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希望大家喜欢!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 23 记承天寺夜游背景知识 语文版

记承天寺夜游一、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年),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1.生平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
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等职。
后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年)初还朝任职。
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年)他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下狱。
侥幸被释后,谪贬黄州。
元祐元年(1086年),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
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
元祐四年,出知杭州。
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
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
佛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
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
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隔阂,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折于绍圣。
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讲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笔记:背景介绍:苏轼是中国北宋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豁达的风格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是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主旨:《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
段落分析:全文共有五个段落,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夜游的背景和原因。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黄州,感到孤独郁闷。
适逢月夜,他决定与朋友张怀民一起漫步承天寺。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描写夜游所见所感。
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并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全文。
苏轼通过描述自己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
他认为,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写作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具有以下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细腻:苏轼对月夜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月夜的美景。
(3)思考深入:苏轼在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深入思考了人生意义和价值。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学常识1.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
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2. 写作背景二、原文及注释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1.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2. 解衣:脱衣服。
3. 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里。
户,门。
4. 欣然:高兴的样子。
5. 念:考虑,想到。
6.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7. 遂:于是,就。
8.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
9.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0. 寝:睡,卧。
11. 相与:共同,一起。
12. 中庭:院子里。
13.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4.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
15. 盖:大概是。
16. 但:只是。
17.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四、内容分析1. 结构层次- 第一层(开头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叙事,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结构形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苏轼学识广博,多才多艺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畅达,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词一扫绮靡旧习,雄健遒劲,开豪放派新风。
书法独创一格,丰腴多姿,为“苏米黄蔡”“宋四家”之首。
著作有《东坡七集》。
还有书迹《答谢民师论文帖》及画迹《竹石图》等。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入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及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记的是元丰六年十月,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
字词藻荇(zǎo xìng)竹柏(bǎi)(1)念无与为乐者想共同游乐的人(2)水中藻荇交横泛指水草(3)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重点问题在读了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闲围绕“闲”字,作者写出了哪些与“闲”有关的内容呢?围绕“闲”作者分别写了:闲时、闲情、闲月、闲人四个内容。
(1)闲时。
闲来无事之意,“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正因为有闲时因而才想赏月。
(2)闲情。
饱含几种感情:一是与张怀民的友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以同乐;“怀民亦未寝”,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相与步于中庭”关系亲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闲月。
“闲月”的特点体现在“空明”二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闲人。
“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如吾两人者耳(2)但.少闲人..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相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起行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辨析(1)念无与为乐者。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苏轼写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苏轼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
他一生撰写了大量的诗词文章,其中《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名篇之一。
苏轼在这篇文章中通过亲身经历,表达了对古迹承天寺的深切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承天寺的历史背景承天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名胜古迹,位于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
据史书记载,承天寺建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承天寺依山而建,风景秀丽,被誉为“天下第一观”。
寺内供奉有释迦牟尼佛的真身舍利,因此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朝拜。
三、苏轼游览承天寺的背景苏轼生于宋代的文化名城,自幼酷爱文学和历史,对古迹名胜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苏轼在一次游历中来到了承天寺,寺内的宏伟景观和历史文化深深吸引了他。
在这种背景下,苏轼写下了《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名篇。
四、《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对承天寺的夜游所见所感进行了详细的描写和抒发。
他描述了寺庙的雄伟壮丽、历史的悠久、自然的神奇以及人生的哀怨。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以其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自己对生命、历史和宇宙的领悟。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苏轼对承天寺夜游的描写,可以看出他对古迹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他的笔下,承天寺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和人生的寄托。
我个人认为,苏轼之所以选择写承天寺夜游,是因为这个主题能够引发人们对历史、文化和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也是苏轼文学作品魅力的所在。
总结通过对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的整体了解,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篇名篇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苏轼以承天寺为背景,表达了对古迹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他在文学创作中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思想。
这篇文章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我国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和传承。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一直以来都备受文学界的关注,因为这篇文章不仅是苏轼文学造诣的典范,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
归纳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
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总结: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
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
【初中语文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基础知识归纳】
1.初中语文基础知识:陈情表写作背景
2.初中语文写作基础知识大全
3.初中语文作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4.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技巧
5.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及写作六要素
6.写作的基础知识
7.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归纳
8.朱自清《春》的写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