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重点古诗赏析.ppt

合集下载

语文_八上课外古诗词赏析PPT课件

语文_八上课外古诗词赏析PPT课件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
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 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 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日 暮怀归之情,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愁思) 5、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运用对偶手 法描写长江明丽景色)的诗句是: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五)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 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品读全诗,展开联想与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 绘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 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2、“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这 两句诗情景交融。试想象烟波江上日暮之景,体 会其中融入的乡愁之情。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
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思乡怀亲之情和前路 茫茫欲归不得的愁绪。
(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的望洞庭湖所见的画面。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湖水满满,和岸上几乎平
负,希望张丞相能给予引荐,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 生态度。
3、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
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景象极其壮阔。 4、品味“蒸”与“撼”。
蒸:蒸腾,写出了云梦大泽上水气弥漫的样子,给 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表现出洞庭湖积蓄之丰富,广 大的沼地都收到了它的滋养哺育。 撼:摇撼,犹如万 钧雷霆,写出了湖水的力量之大,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 激荡、气魄宏大。“蒸”字和“撼”字描绘出洞庭湖飞 动的气势和壮观的景象。

八上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八上13课-唐诗五首精品课件(83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诗人隐居的地方
接近
徘徊
阳光,光辉
小牛,这里指牛群。
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归依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诗句赏析
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首联点出诗人满腹心事无可诉说,只好徘徊来徘徊去,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徘徊无依的孤独心情,为下文做铺垫
2.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写出了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一种豁然开朗、清新明快的感觉。“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运用叠词,富于音乐美。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通过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使至塞上》选自《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写出塞时的沿途景色。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据《报恩录》记载,黄鹤楼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10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并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了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
另一说是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人,在黄鹤山中修炼成仙,然后乘黄鹤升天。后来人们为怀念费祎,便在这黄鹤山上建造了一座黄鹤楼。

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PPT课件

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PPT课件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两句,将风雨与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 然而起的暴风雨触动了他的情思,窗外 呼啸的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 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之声,若不是诗人曾 经驰骋沙场,若不是诗人怀有强烈的爱 国热忱,决不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 的诗。
24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 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表达自己为收 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九 古诗四首
1
春望
杜甫
2
杜甫: 唐代大诗人。字子 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 为杜工部,“诗圣”。祖籍襄阳 (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 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 义诗人,诗篇现存有1400多首。 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 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内容 深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 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 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6
首联所望见的是什么?为全诗起到了什么 作用?
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 草遍地,林木苍苍,首联描绘了一幅安史之乱造成 的国破人亡的悲惨景象。一个“破”字,使人怵目 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在此寄 情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读后让人触景伤怀。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将风雨不战争联系起来一场突然而起癿暴风雨触劢了他癿情思窗外呼啸癿风声雨声在他听来就好象当年战场上铁骑奔突乊声若丌是诗人曾经驰骋沙场若丌是诗人怀有强烈癿爱国热忱决丌可能写出如此具有感染力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诗人对往昔军旅生涯癿追忆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癿强烈愿望
7
颔联写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描绘了 作者怎样的感受?

