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漫谈

合集下载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法律和现代法律的发展历程的史学著作,其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并涉及到法律、政治、文化和哲学等领域。

在这段历史进程中,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法学家不断为中国法律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独有特点。

中国古代法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由于当时的思想观念和制度较为原始,因此很难称之为法律。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之间的争霸和城邦之间的竞争,中国古代法律开始逐渐成型,其中著名的法家思想对法律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法家最重要的代表是韩非子,他的思想和法律理论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唐时期的法制逐渐完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唐代的律令制度。

唐代法律形成并实现了对各级官员和人民平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同时亦显示出律令的权威和持久性。

进入宋元明清时期,中国法律的发展历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经历了“大明治理”之后,清朝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法制体系,设立了各级法院和审判机关,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法令。

到了近现代,中国法律开始逐步与西方的法律制度融合,大量引进了西方法律制度和相关的法学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法律思想史拥有着丰富的思想和理论,包括“仁义道德”,“尚同而异”,“大法即情”,“常识之学”等著名理论和思想。

这些思想和理论不仅形成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现代法治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部具有丰富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宝库。

在今天,中国法律实践仍需要发扬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人文本色,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中国法律思想史中的思想和理论,推动中国法律发展朝着更加完善、人性化和法制化的方向迈进。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概述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随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法律思想也逐渐演变和丰富。

本文将对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进行介绍,包括儒家法律思想、道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和佛教法律思想等。

二、儒家法律思想儒家法律思想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强调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化可以使人们遵守法律。

儒家强调君主的仁德和贤能,以建立和谐社会。

孔子是儒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君子之治,必以礼为主”,认为通过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是确保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他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义务,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道。

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

道家认为,法律应该尽量少用,让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治理国家和社会应该遵循自然的规律。

老子是道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法律的规则应该尽量简单且自由,让人们自由选择和发展。

老子认为,治理国家的最高境界是“不争之争”,即通过让人们自由发展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繁荣。

四、法家法律思想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法家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应该通过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韩非是法家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严密的法律制度和严厉的刑罚,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韩非认为,法律应该公平、严明、无偏,能够对不法分子进行惩罚,同时也保护人民的权益。

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佛教认为,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超越世间的法律和规则,达到解脱。

法显是佛教法律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主张通过慈悲和智慧来解决争端和冲突,以求和平共处和众生安乐。

六、总结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发展历程。

儒家法律思想强调礼仪和仁德,道家法律思想强调自然法和自由性,法家法律思想注重法律的规范性和实用性,佛教法律思想强调慈悲和智慧。

这些不同的法律思想相互影响和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若干问题研究

没有 位列其 中。在设 立 法 学 专 业 的 高等 院校 中 , 亦
有不 少 院校 仅 仅将 《 国法 律 思 想史 》 为 专 业 选 中 列 修课 程 , 时也 不 多 , 般 为 3 课 一 2学 时 。有 的 院校 甚
至 根本没 有开设 这 门课 程 , 一些 法 学 专 业 教师 和研 究 人员也 对 中国法 律 思想 史 语 程 自 2 课 0世 纪 7 0年 代 末
恢 复 以来 , 过教学 科研 工作 者 的不 懈努 力 , 得 了 经 取

瓶颈。
( ) 学过 程 中 易与 法制 史的 内容混 淆 二 教
系列 的丰 硕 成 果 : 材 从 无 到 有 , 教 出版 了许 多种
关 键 词 : 中国 法律 思 想 史 法律 思 想 教 学 改 革 中 图分 类 号 : G 4 6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0 -4 4 (0 1O 一 O 6 一 O 0 8 44 2 1 )6 12 3
囊 — 生 — 一 囊 — 炱 — 一寞 — 炱 — 一夹 一吏 — — 赍 一 生 鱼
的研究 不够 , 这种 现 象 同样 反 映 在 《 国法 律 思 想 中 史》 的教学 中 。如 在讲 授 春秋 战 国时期 的法 律 思想
时, 多注重孔 孟 、 老庄 、 非 、 韩 墨子等 主要 思想 家 的法 律思 想 , 对 杨朱 “ 一 毛 而 利 天 下 , 为 也 ” 但 拔 不 的思
历史 上主流法 律 思想 的挖 掘 , 对 一些 非 主 流 思想 但
却 是 实实在 在 的冷学 , 在法 学 专 业 课 程教 学 中没 有 受 到足够 的重视 。时 至今 日, 育 部 公 布 的法 学 本 教 科专 业 1 4门 主 干课 程 之 中 , 中 国法 律 思 想 史 》 《 并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

