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贵州遵义市湄潭县湄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话说文学趣味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剧,都可以当一首诗看.诗比别类文学较谨严,较纯粹,较精微。
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戏剧的人,大都在小说和戏剧中可能只是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所以他们看小说和戏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他们里面有趣的故事,他们最爱读的小说,不是描写内心生活和社会真相的作品,而是福尔摩斯侦探案之类的东西。
如果要真能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要超过对福尔摩斯侦探案的爱好,去探求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第一流的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木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团锦簇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没有见到艺术家对人生的深刻的观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观照的技巧,就像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
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学文学的人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对胃口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文学趣味方面也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文学作品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
纯正的文学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别的作品的佳妙,就不能正确地欣赏任何作品的佳妙。
趣味是对生命的彻悟和留恋。
生命时时刻刻都在进展和创造,趣味也是如此。
纯正的文学趣味必有创造性,必时时刻刻开发新境界。
如果让你的趣味囿在一个狭小的圈套里,它无机会可创造开发,怎能不随之僵死腐化?从前私塾冬烘学究如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八股文、试帖诗。
他们对于这些乌烟瘴气何尝不津津有味?然而,这算是文学的趣味么?(节选自《话说文学趣味》)1.根据原文,下列对“纯正的文学趣味"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小说、戏剧、杂文等等各类作品都能够当一首诗看。
B.对诗有浓厚的兴趣,能欣赏到其他种类的作品的佳妙处。
湄江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

湄江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附答案)湄江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三语文出题人:肖其华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最神圣的典礼,非封禅莫属。
封禅是古代君王祭祀天地的典礼,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
秦汉时期,在封禅的理论中,都是以泰山作为封禅地点的。
在泰山上筑坛祭天叫作封,辟场祀地叫作禅。
泰山成为封禅的圣地,不仅仅因为它的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
封禅泰山的原因或许非常复杂,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东方关于封禅泰山的理论和文化,不管是语焉不详的传说还是相互矛盾的故事,都在证明一种强大的思想文化传统的存在。
孔子是泰山封禅理论的支持者,他认为泰山只能接受鲁国国君和周天子的祭拜。
即使很多细节都无法证明,即使所有礼仪都无法施行,但是,要封禅就只能到泰山。
面对传统,不可一世的帝王也只能低头妥协。
秦始皇封禅之时,距离传说中的封禅已相去太久,封禅之礼,几乎无人能知。
学者认为,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只有封禅理论而没有封禅实践,也是很有道理的。
汉武帝封禅,情形几乎雷同。
但是,他们都还是请来众多儒生,认真讨论,直到最后讨论没有结果。
主张封禅者,多来自东方,不仅有鲁国的儒生,也有滨海的方士。
这种讨论虽然没有结果,但起码可以证明:来自西方的征服者和统治者,不管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都为东方文化所折服、所吸引,沉迷不返,追求仙人和长生必然无果而终,但是封禅泰山却可以是成功的。
泰山封禅,终于走出了传说的迷雾,变成了帝王心目中的神圣所在。
何止是帝王,封禅大典,几乎就是一种历史创造。
因为封禅不能随时进行,封禅的条件常常难以具备,所以古代帝王无数,而真正能够封禅成功者寥寥无几。
泰山封禅,可以看做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
孔子的成功,最重要的是思想和精神。
孔子在周公的礼制中提炼出精神,把礼乐化为一种思想,并建筑了儒家的思想体系。
贵州省湄潭县湄江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湄江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2016.11.4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六大题18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请按题号顺序在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梁思成先生在世的时候,曾经感慨:城市里到处是房子,而没有建筑。
的确,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首先发现,和世界那么多号称国际化大都市相比,我们似乎最缺少的就是高楼大厦,于是,人配衣服马配鞍一般,我们越来越重视城市的外观,于是便越来越倾心倾力地盖房子。
城市建设仅仅沦为梁思成先生批评的住人的房子,恰恰淹没了人本身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的主体性位置。
楼房可以是城市最为直接醒目的外观,重视它,也没什么错。
但城市的本质从来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
有多少不同的精神风貌,就会有多少不同的城市景观,并不只是豪华的外观所能够呈现出来的。
人们经常称赞城市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正是对这种美的理想追求,使得城市成为了人的精神的载体,并得以艺术性的外化和升华。
在现代化的行进途中,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体现,首先需要对在城市建设中如此低劣而拥挤在一起的房子说不,而多建设一些富于艺术气质的建筑,如北京的“鸟巢”、上海的“东方明珠”、苏州贝聿铭新设计的博物馆等。
城市精神,或曰城市文化的另一方面体现,还应该在于城市管理的大气,它的眼界,它的以人为本,尤其是对下一代的关怀方面。
毋庸讳言,我们许多城市的公共设施、公共交通和公共天地,并没有真正充分地为公众服务,不少公园的门票一涨再涨,博物馆更是绝少对儿童免费开放。
城市之所以不能够完全听凭经济的管理,还需要文化的领引,就在于文化更有益于世道人心以及对下一代心灵的滋润。
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中学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湄江高级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第Ⅰ卷一、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24分)甲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而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解析贵州省遵义市湄潭中学高三上学期学期测试 语文试题 含解析

命题人:向维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此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同其它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恐怕要算《礼记》了,《礼记·礼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贵州省湄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doc

贵州省湄潭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分)(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分)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答案解析】4.答案:D,(罪:名词活用作动词,归咎、怪罪。
