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壶口瀑布

合集下载

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

黄河壶口瀑布壶口瀑布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宜川县城以东35公里,吉县城西45公里处的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因其气势雄浑而享誉中外。

壶口瀑布,是由于黄河流至壶口一带,两岸苍山夹峙,把黄河水约束在狭窄的黄河峡谷中,河水聚拢,收束为一股,奔腾呼啸,跃入深潭,溅起浪涛翻滚,形似巨壶内黄水沸腾。

巨大的浪涛,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后,激起一团团水雾烟云,景色分外奇丽。

站在河边观瀑,游人莫不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威武雄壮的歌声。

壶口瀑布,号称“黄河奇观”,是黄河上唯一的黄色大瀑布,也是中国的第二大瀑布。

以壶口瀑布为中心的风景区,集黄河峡谷、黄土高原、古塬村寨为一体,展现了黄河流域壮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积淀。

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2年,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

壶口瀑布水势汹涌,涛声震天,景色壮丽,是黄河最壮观的一段,也是国内外罕见的瀑布奇观。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佳句,勾画出了大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不观壶口大瀑布,难识黄河。

真面目,壶口瀑布这颗黄河上的璀璨明珠,正以它巨龙般的姿态奔腾、咆哮着。

当代诗人陈运和的诗《壶口——歌喉》夸黄河“为五千年文明史领唱音符始终不变,气势震撼神州”。

黄河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9.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长河。

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

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

黄河依次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省,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美丽的壶口瀑布

美丽的壶口瀑布

美丽的壶口瀑布
美丽的壶口瀑布
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今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从西安开车到壶口去欣赏瀑布的壮观。

车行山谷,远远便听见阵阵低沉的轰鸣,在左右山壁间碰撞,未见其影,先闻其声,知道壶口到了。

把车停好后,我和爸爸、妈妈向瀑布走去,远远就感觉到阵阵凉意。

当我们站在瀑布旁,我们三人全都惊呆了,滔滔黄河,由三百米宽骤然收束为50余米倾泻在落差达30余米的窄窄的十里龙槽,巨浪翻腾,涛声如雷,象是千军万马在奔驰,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充涨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到脸上,散发在天上。

美丽极了,壮观极了!我心里有说不出来的喜悦,随心所欲的在叫喊着,来放松着我的心情:“你好!”,我的喊声在山谷回荡,山谷回应着:“你好!好~,好~!”
我尽情的欣赏着瀑布的壮观,不知不觉中,天色暗了下来,我只好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壶口瀑布。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古诗及译文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古诗及译文

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古诗及译文一、引子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这句古诗出自我国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句古诗描绘了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黄河的壮美气象,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通过对这句古诗的分析和译文的探讨,带领读者一同感受这壮美景象所饱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古诗分析1. 文字解析诗中“千里黄河一壶收”一句,通过“一壶收”四个字,表现了诗人极度震撼的情绪。

黄河千里长,千里黄河一壶收,这句警句让人们深深地感受到了黄河壶口瀑布的雄浑气势。

句子中的“收”字,意味着江河的水流汇聚成瀑布,形成壮观的景观。

这也与黄河作为中华文明母亲河的身份相得益彰,以更加丰富的形象语言表现了黄河的雄壮与壮美。

2. 意境描绘古诗所描绘的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勾勒出了宏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壶口瀑布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是黄河三大瀑布之一,以瀑布气势磅礴、壶口气象独特而著称。

诗人通过这一句诗意境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了壶口瀑布的壮美气象,领略到了黄河的雄浑与壮丽。

三、译文探讨经典古诗的译文,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和情感,又要表达出现代读者的理解和共鸣。

以下是我根据个人理解尝试译出的《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的译文:千里黄河万壶水,倾泻壶口瀑布深。

万里黄河一壶收,瀑布山水意象新。

这个译文参考了原句的意境,力求表达出对黄河壶口瀑布的赞美和敬仰,同时力求符合现代读者的口语化表达,希望能够更好地传达出这句古诗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

