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文言文必读10篇复习精编

合集下载

重庆2013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

重庆2013中考10篇文言文复习资料精编

《记承天寺夜游》总复习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 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3.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14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_____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八大家”之列。

(1分)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三)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练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

2013中考文言文16篇必考篇目汇编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

(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拥有,(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些祸患我不去躲避。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手段不能采用的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可怕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有什么方法不能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

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

是因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

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得不到它就要死。

(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一词多义1.而呼尔而与之。

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转折连词,却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

这种做法4. 得二者不可得兼,得,能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

---------------------------------------------------------------最新资料推荐------------------------------------------------------ 2012、2013年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中考语文古文复习资料汇总之一由上海成才家教网支持提供古文复习资料集(一)一.天时不如地利 1 .常识:①.选自《孟子 o 公孙丑下》。

孟子,名轲,战国思想家。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着。

②.我们在教材中还学过《孟子》中的文章有《王顾左右而言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中心: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段意:①.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突出天时不如地利。

③.突出地利不如人和。

④.紧接前面的人和,运用对比的写法,突出了得道的作用。

3.句译: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时机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②.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1 / 7气候。

③.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用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来在天下建立威信。

④.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着他的人就多;没有施行仁政,没有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二.橘逾淮为枳 1 .常识:选自《晏子春秋 o 内篇杂下》。

晏子,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

2.中心:本文记述晏子出使楚国,凭着机智善辩,挫败了楚王的诡计,维护了个人和祖国尊严的故事。

人物形象:晏子:爱国、机智善辩、善于辞令。

楚王:平庸愚昧。

段意:①-②.写晏子使楚前夕,楚王与其左右策划侮辱晏子的办法。

③-⑥.写晏子智搓楚王,使其自取其辱。

3.句译: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最新资料推荐------------------------------------------------------ 两个官吏捆绑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分类精编【描物状物篇】古镜(宋)沈括【甲】古人铸鉴①,鉴大则平,鉴小则凸。

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

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

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

人有原②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③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予.观之,理诚如是。

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意古人别自有术。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

②原:推究。

③差:略微。

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

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2.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收人面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

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个词语概括)(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

他怀疑的依据是什么?《古镜》1.A2.B3.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4.(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

精湛(高超)。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

《古镜》译文:【甲】古人制造镜子的时候,大镜子铸成平的,小镜子铸成凸的。

201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试题汇编

201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试题汇编

2013年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试题汇编2013年中考试语文题分类汇编――课内文言文 1.【2013年•湖北省孝感市】【试题】(二)陈涉世家(节选)司马迁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尉果笞广。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

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袒右,称大楚。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陈胜、吴广喜,念鬼念无与为乐者B.今亡亦死暮而果大亡其财 C.扶苏以数谏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10.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 ①等死,死国可乎?②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11.对本文解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选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主要叙述了发动起义的经过,着眼于反映陈胜在反抗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作用,体现出他作为一个农民起义领袖的杰出才能。

B.陈胜、吴广为了得到神灵的庇佑,作了“置书鱼腹”“篝火狐鸣”的舆论准备;为了得到人民的响应,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

吉林省1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

吉林省1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

2013年吉林省中考必考古文1、爱莲说周敦颐(宋)(2006年以前考过的文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2、《陋室铭》唐刘禹锡(2006年以前考过的文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3、三峡(北魏)郦道元(2006年以前考过的文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马说韩愈(唐)(2006年以前考过的文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出师表诸葛亮(三国)(2006年以前考过的文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013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0篇)

2013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0篇)

2013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0篇)2013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10篇)一、《三峡》(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1、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空谷传响:回声襄:漫上。

漱,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御:驾。

献:山峰。

良:实在、真。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绝:消失。

素;白色旦;早晨。

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朝:早晨。

清荣峻茂曦月:阳光,月亮。

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阳光……3、特殊用法:奔:飞奔的马。

湍:急流的水。

三声:几声。

三,这里不是确数4、区别:属:属引凄异(连续)绝:久绝(消失)。

自三峡……(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绝献(山峰):极自非……(如果)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阻绝:断5、通假字:阙;同"缺",中断。

6、重点句翻译: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的倒影。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7、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7、结构。

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段)8、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

