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要点篇一: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整体把握* 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清静、舒适、愉悦。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延伸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记承天寺夜游中考知识点归纳: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归纳1
一、填空
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
宋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
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主题)
二、注音或写汉字
寝(qīn)藻荇(zǎo xìnɡ)遂(suì)深邃(suì)
三、古今异义
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
⒉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窗子
四、主要问题
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画龙点睛。

文章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
(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
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记承天寺夜游语法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语法知识

记承天寺夜游语法知识记承天寺夜游语法知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短短85字,读来流畅自然如行云流水,细品之下,则是字字珠玑惜墨如金。

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解:脱。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叶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1、“月色入户”有何妙处?运用了拟人,使月光富有了生命力,月光似乎懂得作者这样一个被贬官的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安慰失意的作者。

2、“念无与为乐者”有何况味?①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②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遂至承天寺”中“遂至”有何意味?“遂至”包含了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4、“寻张怀民”的“寻”字如何理解?①“寻”字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道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一寻。

②“寻”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比喻,前半句把月光比作水,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后半句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菜,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映照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参考书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得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和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那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重点语句赏析
1、“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生动。

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与他作伴,有意来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2、“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应;写出他睡衣顿消,披衣而起,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

一个被朝廷所贬谪的“罪
人”,我们可以想见他这是交游断绝、门庭冷落的境况;只有月光毫无势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里,依然来拜访他。

作者的兴奋和
喜悦都已高度概括在这四个字中了。

3、“念无与乐者”写出了作者的心情由欣喜而转入沉思,发出低沉的喟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其一,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其二,一同赏月的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来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4、“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其实却包含着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由此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了。

5、“寻”字,它包含着一种揣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

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
是出门步月呢?因此需要去寻他一寻。

其次,“寻”与“访”不同,它有一种急欲找到的迫切感,这就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6、“亦未寝”的“亦”字,写出了这一对朋友情感相似;对
方的未寝也正是作者意料之中的事。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
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
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内容分析
1、情感体会:庭中步月,静中有动,恬静的心境和诗意的感受化为了从容的步履。

诗人在漫步中领略月光的美好,在漫步中思索人生的哲理;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鄙弃人世的喧扰,爱在清寂中追求心灵的宁静和纯洁的境界。

2、如何写月:文中没有写一“月”字,却无处不见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精妙传神。

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着藻和荇,把隐喻又推进了一层,使人感到水月莫辨。

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
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
见其静
4、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积
水空明”是从正面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
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

这两句,
一正写,一侧写,收点染并用之效,
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

这个透明的境界,映造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沉浸在这样的境界里,作者定会摆脱沉重的迁谪之感,忘怀个人的得失,而进入一个表里澄澈的透明世界。

5、文章中心: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
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