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一」记夜游承天寺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下面对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事之雅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景之美者;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情之深者。

4.整段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A2.只不过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情雅致的人罢了。

3.月夜行步月色如水发闲人之叹4.(意思对即可)《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记夜游承天寺阅读及参考答案「篇二」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⒈解释下面的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⑵遂至承天寺⑶怀民亦未寝⑷相与步于中庭⒉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题目】A、基础储备卷时间(30分钟) 分值(50分)1.给加点字注音。

(6分)欣然( ) 遂至( ) 未寝( )藻荇( )( ) 竹柏( )①念无与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 )③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⑤盖竹柏影也( )⑥如吾两人者耳(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4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但古:今:②闲人古:今:4.填空。

(10分)①本文的作者是,字,号,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

北宋家< 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 ”,三人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 ”。

②全文以“ ”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③文中描写月下之景的语句是。

④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

5.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4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6.这篇短文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你认为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10分)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10分)B、综合提升卷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

②皎然:洁白的样子。

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

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

⑥就:拜访<访问。

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A卷:夯实基础一、重点注释默写: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课内简答题:1、“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3、《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B卷:能力提升四、理解性默写:1、《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复杂又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第一部分:1.本文选自《》,作者。

(2分)2.填空:(3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3.翻译下列句子:(4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7.“月色入户”意思是,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4分)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它与“”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9.“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10.文章“记”的要素是:(4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②这是一首赞咏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第二部分:(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

(2分)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题1.先学习,后做题。

(9分)“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

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 sòng)、解元(ji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铃系铃( )(3)识文解字( ) (4)解不开这个道理( )(5)苏三起解( ) (6)跑马卖解( )(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 )(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

(6分)(1)怀民亦未寝( )________(2)水中藻交横( )________3.解释加粗的词。

(12分)(1)念无与乐者( ) (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 ) (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译之。

(6分)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本文选自《________》。

(2分)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7.读故事,完成题目。

(15分)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

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

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

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语文练习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练习
班级姓名成绩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月色入户.__门_____
2、欣然
..起行_高兴的样子__ 3、念.无与乐者._想到(考虑到)__;__......的人_
4、遂.至承天寺__于是……就__
5、怀民亦.未寝._也___;___睡觉______
6、相与
.. ___清澈透明____ ..步于中庭. _共同,一起___;__庭院__ 7、庭下如积水空明
8、水中藻荇交横
....__水草____;__交叉错杂_ 9、盖.竹柏影也___原来是__
10、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____只,不过__;_轻闲的人__;__罢了__
二、翻译句子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__(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

月光照进门户,我高兴地起来走动。

____________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想到没有可以一同欢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______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怀民也没有睡觉。

我们就一起到庭院中散步。

____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月光洒满庭院,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什么夜晚没有月亮。

什么地方没有竹树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轻闲的人罢了。

_ 三、回答问题
1.文中表现兴奋喜悦的句子是__欣然起行__,它与__解衣欲睡__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泼。

2.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心凉心境的句子是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样的特点“__空明__”请用文中原词回答。

作者是怎样写出月色的这种特点的?请结合原文,做简要分析。

运用了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手法。

“空明”是直接描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借写竹柏的影子来表现月光的皎洁,属于侧面衬托的手法。

同时,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竹柏比喻成藻荇,借以表现月光清澈透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