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真题(一)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用现代汉语翻译“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分)译文:3.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3分)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的心境。

(2分)(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一——,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八大家”之列。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3、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1分)盖竹柏影也4、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译文: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三)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2.翻译句子。

3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译文: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四)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试题集锦含答案

第十七课记承天寺夜游【课时速达标】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答案:(1)愉快的样子,高兴的样子(2)交互错杂(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2.翻译下列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析】选D。

A项停顿应在“遂”后;B项“步”后无停顿;C项停顿应在“人”后。

4.作者笔下月景的特点是________,本文三段各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澄澈透明记叙描写抒情阅读全文,回答5~8题。

5.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无与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盖竹柏影也(表推测)【解析】选A。

“念”的意思是“想”。

6.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答案: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

(1)念无与乐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1.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A. 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如诗如画,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真让人心醉神迷。

B. 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C. 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观察事物细致入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感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7小题,共255.0分)2.晋代陶渊明因不满官场的黑暗腐败,愤而辞官回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恬淡的生活。

本文中,作者也以“闲人”自居,这悠闲与陶渊明的一致吗?简述你的理由。

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4.赏析“月色入户”5.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作者为何自称“闲人”?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7.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8.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此文共分三层,写出层意:①第一层,记事,;②第二层,写景,;③第三层,抒情,。

10.“闲”的作用和含义作用:含义:1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13.本文以“”为线索,通过“”、“”、“”结构全篇,抒写了作者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说明:本资料共37页,汇集了全部的历届中考真题和各种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代表作,也是语文重要一课,更是考试的重点知识,所以,同学们在日常中要多做相关的练习题。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篇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作者,字,号,眉州眉山人代家。

2、解释加粗的词。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有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1)、理由:。

(2) 理由:。

4、画线的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诗夜游》即写于此时。

5、“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6、“念无与为乐者” 表达了作者什么心理?此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7、本文写月下之景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8、“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认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处景色描写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9、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这三者都为写人服务,写人又突出这一点“闲”,请你写出文中的几个“闲”?10、本文作者借月抒情,与其《水调歌头》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相似之处是哪一句?并谈一谈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抒发的感情是否相同?11、德国的荷尔得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这篇文章谈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
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
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
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
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
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
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
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
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
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
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的原因是什么?
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怀民****
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轼与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诗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怀民,此时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4、作者赏月是抒发心感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从中感悟到了作者哪些复杂微妙的感情?
作者赏月是抒发心感受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贤人如吾两人耳。

自得其乐、英雄无用武之地、冷清、悲凉之情
3。

补充下列对偶句
出句:将影做藻见奇趣
对句:____________以水喻月抒闲情
1.本文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⑴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____________,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___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⑴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4.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轼此时被贬为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心境。

(2分)乐观、豁达
7.“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_______,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8.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它与“____________”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分)欣然起行;解衣欲睡
9.“寻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分)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10.文章“记”的要素是: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
人物:我和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
11.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分)B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13.文中“念无与乐者”“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14.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一个
___________________的美妙境界。

庭下……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1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分)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17.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分)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18.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文章第一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

第二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

第三段运用的表达方式:________。

6.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7、第二段可概括为:_______7.庭院月色
8、本文的点睛之笔:_______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文中写月夜之美,抓住了_____________的特点。

月光的皎洁、明亮与美好11、文章不仅点明和怀民的友谊,更流露出不甘心一个人独赏月夜美景的句子:_____。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1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__________。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结尾句子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5.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哪一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6“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__”人,《答中书书》中的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文中的一个字)。

闲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