学习中国法律思想史有感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一门详细阐述中国法律思想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是以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为主要内容,它对于了解中国自古以来的法律文化遗产并从中吸取有借鉴意义的东西,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制与法学,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就本人在学习这门学科时谈一下自己的一些认识:一、中国法律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一)奴隶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中国法律思想的形成和产生时期。

其中主要包含有三种:1是神权法思想,其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动摇于西周;2是“礼治”思想;3是“明德慎罚”思想。

(二)过渡时期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封建制逐步确立,出现了儒、墨、道、法等“百家争鸣”的局面。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法律思想(秦汉—明清):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

其特点为以礼为主、礼法结合。

它的主要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期:(秦汉)董仲舒新儒学——标志其形成;鼎盛:(隋唐)《唐律疏议》——成熟完善;中后期:(北宋)理学——新发展;后期:(明清)启蒙思想家——衰落。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法律思想(鸦片战争—辛亥革命):该时期由于西方思想的不断渗入,中国传统的封建法律思想开始瓦解。

出现了地主阶级改革派、农民革命家、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个派别。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礼治盛行于西周、衰落于春秋;法治兴起于战国、鼎盛于秦朝;自秦以后,走上了以礼为主,礼法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法律思想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一)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即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西周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夏、商、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当时,奴隶主贵族在意识形态领域主要是利用神权思想和宗法思想进行统治,他们的法律思想也受这二者的支配。

这一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以宗法为核心的礼治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中国法律思想史导论
精品课件
三、 “隆礼重法” “隆礼重法则国有常” (一)“隆礼” 礼的作用: 1、“养”——“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 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 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 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待)而长,是礼之 所起也。” 2、“别”——“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 轻重皆有称者也。”
精品课件
“宽猛相济” 《左传》郑国多盗,郑国的统 治者出兵尽杀之,孔子听说之后称赞说:“善 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 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 和”。
德与刑相比,强调德
1、刑罚与德、礼比较德礼是根本。
2、从刑罚与德治和礼教的效果看,“礼之教 化也微,其止邪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恶而不 自知。”
精品课件
第三章 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法律思想的的特点及其演变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一、礼治论 二、德治论 三、人治论
精品课件
第一节 孔子的法律思想
一、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一)“仁”的多重含义 “爱人”——基本原则 “爱人”的层次: 1、“亲亲”——亲疏的层次——父慈子孝 兄友弟恭 2、“尊尊”——等级之分——“君使臣以 礼,臣事君以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二)“仁”与相关范畴的关系 孝、忠、礼等。 (三)“仁者”的修炼
精品课件
(二) “重法” “法者治之端也”,“治之经,礼与刑”。 1、主张制定公布成文法,使天下皆知。 2、“信赏必罚”赏必当功,刑必称罪,反 对赏不当功,刑不当罪。 3、同意对于“暴恶”的人施以严刑。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
三、“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思想
精品课件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案一、课程目的(为什么要学?)中国法律思想史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法律思想会渗透在立法、司法活动里,融化在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中,积沉成法律意识。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首先在于批判继承我国历史上的法律思想,借鉴、吸收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服务;其次在于扩大知识领域,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法学基础理论和其它部门法学的理解;再次在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

法律思想不等于法律制度,统治阶级有法律思想,被统治阶级也有法律思想,但是,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法律制度则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者创制(尽管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都要受到制约),并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而出现的制度。

