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要点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
⑤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的盖子)
二、一词多义
①欲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动词,想要)
②与
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③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④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二、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余)解衣入睡省略主语
念无与(余)为乐者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文学常识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重点词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重点句翻译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的悲凉。

(2)人生的感慨。

(3)赏月的喜悦;(4)漫步的悠闲。

5、文中集中写景的句子,其主要内容可用四个字概括为:庭中月色。

五、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六、简答题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的归纳有利于我们平时的练习训练,那么关于苏轼的这篇《记承天寺夜游》有哪些知识点归纳呢?
一、重点字词: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6、遂:于是,就。

至:到 .
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1、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在句中译为清闲的人,或有着闲情雅致、高雅志趣的人。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提纲一、重点字词:1、欲:将要。

2、户:门。

3、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4、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

5、寝:睡6、遂:于是,就。

至:到.7、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8、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水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9、藻荇(xìng)交横:交叉错杂。

10、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1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耳:罢了。

二、译文:元丰六年(可不解释为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皎洁的月光照进了门,高兴地起来走动。

(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有水藻、荇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

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少两个像我们的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罢了。

三、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书画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享年66岁。

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与其弟苏辙和其父苏洵合称为“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中的三位,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四、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资料1.词语解释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户:门闲人:清闲的人空明:形容水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交错,纵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2、内容理解:(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空明)特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作手法,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

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错杂。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5)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苏轼和张怀民。

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作者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答:①遂至承天寺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密切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志同道合起趣相投命运相同(7)如何理解闲人?闲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闲人”,即清闲的人。

它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同时指明作者身为闲官的现实。

其次,它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情感。

对世人忙于名利而辜负良辰美景的慨叹。

作用:“闲”是文眼,闲人是点睛之笔,深化中心,点明主旨。

一、填空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家。

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

2、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月色入户”意思是月光照进门里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4、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是月色入户,找张怀民的原因是念无与乐者。

5、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宛似仙境的美妙境界。

6、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7、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文章“记”的要素是: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和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9、《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双惆怅悲凉心境的语句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0、本文画龙点睛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爱莲说》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记承天寺夜游》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壮志未酬的心情。

二、简答1、从文中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之间的友好关系?答: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庭中。

2、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同时也含蓄地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

3、“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本文最后一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者人者耳。

”句中“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闲人”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闲人”含义是什么?答:“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具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是“闲人”的自慰罢了。

5、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一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二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答:此句字面上看表达作者惋惜无人赏月之情,暗指世人都汲汲于名利,为俗物所羁绊,表达豁达乐观的性格。

6、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答: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虽遭贬谪依然旷达)7、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答: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交错纵横。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赞赏自己与朋友情趣高雅的自得等。

8、《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自称是“闲人”你认为他是“闲人”吗?为什么?答:不是。

这里是指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意思;指心怀愤懑、自嘲自解的心态。

9、“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答: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10、“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全文的点晴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

答: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11、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一句,抄写在下面横线上。

念无与为乐者12、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请分别以“奇趣”和“闲情”为尾词写一组不少于七言的对偶句。

将影作藻见奇趣,以水喻月抒闲情13、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三、选择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2.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4.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乐者”的“乐” 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6、下列一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A、《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均写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时,《明月》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承天寺》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两篇都写月,《明月》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承天寺》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明月》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承天寺》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的人。

D、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去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一、整体感知《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

二、字词积累1、生字无与乐(lè)者遂(suì) 藻(zǎo)荇(xìng)2、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古义:只,仅。

今义:但是,表转折。

)三、篇章透视1、中心思想:短文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ﻫ2、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2)行文流畅。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

(5写情自然。

ﻫ四、句段赏析ﻫ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2、赏读课文第一段“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寂寥,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ﻫ五、难点突破六、课文内容理解ﻫ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浩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ﻫ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