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1-9章)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一至九章)第一章导论学习指导:本章是《传播学概论》全书的引论,重点在于了解传播学的关键概念、学科概况及学科背景。
第一节根植于人类生活的传播现象一、概念:1.1964年,拉扎斯菲尔德在《宣传、传播与舆论》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大众传播科学”。
2.1947年,施拉姆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成立了第一个传播研究所。
二、问答:传播的定义大致分为哪三种类型:答:①强调传播是信息的共享。
这是指通过传播共同享有一则信息、一种思想或态度,目的在于建立彼此之间认知的共同性。
施拉姆认为:“今天我们可以给传播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它即是对一组告知性符号采取同一意向。
”②强调传播是意图地施加影响。
这是指甲方传递信息给乙方时,希望或要求乙方相信、接受并采取同一态度,而乙方原先并没有这种意向。
美国实验心理学家霍夫兰等认为,传播是“某个人(传播者)传递刺激(通常是语言的)以影响另一些人(接受者)行为的过程”。
③强调传播是信息交流的互动过程。
美国传播学者贝雷尔森等认为,“运用符号——词语、画片、数字、图表等,来传递信息、思想、感情、技术以及其他内容,这种传递的行为或过程通常称作传播”。
第二节传播学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一、概念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一,按信息传、受的范围大小,传播学可分为五个研究层次,即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第二,按传播学自身的结构可分为三个研究层次: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定量、定性)。
第三,按不同领域划分纵向或横向的研究层次和研究重点。
纵向研究主要有:古代传播思想的整理与分析,近现代传播事业的演变等。
横向研究有:信息系统——研究与信息处理有关的理论和技术性问题等。
第四,传播学研究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个层次。
3.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4.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传播学概论》第四章 传播制度的建构(上)

1.1传播与政治1、传播与政治的互动关系(1)政治对传播的影响A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段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B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2)传播对政治的影响A大众传媒通过信息沟通与交流,形成自身独特的影响与作用,并成为政治活动的重要手段与工具,延伸政治活动的影响范围,成为政治伸展的“触角”B大众传媒对政治发展发挥一定的制约作用C在社会政治经济矛盾激化的条件下,大众传媒可以通过自己的影响力,成为新的政治活动出现的导火索和鼓动者,并在一定时刻发挥关键性作用D也可能出现一些负面影响和作用,两者还可能互相“勾结”,或制造谣言,或封锁消息,从而导致公众对形势的错误判断2、大众传媒舆论监督的内容A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B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有效制约3、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的制约A提高政治行为和活动的透明度B新闻媒体通过曝光、报道、改善社会民主环境4、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舆论监督的内容A通过公开报道,使公众了解政府工作内容,有效减少腐败现象,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B通过公开报道,使某些事件或现象在一定阶段成为热点,从而引导公众舆论向有利于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C通过公开报道,强调公众观点,坚持舆论监督,重视大众传媒与人民之间的联系D通过公开报道,调动公众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参与国家事务的热情,重视公民的舆论监督5、新媒体:就是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以多媒体作为信息的呈现方式,体现出充分的交互性、个性化和共享性,以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如互联网、手机、数字电视、网络电视、微博、博客等。
1.2传播与社会1、社会对传播的影响A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B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C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2、传播对社会的作用A协调社会关系B监视社会环境C塑造社会形象D促进个人的社会化3、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包括: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4、“报刊”四种理论的要点【集权主义理论】集中体现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和利益1)维护专制王权的权威和利益2)报刊必须绝对服从政治权力,不允许直接批评3)国家和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物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4)对散步不利于政府的消息或意见的人,法院可依据公诉,给予严厉的处罚和制裁5)最大的特点: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1)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的自由2)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3)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能受到任何强制4)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的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社会责任理论】提倡积极的自由,不排除政府在必要时对媒介进行干预,以保障真正的传播自由,主张在媒介、公众和政府之间,找出三方都认可的共同点,以有效条件传播体制内的各种矛盾【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苏联媒介主要是用于阐明马克思主义,实现工人阶级或党的政策的工具。