四、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深刻理解和体味每一句经典古诗的内涵和情感,对于撰写高质量的中文文章至关重要。

我个人对这句古诗的理解是,它不仅仅是一句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我国壮丽山川和千年文明的赞美。

这句诗所表达的壮丽和雄伟,正是我国大好河山的真实写照。

通过这句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和赞美,也可以领略到他们对壮丽山河的热爱和依恋。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这篇文章的阅读和探讨,我们重新审视了《千里黄河一壶收壶口瀑布》这句古诗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到了壮美自然景观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壶口瀑布》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写了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哪些特点。

作者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参考答案:雨季壶口瀑布的特点是不太像瀑布,而像“一锅正沸着的水”,水势浩大,涛声如雷,令人害怕。

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真的是瀑布,景观丰富多样,有雄浑壮阔的,有陡峭奇绝的,有多姿多彩的。

作者之所以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又写“脚下的石”,其原因大致有四:①壶口瀑布是水和石共同造就的,文章以写水为主,但不宜对石不置一词。

②从观景的角度来看,作者定点换景,游目四顾,最终把视线收归脚下,转换非常自然。

③作者所感慨的小小壶口却“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的奇景,正是产生于石头对水的约束,因而接下来描写“脚下的石”也是很自然的。

④写被河水侵蚀的石头,能够展现河水的真正力量,这样就改变了前面描写河水在石壁的阻遏挤压下“各自流淌”所有可能带来的片面印象,将文章的境界翻上一层,也为后面写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奠定了景物描写上的基础。

二、作者在枯水期来到壶口瀑布,采用了独到的观察角度,写出了独特的景物特征。

试结合课文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作者采用定点换景的写法,立足点是“河心”,先写水,后写石,视角反复转换。

作者先俯视“河中有河”的龙槽,写“壶口”得名的原因,景物特点是“奇”;再仰观河面,看滚滚而来的黄河水,景物特点是“雄”;然后视线随河水由上而下,“跌”入龙槽,碎为水雾,景物特点是“险”。

以上三个观察角度所见的景物特点都属于阳刚、崇高一类。

接下来平视龙槽两边,细写千姿百态的河水,以及水雾和彩虹,景物特点是多姿多彩。

最后,视线转换到作者自己的立足点,描写长年被黄河冲刷侵蚀的河底巨石,巨石“静”的形态蕴含着河水“动”的力量,景物特点是震撼人心。

文中描写的多个画面呈现出多种景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表现出多重意境,刚柔相济,层次分明,情景交融。

壶口瀑布阅读短文

壶口瀑布阅读短文

壶口瀑布阅读短文壶口瀑布,又称黄河壶口瀑布,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壶口镇境内的黄河上游。

壶口瀑布是黄河上最大的瀑布群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

壶口瀑布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色而闻名于世。

它由十多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瀑布组成,宛如倾泻而下的银河。

其中最大的瀑布高达20多米,宽度达100多米,水势汹涌,水量巨大,气势磅礴。

站在观瀑台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溅起的水花如雨点般飞溅,水雾弥漫,给人一种壮丽而神奇的感觉。

壶口瀑布的美景还体现在其周围的自然风光上。

瀑布两旁是陡峭的峡谷,峡谷中有茂密的森林和青山绿水,景色宜人。

在阳光的照射下,瀑布和周边的景色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给人一种宁静、恢弘的感觉。

除了自然景观,壶口瀑布还有丰富的人文历史。

壶口镇是一个古老的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

在壶口瀑布附近,游客可以参观壶口瀑布博物馆,了解壶口瀑布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黄河流域的地理、生态和文化。

壶口瀑布的美景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春夏之交,瀑布的水量最大,景色最美,吸引了大量的摄影爱好者和旅游者。