也就是说,法律思想既包括历代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也包括历代不占统治地位的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而法律制度只体现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或经过统治阶级认可的法律思想,被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不可能上升为法律制度。

我们知道,有丰富的法律思想并不一定能成为法学家。

举个例子来说,马克思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但他并没有成为一名法学家,而成为了一名政治家,因为法学家要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服务,而政治家有两种,一种是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服务,另一种是号召砸碎当时的社会制度,马克思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号召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所以,他成为了一名政治家而非法学家。

二、课程内容(学什么?)本课程研究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阶级、阶层、社会集团、学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法律理论和观点,揭示这些理论和观点的内容、本质、作用和特点,阐明它们形成、发展、演变以及相互斗争、相互影响的过程和规律。

法律思想与法律制度联系紧密,有一定的法律思想才会形成一定的法律制度,而一定的法律制度必定会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一定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历史上各个学派、各个重要人物的法律思想,是零碎的;而中国法制史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是系统的。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

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中国法律思想史学习指导《中国法律思想史》内容丰富、历史性强、人物众多,需要大家记忆的知试点较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大家在复习时,不要贪大图多,要善于抓住重点,理顺条理。

在这里简要地给大家提供一个学习时把握的纲领。

1.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在这一章里,大家需要了解夏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明确商奴隶主的"天命"、"天罚"思想;掌握西周的君权神授说。

其中西周的君权神授说是重点。

2.维护宗法等级的礼治与"明德慎罚"思想。

首先明确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礼治;其次,重点掌握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

3.春秋时期革新家的法律思想掌握管仲的改革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明确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了解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

其中管仲的改革旧礼和以法统政思想是重点。

4.儒家的法律思想明确儒家法律思想的特点及其演变;掌握孔丘以仁、礼为核心的法律思想,孟轲以"仁政"为中心的法律思想和荀况的礼法统一观。

需要着重记忆的是孔丘的法律思想。

5.墨家的法律思想重点掌握墨家以"兼爱"为核心的法律观;明确墨家的立法和司法思想。

6.道家的法律思想重点掌握《老子》的法律思想;明确《庄子》的法律虚无主义思想。

7.法家的法律思想明确法家的法律观和"法治"学说;了解慎到的尚法和重势思想;重点掌握商鞅的"变法"和"法治"思想以及韩非以法为本、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8.秦汉时期法律思想的发展与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明确秦朝的"法治"思想,汉初黄老学派的法律思想和贾谊的礼法结合思想;掌握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和董仲舒"大德而小刑"的法律思想;了解《淮南子》中的法律思想和王充反神学的法律思想。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第一编总论前言一、中国法律思想史的学科定位(一)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文明的一部分1、什么是文化在本质意义上说,文化作动词理解,文化是人类向文明方向变化、转化的过程或趋势。

现在基本上作名词理解,即人类向文明方向变化、转化过程或趋势所产生的一切人类智力成果。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文化的分类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

物质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

包括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内容。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

有五层次说,即分为物质、体制或制度、行为习惯、精神、思想、心灵、心性七层次。

(二)中国法律思想史是中华民族向文明方向发展过程中取得的全部知识和智力成果的一部分知识的分类1、横向分(1)三分法①人文社会科学A、人文科学研究人类自身的问题,主要研究的是关于人的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

包括:哲学、伦理学、历史学、文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B、\社会科学研究人与人关系的社会现象,包括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问题。

包括: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②思维科学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

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A\逻辑思维(左脑,西方人发达)B\形象思维(右脑,东方人发达)C\辩证思维(中脑,(西方人发达)D\直觉思维(心、东方人发达)E\悟性思维(心中心,东方人发达)③自然科学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法律思想史》教学漫谈
我对思想文化颇感兴趣,当然,并不是全通了,而是自己的心得,姑且和大家谈一谈。