5.答案:C(C项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变主谓结构为偏正结构,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的两个“于”分别是介词,“到”和“比”。
B项两个“而”分别表修饰和表假设关系。
D项第一个“以”作介词,“按照”;第二个作连词,“用来”)6.答案:B(王道理想概括不全面,缺“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
)7、(1)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
(3分)(2)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3分)(3)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4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
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8.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颈联。
(5分)9.尾联化用了陶渊明那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6分)  【答案解析】8.答:野菊生产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
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分)颈联修辞:对偶,借代(1分)颈联表达了自己对野菊的喜爱之情,无论如何都要折一枝欣赏。
(2分)9.采菊东篱下(2分)尾联再用典故,并用拟人的手法,不写陶渊明爱菊,反而写篱菊邀宠来衬托野菊的遗世独立,孤芳自赏,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
2017高一语文上学期(必修一月考考试)有答案

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1卷(39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9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句读.(dòu)琵琶.(pà)笑靥.(yǎn)扪.参历井(měn)B.吞噬.(shì)膏腴.(yú)歆.享(xīn)鞭笞.天下(chī)C.瘦削.(xiāo)炮.烙(pào)形骸.(hái)百无聊赖.(lài)D.忖.度 (cǔn) 逡.巡 (qūn) 搭讪. (shàng) 间.或一轮(ji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孽獐莫中一是杜鹃啼血沸反盈天B.斑斓弃甲曳兵涛涛不绝敛声摒气C.饿莩缠绵悱恻不经之谈揭竿而起D.聒噪细肢末节自呜得意相敬如宾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茫然:失望的样子。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疑问C.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朔:北方D.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命:命令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爱其.子,择帅而教之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皆出于此乎C.五亩之宅,树之以.桑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王好战,请以.战喻不拘于.时,学于余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红楼梦》是一个“异数”,又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小说艺术高峰。
B.作者对这个贵族家庭饮食起居各方面的生活细节都进行了真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这个钟鸣鼎食....的诗礼之家“树倒猢狲散”的没落过程。
C.《红楼梦》不仅思想深邃,在艺术上也巧夺天工....,这首先表现在作者善于刻画人物上。
在描写贾府的没落过程中,作者就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艺术形象。
D.王熙凤不仅曾遭到赵姨娘的暗算,更经常受婆婆邢夫人的气,在贾府捉襟见肘....的衰落局面下,她以病体恃强支撑,终于在后40回中因心劳力拙而死去。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上册期中试题(附答案)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试题一、现代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字,完成1-3题。
美丽《诗经》《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
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
《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
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
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
即便有些问题看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
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
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
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
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
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
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
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
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
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
《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
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
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
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古典诗文中的“扁舟”意象“扁舟”是中国古典诗文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承载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形成了独特的扁舟情结。
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也不具备悲凉或者超脱的韵味。
《史记》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
”这里的“扁舟”有隐遁之味,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扁舟”在古代文人眼里,不仅仅是一只小船,它随着无数文人跌宕坎坷命运的无限延伸,演化为一种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在儒家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准则支配下,古代文人或积极入世,或隐身出世。
对于潦倒困厄的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漂泊”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宿命,也是“扁舟”意象的基本蕴含。
古代知识分子或为生计、或为科举、或被放逐,他们背井离乡,天涯漂泊,充满无尽的羁旅乡愁。
“扁舟”既是游子漂泊的凭靠,也是其羁旅之愁的寄托。
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的诗句,其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
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出现得最频繁,表现漂泊思乡的意绪也最强烈。
他诗中的“扁舟”意象,承载着诗人生活的苦难和不幸,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理想、历尽艰辛的典型写照。
“扁舟”意象的另一典型蕴含是“自由”。
庄子说“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
现实有太多压抑和束缚,他们渴望在“扁舟”中获得精神的自由。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这一境象,表达了他面对被贬谪的处境,渴望摆脱精神苦闷,追求自由生活的强烈愿望。
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以温和沉浸的心态,表达了与苏轼同样的心境:“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怡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一条小船附着于万顷碧波之上,在碧波中自由自在地轻漾,充溢着一种皈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宇宙意识”和自由精神。