此外,壶口瀑布也是摄影师们的天堂,瀑布流淌的水,瀑布边的岩石、树木都是他们的创作素材,让人们能够以独特的角度捕捉到美丽的瞬间。

然而,壶口瀑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长期的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壶口瀑布的水势有所减弱,瀑布的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为了保护壶口瀑布这一自然遗产,相关部门加大了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种植防护林、修建防护设施等,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壶口瀑布的生态环境。

壶口瀑布作为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壶口瀑布的雄伟壮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未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工作的持续进行,壶口瀑布将继续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观赏和探索,为他们带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壶口瀑布》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学习目标1.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思所感。

2.仔细品味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体会课文的风格特点。

3.领会稳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

二、作者简介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著名散文家、学者、新闻理论家、科普作家。

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

其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浪沫横溢:浪花不断上涨溢出,形容水大而多。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

驰chí骋chěng:形容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

霎shà时:形容极短的时间。

寒噤jìn:寒战。

雾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潺chán潺:溪水、泉水等的流动声音。

出轧zhá:(钢板)从轧钢机里出来。

打旋xuán:文中指水回旋流动。

汩gǔ汩:形容水流动的声音。

怒不可遏è: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

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二、主题概述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

黄河“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等特点体现了黄河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坚韧刚强的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5段):分述自己两次观壶口瀑布的经过。

第一次略写,第二次详写。

第二部分(第6段):总结全文,升华主题,礼赞黄河精神。

四、思考探究1.第2段开头引用别人的告诫,有什么作用?引用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之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在雨季时涛声震天、河面澎湃的凶象。

壶口瀑布十大景观介绍

壶口瀑布十大景观介绍

壶口瀑布十大景观介绍壶口瀑布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壶口镇境内的一处大型瀑布景观,被誉为中国十大瀑布之一。

壶口瀑布以其雄伟壮观的景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上游,是黄河的第一个大瀑布,也是黄河上最壮观的瀑布之一。

它的水流宽广,激流翻滚,形成了一幅雄奇壮观的画面。

壶口瀑布的宽度达到了约100米,落差高度约15米,每秒钟的水流量约50立方米。

当水流从高处倾泻而下时,水花四溅,激起层层水雾,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幕画。

壶口瀑布的景色以其雄浑壮观的气势而闻名于世。

站在瀑布前,只见水流急速而下,雄壮的水势使人陶醉其中。

瀑布两侧的山峰高耸入云,犹如两道巨大的屏障,将瀑布和周围的景色分隔开来,使得瀑布更加显得雄伟壮观。

当阳光照在瀑布上时,水流中的水滴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一道道五彩斑斓的彩虹,美不胜收。

壶口瀑布周围的环境也是十分优美的。

瀑布附近的山脉起伏,林木葱茏,空气清新宜人。

在瀑布附近还有一片茂密的森林,森林中的鸟语花香,使人感到宁静和舒适。

此外,壶口瀑布附近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名为壶口寺。

寺庙建于唐朝,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寺庙内有许多古老的文物和佛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对于喜爱历史文化的游客来说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

壶口瀑布在中国的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被誉为中国的“黄河第一瀑”,被视为中国人民的象征。

瀑布的水流势大,象征着中国人民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壶口瀑布也是一部中国的历史长卷,它见证了黄河的兴衰和中国的变迁,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和地理有着重要的价值。

壶口瀑布作为中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这里,欣赏壶口瀑布的壮丽景色。

壶口瀑布周边也建有许多旅游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游客可以乘坐观光车或者步行沿着瀑布欣赏风景,还可以在附近的餐馆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壶口瀑布十大景观之一的壶口瀑布以其壮丽的景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

无论是对于自然景观的热爱者,还是对于历史文化的追求者,壶口瀑布都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旅游胜地。

壶口瀑布旅游攻略

壶口瀑布旅游攻略

壶口瀑布旅游攻略一、壶口瀑布简介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

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

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

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

壶口瀑布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乡,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