(完整版)初中生必背经典文言文十篇1. 《论语》 - 孔子仲尼居,曾子侍。

子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

至于斯则已矣。

”此句来自《论语》中的一篇。

孔子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出对纣王的谴责。

通过研究《论语》,初中生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研究到做人做事的道理与智慧。

2. 《尚书》 - 周公天子曰:“昔我祖考有告于先人:‘前死者不葬者,何谓也?’执爵食于馆如也,奉酒食贤者如也,得人而敬之如也。

谓之鬼,故曰昭告之。

内如大车,外如大羊。

故鲁人之祭先人曰昭告之礼。

”《尚书》是中国古代文献之一,这段篇章描述了天子祭祀先人的仪式。

它向初中生展示了古代礼制和对祖先的尊敬,让他们了解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3. 《诗经》 - 佚名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宨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诗经》中的一篇。

通过这首古老的诗词,初中生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也能领略到古代的文学风格与意境。

4. 《史记》 - 司马迁夫禹、稷、契、后稷者,何人氏也?盖云:禹唐嬀而后稷降居之,以东郭甸为氏。

禹、契皆曾有大功德,禹封诸侯。

这段文字来自《史记》中的一篇。

它介绍了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禹、稷、契和后稷。

初中生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到中国的古代历史和传说,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5. 《战国策》 - 佚名诸侯皆策败亡事始。

乃自随以择人将。

无有贫富贵贱、小大者,必尝之金石。

贞臣负黍,未尝有重金也。

《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策略的文献。

这段文字描述了如何选拔人才的原则,即不看贫富贵贱,而是通过实际表现来选拔。

初中生通过研究这些策略,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智慧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性。

6. 《礼记》 - 樊同疏:为民容止,弗若文王。

巧者有尺寸之功。

审者有胸中之明。

威凤鸾之庙,受洪范之赏。

这段文字来自《礼记》中的一篇。

它强调了为民容止和审慎的重要性,以及威武之德的回报。

初中生通过研究《礼记》,可以培养品德和修养,了解到追求公正和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愚公移山》题目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课文选自《列子·汤问》,相传是战国时期战国所作,他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愚公移山,本故事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二、词语:
1.写出下列语句的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一词多义:
①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
②固汝心之固.顽固吾义固.不杀人本来
③而笑而.止之曰表修饰而.山不加增但是
④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
⑤其其.妻献疑曰他的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⑥之汝心之.固主谓之间告之.于帝这件事以君之.力的
3.词类活用: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名词作状语)
4.古今异义:虽.我之死古:即使今:虽然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方.七百里(方圆)惩.山北之塞(苦于)出入之迂.(曲折,绕远)聚室而谋.曰(商量)
吾与汝毕.力平险(用尽)指.通豫南(直)杂然相许.(赞同)投诸.渤海之尾(之于)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削减)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扛,挑)始龀.(换牙)
寒暑易.节(交换)固不可彻.(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尽)何苦.而不平(愁)
惧其不已.也(停止)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
三、翻译句子:
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苦于大山的阻挡,进进出出都要绕道。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着你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⑤甚矣。

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你的力气,还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丘,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⑦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⑧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但是山不增高,愁什么挖不平呢?
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着两座山。

二、阅读理解:
1.用原文语句填空: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②愚公移山的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最能反映愚公艰苦移山情形的句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④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⑤愚公认为山可移走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2.课文内容探究:
①愚公移山,困难多多,请试列举二例,并说说文中突出其移山困难的好处是什么?
困难:(1)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

(2)愚公年且九十,残年余力,能荷担者只有三夫。

(3)工具简单。

(4)运土路程遥远。

好处:以此衬托出愚公的决心和气魄,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②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本文设置“智叟”这一人物的作用是什么?
对比烘托,以智叟的鼠目寸光来烘托愚公的大智若愚,目光长远。

③本文.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你能具体举个实例吗?
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例子:“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移山的决心大,坚持不懈。

④愚公与智叟的对话是全文的核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颇具哲学意义,这两种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点?试说说你的感悟。

更赞同愚公的观点,愚公的观点是发展的观点,其实当我们自己面对困难时,困难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去解决,定能搬掉这座“大山”。

⑤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为力的。

你怎样理解这个神话结尾?(1)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精神的感人至深。

(2)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

3.拓展延伸:
①有人认为愚公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你认为如何呢?请阐述你的观点。

可谈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可就事论事,谈愚公的不知变通。

②毛泽东同志曾经用“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教育全党,“立下愚公移山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这便是“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愚公精神”的实质是什么,请结合当时背景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

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当时“三座大山”的重压下,
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起奋斗,坚持到底,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