《传播学原理》第四章

在中国:受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双重压力
(8)侵犯公民的各种隐私权 (9)“媒介审判”现象普遍 (10)偷拍偷录成风 (11)拒绝更正与答辩 (12)没有人性的冷漠新闻 (13)虚假和低俗广告随处可见
二、媒介自律与职业伦理
1.西方媒介伦理概观
(1)新闻要正式、客观与公正,发生错误应尽快更正 (2)维护国家安全与司法公正 (3)以正当方式从事本职工作,不受贿、不剽窃,保守职 业秘密 (4)尊重他人名誉与隐私,不诽谤中伤他人 (5)不伤风败俗,注意保护青少年
2.中国媒介伦理概观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内容:
(1)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3)遵守法律和纪律 (4)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5)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6)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7)提倡团结协作的精神 (8)促进国际友好合作
二、国家发展(国益)优先理论
(1)方针——媒介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步调一致 (2)内容——媒介内容应优先弘扬本国文化 (3)国际合作——应优先考虑与兄弟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与自由的关系——媒介应是自由和负责的
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把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建设放在第一位:
(5)与国家的关系——媒介与国家利益冲突时,国家权利可使
3.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政策
(1)媒介在政治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
(3)发挥媒介的独特的舆论监督作用
(4)坚持真实性原则
(5)坚持党性原则
第三节
媒介自律
一、新闻专业主义
1.新闻专业主义的标准、内涵及特征 标准:
(1)新闻业已成为一项正式的全日制职业 (2)新闻业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 体的,需要以利他主义为基础 (3)新闻业已完成一系列的专业化步骤
《传播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广义上,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有学者将信息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主要关注人类的社会信息。
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纯粹从物理学角度来说,信息是按一定方式排列的信号序列,但仅此一点尚不足以构成一个定义,毋宁说,信息必须有一定的意义。
2.什么是传播,它的特点是什么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特点: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成立的前提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是一种行为;过程和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community)一词有共同的词根,这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没有社区也就不会有传播。
所谓社区也就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取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4.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科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无不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所谓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从这个定义看,人类社会传播也具有普遍的系统性。
传播学通常将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五种传播类型,实际上也是五种不同的传播系统。
传播系统也称为信息系统。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6.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双重偶然性是德国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李彬《传播学引论》·复习笔记——第四章 符号互动

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系统规范、对偏离的容忍度(一个社会对背离传统、违反习惯的东西所具有的宽容程度)、传播完整度(一个社会的传播系统的先进程度)。
两级传播模式
两级传播过程中,第一级的传播即从大众媒介到舆论领袖这一级传播属于大众传播,第二级的传播即从舆论领袖到社会公众这一级传播属于人际传播。另阿基传播等于把人际影响通媒介效应结合为一体。
两级传播论强调的是第二级,即人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因为第一级传播即大众传播表明,媒介只能影响公众群体里的一小部分舆论领袖。两级传播意在表明人际传播的效力要大于大众传播,或者说在信息的流通中人际网络的影响要大于媒介渠道的作用。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结合,是能够将新观念带给人们,并劝服他们利用此种革命的最有效途径。
决策:通过了解与评估之后,人们对一种新事物便形成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接着便该决定究竟是接受它还是排斥它。
决策的两种可能:肯定性决策和否定性决策。
拒绝的两种可能:继续拒绝和以后采取