我个人主张,学习的要旨是体味、感思,并从而获得启迪,对此而言,各种考试均是别无选择的消极手段,如果说,你记住什么,其结果应该系因为理解所致,而绝非硬性识记。

人,古今的本性并没改变,当你困于某种复杂的思想现象时,谨记返观社会,一个童孩读多少爱情心理著作,他在这个领域也成不了专家。

但是,法律思想史毕竟体系庞大,如果连基本知识也不具备,“通古今之变”无从谈起。

夏商周的法律思想在教材中冠之于“神权法”,人类的整个古代历史都普照着“神权”的光辉,我想,应当考虑:
(1)“神权”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为什么最早的社会规范采取“神权”的内容和形式。

(2)“神权”是迷信还是宗教,如果是宗教,那么,中国宗教的特点怎样。

(3)最后,我严肃地提问:这个问题的意义是什么。

春秋战国是奴隶制向封建制的历史过渡时期,我在世界史上没有见过如此完整的历史,西欧的奴隶制被日耳曼人的铁骑踏碎,从而没有有机的历史拔进,而在中国,历史表现的却丰富多彩。

先是个别人物,管仲、子产等,后来巍然成家了(道儒墨法),儒家植根于宗法,辉煌道德,“惟仁者宜在高位”,你敢说错吗,而制度的本质必然造成“贪”、“暴”、“奸”者“在位”,法家与世俱进,人性恶,统一了中国。

几千年,法家治国,儒家蒙人。

我提出的思考是:
(1)各思想流派的共同本质。

(2)儒家的权力“善”和法家的权力“恶”,能否这样分析。

(3)“术”与“人治”,中国古代的政治学恐怕主要是这些东西,时下称之为“中国人的政治智慧”,教授们出了不少书,为了提职称,贩卖文化
垃圾。

(4)墨家思想的人民性及其局限性。

(5)道家的文化影响,后来“天”与“道”合一,成为封建立法的原则。

秦朝是一个军事帝国,法律对秦朝影响不大,如果说有影响,那是表面,秦朝通过各方面的军事化统治中国。

汉朝迎入我们视野的首先是“黄老思想”,其次“独尊儒术”,第一、中央集权“无为而治”,你见过那个大权在握的人“无为而治”。

第二、董仲舒可是一个做杂烩菜的人,“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但不见得是科学的,君主的政治需要科学吗。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对古代中国的立法有深远的意义,恐怕影响至今。

另外,我认为,封建专制的司法特征是“春秋决狱”,教材主张其本质是“论心定罪”,但论述的并不有力。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为光辉的思想是鲍敬言的“无君论”,法律方面是立法的礼教化。

思考:该时期统治阶级淫靡混乱,法律礼教化的原因是什么。

李世民及其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代表人治的辉煌,应该内容复杂,相反,没有人读不懂,既没有董仲舒的糟粕,又不象理学的抽象,一个社会的兴旺发达,当然首先赖于经济基础,而后才决定于主观,这两点唐初都做到了。

学生看一看
《贞观政要》很有必要。

理学是有宋的法律思想,朱熹的思想应该认真思考,“文革”在思想上受其影响。

峰回路转,明清之际启蒙思想家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有的思想表明了深刻的历史逻辑,他们的思想局限很大,但开始有了质的变化,你怎样认识这些变化。

要了解中国农民,就看太平天国,这个命题太大了,现在农民占中国的大部分人口,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并没有使之走向现代,对中国的农民的政治、经济命运,你如何认识。

洋务派失败、康梁维新也失败,孙中山成功了吗,然而,孙中山却永垂不朽,“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并没因此走出博物馆。

梁启超独步古今,你看其法治理论,当今之人未出其右。

人们创造历史,靠的是思想,法国比德国的封建历史悠久,德国却产生法西斯,法国有什么,革命的思想家,德国没有。

中国的历史、思想,民主的东西太少,犹如作战,你不了解“敌人”,肯定失败或者一挫再挫。

我工作很忙,打字又慢,姑且侃到这,本次谈话的旨在引起大家的学习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