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文联读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文联读记承天寺夜游
1.【问题】古诗文联读记承天寺夜游
【答案】古诗文联读的记承天寺夜游整理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原文: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朝代】宋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重点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和重点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重点赏析,希望大家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宋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记承天寺夜游》写作背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二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译文注释(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_1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汇编5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1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doc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
一起来看看我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注释记承天寺夜游 / 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东坡志林>>。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诗人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的心境,以下是本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赏析两篇,喜欢的朋友可以参考一下。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 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

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原文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记承天夜游》宋代: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
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选自>。
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于:在。
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
藻,藻类植物。
荇,荇菜。
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激趣导入: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
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
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那就让我们同游承天寺,与苏轼一起欣赏那别具一格的月色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 抓住重点词语,体会作者的心境。
二、难点理解作者的心境。
整体感知一、理解文题文题中的“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地点。
“夜游”,夜晚游玩,点明了时间。
“记”,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
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简洁、概括性强。
二、了解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苏轼被逮捕入狱。
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梳理结构说说课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庭下——影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反问句引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产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
四、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后几经辗转,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课文讲解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重点文言词语念:考虑,想到。
寝:睡。
相与:共同,一起。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来源:学|科|网]户:门。
遂:于是。
至:到。
交横:交错,纵横。
盖:大概是。
2. 重点句子①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如《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的“户”。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行”,散步。
译:(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②念无与为乐者。
“念”,想。
“……者”,……的人。
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如积水空明”,好像积着水,清澈透明。
这里是形容月光充满了庭院。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水草。
“藻”,水草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盖”,表示推测。
译: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与情感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美妙的境界?明确: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作用:借景抒情。
烘托了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悠闲的心情,进一步感受作者被贬后豁达的胸怀,也从侧面衬托了作者被贬后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2. 文章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找出相关内容并把握其作用。
明确:叙事: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相与步于中庭。
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游者、游历的缘由。
景物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庭院中月光的澄澈。
抒情、议论:月夜问天,自喻闲人;惋惜无人赏月。
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3. 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文中的“闲人”是点睛之笔,具体体现在哪里?它的含义是什么?明确:“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是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
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
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5. 分析文中对月色的描写的妙处。
明确:苏轼在描写月色时用了隐喻的手法。
以水喻月隐去了比喻的本性,不着一个“月”字。
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交错纵横,摇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浓。
夜游因月起,处处扣月写;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极具妙处。
6. 探究作者的心情: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
拓展延伸《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①翠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chōng)③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①染:染成。
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③夕舂:夕阳。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___________(2)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3)止.午、未、申三时______________(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______________2. 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品析甲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4. 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参考答案:1.(1)门(2)大概是(3)仅仅,只是(4)美妙2.(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峦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或: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3. ①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
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4. 第一问示例: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
(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第二问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
《西湖游记》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
实际上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
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
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知识清单1. 重点字词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
相与..步于中庭:一起,共同。
月色入户.:门。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睡。
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耳,罢了。
2. 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3. 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活用为动词,散步)4. 特殊句式①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
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②解衣欲睡[省略句。
应为“(余)解衣欲睡”。
]③念无与为乐者[省略句。
应为“念无与(余)为乐者”。
]④盖竹柏影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5. 文学常识1.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
2.《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