人教版语文八上古诗赏析.ppt

人教版语文八上古诗赏析.ppt

《使至塞上》
1、对题目的理解:
奉命出使到塞上
2、颈联描写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用自己的语言描写此句展示的“千古壮
观”。 并说说此句妙在何处?(赏析句子)(好在哪里) 答案: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高 空;俯首远瞰,横亘浩瀚沙漠的黄河边,苍茫的挂着一轮收敛了光辉的圆圆 的落日。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二字生动准确的描写了沙漠的景象,变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答案:这两句诗运用工整的对偶和恰当的形容词“孤、直、圆”等,具体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漠空旷、寂静、独特、壮阔的景观,表达了诗人孤寂 的心情。
2、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一句。 这两句诗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恰 当的形容词溅”、“惊”等字,具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诗人面对残破的都 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 花 鸟也和自己一样有“感”、“恨”等,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 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表达了作者感时伤世的之情 。 3、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 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稀疏得无法梳髻插簪。 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 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常见意象及其寓意: 冰雪:忠贞高洁。 杨柳:离愁之情。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喟叹和哀愁。 松柏:高洁坚贞。 梅花:坚强不屈。 浮云:飘泊的样子。 西风:绵绵愁绪。 大雁:游子思乡。 乌鸦:渲染荒凉。 月亮:思乡;永恒。 白发:愁情恨意。 笛子:思乡、送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词曲复习PPT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词曲复习PPT课件
第 13 页
【针对训练】 1.(2019·湖北鄂州中考)这首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 圆”意境优美,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绘。 示例:苍凉雄浑的大漠之上,一缕孤零零的烽烟像根柱子,笔直地 伸向天空。弯弯曲曲的黄河似一条金带,平躺在大漠远方。一轮浑圆的 红日,正静静地悬挂在西边的地平线上。
第 14 页
第 18 页
3 . (2018· 四 川 南 充 中 考 , 2 分 ) 李 白 《 渡 荆 门 送 别 》 一 诗 中 “___山__随__平__野__尽___,___江__入__大__荒__流___”两句与“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流”意境相似。
4.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收束全诗的句 子是:___仍__怜__故__乡__水___,___万__里__送__行__舟___。
第9页
【针对训练】 1.(2019·黑龙江大庆中考)请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赏析尾联。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也要归乡;江 上的雾霭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浓浓迷雾。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以一 “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自己登临黄鹤楼的思乡之情。 2.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并用 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郁郁葱葱, 鹦鹉洲上芳草茂盛,这一切都清晰可见。
一、野望 [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诗歌主题】 此诗描写了萧瑟恬静的秋日暮景,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 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第1页
【佳句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都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 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 个画面灵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 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画面描述)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PPT,知识点解析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PPT,知识点解析
初二上册语文《诗四首》精选课件
目录
• 知识点概览 • 《诗四首》详解 • 诗歌技巧与手法 • 诗歌鉴赏与实践 • 练习与巩固
01 知识点概览
诗歌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诗歌起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口头 创作,是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传承文 化的重要载体。
常常借助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表现 深层含义。
表达情感丰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次北固山下》解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描 绘北固山美景的诗歌,通过对山 水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
然美的赞美和思乡之情。
诗中通过"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 前"等诗句,描绘了北固山的山水 之美,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 语言,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 悬"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山水的
创作灵感
通过观察生活、阅读优秀作品等 方式,可以激发创作灵感,尝试
自己创作诗歌。
模仿技巧
在模仿经典诗歌时,应学习其韵律、 结构和修辞手法,以提高自己的写 作水平。
创新思维
在创作和模仿过程中,应注重发挥 自己的创新思维,尝试新的题材和 表达方式,以形成独特的风格。
05 练习与巩固
基础知识练习
字音字形
者的内心世界。
《天净沙·秋思》解析
诗中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诗句,描 绘了秋天的萧瑟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和人生感慨。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描绘秋天景象的诗 歌,通过对秋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和人生感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如"古道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天的萧瑟 和作者的内心世界。

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诗词鉴赏 课件(共31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 期末复习专题:诗词鉴赏 课件(共31张PPT)
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青草繁茂浓绿。
课内诗词整理
(三)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使至塞上》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不得志、愤懑等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2.本诗的颈联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炼字的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课内诗词整理
3.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诗,说说诗人如何抒发情感的。 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4.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面对国家烽火连天的境况,花鸟也像人一样感时伤怀。花上的露珠就像花儿流下的泪珠;鸟儿的鸣 叫,也仿佛透露着惊恐。 5.“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 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6.说说你对诗歌尾联的理解。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 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思家所致。
课内诗词整理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 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 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 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复。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PPT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汇总PPT课件

-
3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总写雪景)
望长城内外,唯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化静为动 )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想象雪后美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
12
-
7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矣,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
2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诸葛亮忠心报国 )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自比,表明心志,也可与“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起作为歌颂奉献精神的积累 。
-
5
浣溪沙(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不要自悲白发,自叹老暮,而应振奋精神,充满乐观自信)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视死如归,舍生取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清、澄。侧面描写,通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 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4、作者为何说小溪的“明灭可见”? 因为小溪是曲折的,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 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 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景色的特征。 5、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因为作者参与改革失败后被贬,心中愤懑不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 调。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心情,但欢乐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 境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①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 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 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 样的心情呢?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 藻、荇。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 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2)人生感慨。(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 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 觅。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 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 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 描写 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 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 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五、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 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 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
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 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 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三、简答题: 1、课文按什么顺序写? 游览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周围气氛。 2、说说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主要感受? 主要特征:潭水清洌,全石为底,竹树环合;作者的感受一方面是 乐,一方面又凄清。这固然与作者的心境有着紧密联系,又是因小 石潭的景引起的。
②、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 ③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 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将影作藻见奇趣, 以水喻月抒闲情 ④、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 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 ⑤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 “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 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 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 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 是于事无补的。
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
俶尔远逝:忽然。
似与游者相乐:逗乐。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像北斗星那样;像长蛇爬行那样。/或现或
隐。
其岸势犬牙差互:那;//像狗的牙齿那样。
不可知其源:能;/它的,指溪水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使……凄凉;使……寒冷。//寂静得使人感
到忧伤。/深。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因为;凄清;停留。
《小石潭记》 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一、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向西。
心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道路;向下,往下;出现。
水尤清冽:格外;清澈。
为坻,为屿,为嵁: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石。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皆若空游无所依:在空中;依靠的东西。
日光下澈:向下。
2、文章表现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 谪依然旷达) 3、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六、欣赏。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段写出 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七、中心思想 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八、开放型试题:
记之而去:离开。
隶而从者:随从。///跟随。
二、知识积累:
本文的作者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他和韩愈一 起倡导古文运动,列唐宋八大家之首。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 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 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有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怆的情感。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过他 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户:门 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至: 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交叉错杂)。盖竹柏影:原来是 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 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 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 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旷达胸怀 1、贬谪悲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