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完整版
文言文的常见字词翻译

1. 也:表示句末停顿或语气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啊”等。
例如:“吾友也,善饮酒。
”(我的朋友啊,喜欢喝酒。
)2. 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因果等关系。
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得意的时候要尽情欢乐,不要让金樽空对着月亮。
)3. 故:连词,表示因果、结果。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战斗,需要勇气。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 其: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
例如:“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5. 之: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人或事物;助词,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子路之勇,吾未之有见。
”(子路的勇敢,我从未见过。
)6. 与:介词,表示和、跟。
例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衣领,悠悠的我心。
)7. 何: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怎样解除忧愁?只有酒才能解忧。
)8. 以:介词,表示原因、手段等。
例如:“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9. 所:助词,与“以”连用,表示所属关系。
例如:“人所共知。
”(众所周知。
)10. 于:介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等。
例如:“子路于卫,闻有孔子。
”(子路在卫国,听说有孔子。
)11. 乃:副词,表示转折、出乎意料等。
例如:“此乃天命也。
”(这是天命。
)12. 则:连词,表示顺承、因果等关系。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13. 且:连词,表示递进、转折等关系。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水,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如蜜。
)14. 也:语气词,表示肯定、感叹等。
例如:“善哉,哉!”(好啊,啊!)15. 谓:动词,表示说、告诉。
例如:“孔子谓弟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对弟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通过以上对文言文中常见字词的翻译,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文,领略我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文言文翻译字词初中

【原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翻译】
慈母手中之线,是为游子缝制之衣。
临别之时,密密地缝缀,心中忧虑,唯恐归期遥遥。
谁说区区小草之心,能报答那春天的阳光?
【字词解释】
慈母:慈祥的母亲。
手中线:手中的线,指母亲为儿子缝衣所用之线。
游子:离家在外的人,指作者自己。
身上衣:身上的衣服,指母亲为儿子缝制的衣服。
临行:临别之时,即将出发。
密密缝:细致地缝缀,指母亲为儿子缝衣时的细心。
意恐:心中忧虑,担心。
迟迟归:归期遥遥,指回家的日子很晚。
谁言:谁说。
寸草心:小草的心,比喻微小的恩情。
报得:报答。
三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深厚的恩情。
【文言文原文】
吾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现代汉语翻译】
我听说,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线,为游子缝制衣服。
在临行前,她密密地缝补,担心孩子归期不定。
谁说小草的心意,能报答那春天的阳光呢?。
文言文常用的字词句翻译

1. 字词翻译:(1)之: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的”。
例句:吾友之书,何在?(我的朋友的书在哪里?)(2)者:助词,用于句末,表示陈述或判断。
例句:人生者,自有所欲也。
(人生,自然有所追求。
)(3)其:代词,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他的”或“它的”。
例句:夫子之车,其破矣。
(夫子的车,它的破了。
)(4)而:连词,表示转折、递进、并列等关系。
例句:吾欲往矣,而路途遥远。
(我想去了,但是路途遥远。
)(5)以:介词,表示手段、原因、目的等。
例句: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用文学交流朋友,用朋友辅助仁德。
)2. 句子翻译:(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不是也很愉快吗?(2)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翻译: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
(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翻译:男子为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子为了取悦自己的人而打扮。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知识,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了。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翻译:国家的兴衰,每个人都有责任。
3. 文言文特点:(1)句子结构紧凑,省略较多。
(2)用词古雅,富有韵味。
(3)修辞手法多样,如对仗、排比等。
(4)注重意境,富有哲理。
总之,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通过对文言文常用字词句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

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学好文言文字词翻译,语文考试拿高分。
下面是初中1至6册文言文字词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言文通假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大全

