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最佳复习资料全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文学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二、理解默写1、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2、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竹影摇曳、幽静迷人、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找出意义相近的一句:念无与乐者。

4、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三、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交横:交叉错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四、问题赏析1、主旨: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描绘了一幅夏夜月光图,表达了作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突出了作者随缘自适、乐观旷达的情怀。

2、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记叙(1-3句)寻友赏月第二层:描写(4句)庭中月色第三层:(5-7句)月夜问天3、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比喻修辞,用“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清、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似真似幻的夜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达观的心境。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用“积水空明”正面写月光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侧面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清、竹影斑驳、幽静迷人、似真似幻的夜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达观的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整理稿)

记承天寺夜游(整理稿)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一、字词整理:(1)一词多义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寻:寻张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2)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的连词。

耳:古义: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古义:多指门;今义:窗户、人家。

念:古义:想到;今义:纪念,思念。

(3)词类活用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夜游的原因。

(叙事)第二部分:运用比喻描绘庭中月光的澄澈。

(描写)第三部分:惋惜无人赏月。

(抒情、议论)三、精选习题:1、填空题(1)本文选自《东坡志林》,作者苏轼。

(2)文章描绘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冰清玉洁清澈透明的美好境界。

(4)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5)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苏轼、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6)“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记承天寺夜游”的“游”意思是游玩,你还读过作者的哪些诗词,请写出诗词中的传世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选择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都与“闲”字相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记承天寺夜游》是现行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中必选的经典古文之一。

怎么复习这篇课文呢?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o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户:门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空明:清澈透明。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是但: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的心声。

(1念无与为乐者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结构形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

记承天寺夜游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月色入户.户:单扇的门(2)相与步于中庭中庭:院里..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

(1)念无与.为乐者与:连词,和、跟、同(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4.用现代汉语翻译“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交谈取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5.文章第②③句中遂和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6.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7.请写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的句子:①月色入户。

“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月光似乎懂得作者寂寞之心,“入户”慰藉作者,写得自然而生动。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比喻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的池水,把竹子和柏树的影子比作水草,以动衬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形象逼真地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营造出一个空明澄澈、清幽宁静的环境。

8.文中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

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因为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可见两人心意相通。

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

这些都表明两人友情深厚。

9.请谈一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赏月的闲适,被贬后的淡淡哀愁,面对挫折的豁达。

10.请品析本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示例:作者在描写月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以水喻月,隐去了比喻的本体,不着一个月字。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然后写水中之物,“藻、荇并横”,纵横交错,摇曳多姿,可推想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月色之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和练习题汇总(含答案)(说明:本资料共37页,汇集了全部的历届中考真题和各种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本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我)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备注:由于文中说“如积水空明”,即“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并不是真的“水”,所以在翻译时,“水中”要打引号】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散步念无与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寺夜游■宋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松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词语解释】解:脱、脱下。

户:窗户。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步:散步、漫步、走、行走。

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盖:原来。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桃花源记》至:遂至承天寺。

(到)寡助之至。

(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怀民。

(寻找)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古今异义】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户(月色入户):古义:窗(门户)户;今义:住户、人家念(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省略句解衣欲睡:(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判断句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文学常识】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人,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父洵、弟辙合称“三”;与欧阳修并称欧,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是一种文体,可叙事、写景、状物,目的往往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怀和抱负。

【写作背景】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轼是父亲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辙同登进士。

授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通判。

迁知密州(今诸城),移知。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今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后改知,知、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今惠阳),再贬(今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今属),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定等摘出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思想感情】《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

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

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容理解】主旨:本文记叙作者与友人夜游承天寺,生动地描绘当夜庭院中澄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压抑、无奈的苦闷心情,并夹杂着作者自解、自矜、自嘲的复杂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段意:第一层(前两句):点明夜游的时间、地点与起因。

第二层(第三句):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寺院中清澈空明的月色。

第三层(第四句):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闲”字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情,诉说洒脱中的无奈。

写作特色:①层次分明:叙事→写景→抒情/议论。

②比喻传神:月光如积水,竹柏影如藻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澄澈透明。

③借景抒情: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哀,人生的感慨,自我排遣的旷达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睡,卧;一起,共同;行走)翻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找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纵横交错)翻译: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阅读指南】1、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_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

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之一。

与父洵、弟辙合称“____________”。

此文是作者被贬____________(任团炼副使)时所作。

因此在描写承天寺夜游时的____________的同时,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文末以“____________”自居,其中夹杂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种况味,值得咀嚼、领略2、全文可分三层,先____________,继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

第一层____________点明夜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第二层____________,描写承天寺庭院中____________的月色。

虽然只有三句,却展现了高妙的想像力,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____________的写意图,具有一种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的美。

第三层____________,以两问一答收结,述说“闲人”洒脱出的无奈,其中“闲人”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全文脉络分明,言简意赅,如此短小的篇幅却蕴含了丰富的涵。

3、文中以“____________”喻月色,以“____________”喻竹柏之影是全文亮点。

不仅视角独特,言人所谓未言,而且将月色的清澈空明,赏景者的似醒欲睡的情态表现得十分贴切,不愧为大家手笔。

文章还运用“____________”的技巧,将赏月的____________、漫步的____________、贬谪的____________、人生的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等复杂的情感融入景色中。

【点击题目】一、词语解释1、欣然起行2、遂至承天寺3、寻怀民4、庭下如积水空明5、相与步于中庭6、何夜无月二、句子解释1、相与步于中庭。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对“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月色进入门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B、月光照入室,我兴致盎然地起身出门C、月光照入室,我兴致勃勃地起身步行D、月光进门入户,我高兴地起来出门三、容理解1、轼见月色而决定夜游,就想到“寻怀民”,其原因是⑴⑵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运用了修辞方法,其作用是:⑴⑵3、文中“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将当作的错觉,表现了4、下列对文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收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自己和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感到自卑,无地自容B、作者对自己和怀民两个人成为“闲人”十分达观,听之任之C、作者为自己成为“闲人”,有怀民作伴感到欣幸D、作者为自己和怀民两人成为“闲人”感到苦闷无奈,借此自嘲,夜游也是解闷之举四、常识填空轼是宋代文坛的大家,文、诗、词俱佳,而且兼擅书画。

请写出一两篇他的作品的名称,或写出一两句他写的名句(及出处)⑴⑵一、1、行走2、于是,就3、寻找4、透明5、在6、什么二、3、B三、1、(1)出游无人相伴而想找个游伴(2)怀民同样也是遭贬失意的人,有共同的思想与语言2、设问(1)指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2)为下文“闲人”之说作铺垫3、庭中竹柏之影水中的藻荇等水草月色的清澈空明如水4、D【同步达纲练习】一.基础知识及运用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

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2.填空:⑴文章描绘了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_________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