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

《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7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拭《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参考答案:1.A2.D3.C《记承天寺夜游》阅读练习及答案2二、阅读(46分)(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10分)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4分)①月色入户()②但少闲人()③念无与为乐者()④相与步于中庭()7.翻译句子。
(4分)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分)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分)8.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苏轼B. 欧阳修C. 王安石D. 柳宗元2. 《记承天寺夜游》主要描绘了哪个寺庙的夜景?A. 承天寺B. 洛阳白马寺C. 嵩山少林寺D. 长安大兴善寺A. 明月B. 清风C. 碧波D. 烟花二、填空题1. 《记承天寺夜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承天寺的壮丽景色。
2.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______,盖竹柏影也。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
三、判断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描写白日游寺的文章。
()2. 文章中提到“水中藻荇交横”,这里的藻荇实际上是指水中的植物。
()四、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记承天寺夜游》的主要内容。
2. 文章中是如何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承天寺夜景的美?五、翻译题六、分析题1. 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2.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闲人”一词的理解。
七、拓展题1. 请列举一部你熟悉的描写夜景的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我国古代游记文学的认识。
八、连线题1. 明月 __________ A. 竹柏影2. 清风 __________ B. 庭下积水3. 碧波 __________ C. 中庭地面4. 烟花 __________ D. 夜空星辰九、改错题1. “庭下如积水空暗,水中藻荇清楚,盖松柏影也。
”2. “何夜无云?何处无竹梅?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修辞手法识别题1.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十一、仿写题请仿照《记承天寺夜游》中的句子,写一段描写你熟悉的某个夜景的文段。
十二、文学常识题1.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哪个时期创作的作品?2. 苏轼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十三、阅读理解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选择、翻译、简答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班级:姓名:题型:【选择题】【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A.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解析】A动词,参与,这里指欣赏。
B古今异义,考虑,想到。
C名词用作动词,睡觉。
D一起。
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B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解析】A的;主谓之间。
B判断词,是;判断词,是。
C连词,和;动词,参与,欣赏。
D动词,寻找;副词,不久。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B)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解析】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C.念/无与为乐者 D.相与/步于中庭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解析】D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5、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解析】C苏轼被贬谪后,想到没有可以共同作乐(游乐或赏月)的人。
欧阳修是与民同乐。
二、重点句子翻译: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4篇)

记承天寺夜游综合能力测试题(精选14篇)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盖竹柏影也()6.但少闲人()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
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________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 ________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

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八上第11课《记承天寺夜游》1、阅读下面课文选段,完成后面小题《记承天寺夜游》苏轼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小题1】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怀民亦未寝(睡觉)B.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C.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小题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一致。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小题3】本文的构思角度是()A. 托物言志B. 类比象征C. 即景生情D. 以物喻人【小题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知识点]苏轼(1037-1101)[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C【小题4】B[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C“念无与为乐者(思念)”错。
“念”:想到。
句意: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
【小题2】试题分析:C错。
表达的感情不一致。
《答谢中书书》反映的是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是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郁闷,只有到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寻找解脱。
【小题3】试题分析:本文的构思角度是即景生情或借景抒情。
用景物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因贬官,所以用大自然的景色来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小题4】试题分析:A改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及答案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作者的夜游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以下是根据这篇文章设计的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苏轼D. 王安石答案:C2. 文章中提到的“承天寺”位于哪个城市?A. 北京B. 南京C. 杭州D. 苏州答案:C3. 苏轼在文中描述了哪些自然景象?A. 月色、江面、山峰B. 星空、田野、河流C. 日出、云海、瀑布D. 花园、小桥、流水答案:A二、填空题4.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提到“________”,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答案:月色入户,欣然起行5. 文章中,苏轼用“________”来形容夜晚的江面。
答案: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三、简答题6.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了哪些人生哲理?答案:苏轼在文中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
他通过夜游的经历,反思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
四、阅读理解题7. 阅读以下段落,回答问题:“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苏轼在文中为何会“欣然起行”?答案:苏轼在文中“欣然起行”是因为他看到月色入户,感到非常愉悦和兴奋,因此决定起身去夜游。
(2)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谁?他们一起做了什么?答案:苏轼在夜游中遇到了张怀民,他们一起在承天寺的中庭散步,欣赏月色和庭院中的美景。
五、作文题8. 以“夜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描述一次你的夜游经历,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注意表达你对自然美景的感受和思考。
以上练习题及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的内容,同时也锻炼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6.22《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及答案

6.22 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案:(1)四季(2)散尽(3)潜游水中的鱼(4)参与,文中指欣赏2.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文:(2)实是欲界之仙都。
译文:答案:(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3.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C.实是/欲界之仙都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解析】选D。
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按要求填空。
(1)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
(2)文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3)用简洁的语言描绘高山流水的语句是:。
(4)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表达作者清高的句子是:。
答案:(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5.怎样理解《答谢中书书》的首句和末句的含意?答:答案:首句点题,表达欲与友人交流观赏山川美景的感受。
末句感慨自谢灵运以来,无人能真正领略大自然的妙处,颇有惆怅、寂寞之感,也有对自己能真正欣赏山水之美的得意之情。
6.课内阅读。
阅读《答谢中书书》全文,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四时俱.备( )②沉鳞竞跃..( )③五色交辉..( )④夕日欲颓.( )答案:①全,都②竞相跳出水面③交相辉映④坠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答案:①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②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答:答案: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绘其美景。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集锦(含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含答案)1《记承天寺夜游》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 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赏月喜悦、复杂微妙的心情.2 语言有何显著特征?语言显著特征:悲凉、难言的显著特征.3 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文章的“月”正是这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断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到月光之清4 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呢?因为看到明月照进屋子里兴奋、喜悦,月色好似久违的老朋友,让作者想到去寺里找张怀民,所以就去了寺庙游玩.5 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_____;“寻张怀民”是由于“____________”,作者的心理活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欣然起行”是因为“月色入户”,表达了作者宽广豁达的胸襟;“寻张怀民”是由于“念无与为乐者”,作者的心理活动是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悲愤之情.6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积水空明,藻荇交横表现景物什么特点?月光清澈透明,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前者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一正写,一侧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光_(赏月)2、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答:是作者初到此不久,朋友不多,加上他是被贬之人,能与之亲密交往的人就更少了,所以想来想去能与之赏月同乐的人就更少了,正因如此,作者才想到了也被贬斥道这里的张怀民****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练习题
1.《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三苏”。
2.下面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怀民亦未寝(睡觉)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D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翻译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庭院里的月光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只是很少有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5.填空题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月下美景,同时也抒
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旷达的心境。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7.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