. 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运用;3.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 写作技巧的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3. 将课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中。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记念刘和珍君》;2. 相关资料:刘和珍的生平介绍、课文背景知识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刘和珍的事迹视频,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简要介绍刘和珍的生平背景,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情感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4. 鉴赏与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刘和珍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烈士的敬仰之情;(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行课文背诵和写作练习。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纪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学习目标】1、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2、掌握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悼念烈士、痛恨反动政府)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重点理解一些关键文句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2、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感知文本,理清思路一、温故知新:1、填空:屈原,名___,字___,战国时____国人。

古代伟大的爱国主义_____和______。

主要作品有《》、《》、《》、《》等,汉代刘向以这些作品为主合编成《》。

2、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其文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类迩而见义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忘却的纪念》中鲁迅对遇难的左联五烈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残害革命者的反动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对照本文,思考作者对待为革命而牺牲者有怎样的看法。

二、自主探究:1、作者:阅读《创新设计》41页“作者简介”,回顾与鲁迅相关的文学常识。

2、背景:参看《创新设计》41页“背景简介”,了解刘和珍等参与的爱国活动。

3、预习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完成《创新设计》41页“边读边练”。

三、合作探究:(1)概括段落大意,板书:①介绍写作缘由。

②交待写作目的。

③回忆认识过程。

④抒写惊愕、义愤。

⑤叙述遇难经过。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2)文章一共7小节,为什么单是写作缘由就用了两节来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1。

(3)文中对刘和珍做了怎样的描写?她是怎样的一位青年?参见《创新设计》42页“边读边思”2。

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二课时)
姓名:班级:组别:
编写人:孙炳祥审核人:高一语文组编号:20150107-2
学习目标:
理清一、二部分的写作思路,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边读边思,互动探究
1.“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
材料1.“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鲁迅《无花的蔷薇之二》)
材料2.“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乱如麻!”(刘半农)
思考:本文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2.“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为什么作者要反复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却只能如此而已”?
3.“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 ——为什么?
4.“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理解划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6.下面三句在作者的感情表达上有何不同?
(1)“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
(2)“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3)“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7.“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第一句话,作者肯定刘和珍是“我的学生”,第三句话又否定,这样是否矛盾?为什么?
8.“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这样写有何作用?
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材料:“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颓下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他便觉悟起来,由哀音而变为怒吼”。

——鲁迅《革命时代的文学》
(1)把“惨象”与“流言”对举,有何用意?
(2)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3)最后一句是什么复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10.理解划横线的词语并回答问题;
“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作者详细地写烈士遇难的经过,用意何在?
11.“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资料1:刘和珍中弹后,“对赶来救助的同学说:‘你们快走吧,不要管我了。

’”
资料2: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

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
问题:联系所供材料,谈谈怎样理解这段话?
当堂检测:
模仿课文第五节刘和珍等烈士罹难场面描写,写一人二事,表现人物的某一特点,在进行场面描写时,尽可能选用“毅然”“不为势力所屈”“桀骜”“黯然泣下”“凶残”“下劣”“惊心动魄”“沉勇”“勇毅”等词语,字数约3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