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

《记承天寺夜游》题集及答案解析一、解释字词1. 解释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欣然:形容喜悦的样子。

- 相与:一起,共同。

- 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这里用来比喻月光的清澈。

- 藻荇:水中的植物,这里用来比喻竹柏的倒影。

- 闲人:指没有世俗事务牵绊,能够自由欣赏美景的人。

二、句子翻译2.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月光照进屋内,我高兴地起身出门。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里好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的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默写填空3. 请根据诗句内容,完成下列默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______,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______。

”:中庭-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______如吾两人者耳。

”:闲人四、内容理解概括4. 概括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夜游承天寺的情景。

诗人在一个月色明媚的夜晚,因月光入户而兴起夜游的念头,遂前往承天寺寻找友人张怀民,两人一同在寺中庭院欣赏月下美景。

5. 诗人在夜游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诗人表达了偶遇美景的惊喜、与友人共赏的愉悦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五、描写手法6. 诗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比作清澈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和竹柏影子的摇曳。

7. 诗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来突出“闲人”之少的?诗人通过对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强调了虽然月光和竹柏常见,但能够欣赏它们的“闲人”却不多。

六、人物环境情感分析8. 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并说明诗人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诗中的“我”是一个善于发现美、享受自然、追求闲适生活的人物形象。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附答案)导语:下面是苏轼《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试题,欢迎同学们过来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学好语文相关知识。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完成下面的题。

(计10分)甲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文: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1,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2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3,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4,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5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6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注】 1虎丘:苏州名胜 2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3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4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5无际、仲和:作者的朋友。

6两脚盘腿打坐。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2分)①念无与乐者( ) ②遂至承天寺( )③但少闲人( ) ④尝秋夜坐钓月矶(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使楚》)B.相与步于中庭 /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治水必躬亲》)C.庭下如积水空明 /如好逸恶劳,计利而忘义(《治水必躬亲》)D.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治水必躬亲》)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

(2分)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文:小题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写了什么景色?这样描写有怎样的妙处?(2分)小题5:承天寺的夜色和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点(2分)答案小题1:①想,思考②于是,就③只是④曾经(答对一个给0.5分) 小题2:B小题3:、(2分)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1阅读甲乙两文,完成20—22题。

(8分)【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 念无与为乐者⑵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⑶ 相与步于中庭21.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分)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2.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选文时间景情甲文⑴ 月景闲情乙文更定⑵ ⑶㈡(8分)20.⑴考虑、想到⑵我⑶在21.⑴空明清丽疏影摇曳似真似幻⑵冰花弥漫水天一色22.夜(晚上、夜晚)雪景痴情评分标准:第20题3分,每空1分。

第21题2分,每小题1分,第⑴题答“空明清丽”,第⑵题答“水天一色”也可。

第22题3分,每空1分。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附答案2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①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现在湖北黄冈南。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一⒈解释加点词:⑴念无与为乐者念:⑵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至:⑶相与步于中庭于:⑷盖竹柏影也盖:⒉解释加点词⑴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②念无与为乐者与:⒊阅读文章,回答下列问题⑴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⑵写出文中用水草比喻月光下竹柏摇曳的句子。

⑶为什么作者不能入睡,又“欣然起行”的?⑷结尾的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⑸“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把_______比作_______,把_______比作_______。

⑹“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⒋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相与步于中庭答案:⒈⑴考虑,想到⑵于是⑶在④原来⒉①参与,这里是欣赏的意思②和⒊⑴都是闲人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⑶月色入户⑷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⑸月下中庭积水空明;竹柏影也藻荇交横⑹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⒋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和答案二一、解释黑体字词1、念无与乐者(考虑,想到)(和,一起)2、盖竹柏影也( 原来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到)4、相与步于中庭(一起)(散步)(在)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6、月色入户(门)成语例:足不出户户枢不蠹门当户对7、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然”作“……的样子”解例:俨然、豁然、木然8、怀民亦未寝(睡觉) 成语例:废寝忘食寝食难安寿终正寝9、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用法相同例:《桃花源记》中的“妻子、绝境、交通”二、翻译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透露出作者被贬后内心寂寞悲凉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复杂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练及答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月光透过窗户照进屋内。

