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笔记

合集下载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小品文。

这篇短文仅八十余字,却创造出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以下是关于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二、写作背景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 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人生的独特感悟。

三、原文及译文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编者:梦在他乡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加点的词:月色入户:门念:想,思考。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至:到怀民亦未寝:睡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空明:清澈透明。

水中藻、荇交横(交叉错杂)。

盖.竹柏影: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不过。

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耳:罢了三.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服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月色)”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5.请用横线在文中画出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并说说它传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声。

(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方面,作者慨叹知音难觅。

另一方面,作者当时虽贬,心情抑郁,但仍不失进取心,借以美景来排遣抑郁之情。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汇总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愉快的复杂心情。

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旷达(豁达)乐观的胸怀。

3、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3、欣赏:“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一段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么样美妙的境界?(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4、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月光(月色)5、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 “庭下如积水空明……影也”6、中心思想:本文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积极乐观的情怀。

六、一词多义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记承天寺夜游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打洞)《狼》盖: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是)《狼》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桃花源记》欲:解衣欲睡。

(想要) 欲穷其林。

(想《桃花源记》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三峡》七、古今异义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古义:只是,只不过;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 而已”“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户: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读盖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重点字词整理,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这里译为脱。

欲:想要。

月色:月光。

入:进。

户: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一起游览做乐的人。

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

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到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

步,散步。

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好像沐浴在清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光中)空明:形容水的清澈透明。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藻:藻类植物荇(xìng):荇菜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

但少闲人如吾俩人者尔:只是缺少想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但,只是。

闲:闲人。

闲人:没有事情要做的人。

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

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拓展知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

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优秀4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篇一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三、课文理解1、本文的主旨: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沉含蓄,精美传神。

2.“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

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

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3.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

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4.“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5.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记承天寺夜游》朗读节奏划分篇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

记承天寺夜游的笔记整理《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讲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

以下是我整理的笔记:背景介绍:苏轼是中国北宋的一位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

他的文学作品以豪放、豁达的风格著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所写的一篇散文,是他在黄州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文章主旨:《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人生哲学。

段落分析:全文共有五个段落,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夜游的背景和原因。

苏轼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黄州,感到孤独郁闷。

适逢月夜,他决定与朋友张怀民一起漫步承天寺。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描写夜游所见所感。

苏轼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美景,并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他感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总结全文。

苏轼通过描述自己在承天寺夜游的经历,表达了对生活的态度和人生哲学。

他认为,面对困难和挫折,我们应该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珍惜当下,享受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写作特点:《记承天寺夜游》具有以下写作特点:(1)语言优美:苏轼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词句,使文章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细腻:苏轼对月夜的描写非常细腻,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方面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月夜的美景。

(3)思考深入:苏轼在文章中不仅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还通过与张怀民的对话深入思考了人生意义和价值。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含练习和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一、知识梳理苏轼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解释句中加点的词:念:考虑,想到寝:睡但:只是相与:共同,一起闲人:清闲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户:门遂:于是。

至:到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闲人”罢了!(三)、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四)、结构: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请按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层次,并写出各层次大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五)、思考:1、你是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文言文知识梳理《记承天寺夜游》考点清单一、基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1)念.无与为乐者古义:__________ 今义:想念;念头;读如吾两人者耳(2)但.少闲人..但:古义:__________ 今义:但是闲人:古义:__________ 今义:没有事情要做的人2.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原意为:脚步,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相相.与步于中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盖.竹柏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以诱敌(《狼》)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石性坚重(《河中石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他重点实词起行欣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欣然..(2)念.无与为乐者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怀民亦未寝.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于中庭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积水空明..(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虚词意义及用法(1)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相与步于.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6.特殊句式辨析(1)念无与为乐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整理
注释: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注释: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

2.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②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③行:散步。

翻译:
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者:……的人。

③遂:于是,就。

④至:到。

⑤寻:寻找。

⑥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翻译: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4.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卧。

②相与:共同,一同。

④庭:庭院里。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②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
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③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④也:是。

翻译: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自上而下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6.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但:只是
②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③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一、一词多义
与:相与步于中庭。

(跟,向。

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

(和,连词。

)
遂:遂至承天寺。

(于是)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至:遂至承天寺。

(到)
寡助之至。

(极点)
寻:寻张怀民。

(寻找)
未果,寻病终。

(不久)
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

(空荡荡的)
二、古今异义
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读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三、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作动词,散步。

怀民亦未寝:
名词作动词,睡;卧。

四、特殊句式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
(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省略句
解衣欲睡:
(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

(省略主语)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也”表判断)
五、主旨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情怀自我排遣的旷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