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考点一网尽(含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记承天寺夜游》文常、实词、翻译及课外拓展-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课内篇目梳理与课外拓展阅读复习

【词意积累--“悉”】
悉 [xī] ①[形]详尽。例:古之治天下, 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论积贮疏》) ②[动]倾尽所有,全部使出。例:悉吾村之众,精技击者不过百人。
(《冯婉贞》) ③[动]熟悉,详细地了解。例:王闻是语,即大嗔恚,竟不究悉谁作此语 。
(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⑤[副]全,都。例: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答案】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默写句子
1、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 2、《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 境界。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句子:----------?-------------?-------------。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怀民亦未寝,----------。
(《东坡逸事》)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 (2)山下兰芽短浸溪 (3)勿谓仆谪居之后 (4)以青蒿粥啖之 (5)遂悉偿所负
【答案】
1、解释红色词语 (1)寺临兰溪:临近、靠近 (2)山下兰芽短浸溪:泡在水中 (3)勿谓仆谪居之后:贬谪,流放。 (4)以青蒿粥啖之:用;给······吃 (5)遂悉偿所负:全,都。

记承天寺夜游简答题

记承天寺夜游简答题

《记承天寺夜游》的简答题及答案解析1.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复杂的,既有愉悦、欢快、热爱生活的情感,也有抑郁、失落、惆怅的情感。

作者通过描绘月夜竹影,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同时也通过月色的凄清、竹影的摇曳,表现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解析:通过对月夜竹影的描绘,作者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喜爱,这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基调。

同时,通过月色的凄清、竹影的摇曳等描写,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文章中贯穿始终,构成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本文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将月光与竹影对比,将月色与竹影对比等。

例如,“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将月光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解析:对比手法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

作者通过将月光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通过将月色与竹影对比,突出了月色的静谧美丽。

这些对比手法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3.本文中的“闲人”指的是谁?作者为什么自称“闲人”?答案:本文中的“闲人”指的是苏轼自己。

作者自称“闲人”,是因为他被贬黄州,虽然生活上已经失去了很多,但他仍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活。

这种心态被作者称为“闲人”。

解析:在本文中,“闲人”指的是苏轼自己。

作者自称“闲人”,表达了他被贬黄州后仍然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欣赏自然美景,享受生活的态度。

这种心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4.本文中哪些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请举例说明。

答案:本文中“欣然”、“无与为乐”、“遂”、“念”、“相与步于中庭”等词语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

例如,“欣然”一词表现了作者在发现月光美景时的惊喜之情;“无与为乐”一词则表现了作者在面对美景时的孤独和无奈之情;“遂”和“念”两个词则表现了作者的遗憾和失落之情。

解析:本文中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有很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总结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总结复习要点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 词语解说念:考虑,想到寝:睡但:不过相与:共同,一同户:门闲人:安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亮透明。

盖竹柏影也本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织,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 " 月光 " 为线索,依照作者的行迹,以诗的笔触描述了夏夜月光图,创建了一种清冷洁白的境界,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绘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亮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衬托月色的清亮透明。

“积水空明” 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亮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写竹柏之影参差错乱。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摆,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地。

(3)表达作者奇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哪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要旨句)(4)用简短的语言归纳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凄凉,人生的感触,观月的惊喜,闲步的安闲──各种难言的感情尽在此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同样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步;都有豪迈的胸怀。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谊,但能够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谊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此中一句为例,谈谈你选择它的原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原由:唯张怀民能够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原由:心境同样,赏识兴趣同样③相与步于中庭原由:关系亲密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原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同样(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安闲的人。

它包括着复杂的意味。

第一,指拥有闲情精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括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凄凉感情。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吉日良辰的感叹。

作用:“ 闲” 是文眼,闲人是画龙点睛,深入中心,点明要旨。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完整版)《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全文,按要求答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1.月色入户.() 2.欣.然起行()3.念.无与.乐者()() 4.相与..步于中庭()()5.水中藻荇交横.()6.庭下如积水空明..()7、盖.竹柏影也()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9、遂.至承天寺() 10、步于中庭11、庭下如积水空明..()(二)一词多义。

水中藻荇交横.()庭下如积水空.明()横.无际涯()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而或长烟一空.()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欣然起.行()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___________(四)选择。

(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整理编辑:巍山县紫金中学左增福)
一、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注释
1、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脱下。

2、欲:想要。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7、遂:于是,就。

8、至:到。

9、寻:寻找。

10、寝:睡,卧。

11、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12、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3、交横:交错纵横。

14、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5、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

16、闲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17、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四、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属叙事,叙寻友夜游。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景,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议论、抒情,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主旨:记述作者夜晚在承天寺无眠,约人同游赏月的经历,流露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有贬谪后的悲凉,对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
悠闲等,但短文最终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重点词语解释
1、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
3、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六、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2、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3、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

4、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七、词类活用
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八、倒装句
1、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状语后置)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定语后置)
九、省略句
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十、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达出作者贬谪后的孤寂凄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也表达出了闲适豪放、乐观旷达的心态。

十一、重点句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示例:“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十二、作者的心境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十三、本文体现二人友情的句子: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唯张怀民可与同乐); 怀民亦未寝(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亲密无间);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两人遭遇相同,心境相同,志趣也相同,是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

十四
1、“水中藻、荇交横”说明了当时月色之浓、清、亮。

/2、“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他就像作者的知己一样。

十五、习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面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面的划线的词。

(1)、念无与为乐者。

(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
(3)、怀民亦未寝(睡觉)
(4)、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5)、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译:发现月光照进屋内,于是我愉快地起身出门散步。


(2)、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览交谈取乐的人。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洒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3、选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月色如水(月色空明)。

4、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豁达、乐观)的心境。

5、本文作者是北宋(朝代)的苏轼(人名)。

6、作者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答:不可去掉。

怀民与作者同被贬到黄州,“亦”表现了两人遭遇相同,心境也相同。

否则就不会有下文二人共同的感受与情趣。

7、文章结尾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作结,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悠闲的自慰等多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本文写于作者贬谪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教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