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大全初中文言文字词解释这事儿啊,就像是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智慧世界的大门。
这门里呀,有着各种各样奇妙的东西在等着咱们去探索呢。
咱先来说说那些常见的实词吧。
比如说“之”这个字,它就像个百变精灵一样。
有时候它就相当于“的”,就像“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里,它就起到了一个表示所属关系的作用,就像说这是三里的城,七里的外城,很简单地把这种关系给表达出来了。
可有时候呢,它又能当动词用,像“吾欲之南海”,这“之”就表示“去、到”的意思,就好像你说我要去南海,它就有了一种动态的指向性。
还有的时候啊,它在句子里没有实际的意思,只是起到一个调节音节或者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就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时候你要是硬给它个确切的翻译,还真不好弄,它就像是个默默在后台帮忙的小助手,让句子更通顺更合理。
再看“而”这个字,它也不简单。
它有点像一个桥梁,连接着句子里不同的部分。
有时候它表示并列关系,就像“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质地和白色的花纹,这两者是并列存在的,就好比你有左手也有右手,都是身体的一部分,平等并列的关系。
要是表示承接关系呢,就像“温故而知新”,先温习旧的知识,然后才能知道新的知识,这就有个先后顺序了,就好像你先迈出左脚才能迈出右脚一样。
它还能表示转折关系呢,“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自己却不生气,这里就有个语义上的转折,就好像你满心期待一件事,结果却不是那样,可你还能坦然接受。
虚词里还有像“其”这样的字。
它有时候表示代词,像“择其善者而从之”,这里的“其”就是指代那些好的东西或者人,就好像你在一群东西里挑出你想要的那个,这个“其”就把那个被指代的东西给点出来了。
有时候它又表示语气词,像“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前面那个“其”就像是在加强一种反问的语气,就好比你特别惊讶地问“难道真的没有马吗?”后面那个“其”呢,也是一种语气的表达,强调后面所说的是真正的原因。
实词里那些表示时间、地点、人物的字词也很有趣。
初三语文文言文字词翻译

《论语》六则1.《论语》:2 .孔子:3. 曰:4.学而时习之:5.不亦说乎:6. 朋:7. 君子:8.温故而知新:9. 为:10. 矣:11. 罔:12. 殆:13.敏而好学:14.不耻下问:15.是以:16.默而识之:17. 厌:18. 诲;19.何有于我哉:20.三人行:21. 其; 22.从:《三峡》1.选自:2.郦道元:3.自:4.阙:5.嶂:6.隐:7.自非亭午夜分:8.曦月:9.襄陵:10.沿;11.溯:12.或王命急宣:13.虽:14.乘奔御风;15.以:16.疾:17.素湍绿潭;18.回清倒影:19.绝巘:20.悬泉:21.漱:22.清荣峻茂:23.良:24.晴初霜旦:25.涧肃:26.高猿:27.属引:28.空谷传响:29.哀转久绝:《陋室铭》1.选自:2.陋室:3.铭:4.有仙则名:5.有龙则灵:6.斯:7.吾:8.馨;9.苔痕上阶绿:10.鸿儒;11.白丁:12.调素琴:13.金经:14.丝竹:15.案牍:16.劳形: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18.何陋之有:《爱莲说》1.选自:2.周敦颐:3.蕃:4.陶渊明:5.独:6.淤泥:7.濯清涟而不妖:8.不蔓不枝:9.亭亭净植:10.亵玩:11.焉:12.隐逸:13.噫:14.鲜:1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16.宜乎众矣:《小石潭记》1.选自:2.篁竹:3.如鸣佩环:4.清冽:5.全石以为底:6.卷石底以出:7.为坻,为屿,为嵁,为岩:8.蒙络摇缀:9.可百许头:10.日光下澈:11.佁然不动:12.俶尔远逝:13.往来翕忽:1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5.犬牙差互:16.凄神寒骨:17.清:18.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19.柳宗元:《记承天寺夜游》1.选自:2.苏轼:3.念无与为乐者:4.相与步于中庭:5.如积水空明:6.藻荇:7.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选自:2.《孟子》:3.舜发于畎亩之中:4.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任:6.是:7.饿其体肤:8.空乏:9.行拂乱其所为:10.所以:11.动心忍性:12.曾益:13.恒:14.过:15.衡于虑:16.作:17.征:18.入则无法家拂士:19.出:《曹刿论战》1.选自:2.《左传》:3.肉食者:4.间:5.鄙:6.何以战:7.衣食所安,弗敢专也:8.必以分人:9.对:10.牺牲玉帛:11.加:12.信:13.小信未孚:14.福:15.狱:16.察:17.情:18.忠之属也:19.可以一战:20.战则请从:21.公与之乘:22.鼓:23.败绩:24.驰:25.辙:26.轼:27.逐:28.既克:29.故:30.夫战,勇气也:31.一鼓作气:32.再:33.竭:34.盈:35.测:36.伏:37.靡:《邹忌讽齐王纳谏》1.选自:2.讽:3.谏:4.修:5.朝:6.窥:7.孰与:8.私:9.诚:10.方:11.左右:12.莫:13.蔽:14.面刺:15.谤讥:16.市朝:17.门庭:18.时时而间进:19.期年:20.战胜于朝廷:《桃花源记》1.选自:2.记:3.缘:4.夹岸:5.英:6.缤纷:7.穷:8.林尽水源:9.才通人:10.豁然:11.开朗:12.俨然:13.阡陌交通:14.鸡犬相闻:15.黄发垂髫:16.怡然:17.问所从来:18.要:19.咸:20.问讯:21.先世:22.绝境:23.间隔:24.乃:25.无论:26.具言:27.叹惋:28.延:29.扶30.向31.志32.郡下33.如此34.刘子骥35.高尚36.规往37.未果38.问津岳阳楼记1.越明年2.政通人和3.百废俱兴4.制属胜状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大观备南极潇湘迁客骚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开排空隐曜潜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萧然景明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翔集锦鳞岸芷汀兰郁郁长烟一空浮光跃金何极宠辱偕忘求仁人或异二者为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微斯人,吾谁与归横无际涯气象万千多会于此去国怀乡把酒临风进亦忧,退亦忧醉翁亭记选自环滁林壑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峰回路转翼然临于泉上自谓辄意山水之乐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野芳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负者休于树伛偻提携酒洌山肴野蔌宴酣之乐射者中觥筹交错苍颜颓然乎其间阴翳名声上下醉能同其乐谓庐陵《论语十则》省身谋忠交信传贤齐一言行其怒弘毅道处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子贡问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而求执鞭之士《韶》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点莫春春服冠者浴乎沂风乎舞雩咏与《鱼我所欲也》选自熊掌得苟如使由是生是故丧豆呼尔行道之人蹴而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加得我欤本心《马说》选自祗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食外见且等策之不以其道尽其材通其意执策而临之呜呼其真无马耶《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至嗜学无从致假借弗之怠逾约加冠硕师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德隆望尊填降辞色援疑质理请叱咄至复负箧曳屣穷冬舍支媵人沃灌逆旅再被缨腰容臭烨然缊袍募艳以中有足乐者太学县官廪稍裘葛司业天质卑君则流辈京师乡人谒长书贽夷亲《出师表》选自先帝崩殂益州疲弊秋殊遇开张圣听光恢弘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忠谏宫中府中陟罚臧否宜异同作奸犯科有司昭陛下平明偏私内外侍中侍郎郭攸之良实志虑忠纯简拔愚咨裨益阙漏性行淑均晓畅能督行阵得所小人倾颓尚书长吏参军贞良死节躬卑鄙枉屈由是驱驰后置倾覆有临崩寄臣以大事夙夜忧叹不效泸不毛庶竭驽钝旧都斟酌损益慢以彰其咎咨诹善道雅言先帝遗诏涕零《秋水》选自时灌河泾涘渚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以天下之美尽在己北海东面端旋面目望洋若野语闻莫己若我之谓也且夫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子长大方之家《古文二则》辟举茂才迁转清白依违便宜悫蕴藉。
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