采纳的两种可能:继续采纳和中断
证实:人们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决策之后,还要设法寻求信息资料来证实自己的决策正确。
4、后果部分,是指一种新观念、新发明、新风尚、新做派传入一个社会群体,为人们所了解之后,最终要么被拒绝,要么被采纳。
一、两级传播论
两级传播论的关键是舆论领袖,舆论领袖就是积极主动地向人们提供某方面的客观事实并加以主观判断的人。
舆论领袖特征:人数不多,只是全体公众中的一小部分成员;都只是某一方面的专家,并非在所有方面都能担当起领导舆论的重任;必须上通媒介,下连公众,必须同媒介和公众都有密切往来。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前提)包含以下几个要点:(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三)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传播学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入中国的。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

《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
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
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
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
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
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
【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
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 What(说什么)→in What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对谁)→with What 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
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
但传播使双向的。
(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
施拉姆传播学概论

[美]施拉姆《传播学概论》第一章传播是怎样发展的当我在写这几行字的时候,把视线从纸上移开,抬头就可以看见夏威夷那犬牙交错郁郁葱葱的群山。
如果向水天相接的海岸线望去,可以看到可能是第一批岛民登岸的地方。
他们从石器时代走出来,在一千二百年前乘着用最简陋的工具制作的独木舟到达这里。
他们从东南亚出发,带着信奉的神、孩子和食物,在浩瀚的大洋上,从一个岛屿飘伯到另一个岛屿,以我们今天无法想象的生存能力与风、水和泥土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似乎经历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五千年漫长岁月的旅程于一千二百年前来到夏威夷。
他们在这个熔岩的岛上登陆,撒下他们的种子,播下他们的文化,把这块土地归为己有。
那些最初的夏威夷人已经是灵巧的传播者。
他们能够看懂天空中和海浪中的信息,利用这种信息来航海.他们已有发展得很好的语言,虽然能在图画和雕刻中记录下来某些信息,但实际上还不能把语言写下来。
不过,他们利用口语作为有力的工具,用口说的语言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政府和美满的家庭生活。
他们令人不可思议地表达了微妙的想法和关系。
他们说服别人跟他们航海到很远的地方去,在别人沮丧气馁的时刻消除别人的疑虑。
他们带着所有的航海经验知识,信仰、仪式以及他们想要保持和不用书写的形式传给子孙的生活习俗,他们在夏威夷登陆,感到地球的震动,看见山里的浓烟和火焰以后,他们得到了帮助他们认识“火之女神佩莱夫人”的信息,因此他们还知道了怎样通过祈祷以及祭祀和舞蹈同女神交流。
第一节"传播"的含义但是,且慢。
"他们知道同女神交流,"这是什么意思?批评家兼哲学家肯尼思·伯克一九三五年向出版社送去一部著作时。
他提议用《传播学概论》作书名。
出版商否决了这个书名。
他说,读者看到COMMUNICATION(传播)这个词会以为是论述电话电信的书!这就是伯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怎么会定名为《永恒与变化》的经过。
我们不能责备一词多用,尤其是一个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的词语,但是,我们起码应该弄清楚,在我们使用传播这个词时,我们说的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信息 “信息就是谈论的事情、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在观察或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数 据、新闻和知识。” “信息就是所观察事物的知识。”
• (一)三论中的信息 • 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 申农、 维纳、 贝塔朗菲
(1)信息论 申农:信息、熵与比特;信息传播的数学模式
三、符号的分类
有声语言符号(口语)
语言符号
无声语言符号(书面语):文字、乐谱等 符号 视觉性 非语言符号 静态:标示、衣着、道具、绘画、摄影、雕塑等 类语言:笑声、哭声、呻吟、叹息等 听觉性 其他声音符号:乐声、鼓声、口哨、汽笛等
动态:身体语言、人际距离、运动画面等
实际上,人类的传播符号经常是混合使用的。
3、发展性 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 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 白岩松在2010年时尚先生颁奖典礼上说: • 中国的文化历史悠长,我们大约只用了不
到30年的时间,首先毁掉了“小姐”这个 词汇,现在“同志”这个词也不太敢用了, “老师”只被用在老师这个职业之外, “教授”危在旦夕,“先生”硕果仅存。
危机传播中的信息流动
5、共享性 • 萧伯纳:“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 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 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每个人就有 了两种、甚至多于两种思想。”
• 物品交换后,每个人都有失有得,而思想交换后,
每个人都有了更多的思想,说明信息是可共享的。
6、载体性 古长城将士点燃的烽火是信息吗?
