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
(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②晓雾将歇
(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④念无与为乐者
(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读)
⑤盖竹柏影也
(盖古义:大概是;今义:器物的盖子)
二、一词多义
①欲
夕日欲颓(副词,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名词,欲望)
解衣欲睡(动词,想要)
②与
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和,跟)
③自
自康乐以来(从,自从)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④书
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
一、词类活用
辉: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颓:夕日欲颓形容词作动词,坠落
二、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余)解衣入睡省略主语
念无与(余)为乐者省略主语
②判断句:盖竹柏影也也表示判断
③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相与于中庭步。
记承天寺夜游翻译及字词解释

记承天寺夜游一.字词解释1、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当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四年。
2、解:解开。
3、衣:衣裳4、欲:想要。
5、月色:月光。
6、入:进入。
7、户:堂屋的门。
8、欣然:高兴的样子。
9、欣:高兴的,愉快的。
10、起:起身。
11、然:……的样子。
12、行:走,走动。
13、念:想,思考。
14、无:没有。
15、与:同、跟。
16、乐:游乐。
17、者:……的人。
18、遂:于是,就。
19、至:到。
20、寻:寻找。
21、亦:也。
22、未:没有。
23、寝:睡,卧。
24、相与:共同、一起。
25、于:在26、步:散步,徒步徐行。
27、中庭:庭院里。
28、如:如同29、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30、空明:清澈透明。
31、藻:水草。
32、藻荇:泛称水草。
33、荇(xìng):一种多年生水草。
34、交横:交叉错杂。
35、盖:原来是。
36、竹:竹子。
37、柏;柏树。
38、影:影子。
39、何夜:哪个夜晚。
40、何处:哪个地方。
41、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42、无:没有43、但:只是,不过。
44、少:与“多”相对。
45、如:像。
46、吾:我们47、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48、耳:语气词,“罢了”。
二.句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导语】这篇关于八年级语文文言文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注释的文章,是作者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期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怅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漫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觅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亮透亮,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本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镇定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欲:想要。
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怅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漫步。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推敲,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觅。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步:漫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亮透亮。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记承天寺夜游》部编版八上文言文字词批注逐句对照翻译知识点整理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散步。
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 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 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 不 过 像 罢 了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 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 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 遂:遂至承天寺。 ( )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 ) 至:遂至承天寺。 ( ) 到 寡助之至。 ( ) 极点 寻:寻张怀民。 ( )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 )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 空谷传响。 ( ) 空荡荡的 )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原文参考译文段层精解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正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动人游兴),(于是)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第①层:点明时间、地点、人物和“夜游”的起因。
第②层:写景以抒情,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意境。
同时,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文学常识】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文章主旨】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文章仅80余字,却创建出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写作特色】1.层次分明。
从交代时间到作者的行为,到写景,再到抒情点题,脉络清晰。
2.行文自然。
按照“所想——所做——所见——所感”的顺序来写,一气呵成。
3.叙事简洁。
4.写景别致,虚实结合,巧用比喻,匠心独运。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及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一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制造了一个清幽安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简单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闲逛的闲适都包含在其中。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1.部编版八班级上册语文第十课《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尝文中的美丽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解读“闲人”二字,体悟文人乐观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乐观的人生观。
【教学流程】(一)导入:(老师唱《但愿人长期》,营造氛围,引入课题)师: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这首词的是谁?词中的名句是哪句?月是诗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月的名句?下面让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学习《记承天寺夜游》,走进苏轼。
(板书)(二)解读标题。
明确:文体(记),时间(夜),地点(承天寺)补充介绍承天寺(展现图片):“承天寺”是张怀民居住之所,张怀民在元丰六年也被贬谪到黄州,他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其中有一句“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三)沟通预习体会,明确学习目标。
1、同学资料展现,走进苏轼,了解及写作背景。
2、同学沟通预习收获与疑难,明确个体学习目标与全体学习重点。
(四)初读课文,体会层次美。
1、自由朗读,明确朗读要求。
要求:读得流畅洪亮。
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抑扬顿挫。
读得层次分明。
2、小组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层次美。
指导:表达方式的不同,感情不同,语气语调不同。
读叙事。
读出闲适、欣慰之情。
读写景。
其次段描绘庭院月色,似真似幻的奇妙境界。
要读出喜悦、闲适之意。
读抒情。
既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闲时赏月欣喜,闲逛的闲适。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修改版]
![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24364d1a37f111f0855b39.png)
第一篇: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语文版一、填空⒈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著有《东坡文集》。
⒉本文以“月”为线索,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光下的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
(主题)二、注音或写汉字寝(qīn)藻荇(zǎxìnɡ)遂(suì)深邃(suì)三、古今异义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古义:只(是)今义:表转折的连词闲人古义:悠闲自在的人今义:无所事事的人⒉月色入户户古义:门今义:窗子四、主要问题⒈文中集中写景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庭院月色。
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表现作者怎样思想感情?画龙点睛。
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铺垫,表现被贬官的愤懑抑郁又自嘲、自解、自慰的心情和乐观豁达的心境。
⒊写出三句含有“月”字的古诗词名句(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3)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⒋《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⒌《水调歌头》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第二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及练习一、重点字词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至:到。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交横:交错纵横。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二、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念无与乐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
文章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对澄澈空明的月色进行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微妙的心境,也透露出他在贬谪中随缘自适、自我派遣的旷达和乐观。
【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学常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豪放派代表词人、书画家,四川眉山人。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著名的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文章分析】1.文章结构第一部分:叙事。
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时间,为美好的月色而心动,遂起夜游之意。
第二部分:写景。
运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庭院月色。
第三部分:议论抒情。
两个反问句令人深思。
作者抒发面对月光发生的感触。
2.写月色的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月色中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作者以比喻的手法和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点睛之笔(直接抒情的句子、点明主旨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两句抒情议论,点明主旨,"闲人",即清闲的人,表达了诗人与友人赏月时微妙复杂的情感: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4.本文描写了承天寺夜晚澄澈透明的月色,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
重点字词批注译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
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
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
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
(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
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
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睡;卧。
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