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柳宗元2.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绘了哪个寺庙的夜景?A. 承天寺B. 洛阳白马寺C. 嵩山少林寺D. 长安大兴善寺A. 明月B. 清风C. 碧波D. 烟花二、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承天寺的壮丽景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三、判断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白日游寺的文章。
()2. 文章中提到“水中藻荇交横”,这里的藻荇实际上是指水中的植物。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承天寺夜景的美?五、翻译题六、分析题1.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七、拓展题1. 请列举一部你熟悉的描写夜景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认识。
八、连线题1. 明月 __________ A. 竹柏影2. 清风 __________ B. 庭下积水3. 碧波 __________ C. 中庭地面4. 烟花 __________ D. 夜空星辰九、改错题1. “庭下如积水空暗,水中藻荇清楚,盖松柏影也。
”2. “何夜无云?何处无竹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修辞手法识别题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写一段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夜景的文段。
十二、文学常识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哪个时期创作的作品?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十三、阅读理解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最新模拟)(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5:《记承天寺夜游》(原卷版)最新模拟1.(2023•上海市松江区一模)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小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唾,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书杨朴事余昔年过洛阳,见李公简云:“真宗既东封还①,访天下隐者,得杞人杨朴,能诗。
及召对②,自言不能。
上问:‘临行有人作诗送卿否?’朴言:“惟臣妻一绝云:‘且休落魄贪酒杯,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皮③。
’”上大笑,放还山。
余在湖州,坐作诗追赴诏狱④,妻子送余出门,皆哭。
无以语之,顾语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妻子不觉失笑,予乃出。
【注】①东封:封泰山。
②召对:召其应对诗歌。
③断送皮:意为被斩首。
④坐作诗追赴诏狱:指苏轼因“乌台诗案”入狱。
坐:因犯……罪。
(1)【甲】【乙】两文的作者苏轼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他表达对亲人怀念和祝福的词作《》。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及.召对②顾.语妻曰(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甲】文层次清晰,先叙事,后、;【乙】文侧重叙事,先写杨朴而被放还山野之事,再写苏轼在入狱前与家人告别的场景。
(5)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由“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怀民和东坡应是情投意合的朋友。
B.【乙】文由“妻子不觉失笑”可推断,苏轼的家人之前应听说过杨朴妻之诗。
C.【甲】文月色引发了苏轼之“乐”,【乙】文苏轼的话让家人的心情转为愉悦。
D.【乙】文交代了苏轼获罪、被贬的原因,【甲】文体现了他被贬后的生活状态。
(6)苏轼善于在逆境中自我排遣:他能在入狱前,也能在被贬后以相对的心境沉浸于澄澈的月色中,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
2.(2023•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一模)小于想要了解黄州生活对苏轼的影响,搜集了一些材料,请你参与探究。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1、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怀民亦未寝(睡觉)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致。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小题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 托物言志B. 类比象征C. 即景生情D. 以物喻人【小题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C【小题4】B[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念无与为乐者(思念)”错。
“念”:想到。
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小题2】试题分析:C错。
表达的感情不一致。
《答谢中书书》反映的是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小题3】试题分析:本文的构思角度是即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用景物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因贬官,所以用大自然的景色来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小题4】试题分析:A改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作业(含答案)

第7篇记承天寺夜游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定林所居王安石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
临溪放杖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解衣欲.睡欲:(2)念.无与为乐者念:(3)相与..步于中庭相与:(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5)临.溪放杖依山坐临: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3.《记承天寺夜游》写出了“月”的特点;《定林所居》写出了“山”的特点。
(2分)4.《记承天寺夜游》和《定林所居》都写到了“闲”,试分析苏轼和王安石的“闲”分别传达了他们怎样的心境。
(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①,仅可步。
如四五里,乃闻鸡声。
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②,如蜗鼠缭绕③,乃得出。
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
窗间竹数十竿,相摩戛④,声切切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简介本文作者:
2、将文中所缺段落补充完整。
3、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B.相与步/于中庭
C.盖∕竹柏影也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
6、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文中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7、这段文字写了“月景”,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2分)
8、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10、本文末三句抒写作者的心情和感受,点睛之笔是“”二字,反映了他失意苦闷而自我排遣的心理活动。
11、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
1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
13、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3分)
1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月色人户(窗户) 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
15、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
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16、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此文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此文写月,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文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本文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18、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19、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5分)
⑴写月语句
⑵描写方法
20、.文篇末的议论表露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或感情?(2分)
21、.根据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时间景情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面9-12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9.解释加点词的词义。
①晓雾将歇. ( ) ②月色入户. ( )
③庭下
..如积水空明 ( )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
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
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
1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
12.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第②句写出了作者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第③句描写了承天寺庭院清幽空明之顾亭林居家恒服布衣,俯身者无寸缕之丝景。
D、第④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12分)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2分)
往来翕忽(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8.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怀民亦未寝.
9.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②念无与为乐者:
10.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2分)
甲文是
乙文是
11.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