• 在传播中,传者传出讯息,并不意味着受
者就一定收到讯息;受者收到讯息,也不 能保证“翻译”、还原成传者意欲传递的 那种信息。 • 传受两者共享信息的前提,是拥有基本相 同等级的符号系统和经验系统。
例如:
沟通双方相互理解=语调(38%)+表情(55%)+语言(7%) ——爱伯特· 梅热比
美剧《LIE TO ME》”微表情”
III、讯息 讯息就是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 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 是由一系列有序性符号(语言、文字、图像 等)组成的表达特定信息的符号系统。 讯息这个系统包括信息和符号两个部分。
2、普遍性 上课铃声 课堂上老师的语言与文字 交通信号灯 食堂里的价目表 情侣间的花与礼物
3、表达性 蒙克《呐喊》 20世纪表现主义先驱
• 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
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 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 表现得淋漓尽致。
4、流动性 信息的流动过程,是信息的获取、传递、 变换、存储的过程。
(2)控制论 维纳:反馈
(3)系统论 贝塔朗菲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皆是有 机整体。
讯息
信号
所接受信号
讯息
信源
发射器
信道
接收器
信宿
噪音源
反馈
理解信息
第一个问题:
信息是什么?
1、信息和物质、能量一起,是这个客观世界 的基本构成要素。
维纳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信息是和物质、能量的抽象程度相同的一个概念。
• 多样性、片断性、时效性、可积累和可衰
减性……
• 三、信息的功能 • 认识功能 • 社会功能(启迪、教育、娱乐、舆论)
三、信息革命与信息化社会
1、信息爆炸。 知识老化的速度加快,新的知识层出不穷。
2、地球村和地球都市形成。 信息和媒介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联系更加紧密。 3、信息成为人类最重要的资源。 信息已经取代了物质和能源成为人类生产的核心。
练习:
“人者,一撇一捺也。”这句话描述的是符号的: A、能指;B、所指;C、辞典意义;D、引申意义
二、符号的特性
1、指代性 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这种指代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2、社会共有性 社会共有的一般是辞典意义和一部分引申意 义。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例:大众银行广告
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不能自动地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
物体”,即“在孤立系统中实际发生的过程,总是使整个系 统的熵的数值增大,它是不可逆的。”这就是熵增加原理。
▲信息论、控制论 、系统论中,熵是无序状态的量度,而信
息就是一种负熵。
二、信息的特征:
1、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不同民族的文化禁忌 红十字与红新月
第二个问题:
信息从哪里来?
2、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表 现。
第三个问题:
信息有什么用?
3、人们借助信息可以认识客观世界(减少对 事物的不确定性)。传播学所研究的信息是 人类的精神创造物。
信息是构成客观世界的一个基本要素。
信息是两次不确定性之差,或者说,信 息是能够减少或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信息是事物运动、变化、联系、差异的 产物。
(二)基本分类:
社会信息(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 自然信息
(三)其他几个重要概念
▲噪音 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即噪音。 ▲冗余信息 即信息中不影响信息完整的、不容信源自由选择的那一部分。 ▲反馈 “在人类传播中,指接收者对传播者发出的讯息的反应。传播 者可以根据反馈检验传播的效果,并据此采取进一步的行 动。”——施拉姆 ▲前馈 “指的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使用大众媒介时,事先通过调查 研究等方式了解传播对象的需要,以改进传播节目的制作, 增强传播效果。”——施拉姆
II、符号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源自事物的象征物。 符号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 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信息。
一、符号的结构
问题:看到红色你会想起什么?
符号的结构如下:
1、能指:符号的物质形式。 如:人、human、 、…… 2、所指:符号所指代和表示的意义。 如:红色代表着热情、喜庆、革命、鲜血、国旗…… 符号的意义又包括: 辞典意义 引申意义