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一、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二、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文题解读:文题中“记”即游记,“承天寺”,点明了夜游的地点,“夜”点明时间。
题目点明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明了,概括性强。
四、注释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遂.至承天寺:于是。
怀民亦未寝.:睡觉。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
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五、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
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澈透明,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六、主旨:本文描绘了作者与友人在承天寺夜游所见的月下美景,传达了他复杂微妙的心境——旷达乐观中隐含着惆怅悲凉。
七、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1)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2)是因为月色很美。
2.苏轼那天晚上怀着怎样的心情来赏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你能试着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愉悦、孤独、沉醉、悠闲3.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空灵清澈,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低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结构形式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中心思想*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漫长的学习生涯中,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词语。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这里指门窗。
欣然:愉快地)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
至:到。
寻:寻找)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于:在。
中庭:院里)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
如:像。
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庭院地面犹如一池空灵澄澈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译:哪个今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翠竹和青柏呢?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只是很少有闲人能像我们二人这样罢了。
三、课文理解。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月夜图,作者没有直接写月,却处处在写月,这样写妙在何处?(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用“积水空明”比喻月色,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比喻月影,写出竹柏之影参差交错。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充满诗情画意。
)2、全问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的理由。
(1)句子: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句子: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欣赏趣味相同。
(3)句子: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1《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归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重点字词解释。
解:脱。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闲人:清闲的人。
遂至: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但:只是。
耳:罢了。
二、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于是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大概那是竹子柏树叶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很少有像我们俩人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问题1、“月色入户”有何妙处?运用了拟人,使月光富有了生命力,月光似乎懂得作者这样一个被贬官的人的寂寞无聊主动来与他作伴,有意来安慰失意的作者。
2、“念无与为乐者”有何况味?①写出作者在贬居中寂寞寡欢,即使是多年的老朋友也不敢跟他往来。
②一同赏月应该是志同道合之人,世上那些庸俗势利之徒是不配与自己共同赏月的。
3、“遂至承天寺”中“遂至”有何意味?“遂至”包含了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这个人不可的意思。
4、“寻张怀民”的“寻”字如何理解?①“寻”字包含着作者的一种猜想,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很有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道他在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一寻。
②“寻”字写出了作者渴望与知心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理。
5、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动静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运用比喻,前半句把月光比作水,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正面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后半句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藻和荇菜,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美,侧面衬托出月光的清澈透明,映照出作者的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胸怀。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是唐代文学家杜牧所写的一篇游记。
文中描绘了承天寺的夜晚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和神秘感。
这篇文章虽然长度不长,但蕴含了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文学修养、历史背景、修辞手法等。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文学修养
1.游记:《记承天寺夜游》属于游记体的散文,叙述了作者在夜晚游览承天寺时的所见所闻。
2.描写: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夜晚的寺庙景色以及游人们的欢乐场景。
二、历史背景
1.承天寺:承天寺是唐代洛阳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坐落在东都城的中央,是当时文人雅士常去游览的地方。
2.唐朝:《记承天寺夜游》是在唐代写的,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
文章中出现了唐朝文化的元素,如“移步换景生”,表达了当时上层社会人们对康乐生活的追求和享受。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文章中运用了一些比喻来描绘景色,比如“东风夜放花千树”,将春天的景色与花卉相比,形象地描述了承天寺的夜晚风景。
3.对比:文章中通过对比形成渲染效果,如“徘徊久已迷”与“觉来已飞千里”,表达了游人们在承天寺的迷离与快乐。
4.辞藻华丽:文章使用了很多华丽的辞藻,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
四、文学主题
1.自然美:文章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的感受。
如“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将自然景色与文人雅士的情感结合,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以上就是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同时也能够锻炼自己对文学修养、历史、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文学常识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东坡,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宋朝的文学家。
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二、解释加点词: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相与
..:共同、一起
..步于中庭相与
4、盖.竹柏影也盖:原来
5、月色入户.户:门
6、欣然
..起行欣然:高兴地样子
7、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8、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院里
9、怀民亦未寝.寝:睡觉
10、水中藻.、荇.交横,藻、荇均为水中植物
三、理解性默写:
1、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
四、问答题: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
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
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7、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1)旷达胸怀(2)贬谪悲凉。
(3)人生感慨。
(4)赏月喜悦;(5)漫步悠闲。
9、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层次大意。
记叙描写议论。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10、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一是指生活上清闲,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二是指政治上清闲,虽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人。
1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
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1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①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②仕途失意的落寞③自我排遣的旷达
14、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比喻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拟人句:月色入户。
反问句:何夜无月,何处无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5、文中写了两个人,这两人的相同点是:都是闲人
16、“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用拟人手法,写月似乎也通人情,善解人意,知道人的寂寞,主动来与之为伴。
17、请写出两个借月抒情的诗句,并注明出处和作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8、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描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
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寓情于景来排遣抑郁。
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
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9、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
20、根据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创作一副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庭中竹柏幻影
月下东坡沉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