隐居是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归宿,是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扁舟”意象中既蕴含着他们人生的理想与期冀,也蕴含着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范蠡是古代文人功成身退的典范,但更多人却是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们仕途失意而隐居的一个意象。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小舟从此逝,沧海寄余生”的诗句,流露出过隐居生活的念头。
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表明了他在现实压抑下,欲放浪江湖,过隐逸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常见的“扁舟”意象中,无论是矢志漂泊,还是追求自由,抑或是失意隐居,无不是中国古代文人心路历程的写照,虽蕴含仕途坎坷失意的无奈与消极,但为后世树立了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光辉典范。
(有删改)1.关于“扁舟”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扁舟”意象,有着隐遁之味,也充溢着悲凉或超脱的韵味。
B.中国古典诗文中“扁舟”最常见的意象寄托着中国古代文人淡泊世事、悠然自得的情感。
C.在中国古代文人眼里,“扁舟”不仅是一只小船,它演化为文人在跌宕坎坷命运中绝处逢生的处世观。
D.对潦倒困厄的文人来说,“扁舟”是他们心路历程的写照,是他们寻求再生的一支苇草。
2.关于“最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古代羁旅乡愁中,“扁舟”承载着游子无尽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羁旅之愁的寄托。
B.常见的“扁舟”意象往往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过隐逸生活的愿望,让人感受到他们失意的痛苦和灵魂的呼唤。
C.范蠡和李白、苏轼一样,因仕途坎坷和无奈而萌生隐居念头,使“扁舟”成为他仕途失意而隐居的意象。
D.“扁舟”意象的典型蕴含寄托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自由生活、渴望摆脱精神苦闷的愿望,具有一种皈依自然的意识。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扁舟”,并非失意文人所特有,它涂满了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B.杜甫诗中的“扁舟”意象,最强烈地表现了漂泊思乡的意绪,蕴含着作者生活的苦难和不幸。
C.“扁舟”意象蕴含着古代知识分子仕途失意的无奈选择及功成身退的理想,成为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
D.常见的“扁舟”意象蕴含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爱民、愤世嫉俗、自由洒脱的情怀,也流露出了仕途坎坷失意的倾诉。
【答案】1.A2.C3.A【解析】1.试题分析:A项,最早的扁舟不具备悲凉或超脱韵味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C项,范蠡是功成身退的典范。
完成本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检查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表述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
注意选项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3.试题分析:A项,文中说“丝毫没有落魄江湖、身处世外的冷寂色彩”。
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
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
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日:“秦兵尚强,未可轻。
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
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
”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
良曰:“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
项王乃许之。
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乃使良还。
行,烧绝栈道。
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
良亡,间行归汉王。
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日:“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
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然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
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
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怨。
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
其秋,汉王追楚至阳夏南,战不利而壁固陵,诸侯期不至。
良说汉王,汉王用其计,诸侯皆至。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
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
自择齐三万户。
”良日:“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
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节)【注】①雒阳:洛阳。
②郦食其:人名。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
《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良轻财爱国。
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
他变卖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
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
败蛲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
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
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印绶。
7.翻译下列句子:(10分)(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
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5分)(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5分)【答案】4.B5.A6.B7.(1)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
如不听从就一定有危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独、叛、因、解各1分)(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明你不再回来的决心,用这个办法来使项王的心稳住。
(何、绝、还、固各1分)【解析】4.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本题可以按照实词断句法,即在读懂全文,了解所点断文章的大致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
如:名词“下邳、留(地名)、三万户”等,动词“会、授、用、封”;幸而(固定词语)、“矣”语气词等。
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试题分析: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要高一等。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了解,这需要考生平时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
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6.试题分析:B项,“没费一兵一卒”错误,原文是“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意思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打败秦军”说明沛公也出动兵力了。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