2)XXX也:是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3)XXX亦未寝:指XXX也没有睡。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2.用“/”为文中划线句标出停顿。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XXX。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

4.本文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语句中。

5.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有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也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6.“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的心境是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人。

7.下面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对月夜的赞美和对有情趣高雅的人的羡慕和敬佩。

XXX?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作者自称是“闲人”,他是一种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同时也是一种超脱名利、有情趣高雅的态度。

9.月夜美景:在月色的照耀下,竹林和柏树的影子在地面上交错,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微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令人心旷神怡。

在这样的美景中,有情趣高雅的人们欣赏着这美丽的夜景,感受着人生的深刻意义。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经典美文、试题大全、教案资料、公文写作、古诗文、实用文、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s, classic beautiful essays, test questions, teaching plan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 writing, ancient poems, practical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respect Please pay attention!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答案15篇在学习和工作中,许多人都需要跟阅读答案打交道,阅读答案具有开放性,不是唯一的,我们要敢于辨证扬弃,吸取精华,弃其糟粕,使其更完善。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①南迁②,相遇于梧、藤③间。

道旁有鬻④汤饼者,共买食之。

觕⑤恶不可食。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

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⑥’而已。

”(选自陆游《老学庵笔记》)[注释]①黄门公:指苏辙,下文中的“九三郎”也是对苏辙的称谓。

①南迁:贬谪到南方。

①梧、藤:梧州、藤州。

①鬻(yù):卖。

①觕(cū)同“粗”。

①饮湿:指润湿嘴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2)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3)共买食.之(____________)(4)饮酒但.饮湿(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3.请自选一个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如果你是苏东坡,在(乙)文的情景中,会对九三郎说些什么?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B.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慕:仰慕。

C.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尊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训练题及答案1.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字,号。

北宋家,家。

和父亲、弟弟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 ”。

2.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3. 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D)(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 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4. 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 填空:(1) 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 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答“豁达”也给2 分; 答“怀才不遇”、“愤愤不平”、“乐观”等给1 分; 答“闲适”、“热爱自然”不给分) 的心境。

6. 简答:(1)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描绘了一个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2)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3)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7.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8.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 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念:②相与步于中庭步: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 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 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2、用“/ ”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竹柏影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4、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①作者描绘的世界:②作者的心境:【三】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 念无与为乐者()(3) 庭下如积水空明()2. 翻译句子(1)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 “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附答案】:【一】1、念:考虑、想到步:散步、漫步2、月光照在院中,如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3、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 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答出如何巧喻月色)【二】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2、盖/ 竹柏影也3、①(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窗户(十分优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②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4、①空明澄澈,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的芙妙境界②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三】1. 高兴地。

想。

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

1. 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选自《》,作者。

(2 分)2. 填空:(3 分)⑴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苦闷心情。

⑵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翻译下列句子:(4 分)⑴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 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6.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境。

(2 分)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月色入户"意思是_____ ,这句话运用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4 分)8.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它与" __________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49. " 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3 分)10. 文章"记"的要素是:(4 分)时间:________________ 地点:________________人物:________________ 事件:________________11.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3 分)A、托物言志B、即景生情C、类比象征D、以物喻人1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5 分)赠刘景文(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这是一首赞咏_______________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实际上是用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_二. 阅读理解、分析。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念无与乐者"" 念"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4. 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描绘了一个 _______ 的美妙境界。

(4 分)15. 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⑴ 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__ 。

(4 分)16、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2 分)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 于中庭。

C. 但少闲如吾/ 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17. 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3 分)18. 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 分)A. 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 罢了。

B. 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 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 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既三日,聚而如钱。

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

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

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 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越旬而愈,药可治也; 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

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 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 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

(方孝儒《指喻》)[ 注] ①握:四寸为一握。

②膂:脊骨。

③瘳:病愈。

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⑤傅:涂。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2 分)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0、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2 分)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