黄河的两岸都有游客中心,两省的门票不能通用。

壶口一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在大河槽中套了一个小河槽)。

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

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

此处河床形如一把巨大的茶壶,收尽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壶口因此得名。

明代人惠世扬的诗句“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

”正是对壶口这一景象的真实写照。

壶口瀑布极为壮观。

滔滔黄水倾泻而下,激流澎湃,浊浪翻滚,水沫飞溅,烟雾迷濛,狂涛怒吼,声震数里,瀑布高度在枯水期可达15—20米,夏、秋之际可达45米。

在洪水时,洪流滚滚,涌出深槽,瀑布就变成一股激流而下,瀑布形消失。

河水沿深槽下行5千米便是孟门,出孟门之后,水面展宽,水势变缓,又恢复到龙王辿以上的景象。

二、壶口瀑布陕西侧新游客中心黄河壶口瀑布陕西省这边,原来的游客中心离瀑布很近,现在搬迁到黄河下游,离高速路口很近的地方了。

原来游客中心的停车场,现在只供景区的区间大巴车停靠,游客的私家车和旅游大巴,只能停靠在新的游客中心停车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味下列句子,分析文辞优美的原因: 1、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 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 堆堆白雪。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 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 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 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家莫伸笔下的壶口瀑布《壶口壶口》。
练一练: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相信智慧的你也有对水多样的感悟,
请参考本文写作手法,以寓情于景的 方式,运用两种及以上修辞手法,写 一段500字左右作文。


怒:“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 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 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
宜川县
黄河 壶口瀑布
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天下黄河一壶收
梁 衡
我们就通过梁衡的文章再来领略这“天下黄河一壶 收”的壶口瀑布。
初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

信息提炼:
1、壶口瀑布地点?几次到过壶口瀑布?
晋陕两省边境 ;两次。 2 、用简练的语言说出什么是“壶口”以及壶口瀑布 形成的原因。 明确:沟底的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 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 便是“壶口”。 明确:黄河的河床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而低,于是 就形成了巨大的水流。 巨大的水流从高达几十米的断 面冲下,就形成了壶口瀑布。
蕴含的道理: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宽广的
胸怀、宏大的气度,外表虽柔弱,内心却 无比坚韧,是任何力量也压不垮的,有置 之死地而后生的顽强精神。
齐读文章第五段,体会文章内涵
2、作者为什么会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
感情联系起来的? 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的特点与人的各种感情 的特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利用两者的相通相 似:如海、河、瀑激越奔涌,与喜、怒、愁相 似;水流经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形态,人碰到 不同境遇也会有不同的情感相似。作者将思辨 融入到山水之中,通过描写黄河 ,赞美了中华 民族刚柔并济、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
你今后的人生有何启迪呢?

壶口瀑布那雄壮、浑厚、博大 的气势,给人一种鼓舞,一种力量, 是中华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 民族精神的体现。让我们永远保持 和发扬这种民族精神。
明确:
课堂小结

《壶口瀑布》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 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 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 “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 无坚不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 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 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2、“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 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
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
愁:“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
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பைடு நூலகம்”
体会句子内涵
2.“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
世界吗?”的理解?
含义:造物者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
界(既指客观世界,也指主观世界)。 达人的情感,立意深刻。
句式:反问句。加重语气,感染力强,表
运用拟人修辞方法,写河水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作者由小小的壶口瀑布概括黄河博大宽厚的雄壮 之美,再由黄河的性格联想到民族历尽艰难、宁 折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 赞美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
深刻体会,感悟哲理
从壶口瀑布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对
不息的民族精神。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性 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作者赞美黄 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品味语言,感受力量之美
1选择你喜欢的语句,并加以分析你 喜欢的理由。 2.说说你所选择的句子,在字里行 间有什么意蕴。
品味优美语言,感受雄浑的意境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雨季的壶口瀑布这样令人胆战心惊,那么枯水季的壶口又以怎样的 面貌展现在作者面前呢?
朗读课文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再访壶口。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1、试比较一下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旱季有哪些方面不同。(用简洁的 语言概括)
明确:其声、其势、其景均不同。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这里运用排比句写出了河水纤细、柔
和 、 优 美 的 形 态 , 其 中 “钻”“觅”“淌”“夹”等动词的 运用十分贴切,使文章灵动多姿。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4 、“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 着的水。”
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之
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汹 猛景象。
感悟文本,理解主题。
通观全文,作者只是向我们介绍壶口瀑布这一风景名胜吗?他在写景中蕴含 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齐读第六自然段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 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写作意图:作者写的不仅仅是黄河之水,更是在一种
人生的姿态,一种意境,一种哲理:一种百折不挠,自强

