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课内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月色入户:门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罢了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荇(xìng):荇菜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拓展知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重点词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重点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的悲凉。

(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喜悦;(4)漫步的悠闲。

5、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简答题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其文言文知识点,欢迎阅读: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主旨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孤寂凄凉,无所归依的心境以及仕途不得志的抑郁,以及他豁达的人生观。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衣想要入睡,月光进入门里,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就一起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清澈。

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像我们两个清闲的人罢了。

重点注释1.念.无与为乐者,念:想到、考虑。

为:做。

2.寝:睡,名词作动词。

3.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步:散步,名词作动词。

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澄澈。

5.交横:交错纵横。

6.盖.竹柏影也,盖:大概是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

耳:罢了,闲人:清闲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古今异义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

2.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住户。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4.盖竹柏影也盖,古义:原来是,今义:盖子。

词类活用1.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一词多义与:1.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2.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1.遂.至承天寺。

(于是)2.遂.迷,不复得路(终于)至:1.遂至.承天寺。

(到)2.寡助之至.。

(极点)寻:1.寻张怀民。

(寻找)2.未果,寻病终。

(不久)3.飞来峰上千寻塔。

(长度单位)特殊句式倒装句1.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总结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总结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 词语解说念:考虑,想到寝:睡但:不过相与:共同,一同户:门闲人:安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亮透明。

盖竹柏影也本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织,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 " 月光 " 为线索,依照作者的行迹,以诗的笔触描述了夏夜月光图,创建了一种清冷洁白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亮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衬托月色的清亮透明。

“积水空明” 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亮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写竹柏之影参差错乱。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摆,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地。

(3)表达作者奇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要旨句)(4)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触,观月的惊喜,闲步的安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此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同样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步;都有豪迈的胸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谊,但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谊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此中一句为例,谈谈你选择它的原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原由:唯张怀民能够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原由:心境同样,赏识兴趣同样③相与步于中庭原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同样(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安闲的人。

它包括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指拥有闲情精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凄凉感情。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吉日良辰的感叹。

作用:“ 闲” 是文眼,闲人是画龙点睛,深入中心,点明要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一、作者:苏轼,北宋着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 ?? 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
?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六、思考:
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七、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八、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月光(月色)
九、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
十、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的知识点汇总
选自:《东坡志林》体裁:游记
作者:苏轼,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宋八大家是韩愈、柳宗元、三苏、曾巩、王安石、欧阳修)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段意:《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叙事,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记叙)
第二层写景,用比喻的手法,写作者对承天寺庭院中月色与竹柏的感觉。

(描写)
第三层抒情,就眼前的如水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触。

(抒情、议论)
中心:通过对庭院月色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试题汇总:
1. 《记承天寺夜游》的主旨句是?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中心:本文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遂至/ 承天寺/ 寻张怀民
3.你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中品读出了什么?
品读出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作者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

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比作积水,写出月光的的清澈透明;将竹柏倒影比作藻荇,写出竹柏倒影的交叉错杂,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
被贬谪后的孤独寂寞与怀才不遇的痛苦、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复杂的情感。

7.本文对月色的描写非常成功,使作者情感的抒发自然流畅,没有斧凿之迹。

古诗文中还有许多关于月色的成功描写,请举出几例。

“烟笼寒水月笼沙”;“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转朱阁,低绮,照无眠”。

(注意:是月光而不是月亮)
8.解读《记承天寺夜游》,说说作者夜游时为什么会去寻张怀民。

①作者与张怀民志趣相同。

②两人处境相同,都是“闲人”。

9.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