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嘿,咱就来说说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吧!比如说“之”字,哎呀,那可真是用处多多啊!像“渔人甚异之”里的“之”,就是指代前面出现的奇景,这不就像你看到一个超级有趣的东西,然后你心里就想着“这个”嘛!再说说“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的“而”就表示转折,就好像你本来期待着一件事,结果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是不是有点失落呀!还有“以”,“以衾拥覆”,这里的“以”就是用的意思,好比你用被子把自己裹起来,多形象啊!
“其”这个字也常见呢,“择其善者而从之”,就是指“他们的”,就像你在一群朋友中选择那些好的方面去学习一样。
“于”也不能落下呀,“于舅家见之”,就是在舅舅家见到,多直接呀!
咱初中那会学文言文,可真是费了不少劲呢!老师在上面讲,我们在下面拼命记笔记,有时候还互相讨论。
“诶,这个词是不是这么解释呀?”“我觉得是!”那种场景,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学这些文言文词语有啥用呢?那用处可大了去了!它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文化和思想呀,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
通过这些词语,我们能知道古人是怎么思考问题、怎么表达情感的。
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酷的事情吗?
所以呀,初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解释真的很重要,咱可得好好学,这不仅能让我们在考试中拿高分,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呢!你说是不是?。
文言文初中字词翻译常考

一、文言文常考字词1. 言言,言语也。
文言文中,“言”字用途广泛,可作动词、名词、形容词等。
如:“子路,言必信,行必果。
”(子路,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坚决。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如:“吾欲之南海。
”(我想去南海。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如:“于归,宜其室家。
”(嫁出去,要适应自己的家庭。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因为他对待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如:“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君子的恩泽,五代就会消失。
)二、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1. 言言,言语也。
翻译为:说话、言语。
2. 之之,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等。
翻译为:的、之。
3.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4.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5.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6.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7.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8. 于于,介词,表示在、到等。
翻译为:在、到。
9. 以以,介词,表示用、因为等。
翻译为:用、因为。
10. 而而,连词,表顺承、转折等。
翻译为:而且、但是。
综上所述,文言文常考字词翻译,需掌握字词的基本意义,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
词翻译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用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
《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狼》)
③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
(《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
《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
(《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⑤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