喜 顺 壁 挂 下 的 , 亮 晶 晶 的 如 丝 如 缕


怒:“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 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哀:“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
怨:“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
(波澜壮阔)
“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 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 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 奋力抗争。” 有坚忍不拔
的精神。
雄伟壮阔、刚柔相济

这一次,壶口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黄河在这里仅仅展现它的阳刚之美吗?


为什么作者将水的各种形态与人的各种感情联系起来?
体会句子内涵

1、“我突然陷入沉思”,黄河以她宽广博大的胸怀包容了“喜、怒、哀、 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找出“喜、怒、哀、怨、愁”,指代的具体 描写? 喜:“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2、完成下列表格:
季节 声 势 景 感
雨季
旱季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季节 声 势 “上面的水还是 一股劲地冲进 去,冲进 去……” 景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感
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 惊 (惊心动魄 ) 撼人心魄的壮美
雨季 隐隐如雷 (铺 垫和 震耳欲聋 渲染) (刚) 略写
旱季 隆隆冲去、 “其势如千军万 “龙槽”“深 轰然而下 马,互相挤着、 不可测”;大 (借 (刚) 撞着、推推搡 水“向龙槽隆 物喻 搡、前呼后拥, 隆冲去”时 人赋 汩汩如泉、 撞向石壁,排 “被跌得粉碎, 予水 潺潺成溪 排黄浪霎时碎 碎成点,碎成 以人 成堆堆白雪。” 雾”。大水 哀哀打漩、 的情 “向两边涌去” 如丝如缕 感) “凝重”“猛 时,“平平的, 详写 (柔) 烈” 大大的,如飞 毯抖落”。
理解内涵



发怒:(1)于是洪流便向两边用去,沿着龙漕的边沿轰然而下, 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2)这些如 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 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3)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 水硬是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到地剁去。
体会词句含义,感受雄浑的意境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性格也正是中华 民族的性格。黄河在壶口将其伟力淋漓尽致地展现了 出来。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
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 往直前。”作者赞美黄河,正是赞美中华民族百 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
课外拓展
请打开《学练同步》,看看另一位作
运用比喻手法,将柔而无形的水比作“一
卷飞毯”“一卷钢板”,传神地体现了河 水的“凝重”“猛烈”。突出了水势变化 之大,将黄河博大的胸怀、壮阔的气势非 常生动地表现出来。
品味优美词句,感受雄浑的意境

3、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 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 亮晶晶的如丝如缕„„

“ 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 样怒不可遏”,压迫的原因?修辞?找出描写水发怒的 句子。 原因:第3节.“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正这般畅畅快快
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 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 拟人。描写的是水,体验的是人的情感:人一旦受到压迫,则会 愤怒无比。
1 、“整个龙漕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
去”、“这柔和的水硬是将铁硬的石寸寸 到地剁去”。

者运用“齐齐”“切”“寸 寸”“剁”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 坚强意志与不懈的伟力
体会词句含义,感受雄浑的意境
2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
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 直前。” 的精神。整齐的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民族 精神的赞美之情。


朗读课文,感受不同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